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母亲 常聪慧 儿子很有钱,多到他自己也搞不清楚。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

母亲

常聪慧

儿子很有钱,多到他自己也搞不清楚。

有钱的儿子想把母亲接到城里,那里有富丽堂皇的别墅,美丽的花园。儿子想尽孝心。

但母亲不肯离开乡村,她有两亩地,院子里的枣树、梨树、满畦的蔬菜,几只鸡,几只鹅,都让她放不下。

“儿子,你在外面过得好,过得高兴,妈就天天像过年。”母亲总是这样说。

儿子无奈,嘟囔道:“哪儿有天天过年的?”

儿媳从遥远的南方来接婆婆,哭得泪眼汪汪,母亲陪着掉泪,可就是不肯走。儿媳失望而去,临走留下一些现金。

母亲不知拿这些钱如何是好,银行帐户里有很多了,又没有开销,要那么多做什么。她想了一夜,第二天起早托了一个妥当人,从省城运来一架钢琴,和一些乐器,送给了学校。

她和校领导说,“组个乐队吧,培养培养咱娃,没准能出几个大音乐家。”其实她是想儿子了,当年儿子喜欢二胡,拉得不错,还得过奖,但家里穷,初中就辍学外出打工了。她觉得欠儿子的。

每天下午放学,母亲就坐到学校墙外听乐队练习。听着听着她眼前就想象是儿子在弹琴,那琴声像高高低低的山坡,偶尔会蹦出淘气的小兔子,沿着草尖儿跳一出舞蹈。

学校去市里文艺汇演,特意邀请了母亲。学生们上场了,精神得像精致的洋娃娃。开始演奏前,学生代表讲话,他说,他们只是冀中农村一个普普通通的村级小学,今天能通过层层考试来到这里,要感谢一个人——刘奶奶。

灯光转暗到观众席上的母亲。母亲惊愕地站起,不知所措地鼓着掌。学生代表说是刘奶奶让他们这些从来没有摸过贵重乐器的农村孩子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孩子继续讲,妈妈已经听不进了,她的耳朵里像响着吵人的火车。她颤抖着拨通儿子的手机,冲那边喊:“儿子,你听……”

儿子在忙,匆忙嗯了几声就挂了。

观看孩子们演出,母亲双眼始终盈着幸福的泪水。

儿子总是忙,路途又遥远。以前是一年回来一次,后来几年回来一次。每次通电话,儿子总一副疲惫不堪的音调,每次总提要母亲去城里享福。母亲还是拒绝,她想儿子孙子,但她是真的放不下。

儿子春节回来,给她带来一对阿拉斯加狗解闷。说城里的老太太们都养这狗,听话懂事像孩子

学校再开学,母亲就带着阿拉斯“儿子”听音乐,两条小狗温顺地跟在她身边,淡蓝的眼珠像水晶,总是深情地望向她。这样的目光让母亲心里融化了,拴了几次,再没用儿子留下的项圈锁它们。

现在,母亲更舍不得离开她的家。

学校里的孩子都叫她“刘奶奶”。哪天没有经过学校孩子就会惦记。村子里有许多她这样的留守老人,儿子儿媳打工走了,留下父母和孩子,情况都差不多。

有一天村里一个老人没人照顾,跌断了脚,80多岁了,躺在床上,哭得像个孩子。老母亲探望回来,走进了村长家。她要拿出她所有的钱,发动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村里办个敬老院,聘请专门的护工,照顾年龄大的老人。没地方可以把敬老院安在她家,只要能照顾好老人们。

事惊动了省报,报道后敬老院迅速成立。附近村里的老人也闻风而来。儿子听说后,打来电话问母亲,好好的城里生活不过,安静的小院不要,图什么?母亲回答不出,只傻笑。

儿子担心母亲,决定这一次无论如何也带走母亲。

他提着行李来到家门前。惊讶地发现他不认得这个家了。门前的梨树像是欢迎他,开得洁白绚烂。过了影壁墙,更让他震惊,院子里正开音乐会,十几个老人欢欢喜喜坐成几排,屋廊下是几个表演的孩子。

他的母亲,围着一条围裙站在偏屋门前,笑呵呵地观看着。两只阿拉斯加犬蹲卧在母亲身边。笑容满面的母亲慈爱得像一个守护天使。

儿子停下了,他想起母亲曾对他说过的话,“只要他过得开心,她就像天天在过年了。”现在,这个家不正透着过年的喜庆与吉祥吗?他给不了母亲的,母亲在这里找到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人物形象鲜明,“儿子”在文章中虽然没有正面出现,但作品中儿子的形象真实感,诚挚的孝心天地可鉴。

B.文中说儿子很有钱,钱多到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城里生活条件优越,儿子一心想把母亲接到城里生活可母亲就是不来,因为母亲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和规矩。

C.母亲总是说“儿子,你在外面过得好,过得高兴,妈就天天像过年。”这是天下为人父母的真实心愿,只要孩子生活幸福,做父母的就开心踏实。

D.母亲的银行帐户里已经有很多的钱,她不知拿这些钱如何是好,就从省城运来一架钢琴和一些乐器,送给了学校。这是母亲在替儿子为家乡做贡献。

E.儿子回家时,“门前的梨树像是欢迎他,开得洁白绚烂”,这一细节描写,真实地衬托出儿子回家的喜悦之情。

(2)小说中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概述母亲的“放不下”具体是指什么?

(3)“儿子”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小说中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读来让人思索,儿子赡养母亲天经地义,母亲惦念儿孙也是人之常情。可文中的母亲就是不愿和儿子进城生活,儿子在文末找到了答案,他给不了母亲的,母亲在这里找到了。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母亲在这里找到了什么。

 

(1)AC(答C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D.E不给分。) (2)母亲性格:纯朴善良,勤劳慈爱,乐观助人,无私奉献 ,热心公益。 母亲放不下的具体指:她的两亩地,院子里的枣树、梨树、满畦的蔬菜,几只鸡,几只鹅,她的家,家中的小狗,她生活的乡村,乡村学校的乐队,乡村的敬老院,饱含了她的感情的东西以及乡村淳朴和谐的民风。 (3)①在情节结构上,推动情节的发展。儿子在外不能陪伴母亲只能给钱,母亲有钱没处用,想到亏欠儿子,所以给学校捐钢琴,从中获得幸福,儿子给母亲送来小狗解闷,使母亲更舍不得离开家,办敬老院照顾别人自己更充实,结尾儿子因为担心母亲回到家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话。②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儿子的形象衬托母亲形象。以母亲的不肯离开、捐钢琴、办敬老院和儿子的不理解对比,突出母亲需要关爱和子女对老人孤独的不理解。③在主题思想的表达上,突出小说主题。留守老人和孩子需要的不是钱,而是关爱的主题。妈妈用自己的力量改变着周围人的生活,这种给予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 (4)母亲找到了追求价值人生,实现传统的大爱。①母亲虽然上了年纪,但生活幸福,儿子媳妇孝顺,但心里总觉得应该做点什么。②把多余的钱拿出来买钢琴和乐器送个学校,把对儿子的歉疚和爱弥补,并且把这种感情推广到村里其他孩子身上,感觉这样做十分有价值。(践行孟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爱)③免费办敬老院,收养十几个孤独的老人,组成新家,给他们家的温馨,让他们安度晚年,觉得这样做非常有意义。(践行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真爱)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母亲不到城里既是因为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和习惯,也因为母亲在家乡有自己的追求和快乐。D项母亲把自己的钱托人买钢琴捐献给学校是因为想当年儿子没机会学成乐器,那时候家里穷,母亲觉得亏欠儿子的。E项“门前的梨树……衬托出儿子回家的喜悦之情”错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从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描写来分析人物。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所以,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都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②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来分析人物。小说中人物的诸多因素直接决定了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故分析人物绝不可忽视这些因素。③从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来理解人物。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的。鉴赏人物,如果离开了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人物,更不能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④从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来把握人物。作者对待人物的态度至关重要。这种情感态度和评价有两种方式,一是对人物的思想倾向与性格特征进行直接评论,或者借作品中某一人物之口说出;二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行为过程来暗示。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 1.写次要人物,从侧面(衬托、反衬)出主要人物的-的性格(形象)。 2.① 写次要人物,引出主要人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次要人物如果是“我”能增强故事情节的真实感。 3.写次要人物,暗示(揭示)小说的主旨。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作答。只要能自圆其说,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体悟,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古诗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指出:                       ”就像倒在堂前洼地的-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                       。”

(3)李密《陈情表》中开头概括自己坎坷命运的句子是“臣密言:                       

(4)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                      

(5)《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古代诗歌,然后回答小题。

夏日西斋书事

司马光

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是司马光被迫辞官退居洛阳时所作。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物?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2.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重修定王台碑记

清·夏献云

湖湘人尚气节,风俗敦厚。虽乡愚僻壤,谈某也忠、某也孝,辄勃然色动。盖其崇根本,渐摩成化久矣。而其千古不磨者,忠莫著于贾太傅,孝莫著于长沙定王,一宅一台,岿然独存。

云以同治九年庚子奉命来湘。光绪二年,修贾太傅祠成,议修定王台,有志未逮。今年春,郡绅李君兴谟等以重修请。官绅俱有同志,立斥白金二千有奇,不日蒇事,焕然一新。

考《汉书》,景帝二年,封子发为长沙王。以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与程姬有共太后之称,唐姬并无封号。而相传定王筑台,有云望程唐二母者,有云望唐母者。《长沙县志》称双女墓,地不可考。亦从《水经注》、《方舆胜览》、《楚宝》、《通志》拾遗言,望唐姬为是宋朱、张夫子登台有诗,元许有壬始言定王之孝。《楚宝》言定王载米博长安土筑台,以志思亲,说必不谬。《北海碑》言:“炎汉太宗,长沙清庙。”光武中兴,肇祀舂陵,李碑足补祀典之阙,亦文人尊崇之意耳。蓼园见任昉《述异记》,尤为孝思之证云。又考,宋时台为长沙学宫,今祀仍旧制。

窗牖洞开,风景殊胜。隙地复蓼园旧迹,台侧得泉曰古涧泉。泉旁为东涧草堂,迤南为望云山馆。有池有馆,杂植花竹,足以备流连,志景慕已。

夫整纲饬纪,守土之责;明伦尚孝,风俗之良。不忍薄于其亲,则必有忠爱其君者。云从政湖南,涓埃无补,见斯邦化行俗美,而知彝伦秩叙之有由来。登斯台也,其必有闻风兴起于百世下者矣。是为记。

【注释】定王台:为古代长沙名胜,传为西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所筑。相传刘发来长沙后,思念其母,派人运米去长安,再将长安的土运来长沙,筑一高台以登临望母。宅:贾谊故宅。蒇:完成。北海碑:即麓山寺碑,唐李邕作。肇祀舂陵:肇,开始。舂陵,湖南宁远县西北,刘发之子刘买封于此,称舂陵侯;光武帝刘秀即为刘买后裔。李碑:即邕的麓山寺碑。蓼园:定王刘发宫殿中的一处苑囿。彝:常道,法度。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孝莫 于长沙定王       著:显著,昭著

B议修定王台,有志未     逮:达到,实现

C言定王载米 长安土筑台   博:增加,丰富

D夫整纲 纪,守土之责   饬:整治,整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云 同治九年庚子奉命来湘   ②斧斤 时入山林

B①谈某也忠、某 孝,辄勃然色动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

C①不忍薄于其亲, 必有忠爱其君者 ②于其身也, 耻师焉。

D①而知彝伦秩叙 有由来 ②臣闻求木 长者,必固其根本

3.下列陈述和理解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湖湘一带的人由于崇尚为人的根本,久之而成风习,故即便是偏僻地方的愚鲁之人谈及忠孝,也会神情激越。

B作者奉命来到湖南后,先修整了贾太傅祠,但定王台的重修不太顺利,后在一些地方绅士和官员的支助下才了却心愿。

C长沙王刘发的母亲因出身微贱,故而得不到景帝的宠爱,她与程姬表面上虽然都有太后的称呼,但实际上并没有分封。

D关于定王刘发修筑高台的目的,历来有多种说法,作者以《水经注》《楚宝》等典籍为据,认为应该是为了遥望唐姬。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母微无宠,故王卑湿贫国

(2)夫整纲饬纪,守土之责;明伦尚孝,风俗之良。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元白与墨家           刘士林

关于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一般的看法是把它们划入儒家诗学,这是不对的。倘若再继续深究,元白新乐府与墨家的相关、与儒家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三。

首先是在文学的功能上。文学有什么用?这是实用理性过于发达的中国民族一直苦恼的问题。如果说儒家的基本看法可以韩愈的“文以载道”概括,那么元白新乐府则直接地继承了上古时代的“以观民风”。所谓“以观民风”,也就是后世所谓的“了解民情”“文以载道”与“以观民风”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理念是儒家的三纲六纪。而后者的核心则在于“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白薯”。尽管“以观民风”在多数文献上隶属于周代,表面上似与儒家关系密切,但由于“以观民风”的主旨在于了解民间的生活状况,因而毋宁说它与关心普通百姓衣食住行的墨家思想更加一致。后代仿周代观民风而设置的乐府机构,也是要在社会上下两层之间建立一个信息交流渠道。元、白把自己关心民生疾苦的诗歌命名为“新乐府”,其寓意也正在于此。元、白二人也身体力行,他们的《新乐府》与《秦中吟》,都是属于向上层社会反映民间疾苦声的。

其次是在文学的内容方面。新乐府最关心的不是上层政治的“善”与“恶”、“忠”与“奸”,而是“伐薪烧炭南山中”的樵夫或“归来收得牛两角”的农夫;不是普通百姓如何在精神上“变化气质”、“进于礼乐”,而是他们如何才能吃饱穿暖的形而下问题。就此而言,元白完全不同于儒家诗学的“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而与墨子三表法的“下察百姓耳目之实”十分一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过去人们一般都把它当做儒家的东西,其实不然,与儒家的文章关心政治结构中的权力秩序与道德主题不同,元白新乐府直接表现为对普通民众的物质层面的初级关怀。这就是墨家哲学思想的体现。如果说他们比墨家稍微多了一点什么,那就是由于已不再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而多了对自己不劳而获的自责;以及对“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新制布衣》)的良好愿望。

再次是在文学的形式上。这里要更复杂一些。因为都属于实用主义,所以在轻视艺术形式、反对唯美主义这一点上,儒墨两家表面上极相似。但正如韩非子说孔、墨“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一样,由于元白新乐府貌似儒而实出于墨,他们与一般儒者之论诗的差别也显而易见。如在反对形式主义这一点上,儒家借口之一是“作(风花雪月)诗妨道”,即反对“文”是因为它损害了主体的伦理之质。而在元、白则是因为不反映现实的“虚文”在悲惨世界中制造了平安无事的幻觉,它间接地损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口腹之欲。与儒家提出“文必秦汉”的策略不同,元白新乐府的第一原则是“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它正是墨家“食必求饱,然后求精”思想主题的回响。元白与墨家当然也有微妙的不同,如果说墨家要批判的“文”主要是指“厚葬靡财而贫民,服伤而害事”的政治制度,那么在元白要清算的则主要是“嘲风雪、弄花草”的非实用主义文学,这是“现实批判”与“文化批判”的不同。

最后,如果说墨家“节用”等思想作为对儒家意识形态的批判性补充,一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改革的基本思路,那么元白新乐府作为一种中国古代士大夫的自我批判,其影响也是格外深远的。它不仅使《国风》中的悯农、劝农桑、反战争、反徭役等现实主义题得以发扬光大,对后代文人的文学创作与生活道路也发生了重要影响。如郑板桥就因为“吾辈所为,月花酒”,而“屡欲烧去”他的诗稿。

1.下列关于元白新乐府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白新乐府继承了“以观民风”的传统,在思想上更加接近于墨家。

B元白新乐府不关心上层政治的“善”与“恶”、“忠”与“奸”,只关心普通百姓如何才能吃饱穿暖。

C元白新乐府貌似儒家实际出于墨家,却和墨家的现实批判不尽相同。

D元白新乐府影响深远,上承《诗经•国风》,下启郑板桥等现实主义诗人。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元、白把自己关心民生疾苦的诗歌命名为“新乐府”是由于二人均在乐府供职。

B新乐府承继墨家哲学思想的体现就是只对普通民众的物质层面进行关怀。

C因为儒墨两家都属于实用主义,所以在轻视艺术形式、反对唯美主义这一点上,两家是一致的。

D元白新乐府作为一种中国古代士大夫的自我批判,其现实主义影响也是格外深远的。

3.下面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元白新乐府一般被划入儒家诗学,实际上却是和墨家有更加紧密的联系。

B元、白关心民生疾苦,并以此为标准身体力行,所以他们的诗歌都是向上层社会反映民间疾苦声的。

C元白二人和墨家的身份地位不同,决定了新乐府虽和墨家思想紧密相连却也不尽相同。

D元白反对歌舞升平的文字,因为这样的文字让大家忽略了生活里的残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地时间2016年8月7日,在巴西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中,中国选手傅园慧发挥出色,以58秒95的成绩排名半决赛第三名,晋级决赛。

“58秒957”赛后听到自己成绩的傅园慧难掩惊讶,“我以为是59秒!我有这么快?我很满意!”被问到这次半决赛的表现是否有所保留时,她说:“没有保留,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了!”“已经是历史最好成绩了,我用了三个月做了这样的恢复,鬼知道我经历了什么,真的太辛苦了,有的时候都感觉我已经要死了。但是,今天的比赛,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在8月8日的决赛中,傅园慧又一次超越自己,以58秒76的成绩获得铜牌。

傅园慧的成功给我们不少启发,请选取其中最有感悟的一点写一篇作文。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