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

现代文阅读

宗教是异常复杂的现象,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中国古代留传下来的主要是佛教石窟艺术。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流行,并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占据统治地位,是在频繁战乱的南北朝。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佛教历经隋唐,达到极盛时期,产生出中国的禅宗教派而走向衰亡,它的石窟艺术也随着这种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变化。

印度佛教中尸毗王割肉贸鸽、摩诃王子舍身饲虎等故事大量出现在敦煌北魏洞窟的壁画中。画面企图在肉体的极端痛苦中,突出心灵的平静和崇高。连所谓王子、国王都如此“自我牺牲”,那就不必说一般的老百姓了,这是统治者的自我慰安和欺骗,又是他们撒向人间的鸦片和麻药。这是一种地道的反理性的宗教迷狂,其艺术风格是激昂、狂热、紧张、粗犷的,构成了北魏壁画的基本美学特征。黑格尔曾说,把苦痛和对于苦痛的意识和感觉当作真正的目的,在苦痛中愈意识到所舍弃的东西的价值和自己对它们的喜爱,愈长久不息地观看自己的这种舍弃,便愈发愿意感受到把这种考验强加给自己身上的心灵的丰富。黑格尔的论述完全适合这里。

洞窟的主人并非壁画,而是雕塑。前者不过是后者的陪衬和烘托。四周壁画的图景故事,是为了突出中间的佛身。尽管佛像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但对人世似乎并不关怀或动心。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并且就在那惊恐、阴冷、血肉淋漓的悲惨世界中,显示出他的宁静、高超和飘逸。在巨大的、智慧的、超然的神像面前匍匐着蝼蚁般的生命,而蝼蚁们的渺小生命居然建立起如此巨大而不朽的“公平”主宰,也正好折射着对深重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跟长期分裂和连绵战祸的南北朝相映衬的,是隋唐的统一和较长时间的和平稳定。佛像变得更慈祥和蔼,关怀现世,似乎极愿接近世间,帮助人们。朝不保夕、人命如草的日子终成过去,在繁荣昌盛的统一王朝,精神统治不再需要用残酷的苦难来吓人,而变成以诱人的天堂幸福生活来吸引人。敦煌唐代雕塑与壁画不是以强烈对比的矛盾(崇高),而是以相互补充的和谐(优美)为特征了。与北魏洞窟中佛像叫人畏惧而自我舍弃相比,其心理状态和审美感受是大不一样了。

盛唐壁画中那些身躯高大的菩萨行列在中唐消失,人物成为次要,着意描绘的是热闹繁复的场景。菩萨(神)小了,供养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有的身材和盛唐的菩萨差不多,个别的甚至超过前者。在敦煌,世俗场景大规模地侵入了佛国圣地,实际标志着宗教艺术将彻底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禅宗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压倒所有其他佛教宗派,则是这种情况的理论上的表现。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禅宗将信仰与生活完全统一起来:不要那烦琐教义和仪式,不必出家,也可成佛;不必那样自我牺牲、苦修苦炼,也可成佛;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也就是成佛。“担水砍柴,莫非妙道”,“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因此,人们不再需要一种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正如宗教艺术为世俗艺术所替代,宗教哲学包括禅宗也为世俗哲学的宋儒所替代。完成了这一社会转折的敦煌宋代石窟,尽管洞窟极大,但精神全无,也没有多少宗教的作用和意味了。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佛陀世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国古代异常复杂的宗教艺术中,佛教石窟艺术是其主要遗存,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并留传了下来。

B.在战乱频仍的南北朝时期,佛教广泛传播流行,历经隋唐达到极盛,随着中国的禅宗教派出现,佛教走向衰亡。

C.北魏先于南梁宣布佛教成为国教,是佛教成为门阀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占据统治地位的法律标志。

D.敦煌北魏洞窟壁画中出现的王子、国王“自我牺牲”的佛教故事,是统治者的自我慰安和欺骗,也是对百姓的麻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以洞察一切的睿智的微笑为特征的北魏佛像,尽管身体前倾、目光下视,似是表达对人世的关怀或动心,实际上似乎并非如此。

B.巨大、智慧、超然的北魏石窟佛像,正是匍匐于神像前的蝼蚁们怀着对现实苦难的无可奈何情绪建立起的巨大、不朽的“公平”主宰。

C.中唐壁画着意描绘热闹繁复的场景,其中供养人的形象愈来愈大。这一时期,在敦煌壁画中出现大规模的世俗场景,反映出宗教艺术将完全让位于世俗的现实艺术。

D.佛教思想中理性主义和历史主义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信仰与生活相统一的禅宗得以产生,并在中唐以来盛行不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黑格尔认为,愈是痛苦便愈能认识到痛苦的价值,便愈发愿意感受到痛苦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的丰富。这一认识适于阐释北魏壁画的基本美学特征。

B.北魏石窟中壁画是雕塑的陪衬与烘托,它突出了佛像的宁静、智慧和超然;而敦煌唐代的雕塑与壁画则呈现出相互补充、和谐优美的面貌。

C.“担水砍柴,莫非妙道”,“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形象地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或具有一种超脱的心灵境界,也就是成佛。

D.敦煌宋代石窟没有多少宗教意味,因为此时世俗哲学已取代宗教哲学,人们不再需要一种特殊对象的宗教信仰和特殊形体的偶像崇拜。

 

1.C 2.D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C项信息筛选整合错误。原文说的是“北魏与南梁先后正式宣布它为国教,是这种统治的法律标志”,主语是“北魏和南梁”,含义是“南北方政权都正式宣布”。而选项表述成“北魏先于南梁宣布佛教成为国教”。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D项张冠李戴。根据原文“清醒的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华夏传统终于战胜了反理性的神秘迷狂”,可知“理性主义、历史主义”属于华夏传统,并非“佛教思想中”的。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A项曲解文意。原文强调“在苦痛中愈意识到所舍弃的东西的价值和自己对它们的喜爱,愈长久不息地观看自己的这种舍弃,便愈发愿意感受到把这种考验强加给自己身上的心灵的丰富”,A项“愈是痛苦便逾是能认识到痛苦的价值,便愈发愿意感受到痛苦给自己带来的心灵的丰富”曲解了黑格尔的美学观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据《三峡日报》报道,宜昌方言在过去的基础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称宜昌方言有四个声调,目前由四声调变成了三声调。据调查,宜昌目前有90%的幼儿园幼儿、小学小学生不会说宜昌方言;30多岁的青年人语言面貌靠近普通话。其主要原因是普通话推广力度大;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流动,纯粹的宜昌人少了。有些专家表示:“方言变化很快,而现在很多孩子较少说方言,一些方言今后可能会处于濒危状态。”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想法呢?请选择其中的一点或几点,结合宜昌方言在生活中的使用情况,针对上述问题发表你的看法,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仔细观察漫画《我的世界更丰富》,简要描述漫画内容,并就漫画的寓意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跑完马拉松赛,非有坚韧不拔之志不可为;治霾,①___________ ?调整结构、减少排放是治理雾霾的长久之计,应急响应则是尽量减轻雾霾影响的短期必要措施,远近应兼顾。治霾是长期和艰巨的任务,② ______,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不能因此而不思进取。马拉松精神的内涵是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忍不拔、永不放弃,治霾也应发扬马拉松精神。只有坚持不懈,③________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样是就利害立论,为什么极端相反的两种游说,都能打动人?原来,苏秦的利害,是就大而远的而言,张仪是就小而近的而言。常人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利害,即使关羽、周瑜、吕蒙和陆逊这样有才智的将领,尚且不免被眼前小的利害所迷惑,何况是六国昏庸的国君?所以张仪的话,一说就见效。

①普通人只知道有利害不知有道德,所以孔子、孟子终身没有被君王重用。

②孔子、孟子谈道德,战国的策士却谈利和害。

③张仪瓦解六国的联盟,也是从利害关系立论,说得娓娓动听,六国的君主又是言听计从。④策士一席游说便能立刻取得封侯拜相的荣耀。

⑤苏秦游说六国结成联盟,是利害关系立论,说得娓娓动听,六国的君主言听计从。

A.②①④⑤③   B.②①⑤④③   C.①②④⑤③   D.①②⑤④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杰利亚金博士表示,不仅亚太经合组织是亚太地区的重要组织,还是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重要组织。

B.九久读书人公司编辑彭伦坦言,当年引进莫迪亚诺的作品,并非因为作者的名气,而是因为翻译得好。

C.从《长恨歌》的结构和意脉看,作者白居易无不是围绕讽喻、批判“汉皇重色思倾国”为中心展开的。

D.中法双方承诺将在专业人员交流和业务培训、传统村落和古城镇保护推出一系列实质性的合作项目。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