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①乘夕凉,开轩②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注:①散发:将束发从头顶上放下。②开轩:开窗。

1.“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景物描写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2.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1.(1)从嗅觉、听觉和动静结合两方面描写荷花的香气和竹叶上的露水。(2)荷花香气清淡细微,“风送”时闻到;竹露滴在池面声音清脆,滴水可听;写出环境清幽。(答出手法2分,具体分析3分,注意扣住描写手法、角度来展开,动静、远近、高低等层次需分明) 2.(1)全诗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的感觉和对友人的怀念。(2)诗的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接着写沐后纳凉的感受,表现闲情、适意。(3)七八句写由境界的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每条2分,答够3条满分,情感对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景物描写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诗歌景物赏析类题目,解答这类题目,我们可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和常用手法来考虑。描写景物的角度有:空间(远近、高低等)和时间;通过不同感官来写景,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 感(触)觉;景物描写的常用手法:主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主要表达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细描、衬托等。答题时首先要明确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香气”是嗅觉,“清响”是听觉,荷花香气清淡细微,“风送”时闻到;竹露滴在池面声音清脆,滴水可听;诗人以这两个动景,衬托出环境寂静,清幽。最后总结,用一个形容词对诗句的整体特色进行概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首先明确本题的答题范围和答题方向,读题可知,本题考查的范围是全诗,考查的方向是诗人的情感。 然后,通读理解全诗(包括题目),分析诗人情感。分析诗人的情感,一可借助诗歌题材,如本篇题目为“夏日南亭怀辛大”,可知这是一篇怀人诗;二可借助诗歌中的关键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怀故人”,由这些词我们可知,诗人怀念老朋友了;三可借助诗歌中的景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诗的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接着写沐后纳凉的感受,表现闲情、适意。最后规范答案,明确指出诗人情感,再进行分析。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任文公,巴郡阆中人也。父文孙,明晓天官风角秘要。文公少修父术,州辟从事。哀帝时,有言越巂xi太守欲反,刺史大惧,遣文公等五从事检行郡界,潜伺虚实。共止传舍,时暴风卒至,文公遽趣白诸从事促去,当有逆变来害人者,因起驾速驱。诸从事未能自发,郡果使兵杀之,文公独得免后为治中从事。时,天大旱,白刺史日:“五月一日,当有大水。其变已至,不可防救,宜令吏人豫为其备。”刺史不听文公独储大船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促载使白刺史刺史笑之。日将中,天北云起,须臾大雨,至晡时,湔水涌起十余丈,突坏庐舍,所害数千人。文公遂以占术驰名。辟司空掾。平帝即位,称疾归家。

王莽篡后,文公推数,知当大乱,乃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日数十,时人莫知其故。后兵寇并起,其逃亡者少能自脱,惟文公大小负粮捷步,悉得完免。遂奔子公山,十余年不被兵革。 公孙述时,蜀武担石折。文公曰:“噫!西州智士死,我乃当之。”自是常会聚子孙,设酒食。后三月果卒。故益部为之语日:“任文公,智无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不听/文公独储大船/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促载/使白刺史/刺史笑之。

B.刺史不听文公/独储大船/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促载使白刺史/刺史笑之。

C.刺史不听/文公独储大船/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促载使白刺史/刺史笑之。

D刺史不听文公/独储大船/百姓或闻/颇有为防者/到其日旱烈/文公急命促载/使白刺史/刺史笑之。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官风角,是古代占卜之法。天官是以人出生的年、月、曰、时确定十二宫的位置来预测吉凶;风角是用观察风向来判断吉凶。

B.从事,官名。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后文中的“治中从事”是刺史的高级佐官之一,主众曹文书,居中治事。

C.晡时,即申时,就是夜半二十三点至凌晨一点。中国古代把一天分为十二时辰,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小时。

D.武担,山名,在今成都北。周朝时期,古蜀国君王因为思念己故的爱妃,派五名大力士去爱妃故乡武都担土至成都,为其营建坟茔,后世把这座坟冢称作“武担山”。

3.下列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文公的父亲精通天官风角,任文公也自幼学习天文,能测风雨水患。这个才华在他的仕途生涯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B.任文公担任治中从事的时候,预测到五月一日会有大水灾。可惜的是,没有任何人相信他,导致水灾发生后,毁坏了大量的屋舍,几千人被淹死。

C.王莽篡位,任文公料到天下不再太平。让家人负重进行锻炼,后来,就因为靠这“体能训练”,家人在战乱逃难中存活下来。

D.公孙述时,任文公从“武担山石折”的异象里揣测到自己大限已到。三月之后,他果然去世。益州人认为他的智慧天下无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共止传舍,时暴风卒至,文公遽趣白诸从事促去。

(2)乃课家人负物百斤,环舍趋走,日数十,时人莫知其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管仲的经济思想中,最为奇特的一项是鼓励消费,他甚至倡导奢侈,这在古往今来的治国者中可谓仅见,在《管子》一书中就有一篇奇文《侈靡篇》。

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这显然是长期短缺经济的必然产物。然而管仲却提出“俭则伤事”的观点,在他看来,大家都不消费,就会造成商品流通的减少,从而妨碍生产营利的活动,故曰“伤事”。见《管子·乘马》:“俭则金贱,金贱则事不成,故伤事。”要如何才能推动消费?他的答案是,多多消费,甚至无比奢侈地去消费。见《管子·侈靡》:“问曰:兴时化若何?莫善于侈靡。”

管仲的这一论述曾经迷惑了此后数千年的中国学者,很多他的信奉者言及于此,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顾左右而言他,要么百般替管仲声辩。直到近世,历史学家郭沫若才给予了合理的解释。郭氏认为:“他是肯定享乐而反对节约的,他是重视流通而反对轻视商业的,他是主张全面就业而反对消极赈济的,为了能够全面就业,他主张大量消费,甚至主张厚葬。他的重点是放在大量消费可以促进大量生产这一面。因而在生产方面该如何进行,如何改进技术之类的话,他就说得很少,几乎可以说没有。”郭沫若:《侈靡篇的研究》,《历史研究》1954年第3期。

管仲倡导奢侈的理由是,“丹砂之穴不塞,则商贾不处。富者靡之,贫者为之”。就是说,只要不人为地堵塞利源,商贾就会日夜不息地从事营运而不知休息,而富裕的人只有不断地消费,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可做。为了强化自己的观点,管仲甚至做过极端的比喻,他建议在煮蛋之前应先加雕绘,在烧柴之前要先加雕刻——“雕卵然后瀹之,雕橑然后爨之。”

管仲本人就是一个富足的享乐主义者。孔子说他的奢侈堪比国君——“其侈逼上”,《史记》说他“富拟于公室”。据《韩非子》和《论语》等书记载,齐桓公把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管仲。

当然,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管仲对侈靡的推崇,并不仅仅为了自己的享乐。在《管子·乘马数》中,他谈及了一个非常先进的观点。他说,每当年岁凶歉的时候,人民没有本业可作,国家就应该进行宫室台榭的修建,以促进人民就业,尤其要雇用那些丧失了家产的赤贫者。这时候修筑宫室,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促进就业,平衡经济。

这种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的做法,西方人在两千多年后才学习到手,以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为例,当时的美国、德国等无一不是采用了这样的政策,才走出低谷。可是在两千多年前,管仲就有这样的智慧,确实是让人惊叹的。据美籍华人经济学家杨联陞的考据,在漫长的中国经济史上,除了管仲,只有宋代的范仲淹等极少数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思想。

选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原文所论管仲的经济观点的一项是 

A.1999年国务院决定增加公民的假期时间,“五一”“十一”长假的出现大大带动了我国旅游业和零售业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B.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我国投资四万亿元,大搞铁路、公路、机场等基本建设,纾解了四千万失业者的洪流,有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稳定。

C.近些年,一些富二代在网络微博中比拼自己拥有的奢侈品,如名牌包、限量版跑车等,更有甚者以百元钞票卷烟,这些现象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D.2014年,苹果公司iphone6.iphone6 plus两款手机首日预定达400万部,为其代工的富士康公司100条生产线加班加点,出货量仍供不应求。

2.下列关于管仲提倡奢侈享乐的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管仲提倡奢侈是故意迷惑人们,他的实际意图是:富裕的人不断消费,这样贫穷的人才有工作做;人人不消费,会使商品流通减少,妨碍生产营利活动。

B.管仲反对节约,提倡奢侈享受,他是富足的享乐主义者,奢侈堪比国君。据孔子及古籍的说法,管仲利用财富逼迫君主,使齐国市租的十分之三赐归于己。

C.郭沫若的《侈靡篇的研究》较中肯地评价了管仲崇尚奢侈的观点:肯定了他以大量消费来促进大量生产的独到,也指出他忽视指导生产、改进技术的缺点。

D.管仲是成熟的政治家。他认为在灾荒年头,人民无业可作,国家大兴土木,尤其是雇用赤贫者,主要是为促进人民就业,平衡经济,并不仅仅是为了享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鼓励消费,甚至倡导奢侈,说明奢侈消费对于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节俭是长期短缺经济的产物,当今提倡节俭,阻碍经济的繁荣发展。

B.中国历代的治国思想向来以倡导节俭为正途,而管仲所认为的“俭则伤事”也有一定的道理,启示我们要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根据实际效用评判事物。

C.为了推行奢侈消费的观点,管仲甚至建议煮蛋前要先雕绘,烧柴前要先雕刻。这个观点虽与传统道德不符,但就促进经济发展而言,值得后人广泛推广。

D.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受管仲治国之道的启发,美国和德国采用了相似政策,通过政府的固定资产投资刺激经济复苏、促进就业,使经济走出了低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马正惠公尝珍其所藏戴胄《斗牛图》,暇日展曝于厅前。有输租氓见而窃笑。公疑之,问其故。对曰:“农非知画,乃识真牛。方其斗时,夹尾于髀(bì,大腿)间,虽壮夫膂(lǚ,脊背)力不能出之。此图皆举其尾,似不类矣。”公为之叹服。

要求: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

①卫恒《四体书势》讲:“兽跂鸟跱,志在飞移;狡兔暴骇,将奔未驰。”以自然鸟兽外在紧张的动态形式特征来描绘书法。其语义是强调说明内在的“势”与内在的节奏。

②书法中对于迟与速、燥与润、疾与涩都不能偏重一面,比如为了“燥”的效果而简单的使用渴笔或特殊的墨。书法的用笔及形态表现要燥中有润、润中有燥是非常清楚的,看起来干炼秋风的线条、用笔,却又有润泽如春的感觉,方能入妙。概括地从表象、形式的层面谈及燥与润、迟与速、疾与涩的对立统一关系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书法只从这些表象和形式入手,从我们古代书论来讲,必然不是一个最好的路径。因为我们中国艺术的本质,包括书法,不是一种形式上的追求,它的节奏感也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节奏感,而是内在心灵的蕴藉,是在某种特殊的场合中间,一种生命的反应。这种生命的反应跟人的情绪、情感、潜在的理性知识以及对某一问题独特的领会角度有关,其直觉和理性都在起作用,是一种整体的呈现。这样的东西不是在形式的节奏上把握就能达到的,而需要艺术家具有良好的修养、特别的情愫、内在的资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独特的感觉世界,这才是最根本的东西。所以像迟与速、燥与润、疾与涩的问题,是人的内在情性的培植与外在的艺术形式如何契合的问题。

③在书法与绘画中,我们讲“意在笔先”,有人讲书法是一种纯形式艺术,德国音乐学家汉斯力克讲音乐是一种纯形式的艺术,音乐本身是没有感情的,音乐节奏本身也不是感情。但节奏背后必然要受感情、知识、理性的左右。所以,“翰逸神飞”必要“神融笔畅”,神融是关键,孙过庭讲“取会风骚之意、本乎天地之心”,不是玄虚的东西,它要求必须有非常大的气度,像弘一法师早年与晚年的书法有很大的不同,绝非简单的形式感的变化问题,而是另外的哲学、思想、情感对他的影响,造成了他书法风格的变化。虽然书法被有些学人称为“形式之艺术”,但书法不能导向“技”的方面。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中国艺术最典型的表征形式,正因为它是“写意的”中国艺术的最典型的表达,它代表中国艺术的特点,不在于它的线条,而在于它重视情性。

④书法不是形式之艺术,而是“表现”之艺术。从这方面来讲,例如黄庭坚的书法就有极高的价值。黄庭坚若没在“苏氏集团”中的悠游,没有他对道禅哲学的领会,他书法风格的独特面貌也不会出现。

⑤书法当观“韵”, 韵不是形式感的问题,还是内在情性的东西。所以“意在笔先”、“书在写意”还是中国艺术的本质,中国书法体现中国艺术的特征也是在这里。

1.请简要概述第2段的论述层次。

2.第3段中写到“弘一法师”,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章,阐释“书法不是形式之艺术,而是‘表现’之艺术”的内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各题。

清凉古道

张恨水

①有人这样估计:东亚的大都市,如上海、汉口、天津、北平、香港、广州、南京、东京、大孤、名古屋、神户,恐怕都要在这次太平洋战争里毁灭。这不是杞忧,趋势难免如此,这就让我们想到这多灾多难的南京,每遇二三百年就要遭回浩劫,真可慨叹。

②我居住在南京的时候,常喜欢一个人跑到废墟变成菜园竹林的所在,探寻遗迹。最让人不胜徘徊的,要算是汉中门到仪风门去的那条清凉古道。这条路经过清凉山下,长约十五华里,始终是静悄悄地躺在人迹稀疏、市尘不到的地方。路两旁有的是乱草遮盖的黄土小山,有的是零落的一丛小树林,还有一片菜园,夹了几丛竹林之间,有几户人家住着矮小得可怜的房舍。这些人家用乱砖堆砌着墙,不抹一点石灰和黄土,充分表现了一种残破的样子。薄薄的瓦盖着屋顶,手可模到屋檐。屋角上有一口没有圈的井,一棵没有树叶的老树,挂了些枯藤,陪衬出极端的萧条景象,这就想不到是繁华的首都所在了。三牌楼附近,是较为繁华的一段,街道的后面。簇拥了二三十株大柳树,一条小小的溪水,将新的都市和废墟分开来。在清凉古道上,可以听到中山北路的车马奔驰声,想不到一望之遥,是那样热闹。同时,在中山北路坐着别克小坐车的人,他也不会想到,菜圃树林那边,是一片荒凉世界。

是一个冬天,太阳黄黄的,没有风。我为花瓶子里的腊梅、天竹修整完了,曾向这清凉古道走去。鹅卵石铺着的人行古道,两边都是菜圃和浅水池塘,夹着路的是小树和短篱笆,十足的乡村风光。路上有三五个挑鲜菜的农民经过,有一阵菜香迎人。后面稍远,一个白胡老人;骑着一头灰色的小毛驴,得得而来,驴颈子上一串兜铃响着。他们过去了,又一切归于岑寂。向南行,到了一丛落了叶的小树林旁,在路边有二三户农家的矮矮的房屋,半掩了门。有个老太婆,坐在屋檐下晒太阳。我想,这是南京的奇迹呵!走过这户,是土山横断了去路,裂口上有个没顶的城门洞的遗址。山岩上有块石碑,大书三个楷书字:“虎踞关”。石碑下有两棵高与人齐的小树,是这里唯一的点缀。我站在这里,真有点怔怔然了。

④在明人的笔记上,常看到“虎踞关”这个名字,似乎是当年南都一个南北通衢的锁钥。可以料想当年到这里行人车马的拥挤,也可以遥思到两旁商店的繁华,于今却是被人遗忘的一个角落了。南京另一角落的景象,实在是不能估计的血和泪,而六朝金粉就往往把这血泪冲淡了。

⑤回到开首那儿句话,东亚大都市,有许多处要被毁灭,这次在抗战时期,南京遭受日寇的侵占与洗劫,也不知昔日繁华的南京,又有哪几条大街,变成清凉古道了。

(原载1945年月1月23日重庆《新民报》)

1.本文题目是“清凉古道”,简要说明作者这样命题的用意。

2.本文第3段画线部分写景,请赏析其表达特色。

3.本文处处对比映衬,说说都有哪些描写构成对比映衬的关系。

4.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抒发什么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