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湘绣旗袍
薛媛媛
过几天就是薛师傅的六十大寿,他准备过完大寿就不碰针了。
女儿薛蓝今天穿了件吊带旗袍,圆润的肩部露出来,透过薄如蝉翼的雪纺还能看到肚脐和整个腰部。薛师傅鼓起眼睛看,气得火就要从眼睛里冒出来。他是越来越看不懂这些“时尚”了,这样的旗袍全没有精致的手艺,但旗袍的贵气就在这手艺上,少了那种贵族气就少了旗袍的韵味。但年轻人爱模仿薛蓝穿衣的派头,找薛蓝做旗袍的人很多,而他却成了摆设的古董。“我想请您做件湘绣旗袍,做那种低领连袖圆摆。”门口站着一个女人,手里拿着一块翠绿色缎面真丝布料。
“你还喜欢那种旗袍?”薛师傅疑惑地看着女人。他有好几年没做这种旗袍了。
女人说:“我是访问了许多人才找到您的,这条旗袍对我来说意义重大。”
他迟疑着,又看了女人一眼,她身材颀长,气韵好,是个能够把旗袍穿出韵味的女人。
他站起来,要女人站到光亮的地方,自己眯一只眼,把女人从头到脚看了一眼说,七天后来取。
薛师傅把自己关在房里,开始裁剪旗袍,领口不能歪也不能大,腰部要收到增一分肥减一分瘦的地步,下摆两侧不能露出大腿,但要看得见整个小腿,既能走出风采,又不失典雅。旗袍的剪裁和针脚是要靠眼力的。特别那些针路,得靠手工一针一线缝出来。如果眼不好,手不匀,面子上就会浮出线头或“蜈蚣虫脚”,是湘绣的大忌。
几天后,薛师傅打开了房门,剪裁好的旗袍上画了一只金凤凰,凤凰的头从旗袍的胸部开始,到旗袍下摆正好是凤尾,深红和黄黑颜色搭配绝妙,他把老婆拉进房,又关上门。老婆在案前摆好布绷子,开始飞针走线,粗的细的各种颜色的丝线在她的手中飞舞着,那只凤凰活灵活现,就像随时会飞出来。
旗袍做好后,薛师傅将旗袍穿在迎门的一个模特儿身上,泛出幽幽的色彩,闪烁流动。
薛蓝今天穿了件红印花超短旗袍,下摆比阿婆的短裤长不了多少。薛蓝得意地说,这是改良。传统的印花织布,标准的中国红中加入金色花纹,体现了浓浓的中国情结。黑色琵琶扣点缀,内配金色小吊带,现代的尖角翻领与露背元素,中西合璧,性感妩媚。纵使薛蓝讲得天花乱坠,薛师傅也只是越看越生气,搬了板凳坐在店门口,等着旗袍女主人。
燥热的夏天就在薛师傅的等待中过去了,女人还没有来。薛蓝不满地说,其实旗袍这种衣服,若不看重,不过是女人衣橱里多件衣服罢了,再过段时间还不知有没有人穿这种旗袍,既繁琐又不适用。
薛师傅心里猛然扎了一下,他知道薛蓝从没有真正地喜欢过旗袍。她能做,是靠了她的灵性,倚仗的是技术,女儿要的只是旗袍外面的世界,而不是旗袍的内涵。
又过了一段时间,女人仍然没有来。坡子街的旧房要拆除,这下薛师傅寝食不安了,女人来了怎么找旗袍店?薛蓝说,我们在原地方钉块牌子,告诉我们的新地址。搬到新门面后,薛师傅又不放心了,“我还是到那里去等吧!”
薛师傅端了盒子里的旗袍,蹲在薛蓝钉的牌子旁,像上下班一样准时。薛师傅蹲在那里,眼睛空洞地一直望到巷子的尽头,目光游离而迷惘。
不久,薛师傅被诊断为晚期胃癌。病床上,他还在问,女人来了没有?
薛蓝没作声,第二天,她在晚报上登了一则领取旗袍的消息。一个星期过去了,仍然没有人领旗袍。这一天,她又找出那张报纸细看,突然看见,旁边还有一条讣告:全国著名民族学学者夏玉珍女士因患白血病,医治无效,于昨日去世,享年56岁。
这天中午,薛师傅接到了一个女人打来的电话,说她就是那个旗袍主人的女儿。
送走那件旗袍后,薛师傅兴奋了大半个晚上,才迷迷糊糊睡着。这一睡,薛师傅就永远睡过去了。
薛蓝伤心至极,原来,是她突发奇想,找来朋友,扮成那个旗袍主人的女儿。
收拾父亲的遗物时,薛蓝拿着那件旗袍,泪汪汪地盯了半天。母亲说,这是你父亲一生做得最用心的一件旗袍。
现在旗袍仍然挂在模特身上,成了路人永远注意却无人领走的绝品。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善于从细微处写人,从薛师傅做旗袍时把自己关在房里可以看出,薛师傅对待这件旗袍非常认真,他要全神贯注把它做好。
B.薛师傅没有直接答应给女人做旗袍,一是因为自己很久没有做这样的旗袍了;二是因为他认为女人要做的旗袍过时了。
C.女人访问了许多人才找到薛师傅,她相信薛师傅会做好她的旗袍,她也一定能把旗袍穿出韵味,可惜因为身患白血病,未来得及取旗袍就去世了。
D.薛蓝在父亲死后将那无人认领的旗袍留下来,并一直挂在模特身上,表明她理解了父亲,也寄托了她对父亲的怀念。
E.这篇小说对旗袍样式和湘绣旗袍的制作工艺描写细腻、生动,主要是为了突出湘绣旗袍工艺复杂,制作不易。
2.这篇小说突出了薛师傅这个人物形象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在薛师傅生前,他的女儿和他对湘绣旗袍有着不同的态度,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欧洲“梵高年”的追思
沈大力
今岁欧洲“梵高年”,被定为2015年“欧洲文化之都”的比利时蒙斯市成了后人追思一位125年前遭弃置者的殿堂。
1869年,梵高16岁在海牙一家画廊当学徒,为人卖画。他拒绝把艺术当成商品的时尚,转而到比利时南部蒙斯地区的博里纳日煤矿,承担传播“福音”的神圣使命。1878年,他写信给弟弟泰奥,表示自己非常愿意在那边当福音传道士,说:“矿工们不见天日,在狭窄黑暗的矿道中弯腰屈背,冒着重重危险,很值得尊重和同情。”这时,梵高觉得教区分配给自己的住房“过于奢侈”,情愿跟矿工一起睡麦秸,共劳苦,甚至下到矿坑底层。
一次瓦斯爆炸,梵高也去抢救重度烧伤的矿工。记者路易·彼耶拉尔在《文森特·梵高的悲惨生涯》一书里记载:“爆炸后,文森特忘我地救扶多名被烧伤的矿工。他将自己的内衣撕破,包扎他们的伤口”。牧师蓬特见证道:“文森特觉得自己应当仿效最早一批基督徒,牺牲自身的一切。他愿意比受教化的大多数矿工更穷。荷兰人讲究清洁,可他不施肥皂,对使用这一‘奢侈品’有负疚感。梵高虽然没有浑身煤黑,但日常脸色显得要比矿工更埋汰。他沉浸在自己出世的理想里,不屑顾及外貌细节”。荒诞的是,布鲁塞尔基督教区经视察,宣布梵高“过于深入”矿工生活,超出宣教者的神职,决定取消他的传道资格,使热忱满怀的年轻人沮丧万分。
然而,正是这段时期,梵高足迹遍及蒙斯矿区,挥笔画了大量“煤黑子”的现实生活场景和乡野农活画作。今日上流社会将梵高画幅装饰精神贵族沙龙时,往往漠视这一面。实际上,梵高由于画作的“庶民色调”,始终遭受冷遇,生时仅脱手了《红色葡萄园》一幅画,还是由弟弟向人求情办妥的。《向日葵》《星夜》《鸢尾》等名作在他死后才一幅幅以“金价”拍卖,为趋附风雅者竞相收藏。与蒙斯时代气息相呼应,巴黎奥赛博物馆以《梵高与阿赫铎,被社会逼迫自尽者》的醒目标题组织梵高作品回顾展,出示戏剧家安托南·阿赫铎的论断:“梵高系因社会压制真理,无法忍受囚笼而自戕的”。阿赫铎肯定,梵高画出“欢乐的艳阳”,以“风暴般的火焰”映照着另一个寰宇。
阿赫铎的激烈反应始于1947年2月。当时,他去巴黎“桔园博物馆”看梵高的绘画,回来一口气喷吐出了轰动画坛的檄文:《梵高,被社会逼迫自尽者》。回味自己看画家作品时的起伏心潮。阿赫铎驳斥贝尔说梵高“疯癫”的诊断,愤愤地说:“否!梵高并非癫狂。他的画幅是古希腊火硝,一颗颗原子弹”。阿赫铎强调,梵高的狂躁系由社会对艺术家蔑视,不容人发送真理之声所致。他声言:俗世惧怕梵高思想的闪光,视其为痴迷妖孽,必欲驱除,将他在风华正茂时逼死。
阿赫铎表示,与其他大艺术家比较起来,他更喜欢卑贱可怜的梵高。因为,梵高作品的色泽与光彩辉映出纯洁的自然美,是一种风暴般的光焰。且看《烧野草的农夫》、《田野的郁金香》、《午睡》、《麦田鸢尾》等;一桢桢精彩画幅耀眼,散发大自然与生命的气息。
蒙斯美术馆展出梵高在博里纳日的素描和水彩画,以及他1880年写给弟弟泰奥的几百封信札,其中说:“我拿着木炭条和排笔,在各处随心作画。博里纳日矿区跟年代久远的威尼斯一般,风景别致”。这一切表明,梵高是从蒙斯博里纳日矿区开始他绘画生涯的,故蒙斯现今引以为荣。这也是2015年“欧洲文化之都”应尽的天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2015年是梵高年,比利时的蒙斯市之所以被定为2015年“欧洲文化之都”,是因为梵高正是在该处开始自己的绘画生涯。
B.梵高对矿区的工人们的传道工作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甚至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矿工,这使得教区不满,从而取消他的传道资格。
C.面对世俗社会的“囚笼”,梵高坚持用自己的艺术风格进行“癫狂”般的抗争,最后无法,只得悲剧般的自戕。
D.阿赫铎不喜欢其他的大艺术家,而喜欢梵高的原因是梵高作品的色泽与光彩辉映出纯洁的自然美,是一种风暴般的光焰。
2.梵高的画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为什么梵高值得被后人追思?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逸,那就是浮躁的风气。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其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用心躁”而无法“用心一”。
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上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
《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所揭示的,乃是喧嚣之中的宁静心态。内心的宁静,是一种穿越世俗、撇开浮躁的力量,有了它,便可以每临大事有静气,便听不到外界的吵闹嘈杂,便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看穿陷阱、看淡诱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有了静的底色,才有达的境界、定的气质、和的格调,才能让人生剧本脱俗雅致。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是“大家”风范,亦属常人能力所及。内心的宁静,是最为深厚的修行。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我们不必超脱凡尘,也一定可以专心致志、成就非凡。
(选自2016年4月《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浮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躁是当今社会上的一种风气,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被它所困扰,也都无法逃避。
B.浮躁是人们喧嚣的本质,杂乱吵闹则是其表面现象。
C.浮躁是人们心中产生急躁,失去了定力,只重视结果不重视过程的表现。
D.因为人们面对浮华世界而欲壑难填,所以社会风气变得浮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人们都会有无可非议的各种各样的奢望,这奢望也会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
B.如果社会上浮躁风气盛行,那么这就会使社会中多个行业的人们变得急于求成。
C.一些地方的工程出现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又劳民伤财的现象,是因为工程负责方一心求快而忽视了施工的细节和质量。
D.有些人做事由于用心不专一,只顾着忙赶场子,看似在勤奋忙碌,可到头来往往也难成大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德经》所言“静为躁君,躁则失君”,呈现的是一种相互转换的辩证法。
B.无论是古代,还是日新月异的今日社会,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保证不被社会的喧嚣浮躁所裹挟,要静心定神、扎实做事。
C.陶渊明的“心远地自偏”,是一种能穿越世俗、撇开浮 躁,进而能忍得孤寂、受得清苦的宁静心态。
D.每临大事有静气,是一种“大家”风范,也是最为深厚的修行,虽然不是常人所能及,但是大家都要专心致志,让宁静成为心灵的常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台湾漫画家蔡志忠说:“如果拿橘子来比喻人生,一种橘子大而酸,一种橘子小而甜,一些人拿到大的就会抱怨酸,拿到甜的又会抱怨小。而我拿到了小橘子会庆幸它是甜的,拿到酸橘子会感谢它是大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仿照下面的哲理诗,另选意象,再写一首诗,要求句式与示例基本相同。
不顾一切地捕捉蝴蝶,蝴蝶飞向了远方;静静地欣赏蝴蝶,蝴蝶飞落在你的肩上。
高三毕业晚会上,班长的发言刚刚开头就哽咽了,请你仿照同一句式续写两句话。
分别在即,老师,我们如何才能报答您呢?我们原想收获一缕春风,您却给了我们整个春天;我们原想捧起一簇浪花,您却 ;我们原想撷取一片红叶,您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