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一、二句描写了怎样一幅图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三、四句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进一步抒发情感?请作简要赏析。

 

(1)一二句从视觉写梁园的繁盛不在。傍晚时分,仰望空中乱鸦翻飞,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写尽了梁园的衰败。(3分)抒发了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2分) 2)用了反衬(乐景衬哀情)的手法(2分),用树的无知反衬有感觉之人观园后的沉痛,用树木繁花满枝、春色依旧的乐景反衬了梁园颓败、人事已非的悲情。(3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这两句描画出两幅远景:仰望空中,晚照中乱鸦聒噪;平视前方,一片萧条,唯有三两处人家。当年“声音相闻”、“往来霞水”(枚乘《梁王兔园赋》)的各色飞禽不见了,宫观楼台也已荡然无存。不言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自在其中。从一句写到二句,极自然,却极工巧:人们对事物的注意,常常由听觉引起。一片聒噪声,引得诗人抬起头来,故先写空中乱鸦。“日暮”时分,众鸟投林,从天空多鸦,自可想见地上少人,从而自然引出第二句中的一派萧条景象。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诗考查鉴赏诗歌意境和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然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2)试题分析:“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诗人不说自己深知物是人非,却偏从对面翻出,说是“庭树不知”;不说此时梁园颓败,深可伤悼,自己无心领略春光,却说无知花树遵循自然规律,偏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依然开出当年的繁花。感情极沉痛,出语却极含蓄。作为一首吊古之作,梁园的萧条是诗人所要着力描写的。然而一、二两句已经把话说尽,再要顺着原有思路写出,势必叠床架屋。诗人于紧要处别开生面,在画面的主题位置上添上几笔艳丽的春色。以乐景写哀情,相反而相成,梁园的景色愈见萧条,诗人的吊古之情也愈见伤痛了,反衬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全诗分前后两部分,笔法不同,色调各异,然而又并非另起炉灶,“庭树”与“飞鸦”暗相关合(天空有鸟,地上有树)。篇末以“旧时花”遥应篇首“梁园”,使全诗始终往复回还于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情之中。历来运用反衬手法表现吊古主题的作品固然不少,但有如此诗老到圆熟的,却不多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词)用了怎样表达技巧?这首诗(词)运用了ⅩⅩ(术语)手法,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词)是怎样抒发诗人的情感的,有什么作用?诗(词)中某句抒发情感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在诗文中是如何运用的。第三步析效果,指出此种手法有何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一般认为,诗词表现手法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翻译下列句子

(1)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查看答案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击空明兮流光                                 

②列坐其次                   其次                 

③足以极视听之娱,可乐也                       

④而吾与子之所共                              

⑤有穴窈然                    窈然                 

 

查看答案

按要求填写下面的句子

1)                     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2)                     ,岂余心之可惩<<离骚>>

3)                     ,悠悠我心<<短歌行>>

4)                     ,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

5)                     ,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

6)《赤壁赋》里苏轼在表现箫声可以使蛟龙起舞效果的句子是:                    

7)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背景中的句子是:             

8)《氓》写女子回顾少年未婚时与少年氓有说有笑的句子是:                    

9)《游褒禅山记》有一个写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句子是:                    

10)《兰亭集序》中写到聚会可以开阔心胸放目远眺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岳正,字季方,漷县人。正统十三年会试第一,赐进士及第,授编修,进左赞善。

天顺初,改修撰,教小内侍书。阁臣徐有贞、李贤下狱,帝既用吕原预政,顷之,薛瑄又致仕,帝谋代者。王翱以正荐,遂召见文华殿。正长身美须髯,帝遥见,色喜。既登陛,连称善。问年几何,家安在,何年进士,正具以对。复大喜曰:“尔年正强仕,吾北人,又吾所取士,今用尔内阁,其尽力辅朕。”正顿首受命。趋出,石亨、张軏遇之左顺门,愕然曰:“何自至此?”比入,帝曰:“朕今日自择一阁臣。”问为谁,帝曰:“岳正。”两人贺。帝曰:“但官小耳,当与吏部左侍郎兼学士。”两人曰:“陛下既得人,俟称职,加秩未晚。”帝默然,遂命以原官入阁。

时亨、吉祥恣甚,帝颇厌之。正从容言:“二人权太重,臣请以计间之。”帝许焉。正出见吉祥曰:“忠国公常令杜清来此何为者?”吉祥曰:“辱石公爱,致诚款耳。”正曰:“不然,彼使伺公所为耳。”因劝吉祥辞兵柄。复诣亨,谕令自戢。亨、吉祥揣知正意,怒。吉祥见帝,免冠,泣请死。帝内愧,慰谕之,召正责漏言。

亨、吉祥构蜚语,谓正卖直谤讪。帝怒,谪钦州同知。漷,以母老留旬日。陈汝言令巡校言状,且言正尝夺公主田。遂逮系诏狱,杖百,戍肃州。

亨、吉祥既诛,帝谓李贤曰:“岳正固尝言之。”贤曰:“正有老母,得放归田里,幸甚。”乃释为民。

宪宗立,御史吕洪等请复正与杨瑄官,诏正以原官直经筵,纂修《英宗实录》。初,正得罪,都督佥事季铎乞得其宅,至是敕还正。正还朝,自谓当大用,而贤欲用为南京祭酒,正不悦。忌者伪为正劾贤疏草,贤之。

成化元年四月,正为兴化知府。正至官,筑堤溉田数千顷,节缩浮费,经理预备仓,欲有所兴革。乡士大夫不利其所为,腾谤言。正亦厌吏职,五年觐,遂致仕。又五年卒,年五十五,无子,大学士李东阳、御史李经其婿也。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四》,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划线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两人:假装

B.加秩未晚:升官

C.:道路

D.贤:反感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描述官员职务时,“入”指调入京城为官,“出”是指官员犯错被贬离开京城做官。

B.六部是中国隋唐至清末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

C“及第”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第,故名。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D“会试”是古代科举制度中考取贡士的中央考试。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岳正为官勤政为民。他出任兴化知府时,为百姓做了一些实事,如兴修水利、灌溉良田数千顷,并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等。

B.岳正秉持正义,但处事不够严谨。当时石亨、曹吉祥非常骄横,他主动向皇帝请命离间二人,却被识破,最终遭到皇帝的斥责。

C.岳正渴望受到重用,但时运不济。官复原职后,他没有受到重用,有人还伪造了岳正弹劾李贤的奏章的草稿,岳正因此得罪了李贤。

D.岳正颇得皇帝喜爱。皇帝召见岳正,远远地看到岳正样貌很好,心中很是喜欢,便任命他为内阁大学士,鼓励他尽力辅佐自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既用吕原预政,顷之,薛瑄又致仕,帝谋代者。

(2)初,正得罪,都督佥事季铎乞得其宅,至是敕还正。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的特殊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死生亦大矣

③仰观宇宙之大                  ④固一世之雄也

⑤而今安在哉?                  ⑥月出于东山之上

⑦客有吹洞箫者                  ⑧困于周郎

⑨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⑩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⑥/②④⑧⑨/③⑤/⑦/⑩    B.①⑥/②④⑤⑨/③⑦/⑧/⑩

C.①⑥/②④⑦⑨/③/⑤/⑧/⑩   D.①⑥/②④⑨/③⑦/⑤/⑧/⑩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