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1.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借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描述秋景的方法)

 

1.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1分):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2分)。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2分) 2.从点面结合、嗅觉视觉、动静结合的角度即可。前两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句尾的丽、香两字,突出了诗人强烈的视觉和嗅觉;后两句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 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形象以及表达的情感。应抓住“迟日”“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这些景物,同时要关注景物的特点,“迟日”是春日,“江山”是“丽”的,“花草”是香的,“泥土”融化,“燕子”飞来飞去,忙着筑巢,“沙滩”是温暖的,“鸳鸯”是安睡的。再结合注释中的说明即可明白这一乐景透露出作者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获得暂时安居的愉悦闲适的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景物形象主要如下方面把握:(一)看画面形(组成、远近等)、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二)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如相反,则使用了反衬的技巧。(三)分析意象的组合,从整体上把握情感意境。比如本题中,第一问不难,只要抓住景物的特点分析概括即可;第二问要结合注释中对背景的介绍来理解此时诗人的心情。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是考查诗歌的技巧,同时题干也给出了提示“借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描述秋景的方法”。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紫燕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日冲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本题因在题干中给出了提示“借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描述秋景的方法”,可见主要应从写景的技巧角度作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儵①、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氏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氏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②櫜鞬,以君以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节选自《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有删减)

注释:①儵,shū,人名。②櫜鞬,gāo jiān ,藏箭和弓的器具

1.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B.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C.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D.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2.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而           校:较量对抗  

B.公子季隗         取:通“娶”

C.将             适:到……去  

D.君礼焉           其:二人称代词,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顶是 (  )

A.重耳逃亡期间娶了叔隗,后将到齐国,便让叔隗25年后再嫁,叔隗没有应允。

B.重耳逃到齐国后,齐桓公给予他很好的待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送给他二十匹马。桓公死后,因齐国内乱,重耳被迫离开齐国。

C.重耳逃到郑国,郑文公没有礼待他,这也是晋国后来与秦国围攻郑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D.重耳逃到楚国后,楚成王以对待诸侯的礼节对待他。当楚成王问他回晋国后怎样回报时,重耳以“退避三舍”回答,激怒了楚国将领子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2)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小题。

中国新诗为何处境“尴尬”

①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商周的四言,到楚骚汉赋、汉魏乐府、隋唐律绝和宋词元曲,可谓灼灼其华,蔚然大观。千百年前的黄钟大吕,至今犹萦绕在苍穹。然而中国新诗在诞生近百年后的今天,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它既没能与国际接轨,又与中华古典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脱节、断裂,割断了传承关系,令广大读者望其兴叹,最后只好弃之而去。中国新诗为何会处境“尴尬”呢?

②首先,是由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造成的。无论是《诗经》中的“风雅颂”,还是楚辞、乐府、律诗、宋词、元曲……不论其诗体形式怎么演变,但都是讲究韵律的,作品都具有节奏美、旋律美和韵式美。由于白话“新诗”“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胡适《谈新诗》)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自其诞生以来,便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弊端和障碍。

③其次,是由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造成的。诗歌是文学形式美的一种体现,但形式美只是诗歌的美丽外衣而已。过分地强调诗体形式,从而否定主题思想的意义,如近年来所谓的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就像失去了土壤的禾苗一样,必将枯萎。

④最后,是由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造成的。同古典诗词曲赋相比,当代诗歌在题材内容方面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其一,迫于现实社会生存的巨大综合压力和人类因物质文明进步而带来的精神困惑,当代诗歌的内容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正日愈失去处理重大社会题材的艺术能力,这就使得它日愈减少获得公众关注的机会,而只有在少数未被现代社会物质化的心灵当中获得知音;其二,随着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诗歌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诗人们成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自我封闭、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奇怪群体,这更加加剧了他们的自闭倾向;其三,当诗人们精神的价值已经从崇高、纯洁、美好、自然过渡到了喧嚣、乐趣、庸俗、时尚的方向,于是平庸困扰着诗歌界,诗歌的阵地越来越虚弱。

⑤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国新诗只有志存高远,发扬其应有的精神文化提升作用,既在主题内容方面深度切入自己的时代,又在诗艺表现方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华传统诗词曲赋艺术,随时代、社会、语言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改进,让中国新诗界尽快构建审美规范并早日达成审美共识。这样,中国新诗才能够既有技艺的美感,又有时代的气息,还有历史文化的内涵,并因此而融入中华诗歌的历史长河之中,从而有机会成为新时期的经典诗歌作品而流传于世。

(选自《长空诗话》,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在题材内容方面的变化的一项是(  )

A.中国新诗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很少关注社会问题。

B.中国新诗越来越狭隘,不能反映社会的主流。

C.近年来出现了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

D.质量上乘的诗歌越来越少,多数诗歌内容平庸。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处境“尴尬”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

B.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

C.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

D.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中华古典诗词曲赋曾经有过许多令人骄傲的绚烂与辉煌。

B.白话新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作者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C.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能忠实地坚守诗歌阵地的人越来越少,诗歌的发展江河日下。

D.中国新诗只要注重与时代结合,并继承发扬传统诗词曲赋的艺术,就一定能够改变其“尴尬”处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年都有不少人到南美洲的原始森林探险,带路的向导都是当地部落的土著人。土著人十分机敏和风趣,他们有一个十分奇怪的习惯,每走一段路就要唤一声自己的名字。土著人说这是为了防止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自己的躯体,他们得唤回自己。

有位哲学家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只有不断唤醒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攀上高峰。

你有过有关“唤醒”的经历或体会吗?请以“唤醒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那无法忘记的眼神

韦延才

郑光奇是一个农民,今年60岁,初见他时给我的感觉要比实际年龄要老,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看见这位老人的时候,是去年6月初的一天,那时一场暴雨引发的特大山洪还没有停息。我是随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小组下去,在镇政府的办公室里见到郑光奇的,他眉头紧锁,眼睛呆滞,脸上布满着难以掩饰的悲伤。仅仅是一天之间,郑光奇就与儿子天人两隔,就在昨天,郑光奇在村小学里当教师的儿子为抢救被山洪冲走的学生,献出了他年轻的生命。那个被洪水冲走的孩子得救了,但他的儿子却被洪水冲走永远回不来了,直到今天人们才找到他儿子的遗体。白发人送黑发人,他能不悲伤么?

郑光奇是和老伴、女儿来处理儿子的后事的,他老伴难以接受这个事实,多次哭昏过去,被送到了医院抢救,由女儿和学校安排的一名教师陪护着。或许是因为过度的悲伤,在与郑光奇接触的一个多小时里,他只有一句话:“人都已经走了,就让他安心地走吧。”

我们安慰着老人,希望他能节哀顺变。当我们告辞时,郑光奇没有说话,他只对我们点了点头。但我看到他的眼里,分明有一丝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感激之情。

一个星期后,村小学校长带我们来到郑光奇家,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那个被郑光奇儿子救起来的孩子也在家长的带领下来了。孩子叫郑克,在村小学里读三年级。不知是因为腼腆,还是因为那次灾难在孩子的心中留下了阴影,郑克始终拉着他母亲的手。孩子的父亲告诉我们,在来的时候,曾给郑光奇打了一个电话,说他是要带着孩子过来,亲自向老人表示感激之情和救命之恩的。校长上去敲了敲门,对着屋里说明了来意,但里面还是一点动静也没有。

这是一个低矮的土坯瓦房,墙上的灰沙多处脱落,那扇门也很陈旧,门板间开着很大的缝。郑克父母拉着郑克,在门前跪下,说:“阿伯,您出来吧,郑克的命是你们儿子给捡回来的,从此之后,郑克就是您的儿子。我们都是您的亲人。”母亲拉着孩子的手,说:“快叫爸爸妈妈。”但孩子没有叫,泪水从他的眼里流了下来。正在我们不知所措时,屋里传来郑光奇老人的声音:“你带着孩子快走吧,我不想见到你们。”

可能是孩子的到来,勾起了老人的悲伤吧。于是我们和校长就劝郑克父母先带孩子回去。他们点了点头,带着孩子有点依依不舍地走了。

孩子走后,校长又上去敲门。郑光奇老人打开了门,老人有些憔悴,双眼比一星期前深陷了很多。落座后,老人的话依然不多。我们尽量不提他儿子的事情,只是询问他家里的一些情况,看看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和解决的,老人却摇了摇头。可当我们站起来要走时,郑光奇却一把拉住校长,说:“有件事校长你一定要帮忙。”

校长点了点头,说有什么困难我们一定努力解决。郑光奇看着校长,说:“以后叫郑克不要再来认我们做什么父母了。”校长正想说什么,郑光奇又说道:“一个小小的孩子,别让他的心里有太多的压力和负担。”郑光奇说着,往郑克他们走的地方看了看。我看见郑光奇往外看的眼神,是那么的平静。它静得如门前池塘里的一汪水,没有任何的奢求;也像那蓝蓝的天空,是那么的纯净。告别了老人,我们心里都有着无限的感慨。转眼几个月过去了,郑光奇老人那个平静的眼神在我心里一直都无法忘记。我想,这样平静的眼神我这一生都不会忘记的,因为它给了我感动,也给了我面对生活的力量!

1)关于本文内容和人物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郑光奇不愿认郑克为儿子怕给双方家庭心里太多的压力和负担。他毕竟是一个善良的人,始终为别人着想、害怕影响孩子成长,

B“它静得如门前池塘里的一汪水,没有任何的奢求;也像那蓝蓝的天空,是那么的纯净。”形容他的眼神非常平静,没有一点动荡和奢求;也非常纯净,没有一丝杂质。运用对偶手法,表现了老人朴实、崇高的精神境界。

C初见郑光奇时给我的感觉要比实际年龄要老,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说明他的生活较为艰难,为后文表现他的淳朴善良和深明大义做铺垫。

D“他眉头紧锁,眼睛呆滞,脸上布满着难以掩饰的悲伤”。说明失去儿子的他以后内心巨大的痛苦和不甘。

E“老人有些憔悴,双眼比一星期前深陷了很多”进一步表现老人内心的巨大痛苦和悲伤,反衬老人无所奢求什么的精神品质。

2)为什么说郑光奇的眼神让“我”永远无法忘记?

3)文章结尾说“我们心里都有着无限的感慨。”请根据文意进行合理想象推测,说说“我们”会有哪些感慨。

 

查看答案

学校成立若干学习兴趣小组,请你从下列选句中组合出合适的两副分别送给文学社和摄影兴趣小组,以示祝贺。(按照上下联顺序填写相应的序号)

独有痴儿渐远志     又驱春色入毫端     ③留住秋水旧丰神

④天涯雁寄回文锦     ⑤常向秋山寻妙句     现出庐山真面目

⑦水国鱼传尺素书     ⑧更无慈母忘当归

(1)文学社:____________________

(2)摄影兴趣小组: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