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水 仙 高 璨 ①水仙在我心中的位置与腊梅相当,...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①水仙在我心中的位置与腊梅相当,甚至觉得比腊梅更容易亲近。因为我总是不忍将任何一株腊梅花摘下,让它陪在身边。它是那么的美丽,蜡质的容颜却没有人类制作的蜡像那种苍白、虚拟感,它们开在没有一片叶子的树枝,具有一种安静的气质。水仙花却可以买来,摆在家里,想它时就可以清晰地观赏到。

②我喜欢水仙花的样子,但几年未见我已有些淡忘,在这样的想念下我养了三株水仙。看到它们时,我才准确地忆起水仙这种天使的神态与模样,还是那样甜美的笑靥,还是那样洁白、鲜亮而温柔的黄,还是那样的随意,眼神会看到任意方向的风景。我一直以自由的原则养着它们,它们的长势令我满意,并且在新年第一天的零点绽放了,我并没有刻意希望它们在什么时候开放,但这样的开放时节照样令我惊喜。

③它是同窗外的礼花一同绽放的。由于今年的时间实在不够充裕,我也是等到去年的最后一天才点燃了第一只礼花。人们仿佛都变得忙碌了,到点了才出门,到点了才开始在地面上铺展鞭炮,谁都没有闲情逸致在临近过年的时候,像以往那样扔几个震耳欲聋的鞭炮,使附近车辆受到惊吓而呼喊起来……

④天空被各种颜色的礼花映照得明亮,轰隆隆的炮声包围了一切。这个时候,人和人的交流变得很困难,好像声音挣脱着要离开我们,好像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将声音挽留。这个时候,我感到的不是喧闹,不是声音的嚣张,而是寂静,是声音的凋零!

⑤声音是最空洞的事物。即使炮声垄断了这个世界,即使所有的炮声都这般雷同,也不能否认它们在很快地消逝,死去,不断地消逝,不断地死去。声音死去的无数间隙,就是寂静,死一般的寂静。我们耳朵听见的是炮声,心灵听见的却是那些声音死亡的空隙,它让我们在炮声中失去了自己的声音。再加上漫天烟花的烂漫,绚烂地将我们迷醉,我们在这样的庆祝时刻,脑海往往一片空白,连祈祷都忘记了。

⑥这是声音的魔术。

⑦然而,当我看着水仙,周围的一切就都像变魔术般涣散,哑然——一朵小小的花儿才教给我们应该怎样安静地走过一年的最后一个时刻,或是怎祥走进新的一年。

⑧在这样热闹、温暖与多彩的背景下,构造自己安静的思想才是最幸福的。想一想有什么要对旧年说,有什么要对新年说,与自己的老朋友相当于诀别地告别,还有一位新朋友正微笑着向你迎来,我们不说准备礼物,也应该准备一份虔诚,而不是仓促。

⑨雪花不断飘过我的瞳孔,烟花消亡时漫天彩色的硕大泪滴令我心碎。我责怪自己的仓促,以致于这一年又要与我告别时,我又没有准备好送给它的一首诗。但是它走了,再也不会回来了。它从不会要求我写一首送别诗,它总是说过去一年的回忆都是送给它的礼物,它说这是可以陪伴它的唯一事物。我曾说那我写一首诗,你就当回忆把它也带在身边,但我最终没有写,你也没有为等待这样的一份礼物多停留一会儿,时光的马儿依然飞驰着将你带走。多少个你来,多少个你去。岁月的来去从来不肯停止,永远不肯停息……

⑩水仙在我身边安静的散发出清香,这与腊梅花有几分相像,它们都会在远远的空气里用香味勾勒出自己的样子,它们都会用香味在远远的空气里为所有的陌生人画一条小路,通向自己。我喜爱这种宁静和清香,甚至喜爱花儿们画出的小路,通向美好。窗外的烟花不是路,它们是同我们一起迈过门槛的脚印,是离海最近的沙滩的脚印,浪潮一抹立即就消逝了。

不要崇拜烟火,尤其不要在过年的时候让自己的心灵陷入空洞。这是水仙花穿戴着它的安静告诉我的。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借水仙在新年到来之时的安静表现,表达了“我们应从容面对时光的流逝”这一中心。

B.文章综合使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并以抒情和议论为主,使文章既具有抒情性,又具哲理性和深刻性。

C.文章第一段写到了水仙和腊梅,除了表现水仙的亲近随意,更加突出了二者相同的安静气质。

D.文章第⑩段说窗外的烟花“浪潮一抹立即就消逝了”,既写出了烟花生命的短暂,也说明烟花带来的迷醉是短暂的。

E.文章以“这是水仙花穿戴着它的安静告诉我的”一句结尾,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水仙花的美丽。

(2)全文围绕“水仙”展开,请梳理文章的思路。

(3)文章第④、⑤段描写鞭炮的声音有什么作用?

(4)文章说,“在这样热闹、温暖与多彩的背景下,构造自己安静的思想才是最幸福的。”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1)AE (2)①首先将水仙和腊梅进行比较,表达出自己对水仙的喜爱之情;②其次由水仙在新年第一天的零点绽放,引出新年零点时刻的烟花和鞭炮声;③最后写水仙在烟花和鞭炮声的安静中,引发作者的人生感悟。(共6分,每点2分) (3)①写出了鞭炮声音的喧闹和嚣张,表现了人们在辞旧迎新时的迷醉与浮躁。②引出下文水仙在辞旧迎新时的安静表现。③将人们的表现与水仙的表现做对比,巧妙表现主旨:我们应安静面对人生。(每点2分) (4)同意。因为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安静。安静可以让人摆脱外界名利的诱惑,重点关注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当有些人在生活中汲汲追求富贵名利的时候,我更愿意在书香中安静的生活.在书本中纵览古今,在与先贤圣哲的对话中充实心灵,以从容的心态感受生活安静的幸福。(观点明确2分,理由充分2分,条理清楚2分,语言流畅2分 仅答“同意”或“不同意”不给分;如果从不同意的角度回答,理由充分、恰当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应从容面对时光的流逝”,不是文章的中心。E项不是“突出水仙花的美丽”,而是突出水仙花的安静、从容。必须选择两项,单选不给分;选对一项得3分,选对两项得5分。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应先明确文章的体裁,即是散文还是小说。本文是散文,应明确是写景状物散文,还是写人叙事散文,还是说理散文。本文属于第一种,对象是水仙。考生应进一步思考写了水仙什么特点(外形),要体现其内在什么精神(内在)。使用什么技巧来体现。选项A考查文章的主旨,BE考查文章的写作技巧,CD两项考查段落内容上的作用。。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全文围绕‘水仙’展开,请梳理文章的思路”。这是考查文章的思路。解答此题,首先需要把握全文的内客,本文先引出话题——水仙,接着写水仙花在新年第一天的零点绽放,引出新年零点时刻的烟花和鞭炮声,最后写水仙在烟花与鞭炮声中的安静所引发的作者的人生感悟。作答时把思路理顺,再简单概括每部分的内容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梳理作者的思路,实际就是理清文章先写了什么内容,后写了什么内容。前后的内容应该有明显的变化角度,所以在梳理作者的思路时,可以从这样一些思考的角度来把握作者思路的变化:1.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角度。散文大都是流动的感情抒发,一般以感情为突破口,因此可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按作者的思想理解文章的结构。2.时空的变化角度。时间、地点是散文的主要要素,许多散文都是按照时间、空间的变化组织材料的。3.内容的变化角度。有些散文的内容是由事件、性格、品质的分类阐述组成,在分析文章结构时,可以从这些内容的区分中理解文章的思路。答题模式:文章首先写了……,然后……,接着……,最后……。比如本题中,题干已经给出了暗示“围绕‘水仙’展开”,概括思路的时候应以水仙为中心。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第④、⑤段描写鞭炮的声音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文章材料安排的作用。解答此类试题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从内容上来看,这两段主要写鞭炮的喧闹和嚣张,而人们在此时却是迷醉与浮躁的。从结构上来看,这两段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水仙的安静表现。正是人们的喧闹与水仙的安静表现构成对比,引出了本文的主旨:我们应该像水仙一样安静地面对人生。回答时注意考虑段落所处的位置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答句子作用分析题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作用。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中间,则其句子作用有:①过渡,②照应(呼应),③转折(换)——全文内容或思路的转折,④总结。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结尾,则其句子作用有: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引人深思等。本题中,应先看所写鞭炮声音的特点,再看这一特点表现出人们的什么特点,最后再看这一材料与文本主体材料水仙表现的关系,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说,‘在这样热闹、温暖与多彩的背景下,构造自己安静的思想才是最幸福的。’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解答此题,首先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意或不同意。然后结合自身的体验进行阐述。本文的主旨是人应该安静地面对人生,而安静是人生需要的一种最好的境界。可以谈安静的好处,还可以谈怎么样才能做到安静等。总之这类试题是有一定的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果不同意,也可以结合自身体会进行阐述。 【考点定位】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对于阅读题的最后一题,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本题从题干来看,应是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文章说,‘在这样热闹、温暖与多彩的背景下,构造自己安静的思想才是最幸福的。’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考生应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陈述理由。一般依从作者的观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表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两句是:                

(2)《雨巷》一诗中,诗人独自走在悠长寂寥的雨巷,希望逢着“                   ”。

(3)《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唱的“易水诀别”歌的歌词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1.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借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描述秋景的方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儵①、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氏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氏与子犯谋,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②櫜鞬,以君以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节选自《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有删减)

注释:①儵,shū,人名。②櫜鞬,gāo jiān ,藏箭和弓的器具

1.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B.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C.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D.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

2.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而           校:较量对抗  

B.公子季隗         取:通“娶”

C.将             适:到……去  

D.君礼焉           其:二人称代词,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顶是 (  )

A.重耳逃亡期间娶了叔隗,后将到齐国,便让叔隗25年后再嫁,叔隗没有应允。

B.重耳逃到齐国后,齐桓公给予他很好的待遇,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并送给他二十匹马。桓公死后,因齐国内乱,重耳被迫离开齐国。

C.重耳逃到郑国,郑文公没有礼待他,这也是晋国后来与秦国围攻郑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D.重耳逃到楚国后,楚成王以对待诸侯的礼节对待他。当楚成王问他回晋国后怎样回报时,重耳以“退避三舍”回答,激怒了楚国将领子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2)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小题。

中国新诗为何处境“尴尬”

①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从商周的四言,到楚骚汉赋、汉魏乐府、隋唐律绝和宋词元曲,可谓灼灼其华,蔚然大观。千百年前的黄钟大吕,至今犹萦绕在苍穹。然而中国新诗在诞生近百年后的今天,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它既没能与国际接轨,又与中华古典诗词曲赋的优良传统脱节、断裂,割断了传承关系,令广大读者望其兴叹,最后只好弃之而去。中国新诗为何会处境“尴尬”呢?

②首先,是由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造成的。无论是《诗经》中的“风雅颂”,还是楚辞、乐府、律诗、宋词、元曲……不论其诗体形式怎么演变,但都是讲究韵律的,作品都具有节奏美、旋律美和韵式美。由于白话“新诗”“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胡适《谈新诗》)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自其诞生以来,便成为其发展的严重弊端和障碍。

③其次,是由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造成的。诗歌是文学形式美的一种体现,但形式美只是诗歌的美丽外衣而已。过分地强调诗体形式,从而否定主题思想的意义,如近年来所谓的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等,就像失去了土壤的禾苗一样,必将枯萎。

④最后,是由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造成的。同古典诗词曲赋相比,当代诗歌在题材内容方面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其一,迫于现实社会生存的巨大综合压力和人类因物质文明进步而带来的精神困惑,当代诗歌的内容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正日愈失去处理重大社会题材的艺术能力,这就使得它日愈减少获得公众关注的机会,而只有在少数未被现代社会物质化的心灵当中获得知音;其二,随着诗人们从社会文化中心退却,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诗歌越来越被推挤到社会的边缘,诗人们成了一个不被社会关注的自我封闭、自我肯定、自我满足、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奇怪群体,这更加加剧了他们的自闭倾向;其三,当诗人们精神的价值已经从崇高、纯洁、美好、自然过渡到了喧嚣、乐趣、庸俗、时尚的方向,于是平庸困扰着诗歌界,诗歌的阵地越来越虚弱。

⑤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中国新诗只有志存高远,发扬其应有的精神文化提升作用,既在主题内容方面深度切入自己的时代,又在诗艺表现方面继承并发扬光大中华传统诗词曲赋艺术,随时代、社会、语言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改进,让中国新诗界尽快构建审美规范并早日达成审美共识。这样,中国新诗才能够既有技艺的美感,又有时代的气息,还有历史文化的内涵,并因此而融入中华诗歌的历史长河之中,从而有机会成为新时期的经典诗歌作品而流传于世。

(选自《长空诗话》,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在题材内容方面的变化的一项是(  )

A.中国新诗越来越局限于私人性的东西,很少关注社会问题。

B.中国新诗越来越狭隘,不能反映社会的主流。

C.近年来出现了技术主义、玄学派、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等。

D.质量上乘的诗歌越来越少,多数诗歌内容平庸。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新诗处境“尴尬”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白话新诗至今未能构建审美规范,更无法达成审美共识。

B.科技英雄和商业英雄、娱乐英雄取代了艺术家的中心地位。

C.某些诗人一味地强调诗体形式而忽略主题思想。

D.当代诗人在商品经济时代的退缩和自闭。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中华古典诗词曲赋曾经有过许多令人骄傲的绚烂与辉煌。

B.白话新诗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作者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C.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能忠实地坚守诗歌阵地的人越来越少,诗歌的发展江河日下。

D.中国新诗只要注重与时代结合,并继承发扬传统诗词曲赋的艺术,就一定能够改变其“尴尬”处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每年都有不少人到南美洲的原始森林探险,带路的向导都是当地部落的土著人。土著人十分机敏和风趣,他们有一个十分奇怪的习惯,每走一段路就要唤一声自己的名字。土著人说这是为了防止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自己的躯体,他们得唤回自己。

有位哲学家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只有不断唤醒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攀上高峰。

你有过有关“唤醒”的经历或体会吗?请以“唤醒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