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某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想出在课后用微信发红包的新招,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和上课认真的同学,都发了红包。此举一出,他的课学生没一个逃课,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变好。此事传出,该校老师和学生表示认可,觉得这个做法有新意。媒体报道后,引发争议,有家长明确反对老师这种做法,认为用钱引导学生上课,会让孩子变得功利,使教育变味。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就老师、学生或家长的表现,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自身的觉悟胜过金钱换来的专注 某职校教师督促学生学习课后发红包奖励上课认真和学习优秀的同学,此举一出坏学生纷纷改邪归正,师生关系得到改善。可此教师上课发红包的行为,展现了一种教师讨好学生的媚态,虽然促进了学生学习,却有些背离教育本意。 有些人可能认为这是奖学金的一种变式,演化版。可这样泛滥的频繁金钱诱导真的是一种演化吗?有人说这是一种创新,是奖学金模式的细化,奖励引导机制的一种革新。这样利益为饵的行为真的配得上创新的高帽吗? 现存的奖学金制度是一种奖励机制,是在发现一个人的优秀作为与良好表现后对其努力的一种肯定。这种奖励肯定初创造,鼓励再创造,并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但反观这个上课红包,它更多的是以金钱为诱饵诱导学生完成老师所肯定的事件。前者是一个人开疆拓土,达到巅峰后立下丰碑,受人肯定,而后者是先立下丰碑再用各种方式鞭挞驱策人们前行。可以说这样的行为非但不是进步,是一种更可怕的野蛮倒退。 此种所谓创新模式,失去了诱饵,一切变回归原样,坏的仍旧坏错的仍旧错,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善。教育是教之育之,而非驱之驭之。知识庸医学而非以记,正如学导以义而非以利。 其实该老师的行为的确寓意颇深。课堂上的知识,学则有红包,不学则无。在职校,课上学的知识每一个都可能化为未来的技能在社会获得十倍百倍的红包。老师的行为让学生知道学习有钱赚。可是他没能更深入地让他们明白,除去了他发的包,他们学习仍能赚钱,只是赚的是看不见感受不到的未来的钱。若教师能有所改进,引导他们发现上课学习得到的不只是的微信红包,还有未来的工作与舒适,这或许不失为一个尝试。毕竟学生自己引起的觉悟更胜于金钱所换来的专注。而这也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教之育之,引之于正道,授之以渔术。 教育不是改变一个人,而是引导一个人由内到外发生升华的过程。向焦老师那样,当前的教育可以有千奇百怪的新招,来引起学生的专注,但没有触及本质的引导,都只是徒劳。千金散尽已然不会还复来。 【解析】 试题分析:中肯肯定之:“红包奖励”传导正向教育理念、红包新招符合教育原味、红包只是“小红花”式的游戏化象征、无奈的物质奖励不该被苛责 严厉批判之:勿让立人教育染上“利人”的铜臭味、“哄孩子”式课堂是对学生的黑色嘲讽、出勤率岂能靠红包保障、你的求学岂能老师买单、花式渠道贿赂学生实在悲哀、要励志不要励欲、莫让教育用上利益的“偏方”、“中国式焦老师”可悲可哀、“红包”给教育抹黑、拒绝“红包课堂”,还我纯真教育 温和批评之:“受益终生”的教育才是“治本”的改革、红包奖励引发教育功利化属杞人忧天、“红包妙招”不具推广价值、长远来看“红包课堂”隐忧不少、偶尔用用尚可,反客为主危险、以“钱”促学未若以“奖”促学。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特别要抓住关键句进行分析。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属于自命题。本题写作试题属于新材料作文题型。试题提供的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故事。讲述了一位高校焦老师为了督促学生学习,在课后发红包的“新招”而引发的社会影响。本题取材社会上真实的事件,主人公是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实训中心主任焦世奇。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某校团委学生会活动举办流程图,请将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请言连贯,不超过84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竹书纪年》载:“炎帝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史记·补三皇本纪》亦载:“长于姜水,因以为姓。”我们可以理解为距今约5000年前,①            。②          ?古之姜水,据《水经·渭水注》所载是在姜氏城南,即今岐山县周原一带。不过,据《大明一统志》:凤翔府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城南也有姜水,此姜氏城今名姜城堡,往南即益门堡,堡西有一水名今仍名清姜河。以上两说孰是孰非,不必过于拘泥。但总是在凤翔府地,即今宝鸡市区之内。可以肯定地说,③             ,湖南、湖北、山西、河南等地的炎帝遗迹和炎帝文化,是炎帝或其后裔迁徙的结果。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你还是一棵幼苗的时候,别人不容易在远处看到你。①他们从你身边走过,② 站在你身边,也可能视而不见,③你还不引人注目。而当你长成一株大树时,哪怕在很远的地方,别人④会看到你,⑤欣赏你。

A 即使   甚至   因为   并且

B 虽然    /    除非 /   并且

C 即使     /   除非   并且

D 虽然   或者  因为 /    并且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许多期盼已久的夫妇却放弃了要“二宝”的打算,其主要原因不是观念的变化,也不是经济、精力等方面的压力太大,而是因为“大宝” 的坚决反对。

B北京申办冬奥会的标识以中国书法“冬”字为主体,将生动的冰雪运动姿态与书法艺术巧妙融合,展现了冬季运动的活力和中国文化的魅力。

C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在旅游成为很容易实现的事情的同时,令人堪忧的是旅程中暴露出的诸多不文明现象,甚至违规违法事件也时有发生。

D迪亚克表示,中国是个体育大国,为国际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在增强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推动了田径运动的大发展。国际田联愿进一步加强同中方的交流与合作。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为纪念中国话剧百年诞辰,话剧界一些前辈粉墨登场,重新排演了《雷雨》等经典剧目。

②会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克服不良会风不可能倚马可待,整改会风没有休止符。

③他没读过几年书,却能管中窥豹,从别人的一言一行中揣摩他们的心理,这种洞察力令人叹服。

④“互联网+预防接种” 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缓慢改造的过程,目前,国外并没有非常成熟的同类应用。

⑤每年正月十六这天,阆中古城万人空巷。一大早,大人让小孩穿上新衣,戴上新帽,一家人吃过汤圆,把备好的饮料、瓜果、糕点带上出门。

⑥她不孚众望,拿出了叫好叫座的话剧《青蛇》,沿着上海国际艺术节铺设的红地毯,走到了肯尼迪艺术节、爱丁堡艺术节等国际舞台上。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