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学孔堂记 天不可以象名,孔子之道不可以科名。日月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学孔堂记

天不可以象名,孔子之道不可以科名。日月星辰,象也;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科也。谓天尽于日月星辰,是小天矣。谓孔子之道尽于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是小孔子之道矣。学孔子者,不得其全而各得其性之近似,乃名之以科,而不知孔子之道,何可以科名哉?虽然,学孔子者非得其门,吾未见其入也。

苟不欲知天则已;苟欲知天,在璇玑、玉衡,以观日月星辰,几乎天矣。夫苟不欲学孔子之道则已;苟欲学孔子之道,由博文约礼以达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几乎孔子矣。言子游,孔子之高弟也,其优于同列也以文学,而其治武城也以礼乐。礼乐固文学之见乎其外者也。德也,政也,言也,文也,无不序焉之谓礼;德也,政也,言也,文也,无不和焉之谓乐。子游学乎孔子而独得乎礼,乐之传亦微矣

夫礼乐,孔子之道也。学礼乐以入道,孔门之教也。故学子游所以学孔子也。学至于子游,具孔子之一体矣。吴之先启于泰伯。泰伯以让风,子游以礼乐风,吴之文,实彬彬矣。夫岂后世之所谓文哉?亦岂后世之所谓学哉?后子游而与起者,唐有若陆公贽宋有若范公仲淹。贽曰:上不负天,下不负所学。仲淹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章功业越一世,虽未敢上拟孔门,其亦学子游而有得者,与学子游所以学孔子也,故吴之文称盛者,曰:泰伯贤。曰:子游先。曰:敬与希文焉尔,其以文擅当时名。故有学道书院创于宋、复于元,迨至今……湮废已久,缵宗忝守兹邦,乃因佛废之隙而鼎建之。外为书院,内为堂,旁为周庐。于是择郡中子弟之良者肄其中,而以孔子之道相切磋焉。冀诸士子学敬与希文以至于子游,学子游以至于孔子,亦庶几矣。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其尚勖之哉,其尚勖之哉!有删改

【注】:①缵宗:作者自称。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不焉之谓礼        序:次序

B故学子游所以学孔子也  所以:用来……的途径

C缵宗守兹邦          忝:谦辞,有愧于

D其尚之哉            勖:勉励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孔子之道是博大精深的,不等同于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等具体的类别,否则就是看小了孔子之道,看小了天。

B作者认为知识广博、遵守礼仪,从而实现有德行、善于政事、精通言语和文学,这就是孔子之道。文学不过是礼乐的外显。

C吴地文化最先起于泰伯。泰伯谦让之风教化了吴地,而子游用礼乐教化吴地,所以吴地的文学不是后世所说的一般的文与学。

D作者推举陆贽和范仲淹,他们文章功业都超越一时,虽然不能和孔子之徒比,但也是学习子游而有所收获的,并且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子游是一致的。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1)子游学乎孔子而独得乎礼,乐之传亦微矣

2于是择郡中子弟之良者肄其中,而以孔子之道相切磋焉。

4.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建立学孔堂的目的。

 

1.A 2.B 3.(1)子游向孔子学习而在礼方面独有成就,乐的流传也就衰微了。(“学乎孔”“得乎礼”句式各1分,“独得”1分。微1分。) (2)于是选择郡里那些贤良的子弟让他们在堂中学习,用孔子之道相互切磋。(“弟子之良者”句式1分,肄,1分,“(于)其中”1分。后一句通顺1分。) 4.对孔子大道的尊崇1分(或用孔子之道培养郡中子弟1分);对吴地文化的传承1分;延续书院的文脉传承1分,鼓励郡中子弟努力学习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将选项中对划线字的解释代入到原文中,通过比对找出答案。A项“序”解释为“次序”,代入原文后,与上下文不符合,可断定为解释错误。“无不序焉之谓礼”,结合上下文来看,意思是“无不依照次序排列就是礼”,“序”的意思应为“按序排列,有次序”,动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从历年高出题规律来看,实词的考查具体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活用、偏义等语言现象。考生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一是识记和累积,掌握文言实词的基础知识;二是学会推断。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的巧妙运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形成较高的阅读能力。推断方法如下:①根据学过的课内实词来推断词义。②使用组词法来推断词义。③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推断词义。④借助成语来推断词义。⑤根据字形推断词义。⑥语境分析推断。 2. 试题分析:B项“文学不过是礼乐的外显”对原文理解错误,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原文为“礼乐固文学之见乎其外者也”,应该理解为礼乐是文学的外在显现。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点”,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 3.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注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尤其要注意重点字词和句式的落实,如:“学乎孔”“得乎礼”皆为状语后置句,应译为“向孔子学习”“在礼方面独有成就”;“独得”可译为“唯独获得……的心得或收获”;“微”:式微,衰微。 “弟子之良者”定语后置句,应译为“那些贤良的子弟”;“肄”,学习;“其中”前省略了“于”,应为“(于)其中”,在堂中。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 试题分析:文章开篇就说“天不可以象名,孔子之道不可以科名”,认为孔子之道是博大精深的,不等同于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等具体的类别,否则就是看小了孔子之道,看小了天,指出当今对孔子之道的误解。第二段“夫苟不欲学孔子之道则已;苟欲学孔子之道,由博文约礼以达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几乎孔子矣”,分析学习孔子之道的正确方法。第三段,“吴之先启于泰伯。泰伯以让风,子游以礼乐风,吴之文,实彬彬矣”回顾吴地的文化传统。“故有学道书院创于宋、复于元,迨至今……湮废已久”遗憾书院荒废,表明建新学堂的行动。“冀诸士子学敬与希文以至于子游,学子游以至于孔子,亦庶几矣”希望文脉得到传承,鼓励郡中子弟“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其尚勖之哉,其尚勖之哉”。 【考点定位】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的能力。文中并没有十分明确地告知读者建学堂的全部目的,但从开篇对当下人们认识的批驳,文中对吴中文化传统的回顾,可以判断出作者建立学孔堂是为了传授孔子的道,为了延续吴地文化传统;接着作者又表达了对“学道书院”湮废的遗憾,再加上作者在文末明显表达出对子弟的期许和鼓励,本题的答案就完整了。 参考译文: 天,是不能够用某一物象来命名的,孔子的道不能够用某一科目来命名。日月星辰,是物象;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是科目。认为天就是日月星辰是把天看小了。认为孔子之道全表现在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是把孔子之道看小了。学孔子的人,不能够得到孔子的全部学问只能各自学到某方面与之近似的东西,就用科目品类来命名却不了解孔子的大道,怎么能用科目品类来命名呢?虽然这样,但是学孔子的人如果摸不到那门路,就看不见他能走进孔子之道。 如果不想了解天就算了,如果想了解天,用璇玑、玉衡这些仪器观察日月星辰,就可以了解天了。如果不想学习孔子之道就算了,如果想学习孔子之道,由知识广博遵守礼仪达到有德行、善政事、精通语言和文学,就达到孔子境界。言子游,是孔子的高徒。他凭借文学修养比同列优秀,而他用礼乐来治理武城。礼乐本来就是文学的外在表现。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无不依照次序排列就是礼;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无不和谐就是乐。子游向孔子学习而在礼方面独有成就,乐的流传也衰微了。 那礼乐就是孔子之道。学习礼乐以悟道,是孔门的教诲。所以要学习子游学习孔子的方法。学到了子游的地步,就具有孔子的一部分了。吴先是开启于泰伯。泰伯用谦让来教化,子游用礼乐来教化。吴地文学,实在是朴实而高雅。难道是后世所说的文学吗?难道是后世所说的学习吗?在子游之后因为文章而兴起的,唐代有像陆贽那样的人,宋代有像范仲淹那样的人。陆贽说:上不负苍天,下不辜负所学习的。范仲淹说:忧虑在天下人之前,享受在天下人之后。文章功业超越一时,虽然不敢比拟于孔门,也是学习子游而有所收获的,是学习子游用来学习孔子的方法。吴地文学称盛的原因,说是泰伯贤能,说是子游开风气之先,说陆贽和范仲淹等都是凭借文章拥有当时的名声。所以有学道书院在宋代创立,在元代恢复,一直到现在……湮没很久,缵宗我守在这个地方,就趁着佛废的间隙建立学孔堂。外面是书院,里面是正堂,旁边有茅庐。于是选择郡里那些贤良的子弟让他们在其中学习,用孔子之道相互切磋。希望各位学子能够学习陆贽与范仲淹以到达子游的境界,学习子游能达到孔子的境界,也就差不多了。读书人要仰慕贤人,贤人要仰慕圣人,圣人要仰慕天人。千万要勉励啊,千万要勉励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从春节联欢晚会的“世间同春”对联集锦中,挑出适合山东与山西以及广东与广西的语句,并依次分别组成上下联,恰当的一项是

①水泽源流江河湖海                   ②金银铜铁铬镍铅锌

③泰山日  壶口烟  天地奇观           ④孔子仁  关公义  人文典范

⑤南海风清  讲述春天故事             ⑥漓江水碧  飘来三姐新歌

⑦琼海独具大手笔  五指擎天           ⑧石林自有高材生  群峰拔地

A.③④⑧⑦             B.④③⑤⑥  

C.①②⑦⑧             D.②①⑥⑤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走出465窟,这正是当年乐僔和尚看到三危山放射灿烂金光的时刻。三危山“三峰耸峙,如危欲堕,故云三危”。                                         

        ,还有那美妙的箜篌、琵琶、羌笛……飞天漫舞,千佛拂空,一个富丽堂皇的仙境展现在面前。

①三峰奇迹般地化为庄严肃穆的三世佛

②在一片金碧辉煌之中

③湛蓝的天穹中,飞舞着彩云、宝带

④重重拥卫的小峰,顷刻间化为弟子、菩萨以及天龙八部

⑤它横亘于广袤无垠的瀚海之上,恰如三根直插云天的桅杆

⑥它给予莫高窟的创建者以最初的灵感

A.⑤⑥②①④③         B.⑤⑥③④①② 

C.⑥⑤②④①③         D.⑥⑤③①④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其女之美,宛在眼前,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女子的绵绵情思。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名重点大学的学生,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劝勉正在读高三的堂弟。

C.“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一位游子望着暮霭中连绵起伏的群山和的南飞大雁,轻声吟唱着。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某省高考满分作文获得者由衷感慨,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总有写不完的趣事儿。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时间它是一件衣服,换换洗洗之中,不知不觉就穿小了

B.多只小虫都被淹没在老松树下黄色的泪珠里。

C.我们的贫困地区,需要更多像姜仕坤这样的“贴心人”。

D.眼前的山水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长卷。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造心要有手艺。一只灵巧的心,缝制得如同金丝荷包。一罐古朴的心,淳厚得好似百年老酒。一枚        的心,感应快捷动如狡兔。一颗        的心,门可罗雀疏可走马。一滩胡乱堆就的心,乏善可陈        。一片编织荆棘的心,暗设机关处处陷阱。

A敏锐    潦倒    杂乱无章    B敏锐    潦草    不赞一词

C机敏    潦倒    不赞一词    D机敏    潦草    杂乱无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