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秋 思①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②,江湖浪迹一沙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注】: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火牛:古代火攻的一种战具双角绑上利刃,尾巴绑上易燃物点燃令其冲向敌军,最早春秋时齐将田单破燕军时用了火牛。③元龙百尺楼:汉末许汜去下邳看望陈登字元龙,陈不理睬他,自卧高处的大床上,让许卧下床。后来刘备对许氾说:“我要是陈登,当卧百尺楼上,让你以地为床。后来便用“元龙百尺楼”形容崇高的形,或表示高下悬殊。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参考答案:通过西沉的残月、凋零的井梧(上下句各写出一个典型景物并概括出特点,得1分,单单写出“月”“井梧”不得分)等肃杀萧条之景(概括出意境得1分,其他如凄清、凄凉等亦可)表达了作者的寂寥悲凉之情(概括出情感得2分,其他如悲痛无奈、孤独苍凉等亦可),融情于景(点出效果1分,情景交融亦可)。 (2)参考答案: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2分;不服年老,壮怀激烈的情怀2分;已入暮年的无奈2分;报国无门的痛苦2分。(四点中的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残月照着幽深的巷子,只听见砧杵敲打之声,周围越发静寂,令人内心失落空荡;风吹水井边梧桐树,摇落黄叶满地,这便是故园的秋天。诗人选取了“砧杵”“深巷”“月”“井梧”这些有代表性的意象,营造出一幅冷落、凄清的画面,也就越发烘托出诗人的寂寞悲苦之情。诗人的情因景生,诗中的景也正是诗人情感的外显。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借景抒情手法,这类题目一般的提问方式是:请从“情”与“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词,这首诗(词)写了怎样的景,抒了什么样的情?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第一步明手法,答出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情景交融或是以景结情等,第二步阐运用,结合诗句阐释写了怎样的景,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本词句中写的是寂寥悲凉之景,抒发的是寂寞愁苦的悲情,可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2)试题分析: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向往闲适而又不能闲居的心情。虽然诗人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感慨故园之秋。他要放眼远望,而又无楼可登。诗人之心何曾清闲得了?倒是种种矛盾想法在心中纠缠;使得他更加郁闷。结合注释可知,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再联系诗人一生渴望北定中原的志向,诗中的“利欲驱人万火牛”“欲舒老眼无高处”,表达了诗人不老的志向,而“安得元龙百尺楼”则表达出诗人报国无门的遗憾和无奈。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学孔堂记

天不可以象名,孔子之道不可以科名。日月星辰,象也;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科也。谓天尽于日月星辰,是小天矣。谓孔子之道尽于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是小孔子之道矣。学孔子者,不得其全而各得其性之近似,乃名之以科,而不知孔子之道,何可以科名哉?虽然,学孔子者非得其门,吾未见其入也。

苟不欲知天则已;苟欲知天,在璇玑、玉衡,以观日月星辰,几乎天矣。夫苟不欲学孔子之道则已;苟欲学孔子之道,由博文约礼以达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几乎孔子矣。言子游,孔子之高弟也,其优于同列也以文学,而其治武城也以礼乐。礼乐固文学之见乎其外者也。德也,政也,言也,文也,无不序焉之谓礼;德也,政也,言也,文也,无不和焉之谓乐。子游学乎孔子而独得乎礼,乐之传亦微矣

夫礼乐,孔子之道也。学礼乐以入道,孔门之教也。故学子游所以学孔子也。学至于子游,具孔子之一体矣。吴之先启于泰伯。泰伯以让风,子游以礼乐风,吴之文,实彬彬矣。夫岂后世之所谓文哉?亦岂后世之所谓学哉?后子游而与起者,唐有若陆公贽宋有若范公仲淹。贽曰:上不负天,下不负所学。仲淹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章功业越一世,虽未敢上拟孔门,其亦学子游而有得者,与学子游所以学孔子也,故吴之文称盛者,曰:泰伯贤。曰:子游先。曰:敬与希文焉尔,其以文擅当时名。故有学道书院创于宋、复于元,迨至今……湮废已久,缵宗忝守兹邦,乃因佛废之隙而鼎建之。外为书院,内为堂,旁为周庐。于是择郡中子弟之良者肄其中,而以孔子之道相切磋焉。冀诸士子学敬与希文以至于子游,学子游以至于孔子,亦庶几矣。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其尚勖之哉,其尚勖之哉!有删改

【注】:①缵宗:作者自称。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不焉之谓礼        序:次序

B故学子游所以学孔子也  所以:用来……的途径

C缵宗守兹邦          忝:谦辞,有愧于

D其尚之哉            勖:勉励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孔子之道是博大精深的,不等同于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等具体的类别,否则就是看小了孔子之道,看小了天。

B作者认为知识广博、遵守礼仪,从而实现有德行、善于政事、精通言语和文学,这就是孔子之道。文学不过是礼乐的外显。

C吴地文化最先起于泰伯。泰伯谦让之风教化了吴地,而子游用礼乐教化吴地,所以吴地的文学不是后世所说的一般的文与学。

D作者推举陆贽和范仲淹,他们文章功业都超越一时,虽然不能和孔子之徒比,但也是学习子游而有所收获的,并且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子游是一致的。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1)子游学乎孔子而独得乎礼,乐之传亦微矣

2于是择郡中子弟之良者肄其中,而以孔子之道相切磋焉。

4.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建立学孔堂的目的。

 

查看答案

请从春节联欢晚会的“世间同春”对联集锦中,挑出适合山东与山西以及广东与广西的语句,并依次分别组成上下联,恰当的一项是

①水泽源流江河湖海                   ②金银铜铁铬镍铅锌

③泰山日  壶口烟  天地奇观           ④孔子仁  关公义  人文典范

⑤南海风清  讲述春天故事             ⑥漓江水碧  飘来三姐新歌

⑦琼海独具大手笔  五指擎天           ⑧石林自有高材生  群峰拔地

A.③④⑧⑦             B.④③⑤⑥  

C.①②⑦⑧             D.②①⑥⑤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走出465窟,这正是当年乐僔和尚看到三危山放射灿烂金光的时刻。三危山“三峰耸峙,如危欲堕,故云三危”。                                         

        ,还有那美妙的箜篌、琵琶、羌笛……飞天漫舞,千佛拂空,一个富丽堂皇的仙境展现在面前。

①三峰奇迹般地化为庄严肃穆的三世佛

②在一片金碧辉煌之中

③湛蓝的天穹中,飞舞着彩云、宝带

④重重拥卫的小峰,顷刻间化为弟子、菩萨以及天龙八部

⑤它横亘于广袤无垠的瀚海之上,恰如三根直插云天的桅杆

⑥它给予莫高窟的创建者以最初的灵感

A.⑤⑥②①④③         B.⑤⑥③④①② 

C.⑥⑤②④①③         D.⑥⑤③①④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其女之美,宛在眼前,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女子的绵绵情思。

B.“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一名重点大学的学生,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劝勉正在读高三的堂弟。

C.“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一位游子望着暮霭中连绵起伏的群山和的南飞大雁,轻声吟唱着。

D.“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某省高考满分作文获得者由衷感慨,争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总有写不完的趣事儿。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A.时间它是一件衣服,换换洗洗之中,不知不觉就穿小了

B.多只小虫都被淹没在老松树下黄色的泪珠里。

C.我们的贫困地区,需要更多像姜仕坤这样的“贴心人”。

D.眼前的山水就像一幅工笔精细、色彩柔和、清丽淡雅的长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