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准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根据以下材料,选准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月有阴晴圆缺,世人悲喜因之而生,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例文 还是那个月亮 一个多月前的七夕夜,在电话中对友说,要不,找个葡萄架去听听牛郎织女的情话?友愣怔几秒笑笑说:哦,记得小时候啊…… 不过是一句玩笑话。 除了玩笑还能怎么?这瞬间跳跃的怀旧火苗已足以令小伙伴们惊诧一番了,仿佛冷不丁就穿越到了很古老的曾经,像说故事一样的——在古老的曾经啊,我们躺在竹凉床上数星星流萤,到葡萄架下听夜风掀动叶子的悄语轻声,在中秋月圆夜摆贡果放河灯,分吃月亮一样圆圆的大月饼。 这样细碎的情节,要是说给九零后的毛毛,她保准嗤之以鼻,保险公司都推出中秋赏月险了,连QQ农场都能用虚拟的瓶子捉萤火虫了,她会说,时代进步了,搞那怀旧干嘛。 可是,日子是记忆的堆叠,失去那些温暖的碎片,就像浸在漫了一地的白月光里,没有往事笛音的引领,何以找到心底的故乡?毛毛们哪里懂得。 有段时间,博客里选播了一首老歌《月之故乡》,几个小女生的合唱,流水一样明澈缠柔,像月光下一泓清亮的浅溪,缓缓地流过山涯草地,高岗和丘陵。后来某一日,收到旅居美国的友人查工的邮件,他说几乎每天都要到我博客去听那首歌,一遍一遍地听,听得心都碎了,思乡呵。我懂那种感情,仿佛看见他坐在有月亮的窗前,默然无语,泪眼迷濛,故乡的桥啊树啊人啊,都在月光中浮现,纷纷在他眼前过电影。 我不思乡,因为我从未远离,我思念的是远逝的亲人。很久以前的那个中秋夜,我一个人在屋外看月亮,白发的奶奶在屋内切月饼,尔后她踮着一双小脚,蹒跚踱到门边,声音颤颤地喊:“快回来啦,吃月饼啦。”转头看去,她倚门而立的身影一团墨色,落在屋内灯光里的影子扁薄苍老,头顶那一缕镶了亮光的白发像冬天干枯的芦苇。那一刻我想哭。我仰头望月,月圆而白,恒久常在,奶奶呢,老得让我心痛。忽而想到,眼前这一刻,这时光深海中极微小的一滴浪沫,会成为未来日子里心酸且珍贵的回忆。那幅图景自此在我心底烙成了一朵梅花,我知道,她在我心底开放的时间,将和我的生命一样长久。 月色让人沉醉,也让人怀忧。“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1076年的苏轼,从杭州外任已五年。这年中秋,他在密州超然台饮酒赏月,“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子由是他的弟弟苏辙,彼时在济南任职,两兄弟已五年不见。中秋月,桂花酒,长空浩渺,飞霜流银。他在超然台上醉了,一半为酒,一半为月,醉得痛快,也醉得忧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睹月思人,思念更深长。 还是那一轮明月。700多年后的清乾隆庚子年中秋节,苏州人沈复携芸娘赏月于沧浪亭。二人在亭中铺毯而坐,守园人在不远处煮水烹茶。“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波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而在另一个中秋节后的明月夜,沈复和友人登上放鹤亭,“但见木犀香里,一路霜林,月下长空,万籁俱寂。”星烂抱琴而来,趁月色抚了一曲《梅花三弄》;忆香袖出铁笛,呜咽吹之,月下亭台,天上人间。惜那样美好的夜晚,也只如露珠瞬间晞灭。 一轮明月照了九州照千古,千古也不过一弹指,世上纷纷已千年。 几年前的中秋,在友家摘了满怀桂花,两人在月色中出门,找了一块校园的空旷草地,坐下来静静地看月亮。月亮大而圆,银辉皎皎,美如新人,但她的真实年龄,据科学测算已有45亿多岁!还是那个月亮啊,45亿年前的月亮,苏轼的月亮,沈复的月亮,有奶奶在灯下切月饼的月亮,让游子思乡的月亮! 在古老又长青的月亮之下,人,山川草木,世间一切生灵,只有坦然珍惜这活过的一生,享这月辉,享这宁静,享这共一轮明月的友情,才不算辜负了来去一场。 我和友不说话,傻傻地看着月亮,想很多人,想很多事,想他们大概也在想着我们,想我们故去的人事江流,岁月长河,心底水一般柔和宁静。微风在身边兜来兜去地亲密围绕,白月光散作了满尘世的缥缈淡雾,静静沉淀下来,似在等待一曲笛音将它吹破。 桂花香里,一切皆好。 【解析】 试题分析:一、审题立意 这是一道具有思辨性、比喻性的作文题,三个分句之间彼此关联,形成张力。“月有阴晴圆缺”,说的是客观现实和自然规律,有变化流动的特性。“世人悲喜因之而生”,是说世人触景生情,主体情感随客体变化而变。“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是说客体并不因主体认知、情感的变化而变,也不因自身的外部变化而改变其本质属性。这句话包含多组矛盾,主要矛盾是主体的情感认识与客体的本质属性(主观性与客观性)。因景生情,是人之常情,也是一种审美状态。人处于审美状态时,往往会触景生情,移情于物,对客体的认识往往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异,但客体并不随之而变。这句话还隐含一些次要矛盾,有情与景、主体与客体、审美与现实、变与不变、形态与本质等。可以顺向立意:客体不随主体情感、认识的变化而变化。也可逆向立意:虽然客体不变,但主体会赋予客体以意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二、判分 1.判分原则 从考场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公平公正,对每一位考生负责。判分时不能只凭题目或个人主观喜恶给分,而要结合具体内容和评分标准,理性客观地赋分。议论文重在评判其富有见解、理性思辨和分析说理能力,记叙文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技巧和写作智慧。 2.判分等级 一类卷63分以上;二类卷56~62分;三类卷49~55分;四类卷42~48分;五类卷28~41分;六类卷27分以下。 3.特别说明 (1)判定文章是否切题,主要看文章是否抓住了这句话包含的主要矛盾“主观性与客观性”。 要进入二类卷及其以上,必须兼顾“变与不变”的关系。如果对“主观性与客观性”有所涉及,但没有成为文章重心,原则上不超过47分。如果全文对“主观性与客观性”没有任何涉及,视为偏题,原则上不超过41分。 (2)议论文重点判断是否围绕材料命意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如果能围绕主要矛盾进行分析,或聚焦于某层面生发议论,无明显缺陷,判为一类卷。能就中心论点展开分解与剖析,并能在分析说理的基础上得出有一定意义的结论,在行文上略有瑕疵,判为二类卷。如果观点比较正确,论证分析比较简单,形式上中规中矩,判为三类卷。如果只是简单堆砌事例,基本不作分析,虽然切题,也只判为四类卷。明显硬贴标签,四类卷以下。 (3)记叙文重点判断所描写的人、事、物是否体现材料的内涵,对暗扣材料的作文更要谨慎赋分。因文体的特殊性,记叙文要进入一类卷,立意的深刻、独到不是必备条件。 4.个案处理 ①确认为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20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过10分。 ②写成诗歌的,一律提交组长处理。记叙文或议论文文体模糊不明,视为五类卷;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46分(不满100字,0~5分;200字左右,6~10分;300字左右,11~20分;400字左右,21~30分;500字左右,31~40分;600字左右41~46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游戏高考、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40分;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使是切题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20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10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1分,扣满5分为止。 ⑥不写作文题目的,扣2分。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

给自己留一点不知情权

朱铁志

因为在杂志社工作,社会联系较多,各种赠阅报刊和书籍应接不暇,整天沉浸在广泛的阅读之中,真可谓手不释卷,无所不知。

然而时间长了,杂多的信息并没有使我感到充实,相反,还常常在经历了头晕眼花的辛苦阅读之后,心里空落落的。海量信息过分满足了我的“知情权”,同时也毫不留情地剥夺了我的“不知情权”,我真切地感到了“选择”的必要性。因为在信息爆炸的当今世界,如果失去了选择的能力和自制的毅力,我们的头脑就会成为叔本华所说的“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开卷”不仅无益,而且多半“有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固然不可取,但人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知情权”吗?如果不是出于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政策的关注,在其它方面真的有必要知道那么多吗?给头脑留下一点属于自己的空白,以便填充更必要、更有价值的东西,岂不是更好的选择?索尔仁尼琴说过:“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这是极有见地的观点。在我看来,如今泛滥在各种媒体上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信息是“废话”和“空谈”,它们既不提供任何新知,也缺乏足够的思想和智慧含量,不能对丰富人们的思维起到丝毫积极作用。在“后出版时代”,特别是网络微博时代,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成为“作者”,“日子”固然可以成书,“月子”当然也未尝不可。一个不假思索的读者如果放弃选择,就会把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生命放任在别人的“日月”之中,将自己并不宽敞的头脑任由混乱的思想跑马。问题在于,他有“跑马”的自由,难道我们没有不让他乱跑的自由吗?没有选择的权利吗?

当然有,但我们常常轻率地放弃它。为什么?因为我们经常是懒惰的、被动的,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久而久之,逐渐丧失了应有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以网络阅读为代表的“浅阅读”省时、省力、轻松、好玩儿,但鱼龙混杂,少数有价值的信息总是淹没在大量垃圾信息之中,不待挖掘出来,早已令人疲惫不堪,忘了自己的目标。虽然表面上是无所不知的“知道分子”,但很难掩饰“博学的无知”的本来面目。

其实,一个人想搞清楚自己要什么并不难,难的是弄明白不要什么。因为人的本性原本贪婪,凡是好事当然多多益善,何况读书又有“好学多思”、“博雅俊逸”的美誉,撒开读呗。岂不知,“撒开”就是“束缚”、就是“枷锁”,从此让你失去自我,成为任人摆布的傻瓜。不“撒开”怎么办?当然就要选择,就要有所读,有所不读。谁来选择?自然可以请教饱学之士,可以借鉴“推荐书目”之类。问题在于,真正有学问的家伙往往不喜欢向青年推荐书目,也不屑于某些以权威自居的人推荐的书目。那怎么办?只好靠自己,靠博览基础上的“慧眼”和“专精”吧。

选自《书摘》2008年第9期,有删改

1.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作者认为要使自己的头脑不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有哪些正确做法

3.理解文中划线句中“博学的无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

从头再来

埃特加·凯雷特 以色列

我有个好父亲。我知道自己很幸运,不是每个人都有个好父亲的。上周,我陪他去医院做一个很常规的检查,医生告诉我,他要死了。他所患口咽癌已到晚期,无法治愈了。几年前,癌症已降临在我父亲身上。那时医生们是乐观的,而父亲的确击败了疾病。

医生们说有几种选择:我们什么也不做,我父亲会在几周后死去;父亲可以接受化疗,如果起作用的话,能多给他几个月的生命;父亲也可以接受放疗,不过很可能它带给父亲的伤害要大于助益;或者可以通过手术,把父亲的舌头和喉咙摘除掉——那是个复杂的耗时将超过10个小时的手术,而考虑到父亲年事已高,医生们认为这不是个可行的选择。不过父亲喜欢这个主意。“在我这个年纪,我不再需要一条舌头啦,只要头上有眼睛、心脏在跳动就行了。最糟糕的情况不过是不能亲口说出你有多漂亮了,而是得把它写下来。”

医生脸红了。“如果手术成功,你不光是不能说话,还要面临手术创伤。”她说,“还要遭受痛苦和进行康复治疗。这可是对你生活质量的一次巨大打击。”

“我热爱生活,”父亲给了她一个固执的笑容,①“如果生活质量好,那最好不过;如果不好,那就不好呗。我没那么挑剔。”

在我们从医院回家的出租车里,父亲抓着我的手,好像我回到了5岁。我们准备穿过一条繁忙的街道。他兴奋地谈着各种治疗方案,就像一个企业家谈论各种新的商业机遇。他一边抚摸着我的手,一边十分认真地说,“我喜欢在事情到谷底时做决定。现在的情况太恶劣了,我只能向前看:做化疗,我没多久就完蛋;做放疗,我的下巴全烂光;每个人都确定我在手术中活不下来,因为我已经84岁了。”

“我知道。”我说。我确实知道。

我7岁的时候,我们搬家。我们的新居与旧公寓在同一条街上,我们都很爱旧公寓,但父亲坚持要我们搬去一个更宽敞的地方。“二战”期间,我父亲和他的父母,还有其他一些人,在波兰小镇的一个地洞里藏了将近600天。洞太小了,他们不能在里面站着或躺下,只能坐着。当苏联人解放了那个地方,军人们不得不把我父亲和祖父母架出来,因为他们已经动不了了,他们的肌肉已经萎缩。父亲在洞里度过的时光让他对隐私很敏感。事实上,哥哥、姐姐和我在同一个房间里长大让他抓狂。他想让我们搬去一个每人都有自己房间的公寓。我们小孩其实喜欢共住一间房,不过当父亲打定了主意时,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搬离前几周的一个周六,他带我们去看新公寓。公寓虽然已经竣工,但还没人入住。父亲带我们进了电梯,那幢楼是那个街区唯一一幢有电梯的建筑物,电梯短短的上升过程令我们震颤。到了5楼,父亲打开了新公寓坚固的大门,开始向我们展示房间。先是儿童房,再是主卧,最后是客厅和超大的阳台。视野太美了,我们每个人,尤其是父亲,在将成为我们新家的神奇宫殿中狂喜不已。

“你们见过这样的景色吗?”他抱着母亲,指着从客厅窗户可以望见的绿色小山。

“没见过。”母亲勉强回答。

“那你为什么板着一张苦瓜脸?”父亲问。

“因为地上没铺瓷砖啊。”母亲低声咕哝着,低头看看我们脚下的尘土和裸露在外的金属管。直到这时我才和哥哥姐姐一起低头,看到母亲所看到的景象。我的意思是,在这之前我们都已发现没铺瓷砖,但是由于父亲的兴奋和热情,我们都没太在意这个事实。父亲现在也朝下看了。

“抱歉,”他说,“我已经没有多余的钱了。”

“在我们搬过来后,我是要铺瓷砖的,”母亲用她最平常的口气说,“我知道如何擦瓷砖,而不是沙子。”

“好了,好了,”父亲说,“如果你不再抱怨这个,让我安静一会儿的话,我就考虑考虑这个问题。你懂的,是吧?”母亲毫无把握地点点头。电梯下行的时候,欢乐气氛少了许多。

当我们几周后搬进新公寓时,地面全铺上了瓷砖,每个房间一种颜色。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的以色列,只有一种颜色——芝麻色的瓷砖,而我们公寓的彩色瓷砖——红色、黑色、棕色,与我们曾见过的任何瓷砖都不同。

“看见了吗?”父亲自豪地吻着母亲的额头,“我说过我会考虑这事的。”

只过了一个月,我们就发现了他是怎么办到的。那天当我一个人在家洗澡时,一个灰色头发、穿着领尖有纽扣的白衬衫的男人带着一对年轻情侣进了浴室。“这些是我们的‘火山红’瓷砖,直接进口自意大利。”他指着地上的瓷砖说。

那天吃晚饭的时候,我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事,父亲这才揭开了他的秘密。由于他没钱买瓷砖,他就和瓷砖公司达成了交易:他们免费提供瓷砖给我们,而父亲让他们把我们的公寓当作样板房。

出租车已经到了我父母现在住的大楼楼下,当我们下车时,父亲依然握着我的手。②“我就喜欢在这种情况下做决定,当没有什么可以失去时,怎样都是赚了。”他重复道。当我们打开公寓的门,扑面而来的是愉快、熟悉的气息,十数种颜色的瓷砖,以及唯一的强有力的希望。也许这一次,生活和父亲也会令我们惊讶不已地达成另一个意想不到的交易。

2016年8月第15期《读者》,有删改

1.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文中两处线句分别表现了父亲怎样的精神面貌?请简要分析。

3.文中多处运用了插叙,请说明插叙7岁搬家这一情节的作用。

4.请探究文章结尾“也许这一次,生活和父亲也会令我们惊讶不已地达成另一个意想不到的交易”的丰富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

(2)商旅不行,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楼记》)

(3)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苏轼《赤壁赋》)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

(6)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弃脂水也。(杜牧《阿房宫赋》)

(7)君子坦荡荡,                。(《论语·述而》)

(8)                ,子欲养而亲不待。(韩婴《韩诗外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注】: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火牛:古代火攻的一种战具双角绑上利刃,尾巴绑上易燃物点燃令其冲向敌军,最早春秋时齐将田单破燕军时用了火牛。③元龙百尺楼:汉末许汜去下邳看望陈登字元龙,陈不理睬他,自卧高处的大床上,让许卧下床。后来刘备对许氾说:“我要是陈登,当卧百尺楼上,让你以地为床。后来便用“元龙百尺楼”形容崇高的形,或表示高下悬殊。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学孔堂记

天不可以象名,孔子之道不可以科名。日月星辰,象也;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科也。谓天尽于日月星辰,是小天矣。谓孔子之道尽于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是小孔子之道矣。学孔子者,不得其全而各得其性之近似,乃名之以科,而不知孔子之道,何可以科名哉?虽然,学孔子者非得其门,吾未见其入也。

苟不欲知天则已;苟欲知天,在璇玑、玉衡,以观日月星辰,几乎天矣。夫苟不欲学孔子之道则已;苟欲学孔子之道,由博文约礼以达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几乎孔子矣。言子游,孔子之高弟也,其优于同列也以文学,而其治武城也以礼乐。礼乐固文学之见乎其外者也。德也,政也,言也,文也,无不序焉之谓礼;德也,政也,言也,文也,无不和焉之谓乐。子游学乎孔子而独得乎礼,乐之传亦微矣

夫礼乐,孔子之道也。学礼乐以入道,孔门之教也。故学子游所以学孔子也。学至于子游,具孔子之一体矣。吴之先启于泰伯。泰伯以让风,子游以礼乐风,吴之文,实彬彬矣。夫岂后世之所谓文哉?亦岂后世之所谓学哉?后子游而与起者,唐有若陆公贽宋有若范公仲淹。贽曰:上不负天,下不负所学。仲淹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章功业越一世,虽未敢上拟孔门,其亦学子游而有得者,与学子游所以学孔子也,故吴之文称盛者,曰:泰伯贤。曰:子游先。曰:敬与希文焉尔,其以文擅当时名。故有学道书院创于宋、复于元,迨至今……湮废已久,缵宗忝守兹邦,乃因佛废之隙而鼎建之。外为书院,内为堂,旁为周庐。于是择郡中子弟之良者肄其中,而以孔子之道相切磋焉。冀诸士子学敬与希文以至于子游,学子游以至于孔子,亦庶几矣。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其尚勖之哉,其尚勖之哉!有删改

【注】:①缵宗:作者自称。

1.对下列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不焉之谓礼        序:次序

B故学子游所以学孔子也  所以:用来……的途径

C缵宗守兹邦          忝:谦辞,有愧于

D其尚之哉            勖:勉励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孔子之道是博大精深的,不等同于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等具体的类别,否则就是看小了孔子之道,看小了天。

B作者认为知识广博、遵守礼仪,从而实现有德行、善于政事、精通言语和文学,这就是孔子之道。文学不过是礼乐的外显。

C吴地文化最先起于泰伯。泰伯谦让之风教化了吴地,而子游用礼乐教化吴地,所以吴地的文学不是后世所说的一般的文与学。

D作者推举陆贽和范仲淹,他们文章功业都超越一时,虽然不能和孔子之徒比,但也是学习子游而有所收获的,并且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子游是一致的。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1)子游学乎孔子而独得乎礼,乐之传亦微矣

2于是择郡中子弟之良者肄其中,而以孔子之道相切磋焉。

4.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建立学孔堂的目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