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学者不谋道久矣,然道固不茀废,而圣人之书如日月,卓乎其...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学者不谋道久矣,然道固不茀废,而圣人之书如日月,卓乎其可求,苟不为刑祸禄利动其心者,则勉之皆可至也。惟足下力焉而不止,则不必相见以目而后可知其心,相语以言而后可尽其说也。以所示文求足下之志苟不惑而止则仆将见足下大发于文著于行而质于行事以要其成焉。

节选自欧阳修《答孙正之侔第一书》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5

2.欧阳修的个人成就较高,他创作的《       》是我国最早的诗话,开后代诗歌理论著作新体裁,他还曾独立修撰了史书《       》。

3.在这段回信的节选文字里,欧阳修向友人孙侔主要表达了哪两层意思?请简要说明。

 

1.以所示文求足下之志/苟不惑而止/则仆将见足下大发于文/著于行/而质于行事/以要其成焉。 2.《六一诗话》 《新五代史》(各1分) 3.赞赏孙侔不受流俗影响,探求圣人之道的精神;(1分)勉励孙侔坚守己志,安于淡泊,终会成功。(2分,其中“安于淡泊”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画线句子的上文作者说孙侔能够追求圣人的道不停止,此名是勉励孙侔坚守志向奋斗下去,其大意应为“用所看到的文章来推求您的志向,如果能够不被迷惑停止,那么我将会看见您的文章广泛流传,思想付诸于行动,就会等到事情的成功了”,据此可正确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2. 试题分析: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六一诗话》是汉族文学理论史上以“诗话”为名的第一部著作。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曾参与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有关欧阳修的文学常识,提醒考生,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 试题分析:解答时可逐句分析句意,然后归纳作者说了几层意思。本题所给文段首先谈了当今学习的人不再追求圣人之道的现状,赞赏孙侔“惟足下力焉而不止”,能够不同俗流;然后勉励孙侔“不惑而止”,不要停止,继续进取一定会“大发于文,著于行,而质于行事,以要其成焉”。总体来看,作者写了两次意思。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文言文阅读中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做好本题,要注意以下三点:(1)明确题意:读透题目包含的信息和限制,如本题的“欧阳修”“两层意思”;(2)找准答题区间:根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找到答题区间。(3)翻译文句,筛选信息,逐句翻译对应区间语句,筛选出相关信息,按要求整合答案。 参考译文: 学习的人不追求道也已经很久了,然而道本来也没有荒废,圣人的作品像日月,卓越可追求,如果不被刑罚灾祸利禄动摇心志,那么努力都可以达到。只有您努力不停止,那么不必要看见以后才知道内心,用语言来交流就可以完全说尽了。用所看到的文章来推求您的志向,如果能够不被迷惑停止,那么我将会看见您的文章广泛流传,思想付诸于行动,就会等到事情的成功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以下材料,选准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月有阴晴圆缺,世人悲喜因之而生,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

给自己留一点不知情权

朱铁志

因为在杂志社工作,社会联系较多,各种赠阅报刊和书籍应接不暇,整天沉浸在广泛的阅读之中,真可谓手不释卷,无所不知。

然而时间长了,杂多的信息并没有使我感到充实,相反,还常常在经历了头晕眼花的辛苦阅读之后,心里空落落的。海量信息过分满足了我的“知情权”,同时也毫不留情地剥夺了我的“不知情权”,我真切地感到了“选择”的必要性。因为在信息爆炸的当今世界,如果失去了选择的能力和自制的毅力,我们的头脑就会成为叔本华所说的“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开卷”不仅无益,而且多半“有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固然不可取,但人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知情权”吗?如果不是出于对涉及自身利益的公共政策的关注,在其它方面真的有必要知道那么多吗?给头脑留下一点属于自己的空白,以便填充更必要、更有价值的东西,岂不是更好的选择?索尔仁尼琴说过:“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得多。它意味着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这是极有见地的观点。在我看来,如今泛滥在各种媒体上的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信息是“废话”和“空谈”,它们既不提供任何新知,也缺乏足够的思想和智慧含量,不能对丰富人们的思维起到丝毫积极作用。在“后出版时代”,特别是网络微博时代,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成为“作者”,“日子”固然可以成书,“月子”当然也未尝不可。一个不假思索的读者如果放弃选择,就会把自己宝贵的时间和生命放任在别人的“日月”之中,将自己并不宽敞的头脑任由混乱的思想跑马。问题在于,他有“跑马”的自由,难道我们没有不让他乱跑的自由吗?没有选择的权利吗?

当然有,但我们常常轻率地放弃它。为什么?因为我们经常是懒惰的、被动的,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久而久之,逐渐丧失了应有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以网络阅读为代表的“浅阅读”省时、省力、轻松、好玩儿,但鱼龙混杂,少数有价值的信息总是淹没在大量垃圾信息之中,不待挖掘出来,早已令人疲惫不堪,忘了自己的目标。虽然表面上是无所不知的“知道分子”,但很难掩饰“博学的无知”的本来面目。

其实,一个人想搞清楚自己要什么并不难,难的是弄明白不要什么。因为人的本性原本贪婪,凡是好事当然多多益善,何况读书又有“好学多思”、“博雅俊逸”的美誉,撒开读呗。岂不知,“撒开”就是“束缚”、就是“枷锁”,从此让你失去自我,成为任人摆布的傻瓜。不“撒开”怎么办?当然就要选择,就要有所读,有所不读。谁来选择?自然可以请教饱学之士,可以借鉴“推荐书目”之类。问题在于,真正有学问的家伙往往不喜欢向青年推荐书目,也不屑于某些以权威自居的人推荐的书目。那怎么办?只好靠自己,靠博览基础上的“慧眼”和“专精”吧。

选自《书摘》2008年第9期,有删改

1.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作者认为要使自己的头脑不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有哪些正确做法

3.理解文中划线句中“博学的无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

从头再来

埃特加·凯雷特 以色列

我有个好父亲。我知道自己很幸运,不是每个人都有个好父亲的。上周,我陪他去医院做一个很常规的检查,医生告诉我,他要死了。他所患口咽癌已到晚期,无法治愈了。几年前,癌症已降临在我父亲身上。那时医生们是乐观的,而父亲的确击败了疾病。

医生们说有几种选择:我们什么也不做,我父亲会在几周后死去;父亲可以接受化疗,如果起作用的话,能多给他几个月的生命;父亲也可以接受放疗,不过很可能它带给父亲的伤害要大于助益;或者可以通过手术,把父亲的舌头和喉咙摘除掉——那是个复杂的耗时将超过10个小时的手术,而考虑到父亲年事已高,医生们认为这不是个可行的选择。不过父亲喜欢这个主意。“在我这个年纪,我不再需要一条舌头啦,只要头上有眼睛、心脏在跳动就行了。最糟糕的情况不过是不能亲口说出你有多漂亮了,而是得把它写下来。”

医生脸红了。“如果手术成功,你不光是不能说话,还要面临手术创伤。”她说,“还要遭受痛苦和进行康复治疗。这可是对你生活质量的一次巨大打击。”

“我热爱生活,”父亲给了她一个固执的笑容,①“如果生活质量好,那最好不过;如果不好,那就不好呗。我没那么挑剔。”

在我们从医院回家的出租车里,父亲抓着我的手,好像我回到了5岁。我们准备穿过一条繁忙的街道。他兴奋地谈着各种治疗方案,就像一个企业家谈论各种新的商业机遇。他一边抚摸着我的手,一边十分认真地说,“我喜欢在事情到谷底时做决定。现在的情况太恶劣了,我只能向前看:做化疗,我没多久就完蛋;做放疗,我的下巴全烂光;每个人都确定我在手术中活不下来,因为我已经84岁了。”

“我知道。”我说。我确实知道。

我7岁的时候,我们搬家。我们的新居与旧公寓在同一条街上,我们都很爱旧公寓,但父亲坚持要我们搬去一个更宽敞的地方。“二战”期间,我父亲和他的父母,还有其他一些人,在波兰小镇的一个地洞里藏了将近600天。洞太小了,他们不能在里面站着或躺下,只能坐着。当苏联人解放了那个地方,军人们不得不把我父亲和祖父母架出来,因为他们已经动不了了,他们的肌肉已经萎缩。父亲在洞里度过的时光让他对隐私很敏感。事实上,哥哥、姐姐和我在同一个房间里长大让他抓狂。他想让我们搬去一个每人都有自己房间的公寓。我们小孩其实喜欢共住一间房,不过当父亲打定了主意时,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搬离前几周的一个周六,他带我们去看新公寓。公寓虽然已经竣工,但还没人入住。父亲带我们进了电梯,那幢楼是那个街区唯一一幢有电梯的建筑物,电梯短短的上升过程令我们震颤。到了5楼,父亲打开了新公寓坚固的大门,开始向我们展示房间。先是儿童房,再是主卧,最后是客厅和超大的阳台。视野太美了,我们每个人,尤其是父亲,在将成为我们新家的神奇宫殿中狂喜不已。

“你们见过这样的景色吗?”他抱着母亲,指着从客厅窗户可以望见的绿色小山。

“没见过。”母亲勉强回答。

“那你为什么板着一张苦瓜脸?”父亲问。

“因为地上没铺瓷砖啊。”母亲低声咕哝着,低头看看我们脚下的尘土和裸露在外的金属管。直到这时我才和哥哥姐姐一起低头,看到母亲所看到的景象。我的意思是,在这之前我们都已发现没铺瓷砖,但是由于父亲的兴奋和热情,我们都没太在意这个事实。父亲现在也朝下看了。

“抱歉,”他说,“我已经没有多余的钱了。”

“在我们搬过来后,我是要铺瓷砖的,”母亲用她最平常的口气说,“我知道如何擦瓷砖,而不是沙子。”

“好了,好了,”父亲说,“如果你不再抱怨这个,让我安静一会儿的话,我就考虑考虑这个问题。你懂的,是吧?”母亲毫无把握地点点头。电梯下行的时候,欢乐气氛少了许多。

当我们几周后搬进新公寓时,地面全铺上了瓷砖,每个房间一种颜色。在20世纪70年代前期的以色列,只有一种颜色——芝麻色的瓷砖,而我们公寓的彩色瓷砖——红色、黑色、棕色,与我们曾见过的任何瓷砖都不同。

“看见了吗?”父亲自豪地吻着母亲的额头,“我说过我会考虑这事的。”

只过了一个月,我们就发现了他是怎么办到的。那天当我一个人在家洗澡时,一个灰色头发、穿着领尖有纽扣的白衬衫的男人带着一对年轻情侣进了浴室。“这些是我们的‘火山红’瓷砖,直接进口自意大利。”他指着地上的瓷砖说。

那天吃晚饭的时候,我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事,父亲这才揭开了他的秘密。由于他没钱买瓷砖,他就和瓷砖公司达成了交易:他们免费提供瓷砖给我们,而父亲让他们把我们的公寓当作样板房。

出租车已经到了我父母现在住的大楼楼下,当我们下车时,父亲依然握着我的手。②“我就喜欢在这种情况下做决定,当没有什么可以失去时,怎样都是赚了。”他重复道。当我们打开公寓的门,扑面而来的是愉快、熟悉的气息,十数种颜色的瓷砖,以及唯一的强有力的希望。也许这一次,生活和父亲也会令我们惊讶不已地达成另一个意想不到的交易。

2016年8月第15期《读者》,有删改

1.文章主要写了父亲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文中两处线句分别表现了父亲怎样的精神面貌?请简要分析。

3.文中多处运用了插叙,请说明插叙7岁搬家这一情节的作用。

4.请探究文章结尾“也许这一次,生活和父亲也会令我们惊讶不已地达成另一个意想不到的交易”的丰富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

(2)商旅不行,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楼记》)

(3)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苏轼《赤壁赋》)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                ,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庄子《逍遥游》)

(6)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弃脂水也。(杜牧《阿房宫赋》)

(7)君子坦荡荡,                。(《论语·述而》)

(8)                ,子欲养而亲不待。(韩婴《韩诗外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注】: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火牛:古代火攻的一种战具双角绑上利刃,尾巴绑上易燃物点燃令其冲向敌军,最早春秋时齐将田单破燕军时用了火牛。③元龙百尺楼:汉末许汜去下邳看望陈登字元龙,陈不理睬他,自卧高处的大床上,让许卧下床。后来刘备对许氾说:“我要是陈登,当卧百尺楼上,让你以地为床。后来便用“元龙百尺楼”形容崇高的形,或表示高下悬殊。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