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磷是有关生命和思想的物质。骨头里含有磷,它决定着骨髓细胞的生长和发育。     ,才能使脑细胞正常地工作。食物里缺乏磷,     。怪不得身体衰弱的人和康复期的病人,要服用含磷的药物。磷不但人需要,     。在开口狭窄的港湾里撒上磷的化合物,就会使细小的水藻和别的微生物很快繁殖生长,鱼的繁殖率也就提高了。

 

示例:①大脑里含有足够的磷;②就会使整个机体衰弱下去(或“生命体就会衰弱下去?);③其他生物也需要(或“其他生命体也需要?)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语段主要介绍“磷”对生命的作用,第一个空格前介绍了“磷”决定了骨髓细胞的生长和发育,空格后的内容是让脑细胞正常地工作,由此可以看出,空格的内容应该与“大脑中也要有‘磷’”相关;第二个空格,空格前是“食物里缺乏‘磷’”,空格后写衰弱的人和病人须服用含“磷”的药物,由此可知空格的内容应填写缺乏磷会造成的后果;第三个空格,从后文看,在港湾里撒磷的化合物,会使水藻和微生物快速繁殖生长,鱼的繁殖率也会提高等,可以看出空格处应该填写与“其他生物也需要磷”相关的内容。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的图表一和图表二,是有关机构对我国网络购物情况的调查。请根据图表反映的情况,补充1)(2中空缺的内容不得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图表一: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分布

图表二:没有尝试网络购物的原因分布

(1)从图表一可以看出,有过网络购物经历的被访者选择网络购物的原因主要有

。进一步分析可以知道:价格虽然很重要,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如何更进一步发挥网络购物这些方面的优势,是吸引和维持民进行网络购物必须要做的一个重要方面。

(2)从图表二可以看出,在没有购买经历的网民中,没有尝试网络购物的原因主要有不信任网站,怕受骗,担心商品质量问题和售后服务,质疑其安全性,程序烦琐麻烦,担心付款和配送出问题等。因此,          ,这些都是推动我国网络购物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们只知道噪声影响听力,其实噪声还影响视力。试验表明:当噪声强度达到90分贝时。人的视觉细胞敏感性下降,识别弱光反应时间延长;噪声达到95分贝时,有40%的人瞳孔放大,视力模糊;而噪声达到115分贝时,多数人的眼球对光亮度的适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                     

A.所以,处于噪声环境中长时间地活动,就很容易使人出现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

B.因此,人如果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就很容易出现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

C.所以,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对于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的人来说,是很容易产生的。

D.因此,对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来说,时间长了,就很容易产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事实证明,只有以文化天下,为每一个人塑造更加富有弹性的心灵空间,社会才有可能在新的经济层面上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B.微信有超过6亿的用户,逐渐商业化已经是其发展趋势,在拥有这么多用户的平台上做电商想必不是一两个人的想法。

C.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已传播到海内外,更多的外籍友人想要欣赏中华灿烂文明的魅力,进而感受中国的风土人情。

D.带着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湖南勇于向“权大于法”这一公权力痼疾开刀,通过“九条规定”等规章制度使权力在法律许可的范嗣内。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出国绕一圈,‘山寨’变大牌。”从事海外代购4年的徐晓对某些代购店这种“以假充真”的行为             ,但又无可奈何。

②在云南地震灾区采访,碰到巧家县安监局职工刘诗明,他正脚裹纱布,为灾民分发救援物资。休息时他乐呵呵地向笔者说:“与灾民的利益相比,这点伤病                。”

③有网友说“你再优秀也会有人对你            ,你再不堪也会有人对你青睐有加”,所以不妨拨开世间纷纭,做好自己。

A.不屑一顾    不足挂齿    嗤之以鼻

B.嗤之以鼻    不足挂齿    不屑一顾

C.不足挂齿    不屑一顾    嗤之以鼻

D.嗤之以鼻    不屑一顾    不足挂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告别语

铁凝

这是二楼闲置的一间客房,窗子朝北,窗外是邻居的前院。朱丽每次来舅舅家,都住这间。

前几次,朱丽没怎么留意这个房间。她常常一大早就出门购物,客房只是她睡觉和存放购物收获之处,每次离开时,壁橱里都堆着一些被她遗弃的装衣服的纸袋子。北京的舅舅对朱丽很疼爱,总是给她一些钱买东西。但在她眼里,舅舅是个趣味狭窄的人,舅舅的房子太大,舅舅的语汇太少。

朱丽留意起客房,是这次为逃婚而来舅舅家之后。携了这样的事情来投亲,朱丽沮丧又难为情,哪儿都不去,关了手机,也不见人,整天在客房躺着。

一日,喧闹的声音从窗外的院子传来,异常清晰。二楼的这间客房,似乎格外便于收集声音。从前她怎么没有发现?

像是主人出来送客,一些男人、女人的寒暄,还有主人对孩子的提醒:“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之后是短促的安静,大人们都在等候这位“小宝”的“再见”,可是,迟迟没有听见孩子发出的告别之声。

一连许多天,邻居的院子总是很热闹。那句她已经熟悉了的提醒句源源不断飘进窗口:“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或者“小宝,和爷爷、奶奶说再见!”然后照例是短暂的安静。她看见的小宝,要么听而不闻地摆弄一辆遥控越野吉普车,要么跑向草坪,爬上那只摇椅摇着自己……

朱丽一边觉得这小宝不懂礼貌,一边感叹做个孩子也挺不容易,非得随着父母对那些他根本不认识的大人说“再见”。她由小宝想到自己,和自己那场没结成的婚。在婚礼上,朱丽突然看见特地打扮一新的母亲下眼眶似有淤血。她紧盯住母亲,在心里说服自己那不过是岁月累积起来的错觉,父亲和母亲早已离婚,怎会再殴打母亲呢?可她还是不顾一切地跑了,就像逃离一场她以为会到来的如母亲般的命运,连个“再见”也没对大家说,连个招呼也没跟与自己相恋多年、对自己关怀备至的新郎打。

每次想到这里,朱丽就赶紧打断思路好像若不打断,她已知的各种谴责便立刻潮水般向她涌来。她对付不了这些,如同她不能担当一场婚礼。

初夏过去,暑天袭来。

一个下午,朱丽迷迷糊糊之中,窗外的声音再一次飘进房间。她又听见早已熟悉的提示:“小宝,和叔叔、阿姨说再见!小宝,和露露说再见!”

朱丽继续迷糊,兼听那必然到来的短促的安静。她果然“听”见了那短促的安静,之后是主人、客人寒暄着告别,杂以孩子们稚嫩的嘁嘁喳喳。接着她耳边突然响起一声清脆的童音:“再见!”那童音分明是小宝的。

所有人都听见了这声“再见”,这是个宝贵的时刻,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

“再见!”小宝说。

“再见!”另一个童音呼应着。

朱丽迅速从床上爬起来赶往窗口,像是怕错过什么,又以为是听错了什么。她看见门廊下站着小宝和家中大人,另外一对男女,正领着一个身穿印花连衣裙的小女孩往院子门口走。

这前所未有的“再见”之声原来是两个孩子之间的道别,与他人的引导无关。

“再见!”小宝放大了声音,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露露站住不走了,也有点扯着嗓子。

“再——见!”小宝拖着长声跺起脚来仿佛对“再见”这个词不依不饶。

“再——见!”露露也拖起长声,像是要迈步跑向小宝。两人无休无止地“再见”起来,好似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小宝更激烈地踩着脚,弯下腰,拼尽全力高喊着“再见,再见,……”他顽强地、势不可当地向露露表达着再见的意愿。到后来,憋红了小脸,捯着气,以至于那“再见”声变得哆哆嗦嗦,听上去就像是“再哎哎哎哎见!再哎哎哎哎见!”

这实在不像耍贫嘴,逗乐子,“人来疯”。

那像是欢欣和绝望情绪的一种混合,激烈而壮观。像冰河在春日太阳的照耀下突然融化,“嘎啦啦”地迸裂着自己,撕开着自己。叫人觉着,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当小宝和露露那么急赤白脸地用“再见”告别时,生活才真正走进他们的生命。

朱丽退后一步,让窗帘挡住自己,犹如挡住了某种冲动。

她站在房间的穿衣镜前看自己,脸色苍白,缺少血色的嘴唇含混地嚅动了几下,仿佛在练习一个忘却已久的老词。她发现,自己对“再见”这个词从来都是漠然的,不管对一座房子,还是对一个亲人。一种对自己的陌生的疑惧陡然从心中升腾起来,她环顾这房间,伴着窗外那声声不断的“再哎哎哎哎见”,琢磨着,现在最该做的,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  有刪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舅舅是个趣味狭窄的人,所以,尽管之前来北京多次,朱丽对舅舅和他家的客房也没有太深印象,不曾发现二楼的客房格外便于收集声音。

B.小宝告别露露时的热情与告别大人时的漠然构成鲜明对比,他和露露此起彼伏的“再见”声,看似耍贫嘴、逗乐子,实则是他们对相见的欢欣和不能相见的绝望的激烈表达。

C.“犹如盲人睁眼,哑人发声”,生动写出了小宝那一声“再见”的难得和宝贵;而“迅速”“赶往”等词语,形象表现了朱丽第一次听到小宝说“再见”时的意外。

D.大人苦口婆心地劝说小宝与他根本不认识的人说“再见”,小宝始终不愿合作,充分暴露了世故的“大人”和率性的“孩子”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E. 小说中的“客房”,既是故事发生的环境,也是“朱丽”和“小宝”两条叙述线索的交汇点。对“客房”的描写,不仅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铺垫,也使小说结构更加紧凑。

(2)小说中的朱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是不是应该把关掉了那么多天的手机打开呢?”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你是否赞同“生活其实是从‘再见’开始的”这种说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