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长信秋词五首 王昌龄 (其一) 金井梧桐秋叶黄...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长信秋词五首

王昌龄

(其一)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其四)

真成薄命久寻思,梦见君王觉后疑。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

【注】①复道:宫中阁楼间的通道。

1.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

2.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其一)最后两句中“无颜色”“清漏长”的理解。

 

1.(1)(其一)借景抒情。借井边梧桐、深秋黄叶、秋夜冷霜、熏笼玉枕等愁情意象渲染萧瑟冷寂的氛围,烘托女主人公孤独凄婉的心境。(2分)(其四)①直抒胸臆。“真成薄命”单刀直入,把女主人公担心失宠和失宠后难以置信又不得不承认的复杂心理和盘托出。(2分)②以乐景写哀情。“火照西宫知夜饮”以西宫中彻夜宴饮的欢乐图景反衬主人公失宠后的痛苦凄凉。(2分)(只答借景抒情不给分) 2.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孤寂幽怨之情。(1分)“无颜色”实写室内用具因陈旧和夜深而色彩暗淡,虚写主人公因独守空闺而心情黯淡。(2分)卧听宫漏,在漏声前加“清”字,漏声后用“长”字,暗示主人公心境凄清才会感到从南宫中传来的漏声凄清,漏声漫长。(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抒情手法上有何不同”,这是一道考查诗歌抒情手法的题目,首先明确诗歌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三种;然后读诗歌,了解诗歌的大意,体味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如何体现的(即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诗歌的抒情手法);最后写出诗人表现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结合诗句谈谈你对(其一)最后两句中“无颜色”“清漏长”的理解”,首先明确本题的答题范围和答题方向,读题可知,本题考查的范围是全诗,考查的方向是通过炼字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然后,回顾炼字的基本步骤, 一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点出运用了什么手法,二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三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最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概况,并规范答案。一般这样表达:该词有……的含义,采用……手法,化…为…(释含义,明手法),写出了……情形(描景象),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同时在结构上还照应(前)后文的……(表感情,谈作用)。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林公讳孝泽,世传,莆田人也。少好词章,卓然自立,一时流辈罔不推表。宣和六年,登进士第。

建炎初,调南剑州顺昌县尉。会有告某贼欲犯城邑,公不谋同僚,不檄旁援,独计以为可先未发禽也,提兵宵征,黎明至其所,贼方槌牛酾酒,聚神祠中,乃突掩之,无一人免者。未几,丁太夫人忧,当论功,而郡僚有沮格者,通判吴建曰:“使贼而张,州且不保,况邑乎?是不可不赏!”乃以闻。服除,授左承事郎,监建阳县麻沙镇税。秩满,调泉州晋江县丞。太守器其详整,讼有积岁不决者,一以属公,靡不立断,人情服焉

知漳州,公年弥高矣,听决益精明。北边有衅,敛兵于漳以戍焉。前守匮于赋,故事戍者既行,居者增餐钱,而州不时给。其徒族立庭下不去,有猘色,公不为动,徐曰:“若辈欲反,必先杀我。餐钱极无几尔,独不可强取。”叱令还营,取一二尤者置之法,而令月庚之,众服其暇。

岁大疫,为糜粥药饵,赒路界。死不能掩埋者,官为棺敛。部使者上最,进提点广南东路刑狱,公力辞不就。天子高之,改除直秘阁,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训词曰:循良之吏吾所重,止足之人吾所敬,重秘之直吾所惜。朝廷方行综核之政,切齿污吏。有言于丞相者曰:林公虽老,持节乡部,肃清一路,独不可耶?丞相然之,白上,公本路转运副使。命下,八郡耸然曰:此真监司也。公即以乡里引嫌有旨趣公入奏公谓所知曰广南之命既得辞矣顾拜今命辞远乐近非人臣义。章再上,朝廷知不可强致,复俾祠禄,是岁乾道六年也。明年正月十八日疾终,得年八十有三。

公性淡然,无外嗜。与人交,一见倾底里;至遇事,凛不可犯。南康、临漳岁倚山泽之入以佐公币,公尽捐以俾民。遇过使客,燕享俭而敬,宾亦欣然满意。公自律清苦,一夕视事竟,有持烛送公至闑内者,公曰:此官烛也,亟命持去。

(节选自杨万里《林运使墓志铭》)

【注】①猘:zhì,猛犬。②祠禄:官名。③闑:niè,古代竖在大门中央的短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即以乡里引嫌/有旨趣/公入奏/公谓所知曰/广南之命既得辞矣/顾拜/今命辞远乐近/非人臣义

B.公即以乡里引嫌/有旨趣/公入奏/公谓所知曰/广南之命既得辞矣/顾拜今命/辞远乐近/非人臣义

C.公即以乡里引嫌/有旨趣公入奏/公谓所知曰/广南之命既得辞矣/顾拜/今命辞远乐近/非人臣义

D.公即以乡里引嫌/有旨趣公入奏/公谓所知曰/广南之命既得辞矣/顾拜今命/辞远乐近/非人臣义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古代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建炎,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D.丁忧,古代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太夫人忧”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公果敢善断,有勇有谋。贼人想要侵犯城邑,他不跟同僚商讨,不发檄文请求援助,带领士兵在贼人发动袭击时将敌人一举擒获。

B.林公处变不惊,虑事周详。漳州征兵,当守边之人因州郡拖欠餐钱而聚众闹事时,他不慌不忙,恩威并施,处理好了突发事件。

C.林公一心为民,体恤百姓。有一年发生大的疫情,他准备了稀粥、药物,在各地区救济百姓。南康、临漳每年的山泽收入全部捐献给百姓。

D.林公为官自律,清廉节俭。一天晚上办理公务结束,有人举着蜡烛送他到大门口,他却说这是公家的蜡烛,让人赶紧拿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提兵宵征,黎明至其所,贼方槌牛酾酒,聚神祠中,乃突掩之,无一人免者。

(2)太守器其详整,讼有积岁不决者,一以属公,靡不立断,人情服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儒家礼教与古代服饰着装

历史上,儒家礼教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服饰着装为其表现形式之一,它成为了承载儒家伦理道德教化的载体之一。

首先,传统服饰着装体现君子道德。儒家礼教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古代形成了一系列贵族男子服饰的规范,像“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等,为君子传统服饰的基本准则。以其中最典型的冠来说,其穿戴方式相当严格。一般规定古代男子二十岁行隆重的冠礼,并且冠是士以上阶层的身份标志,一般情况下不能免冠。另外,从服饰配件中的玉来说,古人之所以做到“古之君子必佩玉”以及“君子无故玉不去身”,首先是因为玉本身所折射出的君子品德,就连在佩戴玉的方式上也必须做到“君在不佩玉,左结佩,右设配,居则设佩,朝则结佩”。说明中国传统服饰从服装到配件甚至到穿戴方式,都注重体现君子的品德。而穿着“奇装异服”在当时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受到严厉谴责和禁止。

其次,传统服饰着装体现妇女道德。服饰自古以来就与妇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儒家礼教决定着妇女的穿着。西汉,董仲舒利用阴阳家的神学观,提出了他的三纲之理:君、父、夫为阳、为上;臣、子、妇为阴、为下。这一观点奠定了儒家“男尊女卑”的“三纲五常”伦理思想,礼教成为真正束缚妇女的绳索。妇女所着服饰体现着严格的“贞操”观念。古代妇女无论春夏秋冬都必须穿三重衣,并且还必须做到不露肌肤,不显轮廓,目的是为了掩饰形貌曲线,达到“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境界,这在秦汉时期的深衣服饰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儒家礼教所主张的“男女不通衣裳”及“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等规定又进一步明确了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尊卑之分。另外,礼教文化用“女红”将妇女约束在狭小封闭的生活圈子之内。也正是因为这所谓的“女红”美德,才形成经久不衰的七月七日“乞巧”风俗。而这种女子的从属地位及古代妇女“包”文化、“女红”文化是形成缠足的直接原因。

最后,传统服饰着装体现忠孝道德。中国历代章服制度中都有一些服饰被直接赋予忠孝的意思,如明代的“忠靖冠服”,崇祯时为百官燕居时用,取其“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义。清代的“忠孝带”是挂在腰上的帉,为阔而短的带子。读书人一入宦门就要佩忠孝带,它的用途说法不一,其中之一是说使用于皇帝赐死自缢用。清后期在带上绣忠孝二字,使官吏们时刻不忘忠孝。另外,在忠孝礼教道德思想中,又以“善事父母”为孝道中的大事。表现在服饰上,包括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保护身体,第二种是着装不违反孝道,第三种是“饰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蓄发束发是中原民族长期形成的习惯,成为中原文化的标志之一,断发、披发、髡发都被视为蛮、夷等,髡发还被看成是一种带有羞辱性的刑罚。清朝初年满族强迫所有汉族男子剃发,当然也就引发了许多悲壮的事件,忠孝思想的根深蒂固可想而知。

(节选自《儒家礼教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服饰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中国古代君子有他们的一套服饰着装准则,其中在冠的穿戴上体现尤为突出,平时不能随意免冠。

B.玉细腻莹和,折射出君子品性。为了表现自己对君子品德的持守,古人对佩玉非常讲究,在佩玉时间和方式上都有严格要求。

C.董仲舒借助神学观提出了君父夫为阳、臣子妇为阴且贵阳贱阴的三纲观,儒家“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基本趋于成形。

D.中国古代女子自小学习女红,并把它作为一种美德,在这种欲求的推动下而形成了中国古代特有的一个女性节日——乞巧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是先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可以看出古代贵族对孝道的遵从,以及其在儒家礼法影响下的自律意识。

B.秦汉以前,儒家礼治思想已基本形成,但其对妇女的思想与言行的约束力还并不强,妇女服饰上的礼教思想也体现得并不很明显。

C.古代妇女“包”文化指的是古代女子为掩饰形貌曲线而穿着严密遮蔽的服饰,并且“出门必拥蔽其面”,从而形成的一整套习俗及内含其中的儒家礼制。

D.剃光头发作为一种带有羞辱性的刑罚,在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古代中原民族对作为中原文化的标志的蓄发束发行为的自觉坚守。

3.根据原文内容的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劳动者劳作时随意地袒胸露背,除了是因为劳动所需之外,还因为他们受儒家礼教文化影响很小。

B.秦汉时女子要求着深衣服饰,它因“被体深邃”而得名,其对衣服的层数与严密性都要求很高,突出体现了儒家所谓的妇德思想。

C.明代要求官员朝堂内外须着“忠靖冠服”,提醒官员常思尽忠补过;清代要求官员开始做官时就必须佩带忠孝带,让官员时刻不忘忠孝。

D.清初剃头令一下,江阴人为誓死捍卫颅上发而起义,守城近百日,近七万人战死,足见“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孝道思想影响之深。

 

查看答案

请以“我们的天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除诗歌外)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组团到宜春一日游,请你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将下表内容告知已经到达候车室的游客。

车型 发车时间 最终到达地点 途径地 返回时间 旅游景点

宇通10月1日8:00  魅力温汤古镇    市区、飞剑潭等10月2日18:00   化成岩、飞剑潭水库明月山、古井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简洁也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艰苦朴素中的朴素。朴素,当然    一种很好的品质,  朴素很可能是洗旧的表服,被阳光晒得发白而缺少了应该具有的色彩。简洁的洁,  是干净的意思,这里的洁,包括着美的意味。   ,对比简单或朴素,简洁体现更多的是美,而这种美    唐朝美人那种臃肿肥胖的美,     那种以简洁线条勾勒出来的现代美。

A也是     不仅仅   因此   不是     而是

B也是   其实    不只   总之    不仅是 更是

C              所以   不是   就是

D     其实    首先 换言之 不仅是 还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