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2016年G20杭州峰会”会标,会标主体是由20根线条组成。请将除文字、...

下面是“2016年G20杭州峰会”会标,会标主体是由20根线条组成。请将除文字、数字之外的图形描述完整,并解读其寓意。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不超过100字。

 

 

图案:由20根线条组成桥和倒影。桥洞与倒影合成圆形。图案右上是一枚中国印。(2分,答出两点得满分) 寓意:20根线条代表20国,等粗等距,体现平等;线条两端无封闭,寓意开放;圆形桥洞代表圆桌会议,寓意国与国平等协商;桥、印展现中国文化特色。(4分,答出三点得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漫画的内容及寓意,说明漫画的内容时,首先要仔细观察画面上的背景(如:人物,人物的服饰、动作、表情,标题以及其他文字信息等 ),其次抓住能反映画面寓意的特征进行详细描绘,描述时只要求对漫画内容本身加以说明,不可超越漫画所给图文信息进行添枝加叶,不可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并不存在的东西。最后注意说明的顺序,对于漫画的说明,在整体上要做到“总──分──总”,即起笔一句点明介绍对象,介绍人物时,可按照“穿着(从上到下)──动作──神态”这样的顺序进行说明,自然主次分明、条理清晰。用概括性的语言,揭示漫画主题,指出漫画弦外之音,概括漫画给人的思考和警示。揭示漫画的寓意时,要认真细致的观察画面的内容,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有标题的,一般多是标题);挖掘隐含信息,进一步提炼概括画面所揭示的主题。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依据《苏东坡突围》改编的一段文字,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苏东坡从监狱里走来,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他只能在寂寞中惶恐。①        ?也是也不是。他怕的是麻烦,而绝不怕大义凛然地为道义、为百姓。其实,②       ——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今天,从文化评论的历史视角来看,他不是被围困,彼时彼刻,③      。他写于黄州的那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文化等级,也宣告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洪秀全对基督教的改造,在很大程度上是依照自己的乡土本能,为他们的拜上帝教创造一个新的上帝。这样做,  让他的宗教跟农民更贴近,  为后来加入的拜上帝教领袖们,提供了各自的神学位置。  ,创教只是为了借教敛钱,  ,编造一个关于教主的神话就好。但是,要扯旗造反,教主一个人是办不了这么大的事,  需要拉一个核心团伙,  ,必须制造一个神的家族。

 

A

一方面

另一方面

/

这样

同时

B

不仅

而且

如果说

那么

/

所以

C

不但

假设

也许

因此

/

D

只有

/

或者

当然

可见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9月4日晚,“最忆是杭州”专场水上情景表演交响音乐会在杭州西湖震撼上演,充分体现了“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和世界大同”。

B.继亚马逊在纽约曼哈顿开出全球范围内的首家线下实体书店后,当当网也准备从线上走向线下。线下书店将涵盖商场书店、超市书店、实体书店等多个类型。

C.一个民族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这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即使经历了深重灾难,也绝不放弃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的精神升华历程。

D.网络暴力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暴力,更是语言暴力,容易刺激群体暴力行为,激化社会冲突,破坏党和政府的形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面对巨大的利益诱惑,许多虚拟运营商在执行实名制规定的时候,往往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恐怕也是电信诈骗频发的原因之一。

②南唐后主李煜和宋徽宗赵佶确属真正的文艺范儿,不仅才情过人,而且成就显著。这两个文艺范儿当皇帝没出息,实在是因为历史造化弄人的安排。

③在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时隔十二年重登奥运之巅,再现努力拼搏、绝不言弃的女排精神,令国人激情澎湃,大跌眼镜

④一代伟人毛泽东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而湖湘文化中经世致用的哲学思想对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世界观影响尤为深刻。

⑤美韩双方最终决定在韩国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这一举动无疑是以邻为壑,为东北亚安全投下深重的阴云。

⑥近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将大熊猫的受威胁程度从濒危变为易危。中国国家林业局回应称,将大熊猫保护等级降低为时过早,我们依然要居安思危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④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侯仁之:行走天下,守望大地

赵阿娜

在北大师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则关于侯仁之暮年的故事:

1999年冬夜的一晚,狮子座流星雨爆发,为寻找开阔的观看地带,一些北大师生自发聚集到未名湖南岸、慈济寺遗址旁。这里,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已静静地仰望天空多时。当得知老先生就是已88岁高龄的侯仁之,师生们自发地围拢到先生周围,听他讲夜空的广袤、流星的璀璨,还有有关燕园、北京的那些人、那些事……

半个多世纪前,侯仁之从燕京大学毕业后留校,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手。

周末,他经常到海淀周围考察,为课程作准备。一天,侯仁之来到玉泉山西侧,看到一堵墙上面有凿过的石水槽,感到很奇怪,就沿着墙的方向向前走,一直走到西山碧云寺、卧佛寺,发现那里也有水槽。他推想,这可能是过去的引水槽。经过进一步考察,他发现水流到了颐和园昆明湖,又顺着流到北京城里去。年轻时的这个发现,为他日后从北京的水源入手研究北京的历史地理,找到了第一手资料。

当时中国还没有现代的历史地理学,但从那时起,侯仁之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已经从传统的沿革地理渐渐向现代意义的历史地理学发生转变。

1946年,侯仁之学术历程的转折点。这一年他来到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先后师从于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罗士培教授和英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者和建设者达比。达比对历史地理学的理解是,现代地理景观的空间特征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而是经过长期的自然和人来改造的。

达比的学术思想对侯仁之影响很大。1949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的侯仁之回到了燕京大学。此时他在学术思想上已完成质的飞跃——打破传统沿革地理学的桎梏,创立中国现代的历史地理学。

1950年,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他和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在思想上的决裂。

在这篇文章中,侯仁之写道:“照我所了解的,以往各大学中关于‘中国沿革地理’的讲授,主要是讨论中国历代疆域的消长和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这些问题在一个专修中国历史的学生看来,也许是重要的,但除此之外,在和地理有关系的方面,有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问题呢?”

尽管文章很短,但却影响深远,从此,一个新的、科学的历史地理学逐步建立。

侯仁之有多个美誉,有人称他为“活北京”,有人赞他为“北京史的巨擘”,而更多的人熟知他,是因为他是“我国申遗第一人”。

1980年春,侯仁之接受了美国和加拿大几所学校的讲学邀请,在远渡重洋之时,他还肩负着一个特殊使命——应美国匹兹堡大学师生的强求,带去两块中国城砖。

侯仁之有些纳闷,两块寻常的城砖,北京的小胡同、大杂院里常能见到。为什么会引起外国学者强烈的兴趣?

一边是视为寻常物,一边却被视为宝贝,城砖的不同际遇令侯仁之陷入沉思。在美国考察期间,侯仁之第一次听说国际上有个《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尽管当时公约诞生已10多年,但在国内还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

回国后,一刻不停歇,侯仁之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起草提案:“建议我国尽早参加《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准备争取参加世界遗产委员会”,获得通过。不久之后,中国终于成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1987年,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一批成功入选的世界遗产。侯仁之也因此成为中国“申遗”第一人。

有关侯仁之,还有许多故事,有关他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有关他的求学经历、赤子之心。

晚年,先生长居燕园。95岁之前,燕园的师生还能经常看见先生的身影。近些年来,先生已久卧病榻。

如今,尽管先生已驾鹤西去,但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如未名湖畔那尊石碑,提醒着后人,爱脚下一方土地,珍视一段历史和过往,不能让一座城市失去记忆……

(节选自2013年10月24日《人民日报》)

【相关链接】

①侯仁之(1911.12.06~2013.1022),男,1911年12月16日生于河北省枣强县,籍贯山东恩县(现山东德州平原县恩城镇)。1932年 —1936年,考取燕京大学历史系,并获得奖学金入学,本科四年学习期间,先后在学贯中西的洪业(煨莲)教授极为严格的治学方法训练下,以及在积极开拓中国沿革地理广阔领域的顾颉刚教授的启发下,开始了学术研究的新领域。

②侯仁之被誉为“活北京”。上世纪50年代以来,他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揭示了北京城市起源、城址转移、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其客观规律等关键性问题,成为北京旧城改造、城市总体规划及建设的重要参考资料。在北京城市发展中,他大声疾呼:首要问题是水源的开发。他珍爱老北京风土人情的“根源”,一次又一次去什刹海、汇通祠、钟楼、鼓楼、后门桥一带,对这一地区的改造深切关注。

③侯仁之是中国“申遗”第一人。1980年,在一次与美国同行的交流中,他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的情况。回国后,他立即为我国加入这个公约而多方奔走。1987年起,故宫、长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侯仁之在燕京大学毕业后,担任历史系主任顾颉刚的助手。在一个周末,他在玉泉山西侧发现了流向北京的引水槽。

B.侯仁之发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一文,表明他完成了学术思想上质的飞跃,创立了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标志着他对历史地理学在理论认识上的成熟。

C.侯仁之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留学时,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创办人以及现代历史地理学最重要的奠基人和建设者达比教授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D.侯仁之应邀到美国和加拿大讲学时,接触到《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之后积极努力,推动了我国成为公约的缔约国。

E.本文攫取了侯仁之人生的若干片段,描写他热爱祖国,坚持自己的思想,不断求学进取的事迹,体现了一位学者的伟大人格和奉献精神。

(2)侯仁之是怎样打开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大门”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侯仁之有哪些美好的精神品质?请简要分析和概括。

(4)为什么侯仁之被称为“我国申遗第一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