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淮村兵后 南宋•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淮村兵后

南宋•戴复古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1.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简要分析。

2.请简要概括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1.描写的是一幅南宋时,江淮一带战乱后农村的残破景象。人已逃亡,桃花寂寞地开着。烟草茫茫,晓鸦聒噪,围墙坍塌,水井荒废,人烟稀少;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了。 2.A\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给农村带来破坏的痛心,B\对侵敌的仇恨,对战争的厌恶。 【解析】 1.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境由象生”不同的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出不同的意境。诗歌意象:小桃、烟草、晚鸦、败垣、故井。小桃是“自开花”,无人欣赏,是以乐写哀;“烟草、晚鸦、败垣、故井”则营造萧条、衰败的氛围。 【考点定位】 【技巧点拨】此题属于意境类试题,答题思路为:①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 ②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或幽冷、清幽、宁静、闲适、恬静或苍凉、雄浑、苍茫、辽阔、高远 、壮阔或萧瑟、凄凉、暗淡、萧条、荒凉、冷寂。④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2】 试题分析:注意诗歌的最后两句:“几处 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这两句是诗的主旨句,蕴意丰富。本来,这里原是人们居住的地方,可现在只剩下残垣故井,一切都已荡然无存了。这首短短的绝 句,为战后荒村绘出了最典型真实的图景。而首句写桃花不识人间悲苦,花开依旧。这早春的艳阳景色,倍增战后的凄凉。次句写烟草茫茫,晓鸦聒噪,人烟稀少,为后面两句点题蓄势。典型的环境,典型的细节,把离乱景象写得如此真切感人,有力地突出了“反战”这一主旨。 【考点定位】 【技巧点拨】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古诗词鉴赏题中的首要任务。从诗歌所描写的内容入手、因为描写的内容不同,所表现的诗人的情感也不同;从诗歌表现情感的关键词入手,诗歌中表现情感的关键词主要指能直接传达出作者情感的词语,比如“愁”“悲”“怨”“泪”“喜”等词,鉴赏诗歌情感时若能抓住这些词就能轻松地判断出作者的情感;从诗歌所选取的典型意象以及由此营造的特定意境入手,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境就是由意象共同构成的具有特定韵味的诗意空间。还要做到知人论世。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思想观点、作品的风格特点有所了解。这些需要在平时积累识记,诗歌后面的注释会起很大作用,做题时要仔细阅读分析。本诗作者是南宋的戴复古,注意南宋这个特殊的朝代,就不难解答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始皇既灭三晋,走燕王,而数破荆师。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走。秦因乘胜略定荆地城邑。岁余,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释(1)怚:通“粗”,粗疏,鲁莽(2)超距:跳跃。古代的一种游戏,用于习武。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   以:率领

B.翦言不用,因                 谢:道歉,谢罪

C.自驰频阳                       如:到,往

D.李信果秦军                     辱:使……受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归老频阳                      若亡郑而有益

B.故及大王向臣                  壮也,犹不如人

C.悉国中兵以拒秦                度我至军中,君

D.荆数挑战秦不出                荆轲知事不就,倚柱

3.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王翦深谋远虑的一组是:

①非六十万人不可               ②老臣罢病悖乱

③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④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⑤坚壁而守之,不肯战           ⑥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年轻时就喜欢军事,后来为秦始皇做事,擒获太子丹,秦始皇认为他贤能勇猛,十分信任他。

B.在始皇诚恳道歉和强烈要求下,王翦不得已只得放弃自己的兵力要求,事实证明,这为后来大败荆军奠定了基础。

C.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是为了妥善地安置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

D.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自己的士兵养精蓄锐,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荆军。

5.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B.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C.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D.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李信攻平与/蒙恬攻寝/大破荆军/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2)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的一生,是由无数个瞬间构成的;历史的长河,也是由无数个瞬间汇成的。瞬间虽然短暂,但有的却能永恒,令人刻骨铭心。因为那瞬间里闪烁着美丽、精彩和幸福,那瞬间里包孕着丑恶、无奈和痛苦……

请以“__________的瞬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先补全题目,然后作文;2自定立意,文体要求必须是记叙文。3不能泄漏个人真实信息。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宾馆住客控制流程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赏,内容貼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               。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               ,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质疑,              ,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題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     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        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A

而且

但是

/

虽然

是因为

所以

B

但是

因为

虽然

/

尽管

因此

C

是因为

但是

即使

/

总之

D

/

然而

纵使

因为

因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