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现实中有一种人,只有在虚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现实中有一种人,只有在虚拟的网络交际圈中才能敞开心扉,只有在网络之中才会褪变成为原来的模样,习惯在网络中掏心掏肺,却在现实中缄默不语。

虚拟的不仅仅是网络,有人在现实中追求虚幻,有人在虚幻中追求真实,虚与实之间的快乐,有迷失,有逃避······如何处理好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为什么越来越喜欢在网上畅所欲言? 现实中认识的冷淡,网络上不认识的热情。经常和不认识的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仿佛已成日常,就因此有了笔友,网友,饭友的概念,笔友早在之前是非常盛行的,人通过信件的方式,来彼此诉说,为什么愿意和不认识的分享呢?因为和认识的人说话有时需要想很多方面,就是想要说一句话都要权衡利弊。会不会打扰,会不会太刻意,会不会误解,会不会…… 事实证明,只是想太多而已。只是每个人都抱着一种态度,——只想别人主动的态度,想着别人先付出,而不是自己主动的付出,“你不先来找我,我干嘛要先支应你。”然而就算是知道,那为什么要是我呢?为什么不是你? 其实交流本身都没有这种必然的需求,只是,我们都觉得无聊的时候,就会想起,如果这样的话自己会不会离群太远,会不会无法沟通。因为从来都没有一个人来主动地想要开启一段对话,身边从来都缺少一个同行的人,也不愿去快步追上一个既成的交流,也不愿慢行插入一个并不熟悉的话题。不感兴趣的话题,或许本身就无话可说,,并非值得发表见解的论述,自己都不了解也无法去发表见解。 话本身并没有什么,只是没有营养的话题便远离,已然扎根于脑海想法,一旦出现,就会对他自动产生相应的排斥力。 然而自身的所作所为也并不营养,然而兴趣使然,并且志同道合。畅所欲言,植根于网络之间的谈话纵然也要筛选,才堪得到一丝与自己相投,但是愿意为追求少部分的相投去敞开心扉。或许是带着一面朦胧的纱,隔着一层薄薄的雾,彼此谈天说地,会幻化出一种近乎真实的质感吧。同样因为不那么知根知底,有一种泄密也无所谓的愉悦感,以及谎言也不会被拆穿的安全感。 当然,因为都是同类,兴趣相合,目的相似。于是,借着一个标示着同类的平台,便自大江南北,五湖四海,汇聚成为一股喷薄的心语源泉。我们都自称闲人,却要标榜:“但少闲人如吾几人者耳。”自诩文学青年,谈书论经。探讨文章,论述观点,发表见解……不停地说苦恼,说故事,说同情,说感同身受。分享喜悦,点赞,选择契合的表情,兴致盎然,乐此不疲。 其实在网络中走进一个同类的圈子,是一种欣喜的感觉。收获现实中不曾拥有的聊天舒适感,就像是学习知识的三个区一样,聊天的兴趣应当也是有相似的划分。交而不腻,止乎于君子之行,而非要像现实中约束良多。固然有大触和小白,但于话题本身而言是平等的,平等的交流。有恶意中伤,有其他非正常……但因为是网络上,可以选择忽视不理睬,而非如现实中的不管接受与否都会一句不漏地灌入耳朵之中,当然自带过滤的耳朵,以及游离的思绪也能起到类似的作用,但是缺乏了自主性。随心所欲的想说就说,想不说就闭嘴,感兴趣则插话,并不感兴趣就沉默。 像是每个在群里可以喋喋不休的人都会标榜自己的孤独,寂寞,空虚。只有一个网络之中虚幻的交际圈才堪敞开心扉,只能在网络之中才会褪变成为最为原本的模样,习惯性在网络中掏心掏肺,却在现实中缄默不语。其实是一种悲哀吧,也是现代交流方式的一种遗憾。也是人际关系冷漠的最主要原因 现实之中的沉默寡言,其实出于几种原因,一者事漠不关心,二者人行同陌路,三者地不合时宜。于是踽踽独行,形单影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说到底,都是太过关注自身,而忽略了与他人的互动,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之中无法自拔,自然也腾不出心思去于别人交流。网络上所谓志同道合的人也都是同样在现实中无从立足,看似交流,很多程度上其实是在倾诉,说白了就是在找听众,可以回应,甚至赞美的听众。 积极面对生活才是一剂良药,主动而非一直等待别人主动。无所谓契合心境,无所谓合乎性格。既然可以在网络中向陌生人随意的开口,到现实中难度我想也不会陡然从初级变至终级,也许只是中级,我们没有去尝试,不敢去尝试而已。 当然也并非为谈话而谈话,不分时间场地的“废话”。我们依旧排斥没有营养的对话,有时候,有些无趣的交谈也不是那么的无意义。只是我们的身边缺少一个志趣相投的人。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这个题看似简单,就是讨论“虚拟与现实”的关系,其实,不仔细审题,是容易离题的。 材料的第一段提供了矛盾:“在网络交际中敞开心扉,在现实中却缄默不语”。为什么?这个题必须给予回答。 材料第二段的含意: 1.“虚拟的不仅仅是网络”一一既说明第一段的“虚拟”指的是网络,又说明“虚拟”还指“有人在现实中追求虚幻,有人在虚幻中追求真实”。 2.虚拟与虚幻的含义: 虚拟:不符合或不一定符合事实的;假设的。 虚幻:主观幻想的;不真实的。 这样我们就理解了“有人在现实中追求虚幻,有人在虚幻中追求真实”的意思了:有人回到现实生活中还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中不能自拔,还追求网络中的虚拟的东西。在生活中幻想,在幻想中生活。 3.“虚与实之间有快乐,有迷失,有逃避……”这一句话说明网络世界和现实生活都有利与弊,都必须辩证地去看待它们,简单的肯定、否定,都是错误的。另外也是概括出了在虚与实之间有这三种情况,在讨论关系是要涉及到。 “迷失”:弄不清方向,走错道路。 4.“如何处理好虚拟与现实的关系”:这是写作重点。只有在概念弄清楚了、句意弄清楚了的情形下,才能讨论好两者的关系。才能算是审好题了。否则说理会说不到点子上,举例子也会不合题意。 5.考试阅卷发现,一些学生审题不够仔细,囫囵吞枣。没有分清楚立论除了主要素(虚拟与现实的关系),还有立论次要素,这个题有多个要素,要梳理出来,要弄清含意,要排好顺序,形成文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对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给“微商”下定义,不超过50字。

在越来越发达的网络系统的影响下,人们的商品交易模式也越来越丰富了,而微商便是其中的一种。在日益流行的微博或微信平台里,人们不仅可以发表文字,上传图片,分享心情,还能发送商品信息,然后利用网络支付功能,销售自己的商品,达成交易的目的。这种商品交易模式方便快捷,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认可。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

汉字是蛮有意思的一种文字,许多汉字都可以用拆字法来解释。例如,“与日月合其明”中的“明”字,    ,那是连孩子也知道的“日月为明”。可是,《说文解字》却道:“明,照也。”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的光线,这是“明”的本义。于是,人们纳闷了:      ,而不是日光呢?太阳难道不比月光更明亮吗?原来,这跟中国人的诗意情怀有关。中国人习惯了日出而作,日暮而息,中国文人又对月光情有独钟。所以,在艳阳高照的白天,他们并没有太多地去关注光线,          ,人们才格外地感到月光跟人的关系。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过度理由效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心理学上的自我知觉理论对这种过度理由效应的解释是

②简单地说,外在动机,例如金钱或物质奖励,会降低一个人工作表现的内部动机

③而削弱了本来存在的内部动机

④当外在动机出现时,人们会将注意更多地放在外在动机的奖励上

⑤而减少了对活动本身的享受和对满足感的关心

⑥这种效应将人们的动机转化为外部因素

A.⑥③②①④⑤  B.②①⑥⑤④③  C.②①④⑤⑥③  D.②①④③⑥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从2015年6月1日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政府定价,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发挥医保控费作用,药品实际交易价格主要由市场竞争形成。

B.创客的概念,对李克强并不陌生。今年1月4日,他曾考察深圳柴火创客空间,并欣然接 受成为柴火创客荣誉会员的邀请,“好,我再为你们添把柴!”

C.认真聆听了张老师的“数学之美和数学的无处不在”的讲座后,同学们都感到收获很大, 学习数学的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D.周五下午,校学生会成员围绕“中国梦,我的梦”为主题,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讨论会, 会上大家踊跃发言,表达出了自己的心声。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真正的长者并不是________________,他们常常通过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来儒化后学者。

关乎社会建设的重大问题必须通过党委会集体讨论做出决定,如果个别领导干部______,那么后果

将不堪设想。

众人在名利色权的诱惑下迷失生活了方向,只有那些心中充满正气,禁得住考验的人方可_______

A.师心自用 好为人师 抗颜为师

B.抗颜为师 好为人师 师心自用

C.好为人师 抗颜为师 师心自用

D.好为人师 师心自用 抗颜为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