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 聂鑫森 春二月,天是蓝的,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

聂鑫森

春二月,天是蓝的,地是绿的,风暖暖地吹过来,扑得人脸颊痒痒的。

护城的小河上,横着一架古朴的木桥,出城、进城的人,流水般淌来淌去。

“风筝!风筝!每只一角五!”那声音又脆又亮,带点儿挑逗的味道。寻声一看,靠着桥栏站着一个胖胖的老头,脸上带着讨好的笑,额上沁出一层晶亮的油汗。他手里提着一串风筝,风筝的翅上、尾上,涂满刺眼的大红大绿。

从他那得意的神态看,他的生意无疑是不错的。一只只风筝从他手上递出去,一张张角票和零散的分币塞进了口袋。

当他的眼光落在桥那头的时候,便从心底里发出一种真诚的同情。

那儿也站着一个和他年纪相仿的老头,悠闲地靠着桥栏,瘦瘦的脸上嵌着双精明的小眼睛,下巴上蓄着几根干枯的胡子。

他也在卖风筝。他的风筝是素白的,有蜻蜓、蝴蝶……翅上还装了会转动的风笛,朴实得叫人看不上眼。他没有着意地叫喊,只是沉静地等候买主。

偶尔有人问一声:“喂,多少钱一只?”

他伸出五个指头。天啊,五角!问的人摇摇头

他站了多半天了,连一只风筝也没有卖出去!

胖老头终于忍不住了:“伙计,别傻等了,一角一个。价太高,把人都吓跑了。”

瘦老头转过脸来,下巴动了几下,想说什么,终于没有说。他不喜欢对面那张胖得肉往下坠的脸,他不喜欢他的那些风筝。那也叫风筝?那竹骨剖得粗细不匀,上面还带着毛刺;那纸也糊得太潦草;还有那颜色,俗!……

他下意识地低下头,望着自己手上这一串风筝,那竹骨是耐着性儿剖的,然后又用砂纸细细地打磨了几遍,闪着柔润的光;那素白的纸糊得多贴展,兜得住风,一放,准嗖嗖嗖地往上蹿。风笛儿响得欢快,真像筝的声音,美!他相信自己的手艺,那是几代的家传啊!

他感到满足,但也不无遗憾。

胖老头的风筝很快就卖完了。他狡黠地笑了笑,想瞧瞧瘦老头怎样提着卖不掉的风筝垂头丧气地离开桥头。他悠闲地点燃一支烟,吐出一个又大又圆的烟圈。

瘦老头的脸色变得难看了,连鼻翼都在微微地颤动。

他从口袋里摸出一轴麻线,理出线头,接在一只风筝上,掂了掂,然后顺着风儿一抛。那风筝像懂事似地摆了摆,兜上一口风,憋着劲儿直往上蹿。绳轴转动着,麻线伸延着,绷得那么紧、那么直;上面的风笛呼啦啦地响,响得撩人。眨眼间,化作一个小小的白点,在高远的蓝天上飘闪,像一片轻盈的云。

“好风筝!”

“正正经经的货!”

一时人们都往这边涌,喝彩声此起彼落。

所有的目光都凝聚在那一串素白的风筝上,从头看到尾,从竹骨看到风笛,没一处不顺眼,没一处不爽心!

“我买这一只!五角,认了!”

“眼见为实,我要这一只!”……

人们边说,边把手往风筝上伸,生怕被别人抢了去。瘦老头用手一挡,板紧的脸上没个笑星儿,叫人猜不透。

他又从口袋里摸出把麻线,每根麻线丈把长,是为买主试飞用的。他把麻线小心地接在那一只只风筝上。

胖老头艰难地挤到他身边,焦急地对着他耳朵咕哝着:“快把货甩出去,捞一把,别误了这好机会。”

他斜了胖老头一眼,依旧没有理他,那是一种高傲的不屑。他顺着风,把接好线的风筝统统放起来。刹那间,他的手上飘出一簇素白的“花”,响起一片风笛的韵律。

人们又一次呼喊起来,像起了潮汛一般。

“给我一只!”

“我买了!”……

瘦老头忽然仰天打了个哈哈,睥睨了一下围在自己身边的人墙,矜持地问:

“你们懂得风筝?”

连三岁的小孩也知道风筝,怎么不懂?一双双眼睛直楞楞地望着他。

瘦老头自信地摆了摆头,摆得很有力。他忽然从口袋里掏出把剪刀,阳光下显得那么亮,亮得扎眼。 只听见咔嚓一声脆响,他手里捏着的那一把麻线,齐崭崭地断了,所有的风筝摇晃了一下,呼地抖着劲向上飞去……

胖老头使劲地跺了跺脚,一扭头走了。

人群里响起一片啊呀声。

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无数道目光也被牵引到那很高很远的地方。

头上,是一片宁静的蓝天。

蓝天是公正的。

(有删改)

1.下面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通过叙述两位老人卖风筝的故事,着力批判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人们往往过于关注物品价格的高低而忽略其质最的好坏。

B文章开篇的环境描写,勾画了一幅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象,营造出车水马龙的热闹氛围,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作了铺垫。

C胖老头对瘦老头“从心底里发出一种真诚的同情”,是因为他认为瘦老头的风筝做得精致而朴素,却无人问津,他内心充满了忧虑和遗憾。

D小说结尾部分,瘦老头以剪断绳线、放飞所有风筝来证明自己的高超技艺,对人们的世俗行为表示抗议,表现出他找不到知音的孤独感。

E小说采用细节的对称、心理的反差来揭示矛盾,将人物置身于同一场景,从语言、动作、神态等多角度进行描写,人物形象鲜明。

2.小说中的瘦老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简要分析文中三个画线句子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4.小说以“蓝天是公正的”一句话单独成段结尾,有什么妙处?

 

1.DE(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l分。答A.C不给分。) 2.①他相信自己的手艺,卖风筝时没有着急地叫喊,只是沉静地等候买主,是一个自信沉着的人。② 他看不起胖老头粗糙的风筝,重视几代的家传手艺,制作出的精美风筝赢得了人们的阵阵喝彩声,是一个执着于技艺追求、有高尚职业操守的人。③睥睨围在身边要买风筝的人墙,矜持地向他们发问,宁肯放飞风筝也决不卖给他们,是个坚守内心追求、不屈从于世俗(绝世清高)的人。(每点2分,形象特点1分,理由1分。注意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把握人物形象,并且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 3.①“天啊,五角!问的人摇摇头”:人们得知瘦老头风筝的价格,普遍的反应是太贵、不值,与胖老头一角五的价格形成对比,暗示出下文的矛盾冲突,情节得以展开。②“一时人们都往这边涌,喝彩声此起彼落”:瘦老头放飞的风筝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肯定,得到了大家的赞赏,故事发生转机,情节掀起波澜,推动了情节发展。③“ 人群里响起一片啊呀声”:既写出人们对风筝升空美丽绽放的惊叹,也表现了人们的失落惋惜情绪,引发读者对商品价值、职业操守以及怎样看待事物等问题的思考,使情节达到高潮,深化了小说的主题。(每答对一点给2分) 4.①结构上:呼应文题,卒章显志.②内容上:起到强调作用——蓝天是公正的。风筝属于蓝天,在知音难觅的情况下,只有蓝天才能公正评判风筝的优劣.③主题上:虽然现实中人们容易被表象迷惑而忽视内在,但头上的蓝天是公正的。注重内在,注重品质,才会是人生真正的赢家。④人物形象上: 蓝天用它独有的方式,展示了瘦老头精妙的手艺,这是对瘦老头执看于艺术的褒奖,衬托出廋老头鲜明的个性和高远的人格魅力。 (每答对一点给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A.作品反映人们容易认同那些华而不实的事物,而忽略那些外表朴实无华、内在丰盈的事物。B.“为人物形象的塑造作铺垫”欠妥当。C.胖老头同情瘦老头是因为他认为瘦老头的风筝太过简陋,瘦老头又不善于叫卖。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此类有关人物形象的分析题,在分析时,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分析。此题可以从原文中找出有关语段,通过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把人物性格展现出来。“他没有着意地叫喊,只是沉静地等候着买主”自信高傲;“他不喜欢他的那些风筝。那也叫风筝?那竹骨剖得粗细不匀,上面还带着毛刺;那纸也糊得太潦草;还有那颜色,俗!”“那是一种高傲的不屑”执着于技艺追求,有高尚职业操守;“瘦老头忽然仰天打了个哈哈,睥睨了一下围在自己身边的人墙,矜持地问:‘你们懂得风筝?’”“所有的风筝摇晃了一下,呼地抖着劲向上飞去”坚守内心追求,不屈从于世俗。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为语段作用题。答题时要先理解语句的含义,看清楚其所在文章的位置,然后再看与上下文的关系,判断出在情节方面的作用。如“天啊,五角!问的人摇摇头”人们得知瘦老头风筝的价格,普遍反应收太贵、不值,与“风筝!风筝!每只一角五!”形成对比;且位于文章开头部分,暗示出下文的矛盾冲突,情节得以展开。“一时人们都往这边涌,喝彩声此起彼落”:眨眼间,化作一个小小的白点,在高远的蓝天上飘闪,像一片轻盈的云。“好风筝!”“正正经经的货!”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肯定,得到了大家的赞赏;位于文章中间,使故事发生了转机,情节掀起了波澜,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人群里响起一片啊呀声”“人们又一次呼喊起来,像起了潮汛一般”们对风筝升空绽放美丽的惊叹,“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人们的惋惜,引发读者思考,小说情节达到高潮;文章结尾,起到深化了主旨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从内容上看,起到强调作用。蓝天是公正的,风筝属于蓝天,在知音难觅的情况下,只有蓝天才能公正评判风筝的优劣。就表达文章主旨而言,传递出虽然现实中人们容易被表象迷惑而忽视内在,但头上的蓝天是公正的,注重内在,注重品质,才会是人生真正的赢家这一思想主旨。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蓝天用它独有的方式,展示了瘦老头精妙的手艺,这是对瘦老头执看于艺术的褒奖,衬托出廋老头鲜明的个性和高远的人格魅力。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有人会说,幸福这个东西很难说,好像是很主观的感觉,很难有统一的标准。确实是这样,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是,你若深入地问为什么会不一样,其实还是有标准的。一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体现了价值观的,就是你究竟看重什么。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幸福是我们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手段。一个人想要赚钱赚得多一点,这本身并不是目的,他是为了因此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人可能就要反驳了:我不要那么多钱,也可以幸福,比如说我读几本好书,就会感到很幸福。其实对后一种人来说,读书就是他获得幸福的手段。

对于什么是幸福,西方哲学史上主要有两种看法、两个派别。一派叫做“快乐主义”,其创始人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近代以来,英国的一些哲学家,如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休谟对此也有所阐发。这一派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什么是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烦恼。身体健康、灵魂安宁就是快乐,就是幸福。他们还特别强调一点,人要从长远来看快乐,要理智地去寻求快乐。你不能为了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而给自己埋下一个痛苦的祸根,结果得到的可能是更大的痛苦。另一派叫做“完善主义”。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或者说道德上的完善。他们认为人身上最高贵的部分,是人的灵魂,是人的精神。你要把这部分满足了,那才是真正的幸福。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苏格拉底、康德、黑格尔等,包括马克思,他们强调的是人的精神满足。

这两派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十分强调精神上的满足。如伊壁鸠鲁强调,物质欲望的满足本身不是快乐,物质欲望和生命本身的需要是两码事。生命需要得到满足那是一种快乐,但是超出生命需要的那些欲望反而是造成痛苦的根源。约翰·穆勒则强调,幸福就是快乐,但是快乐是有质量和层次的区别的。一个人只有各种快乐都品尝过了,他才知道哪一种快乐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在中国哲学里,我感觉,道家比较接近“快乐主义”,尤其是庄子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还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快乐。儒家比较接近“完善主义”,儒家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的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

也有哲学家认为,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最典型的就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他说人是受欲望支配的,欲望就意味着匮乏,你缺什么往往就对什么有欲望,而匮乏意味着痛苦。所以,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但是欲望满足以后,人是不是就快乐了呢?非也。欲望满足以后是无聊。叔本华说,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幸福是不可能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满足身体的、物质的欲望层面来理解的话,幸福确实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超越欲望层面来看幸福,这个观点就不成立了。比如你非常爱读书,你渴望去读那些好书,你知道一些好书在等着你读,那个时候你会痛苦吗?你不会。读完了以后你会无聊吗?不会。你感到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你会因此快乐。这就进一步说明,我们谈幸福问题,一定要超越纯粹欲望的层面,要从价值观角度去谈。

(摘编自周国平《幸福的哲学》

1.下列有关“幸福”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有人说,幸福好像是很主观的个人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对幸福的认识也就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B按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幸福是一切行为的终极目标,我们做各种事情其实都是获得幸福的手段。

C亚当·斯密、约翰·穆勒一派认为幸福是身体无痛苦和灵魂无烦恼,而黑格尔等人乃至马克思的主张则与之相反。

D西方“完善主义”认为,幸福就是精神上的完善,人们在满足自身灵魂、精神的需求后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近代以来,英国哲学家休谟等人认为,幸福就是快乐,但你若只追求一时的、眼前的快乐,最终你得到的也许是更大的痛苦。

B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欲望的满足不能使人快乐,只有满足了生命本身需要的那种快乐才会更深刻、更持久、更强烈、更美好。

C叔本华认为人生充满着痛苦和无聊,人受欲望支配,欲望没满足的时候你是痛苦的,而满足以后则无聊,幸福是根本不可能的。

D在幸福这个问题上之所以众说纷纭,是因为每个人看重的不同。我们若仅从满足身体和物质欲望的层面理解,就不会有幸福感。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快乐主义”认为,身体健康、灵魂安宁让人们感到很快乐很幸福,人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看待快乐,并理智地去寻求快乐和幸福。

B中国哲学强调生命本身的快乐,也强调精神自由的快乐,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属于“快乐主义”,庄子认为与天地精神往来快乐无限。

C中国的儒家思想认为人生的理想境界、最高享受就是道德上的完善,这种思想和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康德等人强调的精神满足比较接近。

D人们渴望得到幸福,但是想获得真正的幸福,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摆脱纯粹物质欲望的支配,丰富精神的世界,寻求心灵的满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市某高中高二某班的“班规”被爆出,网友称是“某市最严班规”。这张班规名为χχχ个人日常表现记录表,分为学习、纪律、卫生三个方面,其中有很特别的规定:作业抄袭,一科处罚50元,统一罚抄《逍遥游》10遍;上课说笑、打闹、传纸条、看课外书、梳头、照镜子等,一次5元。有趣的是,老师说了10个蹲起抵1元,自由选择惩罚方式,蹲起要在班级前面。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出发,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仿照文中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两个句子,意思前后连贯。

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着做人、学会做人。读《论语》,我们体会仁义礼智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解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抓住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青少年才能建立健康的是非观、义利观。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

阅读,“不仅会增加发展的创新力量,而且会增加社会的道德力量”,人的精神发展史与阅读史是紧密联在一起的。过去稍有文化的人家多喜欢贴这样的春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家庭、社会、世道,要想长久地传下去,______①_______。忠厚诚信是____②______、处世之基,诗书则是____③_____的灯烛。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注重学英语是好事,同时也要十分重视母语的学习。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富表现力、最有魅力的语言之一。 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学习汉语的国人越来越多,我们自己 应该学好汉语,用好汉语。 某些人以能讲英语为荣,说话时 夹上许多“洋文”,而母语的使用 白字连篇,出尽“洋相”。

A.随着 因此  然而   甚至   却是

B.因为     所以   总要  就会

C.因为      然而   只要  就会

D.随着            总要  却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