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子夜歌 忆秦娥 【宋】贺铸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

子夜歌 忆秦娥

【宋】贺铸

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王孙何许音尘绝。柔桑陌上吞声别。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

1.词的上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词赏析“陇头流水替人呜咽”这两句的表达效果。

 

1.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月夜庭院思妇图:三更之夜,月色皎洁,中庭梨花在月色辉映下更加洁白,闺中少妇,思念游子,夜不能寐,听到杜鹃声声哀啼,更是情不能胜,哀伤不已。为词作营造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氛围。 2.这两句运用了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或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赋予无情的“陇头流水”以人的动作和情感,化无情之物为有情之物,似乎它们也为主人公的离愁别绪所感动,发出呜咽哀鸣之声。作者融情入景,借物抒情,表达了闺中少妇与丈夫离别后,饱受相思煎熬的忧伤痛苦之情。 【解析】 1. 试题分析:开头即直写三更之月,对应词题。然三更,午夜也,正是人们熟睡之时,三更之月,古时只有为某种痛苦熬煎而深夜未眠的人才能见到。这两句形象地刻画留下了一幅静逸美景:皎洁的月光,恰恰映照在那庭院中盛开着的如银似雪的梨花上,辉映出了一片银白的世界,这种银白的世界,对于一个深夜未眠的人看来,给予的刺激真是太强烈了。故下三句,不啻是自然而然脱口而出:“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因为午夜总给人一种凄凉的感受,而如白似雪的梨花,又总会唤起人们一种悲哀痛苦的情绪,更不用说是在长久不寐的思妇眼中看到的。所以月光辉映下如雪似银的梨花,所给予人的悲凄之感,简直会使主人公哀哀欲绝,痛断愁肠。此词由所见月下梨花产生的悲哀之情,联想到死后魂化杜鹃尚凄声不断的杜鹃鸟,由其啼血悲鸣,染血杜鹃之花,联想到其声“不如归去”,点出了月下人深夜不寐之因:原来是一个闺中少妇,切盼情郎归来。她是那样真挚深情,以至夜不能寐,眼望皎洁月光、如雪梨花而悲伤欲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吞声别,陇头流水,替人呜咽”。田陇边的流水,似乎也为他们别时痛苦所感动,不断地发出哀鸣之声,好像也在为他们抽泣。作者巧妙地运用融情入景之法,使无情之物带上了一种有情的心理活动,对离别之情进一步渲染,结构上与上片结句相呼应,情调上则进一步加深全词的感伤哀怨气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古代文化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在中国古代,天文与地理并称。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所以以“九州”这一名称代指中国,沿用至今。

B.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伯”“仲”“季”以示区分。用“朔”(初一)、“望”(十五)、“晦”(三十)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C.在春秋以前,姓与氏是分开的,秦以后,姓和氏逐渐不分,到了汉代,则通称为姓了。

D.古人的礼仪中,室内座位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东朝西。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韩青少年体育交流大会旨在是加强两国青少年的沟通,促进体育和文化交流,比赛是交流活动的重头戏,但结果并不重要。

B.一段时间以来,汉字书写大赛、非遗保护等文化现象引人注目,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国人所认知。

C.贝母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鳞茎具有止咳化痰、清热散结的神奇功效,常常采集起来,加工成药材。

D.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化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查看答案

下列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物的发展自有它本身的规律,人们只能顺水推船,而不可强求,更不能要它按自己的意志来确定去向。

B.说是让我们给提合理化建议,可我们还没有说完一句话,他早就勃然大怒了。

C.二十几岁的帅哥嫁了一个七旬富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啊!

D.父爱应该受一定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查看答案

中国的现代舞还是现代的中国舞

 

对于今天中国现代舞的发展,有两个现象非常值得我们关注。一是越来越多的现代舞作品呈现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意识的借鉴与学习,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传统舞蹈作品中出现了超出传统范畴的创新发展;二是历经30多年的发展,中国现代舞仍然更多处在非主流的边缘地带,并未获得相应的地位与影响。

我有两位朋友都曾表达过对现代舞的困惑。一位是美国的演出经纪人,她在推介中国的现代舞到西方去的时候,经常会碰到相当一致的要求——中国的演出团体会说:“我们一定要带真正‘中国的’舞蹈出去!”国外承接演出的团体也会说:“我们一定要请真正‘中国的’舞蹈来!”这样的话听多了,她开始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中国的”舞蹈呢?还有一位从事了数十年现代舞创作的著名编导,近来努力地告诉别人自己其实是一个中国舞编导,因为她深深地感到,顶着“现代舞”三个字很多时候并不是光环,反而会给别人认知自己的作品带来很多限制和误解。她戏谑般的辩解只是一种无言的反抗,并不能解决现代舞在当下社会的认知与接受困境。

在此可见“中国”和“现代”被人为地割裂了,这种认知导致了相当特殊的中国“当代舞”概念的出现。另起炉灶的中国“当代舞”强调“中国”属性,在创作上又受到现代舞影响,成为一个身份模糊、难以被传统舞蹈界定的种类。它在近年来的重要舞蹈比赛中扩展非常迅猛,却又偏偏把“现代舞”排斥在外,使后者只被看做是移植到中国的一种西方艺术,挤压了现代舞原本就不开阔的发展空间。

实际上,无论是“现代舞”还是“当代舞”,都同时包含了中国与西方的文化成分,都是现当代时态里中国舞蹈的“文化混合体”,并无质的区分。一位华裔美籍舞蹈家在观看了国内舞蹈比赛中的当代舞剧目后,惊讶地感叹这在国际上应该是代表独特中国特色的现代舞。而在某个国际当代舞创作展演论坛上,一位英国学者质疑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编导来参加当代舞创作是否合适?结果她的质疑不仅遭到很多舞蹈界同行的反质疑,而且由中国民族民间舞编导创作的当代舞作品最终让所有人刮目相看。由此可见,我们对现代舞的认知偏于狭隘,以至于有些人谈“现代舞”色变,现在到了该拆除现代舞观念上的藩篱的时候了。

本文绕口令一般的题目是中国现代舞的迷思困境,其实也是近现代以来中国文化一直面对的问题。从痛彻骨髓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近现代文化的发端本就带有在西方文化影响与冲击下被动回应的成分,现代化成为积弱中国一个挥之不去的目标。而一个现代的中国必然是自信自立于传统文化之上的中国。台湾和香港的现代舞虽然更早受到西方影响,却没有妨碍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与呈现。“云门舞集”的林怀民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了《水月》《行草》等一系列佳作。面对那熟悉又陌生的舞蹈样式,已经没有人在意“传统”或“现代”的判断,也没有人怀疑是否“中国”。这说明,接受西方文化不是以否定自己为代价,立足传统文化也不意味着自己一家独大,只有更加开放而真诚的创作,才能创造属于今天中国的舞蹈艺术。她应该根植于但又不拘泥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她应该熟悉而又陌生,她应该得到今天观众的宽容与接纳,她更应该融入现代,融入世界。

国家大剧院举办“中国舞蹈十二天”的演出季,只有“中国”二字,现代、传统、民族等字眼消失不见,却又在风格迥异的演出剧目中无处不在,各擅胜场。我们看到的,不都是“中国的”吗?“中国的现代舞”和“现代的中国舞”最终需要走向融合,而不是彼此排斥,只有融合才能开创一个更包容更宽广的发展空间。认知上的“解套”不仅能够形成合力,激发出更大的创造性,也能够激励创作者将中国文化的魅力真正渗透到现代舞的创作中来,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舞蹈艺术的风采。

(2014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现代舞出现的两个现象说明,现代舞作品与中国传统舞蹈作品相互影响。

B.美国的演出经纪人在推介中国的现代舞时碰到的情况,说明她对“中国的”舞蹈的困惑。

C.从事“现代舞”创作的著名编导,在告诉别人说自己其实是一个中国舞编导,这说明了他对现代舞的困惑。

D.今天舞蹈界种种现象表明,“中国”和“现代”被人为地割裂了,相继也就有了中国“当代舞”概念的出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当代舞”既强调“中国”属性,在创作上又受到现代舞影响,因此和现代舞有密切的关系。

B.“当代舞”把“现代舞”排斥在外,“现代舞”成了移植到中国的一种西方艺术,失去了它的发展空间。

C.因为“现代舞”和“当代舞”都同时包含了中国与西方的文化成分,所以它们并无质的区分。

D.“现代舞”和“当代舞”它们是中国舞蹈的“文化混合体”,就连世界上的舞蹈家和舞蹈方面的学者对二者都难以区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林怀民的《水月》《行草》等一系列佳作可以看出,台湾和香港的现代舞虽然更早受到西方影响,却没有妨碍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与呈现。

B.创造今天中国的舞蹈艺术,既要立足传统文化也要接受西方文化,不要在意“传统”或“现代”。

C.国家大剧院举办“中国舞蹈十二天”的演出季时“字眼”的改变,说明现代、传统、民族的观念已经融合进了中国舞蹈。

D.要想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舞蹈艺术的风采,“中国的现代舞”和“现代的中国舞”必须走向融合。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少父任,兄弟并为郎     ②恐前语发,状语武

B①是臣尽节陛下之日长     ②州司临门,急星火

C门虽设常关            ②宜皆降之且举世誉之不加劝

D①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   ②虽实迷途未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