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在世上一遭,你晓得好比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在世上一遭,你晓得好比什么?就好比一个人独身走夜路。

路,并不是好好的一条到底,而是有许多岔口,走错一个岔口,就会走到完全不同的地方。走了一夜,天亮了,四周一看,一切都清清楚楚:走的是哪一条路,走到什么地方,在哪里上了岔口,如果不是上这个岔口,而是上那个岔口,路就好得多了,目的地也光明得多,可是已经晚了,不可以回头了。上错一条岔口,就会走到完全不同的地方。

那么,有没有什么窍门呢?窍门没有,倒是有两条经验可以交代给你:一是顺其自然,二是当机立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随心 人生这个话题永远耐人寻味。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发出对人生的感慨,令人嗟叹不已?人生就好比是一条不归的路,于是当人们呕心沥血一生,步入垂暮之年时,追忆往昔,心中泛起种种遐想——如果当时……然而此梦已成空。时下的我们需面对的是四季轮回、花开叶落的真实的世界,那么又该如何去走这一条人生之路呢? 这有一个最简单也是最实用的方法——跟着自己的心走下去,即随心。所谓“随心”,重在其“随”字,而“随”,就是“顺”的意思。总而言之,随心,就是顺其自然,因为心之所思所想,乃人之本意。且人生之路没有绝对的对错,因此只要跟随自己的本心走下去,至少在自己看来是对的,人生便无悔了。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东汉末年的曹操。当时,大汉已历经四百年,气数已尽,且朝廷腐败无能,奸臣当道。于是,天下豪杰纷纷以中兴汉室的名义举兵,实则割据一方,意欲占得地盘,进而攻取天下。曹操在这乱世中凭借自己的雄才大略以及他身边的文臣武将,“挟天子以令诸侯”,杀吕布,灭袁绍,统一北方,后自封魏王。且在三国中,魏的实力远远大于蜀和吴。当然,在乱世中,也有像刘皇叔这样忠心匡扶汉室的,并且在后来的《三国演义》中,明显看出对刘备的评价远高于曹操。但其实不然,也有很多人评价曹操为乱世枭雄。枭雄,有着英雄本色。为何他会有这么高的评价,我个人认为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曹操的人生观。曹操自“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来,位极人臣,皇帝犹如虚设,但他自始至终没有取而代之。有人说他是不敢,我觉得与其说不敢,不如说不愿。曹操最初的想法是什么,是在这乱世中成就一番功名大业,而帝王之位则是他没有考虑的。汉要亡了,那就顺其自然让它亡吧。曹操一生留下很多著名的诗篇,从这些诗篇中都能感受到一个英雄的气概与胸襟,其中也看出了曹操对于他的人生毫无后悔之意,这都源自于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他的心之所想。所以想戎马一生,只叹“人生几何”,方能如此荡气回肠! 时间的一去不返随时都在警示着我们,人生只有一次,人生路上没有回头路可走。那么,就让我们带上一颗心出发,在遇到选择犹豫不决时听听心的声音。一切随心,便能无悔;既然无悔,何计对错? 也许在多少年后,我们回顾过往,想象着走在另一条路上的自己会怎么样,之后感叹不已。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会带着愧疚面对自己的人生,因为我们一路随心走来。 一切随心,路就在脚下;一切随心,路就在心中。 【解析】 试题分析: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本则作文材料中,岔口实际上意味着生命中人生面临的种种选择。你选择走哪条路,便会收获哪种结果。至于该如何选择,作者在最后告诉了我们:一是顺其自然,二是当机立断。那么在作文中,除了这两种大的立意外,我们还可以从中推敲出许多具体的立意。“顺其自然”可以延展出“勇敢做自己”、“倾听内心的声音”、“从容”、“走错路也能遇到美的风景”等立意;“当机立断”则可以从反面推敲,比如选错了路口遭遇失败可得出人生要“把握正确的方向”,比如犹犹豫豫就会错失良机可得出“抓住机遇”,比如两个岔口方向只能选其一则意味着要学会放下、贵在专一,以及“人生没有后悔药”等话题都可以入文。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考生首先应理解“岔路”的寓意,然后抓住最后两句话“顺其自然”和“当机立断”进行立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一档明星并不耀眼、孩子非常幼稚、节目名称朴素的《爸爸去哪儿》,居然成了热门综艺节目,这让很多“道中人”陷入迷惘:逮逮鱼、赶赶猪、烧烧饭、滑滑雪……                  ?人们看惯了彩排百遍无懈可击的明星表演,在赞叹之余也会感到某种无趣;然而一旦看到舞台下爸爸孩子们手忙脚乱的表现,             。这就让观众们产生了深深的共情,于是他们的笑点即刻点燃我们的笑点,他们的泪点也顿时触到我们的泪点。可见,善用明星资源,            。而走入平凡,须得走出舞台。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林语堂先生说,中国的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                ?年华如水静流,中国人是多情的、善感的。虽然我们不都是诗人,可总会在人生的某种时刻,忽然间诗情上涌:            。那就让我们从寻找中国诗歌的意象开始,从一草一木,从春花秋月开始起程,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抵达我们的心灵深处。

①总会有那样一个节点,我们品味人生,心绪万千

②成年跌宕时,我们谁不曾在诗酒中流连

③我们谁不曾登高看水阔山长?我们谁不曾渴望逃离喧嚣,寻访静谧的田园

④我们谁没有经过春来秋往的涤荡?我们谁没有经历日月交叠的轮转

⑤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我们想寻找真实的自己

⑥少年飞扬时,我们谁不曾向往长剑狂歌的豪侠倜傥

A.⑥②④③⑤① B.⑥③②④①⑤

C.④②⑥③⑤①   D.④③⑥②①⑤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对于明明是“中国制造”,却因为在国外注册一个听起来洋味十足的品牌名称就自我鼓吹“高大上”的产品,公众的态度是既                 ,却也无可奈何。

②再怎么优秀也会遇到对你           的人,再怎么不堪也会碰上对你青睐有加的人,所以说,做人不必纠结于世间纷纭,只管尽心力,守本分就好。

③在今年5月的“成都别车门”中,一名姓送宋的出租车司机因为出手相助而受伤,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平和淡然地说:“没什么的,这点伤势            。”

A.不屑一顾    不足挂齿    嗤之以鼻

B.嗤之以鼻    不足挂齿    不屑一顾

C.不足挂齿    不屑一顾    嗤之以鼻

D.嗤之以鼻    不屑一顾    不足挂齿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徐乾清:清水徐徐洒乾坤

1月9日上午11点15分,我国著名水利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乾清,静静地走了,悄然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水利事业。

徐乾清的离去,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哀思,而他心系水利,为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倾注的大量心血,也深深感染着每一位水利工作者。

徐乾清1925年出生于陕西城固,汉中人。汉中位于汉中盆地。汉水自西而东横贯于汉中盆地,建于秦汉的众多水利工程和灌区,真实反映了汉中盆地稻作农业的繁荣景象。1949年9月初,23岁的徐乾清从国立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被选派到泰州苏北行署水利处,开始了其一生的水利生涯。

此后,从苏北到上海再辗转到北京中央水利部,他当过工程技术人员,担任过部专家工作室技术组组长并兼任苏联专家组组长的助手,在水利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工作过……到后来担任水利电力部计划司副司长、水利部副总工程师。

60余年的水利生涯,从长江到黄河,从松花江、辽河到淮河、海河、珠江流域,徐乾清跑遍了祖国的各大江河湖泊,推动参与了全国主要江河流域规划的编制、修订、审查工作,参与了长江三峡、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建设项目的论证和审查工作,先后担任“黄河治理”“长江防洪”“西北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国家科研项目的专家组长,为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倾注了大量心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徐乾清几次从宏观角度指出我国水资源短缺给社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严重影响,提出了明确的对策。

当“八五”攻关即将结束之时,徐乾清又敏锐地将视野投向了水资源短缺、生态脆弱的西北地区,提出要尽快开展西北地区生态需水研究。在他的积极倡导下,“西北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保护研究”被列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该项目的及时设立和成果产出,为20世纪末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了解徐乾清的人都知道,他一生出席的大小会议无数,但每次话都很少,却句句铿锵有力。无论是“赞成”还是“反对”,事先他都会进行充分的论证。

“徐院士的科学作风十分严谨,从他嘴里说出来的每句话、每个词都非常准确。他告诫我们,对任何事情,哪怕是一个数据都不能含含糊糊。”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春宏对此深有感触。

徐乾清做人做事求真务实,在全国水利系统是出了名的。徐老总结他一生的治水经验,希望能将其精华传授给后人,而这精华,就是要实事求是,要尊重科学,要遵循客观规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治水安邦的大业。

对年轻学者的请教,徐乾清是从来不吝啬的,但他也有自己的原则。

平时,经常有年轻的水利科研人员在评职称、报奖等方面请徐乾清帮助推荐,而他立了三个“门规”:一是被推荐的人及其所做的工作必须是他所熟悉的;二是草拟的材料必须提前送去,他认真看完及时通知对方结果,并注明“可以签”“做修改后再签”“能否请其他专家推荐”等意见;三是凡他签过字的材料,必须给一份复印件留存。

“徐老开会发言语气十分平和,且都围绕着‘指出问题、提出建议’展开,从不以专家身份凌驾于别人之上。”同事有两个深切感受:一是“实”,徐乾清向来没有空话和套话;二是“有收获”,言之有物,从不漫无边际。

大家都说,徐乾清一生把名利看得很淡很淡。徐乾清一辈子不要奖,谁给他个荣誉证书,他都要着急。直到2009年9月,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这也是他平生唯一接受的个人荣誉。

“我只能算是一个平庸的水利科技工作者,根本够不上‘专家’的称号。这一生辛勤劳累有余而业绩成效甚微,不能不说是终生遗憾。”徐乾清在日记里这样概括自己的一生,“但我尽了我的一切能力,做了我力所能及的工作,无负农民给我的饭,工人供我的衣和生活用品;一生未做对不起社会和周围同志及亲朋好友的事。大概还算是一个可以问心无愧地度过这一生的普通劳动者。”

斯人远去,魂系水利。徐乾清走了,而他为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倾注的大量心血,将永留史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依次写出了徐乾清“情系江河献身水利”“做人做事求真务实”“为师为学不计名利品范人生”三个方面事迹,为我们呈现了一位魂系水利的水利专家形象。

B.徐乾清的家乡位于汉中盆地,那里有许多古老的水利工程和灌区,这使他从小就对水利工程有了感性认识。

C.徐乾清献身水利60余年,跑遍祖国江河湖泊,不仅向国家提出针对水资源短缺的对策,也为解决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利用及生态保护提出了明确的对策。

D.徐乾清强调做人做事求真务实,开会发言言之有物,实实在在。他强调治水要遵循客观规律,这也是做好治水安邦大业的前提。

E.本文记叙、描写、议论相结合,详略得当,有传主语言的引用,也有传主朋友语言的引用,也有作者议论性的语句,语言生动形象,文学性强。

(2)徐乾清为我国大江大河治理倾注的大量心血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当代大禹徐乾清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4)徐乾清总结自己的人生“辛勤劳累有余而业绩成效甚微,不能不说是终生遗憾”,请结合材料谈谈这句话给你哪些启示。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诗句是                     

(2)韩愈在《师说》中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由此得出基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结论是“                                 ”。

(3)辛弃疾在《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上片中,用“                                 ”直接咏怀三国时期英雄人物,间接抒发自己到老年的壮心不已和无奈感慨。

(4)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出场是,迟疑不决,不愿露面演奏的句子是:                   

(5)杜甫在《登高》中感叹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戒酒的名句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