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归去来兮辞》的作者是陶渊明,“辞”是一...

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组是(  

A《归去来兮辞》的作者是陶渊明,“辞”是一种文体。

B《师说》的作者韩愈,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C《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鲁迅为纪念刘和珍君而写。

D《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一篇悼词,属于演讲词的一种。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考生要对一些基础的文化常识要熟记于心,还需注意的是,不要写错别字。C项的“为纪念刘和珍君而写”错。《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鲁迅先生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鲁迅先生为了纪念"左联"五烈士,于一九三三年写下了《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著名杂文。作者回忆自己与白莽(殷夫)、柔石在文学事业与生活上的多次交往和感触,特别记叙了他们被捕后的狱中生活以及遇害的情景,既深情地颂扬了革命青年的革命精神与人品,又有力地控诉了反动派屠杀人民的罪行。同时还抒发了作者怀念烈士、憎爱分明、坚信革命一定胜利的思想感情。这深深的感染着我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 ,古时也称“诗三百”。它和乐、射、御、书、数一起被称为“六艺”。

B《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后人把这两者合称为“六义”。

C我国文学史上向来以“风”“骚”并称。“风”就是指《诗经》中的“国风”民歌“骚”就是指屈原的代表作《离骚》。“风骚”就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D“风”指十五国风 ,大多为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查看答案

对下列诗句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用了比和兴的手法,意指女子的憔悴和被弃。

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用了赋的手法,桑葚是甜的,但多吃易醉,爱情是美好的,但太痴情容易上当。

C“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兴中有比,言下之意为水有岸,泽有边,我的痛苦为何没尽头。

D《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了比喻、对偶等修辞和象征等手法,如:以“制芰荷”、“集芙蓉”比喻自己要保持芳洁与美好。

 

查看答案

对《氓》中语句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蚩蚩”二字,表现那个年轻人忠厚的神态;从他“抱布贸丝,匪来贸丝”的举动,则透射出小伙子忠厚中还带有狡黠的性格特征。

B“送子涉淇”“将子无怒”,表现出“氓”所追求的女性是位关心人、体谅人、有情意的姑娘。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姑娘的纯情、热情、痴情。

D“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写出婚礼的隆盛,透露出女主人公新婚的欢乐和幸福。

 

查看答案

下列对有关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说要回家了要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实现。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我驻守的地方还不安定不要再派人来打听我几时能回家的消息。

C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征役没有休止没有时间安居休息。

D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 玁狁之难很紧急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人在世上一遭,你晓得好比什么?就好比一个人独身走夜路。

路,并不是好好的一条到底,而是有许多岔口,走错一个岔口,就会走到完全不同的地方。走了一夜,天亮了,四周一看,一切都清清楚楚:走的是哪一条路,走到什么地方,在哪里上了岔口,如果不是上这个岔口,而是上那个岔口,路就好得多了,目的地也光明得多,可是已经晚了,不可以回头了。上错一条岔口,就会走到完全不同的地方。

那么,有没有什么窍门呢?窍门没有,倒是有两条经验可以交代给你:一是顺其自然,二是当机立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