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秦灭魏,迁咎为家人。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陈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齐、赵使车各五十乘,立周市为魏王。市辞不受,迎魏咎于陈。五反,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章邯已破陈王,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魏王乃使周市出请救于齐、楚。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章邯遂击破杀周市等军,围临济。咎为其民约降。约定,咎自烧杀。

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余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汉元年,项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

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魏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说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汉王令豹守荥阳。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选自《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灭魏,咎为家人     迁:放逐,流放

B.陈王使魏人周市魏地    徇:巡行

C.项羽已破秦,章邯     降:使……投降

D.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传:乘驿车

2.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陈胜起王也,咎往从之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B.陈王遣立咎为魏王  入,具告沛公

C.兄魏咎   还也

D.欲相立周市为魏王   斗卮酒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陈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

B.(项羽)立豹为魏王

C.方东忧楚,未及击(魏豹)

D.遂从(汉王)击楚于彭城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说豹

B.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说豹

C.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说豹

D.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说豹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魏豹侧重于反复无常,时反时从。郦生说魏豹一节,则通过魏豹之口,道出汉王“慢而侮人”、“非有上下礼节”的待人态度,正与豹之反复叛汉为因果。

B.《史记》中的许多故事写得悲壮惨烈,从而带有浓重的悲壮色彩和悲壮的气氛。魏咎,在兵临城下的紧迫关头,他为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着想,提出降服条件,谈判成功后自焚而死,给人以气概豪迈、悲壮慷慨的感受。

C.因周市攻打魏地有功,准备立周市为魏王,使者前后往返了五次,周市都拒绝不接受,没办法陈王立了魏咎为魏王。

D.汉王从临晋率兵横渡黄河,魏豹跟随着汉王攻打彭城。汉王战败,回师荥阳,魏豹请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国后,就马上断绝了黄河渡口,背叛了汉王。

四、翻译、诗歌及默写部分

6.把文言文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7.把文言文段(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

(2)乃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

 

1.B 2.B 3.A 4.A 5.C 6.(1)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 (2)如果现在大王真心想要招纳贤士,就请从任用我郭隗为开端;我尚且被重用,更何况那些比我更有才能的人呢? 7.①天下混乱,忠臣才能显现出来。现在天下都背叛秦国,从道义上讲,一定要拥立魏王的后代才可以。 ②(项羽)就把魏王豹迁往河东,在平阳建都,封为西魏王。 【解析】 1.1】 试题分析:攻占,夺取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由后文的“魏地已下”知,是陈王让周市攻打魏国。 2.2】 试题分析:A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B均为副词,于是,就;C代词,他的/副词,还是;D相与,一起/动词,给。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虚词的是文言文阅读考核的难点,考的虚词一般在课本中出现。虚词题考查的基本方式是将试卷阅读语段中的句子和必修课本中的句子放在一起比较异同,对于必修课本中的虚词,我们一方面要尽量做到全面掌握,因为课内文言文大多数篇目都是要求背诵的,理解起来较为容易,另一方面要特别关注所含虚词用法特殊而课文语例又较少句子,并加以牢记。常考文言虚词主要“而”“之”“以”“于”“因”“为”“若”等18个。 3.3】 试题分析:应该是协助周市的人,可以补出“大家”。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在阅读文言文的时候经常发现它有省略的成分,如果你不知道它省略了什么成分,就不能真正读懂文言文。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省略谓语在并列的句子中,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承上文谓语而省略、蒙下文谓语而省略。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省略介词,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4.4】 试题分析: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豹请归视亲病”,魏豹请求回家去探视双亲的病情,是完整的句子,排除BCD。 5. 试题分析:应该为“周市辞谢不肯接受,却到陈国迎接魏咎。往返五次,陈王才答应把魏咎放回去立为魏王。”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6. 试题分析:得分点:诚、博、朝,大意1分;致、尚、见事,大意1分。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文翻译要做到直译,可以从几方面着手:“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这些词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这一类词很多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解释;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诚:实在;博:广泛;朝:登门拜访;致:招纳;尚:尚且,还;见事:被重用。 7. 试题分析:重要字词:乃、畔各1分,文意1分;徙、都各1分,文意1分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乃:才;畔:通“叛”,背叛;徙:迁往;都:动词,定都。 【参考译文】 魏豹,原是六国时魏国的公子。他的哥哥叫魏咎,原来魏国时被封为宁陵君。秦国灭亡魏国,就把他放逐外地废作平民百姓。陈胜起义称王,魏咎前往追随他。陈王派魏国人周市带兵夺取魏国的土地,魏地被攻占后,大家互相商量,想要拥立周市为魏王,周市说:“天下混乱,忠臣才能显现出来。现在天下都背叛秦国,从道义上讲,一定要拥立魏王的后代才可以。”齐国、赵国各派战车五十辆,协助周市做魏王。周市辞谢不肯接受,却到陈国迎接魏咎。往返五次,陈王才答应把魏咎放回去立为魏王。 章邯打败陈王不久,于是进兵临济攻击魏王,魏王派周市到齐国、楚国请求救兵。齐、楚派遣项它、田巴带领着军队跟随周市援救魏国。章邯竟然击败了援军,杀死了周市,包围了临济。魏咎为了他的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提出降服的条件。谈判成功,魏咎就自焚而死。 魏豹逃往楚国,楚怀王给了魏豹几千人马,回去夺取魏地。这时项羽已经打败了秦军,降服了章邯。魏豹接连攻克了二十多座城池。项羽就封魏豹做了魏王。魏豹率领着精锐部队跟着项羽入关了。汉元年,项羽分封诸侯,自己打算占有梁地,就把魏王豹迁往河东,建都平阳,封为西魏王。 汉王回师平定了三秦,从临晋率兵横渡黄河,魏豹就把整个国家归属汉王,于是跟随着汉王攻打彭城。汉王战败,回师荥阳,魏豹请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国后,就马上断绝了黄河渡口,背叛了汉王。汉王虽然听到魏豹反叛的消息,可是正在忧虑东边的楚国,来不及攻打他,就对郦生说:“你去替我婉言劝说魏豹,如果能说服他,我就封你为万户侯。”郦生就前去游说魏豹。魏豹婉转地拒绝说:“人生一世是非常短促的,就象日影透过墙壁的空隙那样迅速。如今汉王对人傲慢而侮辱,责骂诸侯群臣如同责骂奴仆一样,一点也没有上下的礼节,我没法忍耐着去见他。”于是汉王派韩信去攻打魏豹,在河东俘虏了魏豹,让他坐着驿站的车子押送到荥阳,把魏豹原有的国土改制为郡。汉王命令魏豹驻守荥阳。当楚军围攻紧的时候,周苛就把魏豹杀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燕昭王求士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仇。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固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仇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而事之,北面而受学,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默,则什己者至。人趋己趋,则若己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啕籍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官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墨。

                                                                            (选自《战国策》)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卑身厚,以招贤者         币:钱财、礼物

B.以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雪:洗刷

C.安事死马而五百金         捐:捐献、贡献

D.燕王死问生               吊:祭奠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齐孤国之乱             使唐雎使于秦

B.诎指事之               君子博学日参省乎己

C.涓人言君曰             且贰于楚也

D.于是遂乐毅为上将军    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叙了燕昭王真心诚意,求取贤士,为国报仇,最后如愿以偿的故事。燕昭王虚怀求教,尊敬贤者的行动,一向传为礼贤下士的佳话,即使在今天,依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和教育作用。

B.本文用对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用列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郭隗纵横捭阖的游说才能和燕昭王礼贤下士、卑躬屈节、求贤若渴、知人善用的美德跃然纸上。

C.郭隗讲“古服道致士之法”的原因:一是让燕昭王知道“古服道致士”的方法有几种,供他作出正确的选择;二是希望燕昭王能由此懂得待贤如师,尊重自己,使自己的学问得以发挥,地位得以提高。

D.整篇文章在重点介绍燕昭王谦恭下士、吊死问生、与老百姓同甘共苦,与秦、楚、三晋联兵等的同时,作者也以简略的笔墨介绍了燕昭王求士取贤的事情,照顾到了他所以能够复国报仇的其他因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难、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他们最为可贵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为权贵而放弃操守,在他们的心目当中,“义”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本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准则,坚守自己的独立意志,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是无怨无悔。

《刺客列传》中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优秀品质令司马迁大加赞扬。豫让宁可让自己承受涂厕之辱、漆身吞炭之苦,也要采取他认为最正当的方式,不惜牺牲生命为智伯报仇;聂政为完成严仲子所托,最后竟“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而使自己走上了不归路。

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这样表现朱家的侠义:“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他“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精神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为了体现郭解的侠义,司马迁则不厌其烦地列举了数例。郭解姐姐的儿子被杀害的事例,说明了郭解明善恶、辨是非的正直;邻里从傲视他到“肉袒谢罪”的改变,说明了郭解以德服人的豁达……

《史记》中的侠义之士是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的。《刺客列传》中的义士,所作所为均是为报答知遇之恩。“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专诸与公子光、豫让与智伯、聂政与严仲子、荆轲与燕太子丹……他们不是仆与主、臣与君的隶属或等级关系,也不是雇佣或利益交换关系,他们是平等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的壮举不是为了获利,也不是为了谋权,完全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份信任、一份赏识、一份重托,就因为这份厚重的情谊,他们愿意赴汤蹈火,他们明知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视死如归。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就是在社会底层的平民中敢于坚持自我、敢于对抗强权、敢于对抗卑鄙与丑恶的侠士与义士,他们因为不代表统治者,所以没有名分,故而被称作“游侠”。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意志不受名分与职责所限,当然也就没有了统治者意志的羁绊;他们的行为不因权势而改变,因为他们既不弄权也不接受权势的约束;他们的操守不因利益的诱惑而改变,因为他们“急人之难,甚己之私”。

侠义之士的人格是独立的、高尚的,但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因此而注定成为悲剧。《刺客列传》中的刺客,为报知遇之恩,便心甘情愿地去冒险。专诸受公子光所托去刺杀吴王僚。专诸的行刺行动是他高尚人格的悲壮表现。豫让、聂政、荆轲的刺杀行动无一不是如此,他们的人生选择又是惊人的相同,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悲剧人格。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他们没有显赫的权势,甚至所为有悖统治者的规矩,但却比为官者更坦荡磊落、重情重义。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是与传统的礼法、虚伪的道德相对抗的表现;“义不苟合当世”,是绝不为了官爵俸禄而改变个人的品格、操行的坚守。而这样的游侠,其所作所为却偏偏是违犯当时的法律法规的。可见,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也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郭解为御史大夫公孙弘所害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选自《<史记>侠义之士的独立意志与悲剧人格》,有删改)

1.下列关于《史记》中对“侠义之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侠义之士具有侠肝义胆、急人所难、能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他们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坚持操守,不改志节。

B.侠义之士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不惜死的为人准则。他们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

C.在义士眼里,道义和生命总是都一样珍贵,“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他们为报答知遇之恩视死如归。

D.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如专诸、豫让等,虽没有权势,但他们坦荡磊落、重情重义,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受权势约束。

B.从朱家的急人所难而不矜其功的处世方式,足可以看出朱家是一位“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的侠士典型。

C.侠士、义士的人格是独立的,也是高尚的,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

D.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他明知走上的是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在死亡面前大义凛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济穷救急”是游侠之“义”,“报答知遇之恩”是刺客之“义”。他们对道义的尊崇得到了司马迁的极力赞扬。

B.游侠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名分,但他们却坚持自我、敢于对抗现实中的卑鄙与丑恶,他们不代表统治者,代表的是社会底层的平民。

C.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义不苟合当世”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法律法规是相违背的,这是他们不受统治阶级欢迎的原因。

D.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专诸、豫让、聂政、荆轲、朱家等人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现代人的思想觉悟都有很大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卞之琳的《断章》,完成下列小题。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形象地揭示了人与“风景”的关系;人不仅是“风景”(即大自然)的组成部分,而且是“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风景”里有了“人”,“风景”才会有灵气,才更生动。

B.人不自觉地充当了景中的人而被他人欣赏,人也不自觉地成了别人梦境的装饰,在人生的舞台上,人往往想成为主动者,孰料常处于被动地位。

C.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分别静态地呈现一幅画面:一是白天的景象,一是夜晚的景象,诗歌在一种被分割而又体现出统一的生活时空上创造意象,这种构思方式取得了以少胜多,以简写繁的艺术效果。

D.在“楼上人”的眼里,“你”比“风景”更美;在“楼上人”的心目人,“你”的皎洁妩媚胜过了“明月”。全诗虽无一个“美”字,而“美”的形象却从读者的想象中凸现出来。

2.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做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这时你少有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静穆,你的诗因之而多怨、多愤,义侠的崇高,勇武的抗争,都进入了你的视域,超越了你笔下那些以贫困自守为尚的隐士的地位。在晋宋易代之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你在《咏荆轲》中复活了他当日的英雄气概

②你怅恨敢以捐躯为死士的正义之人的稀少

③深为他的慷慨豪情所动

④你在血性义侠之人里标出了勇士荆轲

⑤在千载之后犹为这失败的英雄而悲悼

⑥你为荆轲未能刺杀成秦始皇而遗憾

A.①③⑤②④⑥B.②④③①⑥⑤

C.②⑤①③⑥④D.④②③⑤①⑥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草的种类繁多,    是在同一片旷野之上,    会有几十种乃至上百种草同时生长。那草高的可与人比肩,有的没过膝盖,更多的高不盈尺,  有的只是一片片地匍匐在地。它们的形象    不尽相同,有的摇曳多姿,有的刚直笔挺,有的乖巧玲珑,   怎样千姿百态,所有的草在阳光下    竭尽全力地展示着自己。

 

A

就是

但尽管

B

即便

但无论

C

尽管

而不论

D

不管

既使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