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本,字致中,东阿人。永乐四年召为工部左侍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张本,字致中,东阿人。永乐四年召为工部左侍郎。坐事免官,冠带办事。明年五月复官。寻以奏牍书衔误左为右,为给事中所劾。帝命改授本部右侍郎而宥其罪。七年,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十九年,皇太子将北征,命本及王彰分往两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督有司造车挽运。明年即命本督北征饷。

仁宗即位,拜南京兵部尚书兼掌都察院事。召见,言时政得失,且请严饬武备。帝嘉纳之,遂留兵部。

宣德初,工部侍郎蔡信乞征军匠家口隶锦衣卫。本言:“军匠二万六千人,属二百四十五卫所,为匠者暂役其一丁。若尽取以来,家以三四丁计之,数近十万。军伍既缺,人情惊骇,不可。”帝善本言。

征汉庶人,从调兵食。庶人就擒,命抚辑其众,而录其余党。还以军政久敝、奸人用贷脱籍,而援平民实伍,言于帝,择廷臣三出厘正之。时马大孳息,畿内军民为畜牧所困,本请分牧于山东、河南及大名诸府。山东、河南养马自此始。晋王济熿坐不轨夺爵,本奉圣旨散其护卫军于边镇。

四年命兼太子宾客。户部以官田租减,度支不给.请减外官俸及生员军士月给。帝以军士艰,不听减。余下廷议,本等持不可,乃止。阳武侯薛禄城独石诸戍成,本往计守御之宜。还奏称旨,命兼掌户部。本虑边食不足,而诸边比岁稔,请出丝麻布帛输边易谷,多者三四十万石,少者亦十万石,储偫顿充。六年病卒,赐赙三万缗,葬祭甚厚。

本廉介有执持,尚刻少恕。录高煦党,胁从者多不免。成祖宴近臣,银器各一案,因以赐之。独本案设陶器,谕日:“卿号‘穷张’,银器无所用。”本顿首谢,其为上知如此。

(节选自《明史•列传•卷四十五•张本传》)

【注】①汉庶人:指因叛乱被贬为庶人的汉王朱高煦。②畿内: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③熿:人名;④偫:积储;储备。

1.下列对文中加下划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

B.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

C.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

D.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部是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管理兵工建设及外交礼仪之事,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B.皇太子是封建社会的皇位继承人,其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类似朝廷的东宫,而诸侯王或藩王的继承人称为世子。

C.锦衣卫,明朝特务机构。皇帝为加强统治,特授刑狱、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D.圣旨是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也是帝王权力的象征。其材料考究,图案富丽,两端有银色飞龙作为防伪标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本为官以后,敢作敢为,他曾任工部左侍郎,后因犯错免官,但仍让他为官吏办事。不久官复原职又因事被弹劾。改任后,他善于揪出坏人,太子在他疾病发作时还赏赐给他钱物。

B.张本敢于谏言,不畏权贵。被仁宗召见时,谈论时政得失,请求严整武备。皇上采纳了建议,并把他留在了兵部。蔡信要求征取军匠家属隶属于锦衣卫,遭到他的拒绝。

C.张本效忠朝廷,细心多谋。在征讨汉庶人时,负责处理军饷,后受命安抚汉庶人部众,并登记其余党。晋王济熿因行为不法被削夺封爵,张本建议将他的护卫军派到边镇。

D.张本廉洁刚介,为人严厉。他登记朱高煦党羽时,胁从者大多未能免罪。成祖宴请近臣,其他人的桌子上都摆有一件银器,并赐给各人,只有张本因自称"穷张"只得到一个陶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还以军政久敝、奸人用贷脱籍,而援平民实伍,言于帝,择廷臣三出厘正之。

(2)帝以军士艰,不听减。余下廷议,本等持不可,乃止。

 

1.D 2.A 3.C 4.(1)回来后,他把军队政务长久衰落、奸邪之人通过纳贿架空户籍,拉来平民充实军伍的情况报告了皇上,皇上挑选廷臣多次出面,改正这些问题。(译出大意给2分;“敝”“脱籍”“厘正”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皇上认为军士生活艰难,不让减,其他的交大臣们在廷上讨论。张本等人反对,此事才作罢。(译出大意给2分;“以”“听”“乃”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等断句。如,句中的“皇太子监国”“刑部右侍郎”“太子”等专有名词,都是断句的重要参考因素。正确断句应为“皇太子监国,奏为刑部右侍郎。善摘奸,命督北河运,躬自相视,立程度,舟行得无滞。会疾作,太子赐之狐裘冠钞,遣医驰视。”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A项“管理兵工建设及外交礼仪之事”一句有误,意为“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3. 试题分析:C项“张本建议将他的护卫军派到边镇”理解分析有误,据“本奉圣旨散其护卫军于边镇”可知, 张本奉命将他的护卫军分派到各个边镇。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句子应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到字字落实,特 别注意得分点。得分点:(1)敝:衰落;脱籍:架空户籍;三:概数,多次;厘正:改正。(2)以:认为;听:让;乃:才。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 张本,字致中,东阿人。永乐四年(1406),他被征召为工部左侍郎。后来因犯有过失被免官,但仍让他为官吏办事。第二年五月给他复官。不久他因在奏章中署官衔时误左为右,被给事中弹劾。皇上命改任他为本部右侍郎。而宽恕了他的罪过。七年(1409),皇太子监国,上奏任他为刑部右侍郎。他善于揪出坏人,奉命总督北河运输时,亲自巡视,订立制度,使舟行无阻。正值他疾病发作,太子赐给他狐裘冠帽和钞币,派医生驰往为他看病。十九年(1421),皇太子将北征,命张本和王彰分别前往南北两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监督有关官员造车挽运。第二年即命张本总督北征粮饷。 仁宗即位后,他被任为南京兵部尚书兼掌都察院事务。他被召见时,谈论时政得失,并请求严整武备。皇上赞赏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把他留在了兵部。 宣德初年,工部侍郎蔡信请求征取军匠家属隶属于锦衣卫。张本说:“军匠二万六千人,分属于二百四十五个卫所,作为军匠的人暂且每家役使一丁。如果全部把他们征来,每家按三四丁计算,为数将近十万。这样则不但军伍缺少,而且人情惊骇,不可。”皇上称赞张本的意见。 征讨汉庶人时,张本随从,处理军饷。汉庶人就擒后,张本受命安抚他的部众,并登记其余党。回来后,他将军队政务长久衰落、奸邪之人通过纳贿得以架空户籍,而把平民拉来充实军伍的情况报告了皇上,皇上挑选廷臣多次出面,改正这些问题。当时马匹大量繁衍,畿内军民被畜牧所困,张本请求安排到山东、河南、大名等府分别牧养。山东、河南养马自此而始。晋王济熿因行为不法被削夺封爵,张本奉命将他的护卫军分派到各个边镇。 宣德四年(1429),张本兼任太子宾客。户部因官田租税减少,开支用度不能补给,请削减外官的俸禄和生员军士的月给。皇上认为军士生活艰难,不让减,其他的交大臣们在廷上讨论。张本等人反对,此事才作罢。阳武侯薛禄修筑独石等戍城池成功,张本前往谋划守御事宜。回来后他作了汇报,很合皇上旨意,命他兼掌户部事务。张本担心边防储粮不足,而各边地连年丰收,便请拿出丝麻布帛输运到边疆以换取粮食,多的三、四十万石,少的也有十万石,边粮储备顿时充实起来。 宣德六年,张本病逝。赐给丧资三万缗,葬祭很丰厚。 张本廉洁刚介,有原则,比较严厉而少有宽恕。登记朱高煦党羽时,胁从者大多未能免罪。成祖宴请近臣,每个人的桌子上都摆有一件银器,并把这些银器都赐给各人。唯独在张本的桌子上摆设着陶器,直接告诉他说:“爱卿号称‘穷张’,银器没什么用。”张本叩头致谢,他就是这样被皇上所了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借给你的温暖

江文胜

这天晚上,天下大雪,出奇的冷。养猪专业户王老汉蜷缩在家里的火盆前,他不敢出门。

忽然,狗叫。王老汉极不情愿地打开屋门,一股刺骨的寒风迎面刮来,他打了一个激灵。王老汉哆哆嗦嗦地来到院子里,没见到任何人,可狗还在叫。

院子左边的一排房屋,是猪圈。他逐一查看猪圈,仔细地数,总共60 头猪连毛发都没少一根。猪没被盗,狗为啥叫呢?肯定有情况,不然,通人性的狗是不会无缘无故地瞎叫的。果然,王老汉在那排距自己的住房最远的饲料库发现了“敌情”:喂猪的苕片饲料少了一袋!

王老汉立马来了精神,他赶紧回到屋里,拉上三十岁出头的儿子金华出来寻找。原来下了雪,现在雪停了,院子里从院门到饲料库、从饲料库到院门各有两行脚印,清晰可辨。金华说:“咱们跟着脚印去追那偷饲料的人!”王老汉说:“这是一个人的脚印,咱俩去追,可以对付,铁证如山,看他如何狡辩。”

父子俩一前一后顺着脚印一口气追到了蜡子山矿区宿舍。脚印通到一间砖房的门前没了,别的砖房都熄了灯,只有这间房没有熄灯。

真是胆大包天啊!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王老汉这样想。

窗是玻璃窗,玻璃上结满了冰花。左下角的一块玻璃没了,糊上了报纸。王老汉用舌头舔湿了窗户纸,用手指轻轻一捅,报纸上便出现了一个小孔:一个黑黑的瘦瘦的中年汉子,坐在屋里的矮凳上,他的头上还冒着热气。啊!那袋装有红苕片的大编织袋赫然放在他的面前。床沿坐着一个双手笼在袖头里的老头,床头的被子下露出一个小脑袋,一个中年妇女站在这个黑汉子的对面。

王老汉父子猫着腰蹲在窗户外,大气不敢出,倾听着屋里的动静。“粮,借来了。这就是,红苕片,100 斤。你还愣着干啥?还不快去熬苕片汤!”汉子的声音。“妈,快熬,我饿坏了,我要吃苕片汤。”小孩的声音。“亚龙,这粮是咋借来的?”老人的声音。“爹,我事先写好了借条,借条压在袋子下。”汉子的声音。王老汉一愣,心想,我怎么没注意到那借条!真的有?

“这不是偷吗?自打你从娘胎里出来,我是怎么指教你的?做人要本分!还好,留下了借条,人要凭良心。但借粮容易还粮难哪!矿上不开工资,啥时候能还上?”老人的声音。

“爹,这个我想过。车到山前必有路,活人不能让尿憋死,我还有一双手。到春天,矿上如果还不能开支,我就到农村去帮工。听说王老汉厚道,日子也过得殷实,不然我干吗要借他的。我想去他那里,帮他干活,用工钱抵粮钱……”汉子的声音。

“快走!”王老汉在心里喊。他拉起儿子往家里赶。进了院子,王老汉急奔饲料库,果然发现了那张借条:

家里无米下锅。借一袋红苕干片。春天还。蜡子山矿区吴亚龙,此据。

某某年某月某日

上面还有一个用墨水作印泥盖的“吴亚龙”的私章。

太阳从蜡子山上露出头来。吴亚龙推开屋门,见门口堆了一些东西:一袋大米、一袋面粉、一大块猪肉、几条鲜鱼和一袋冻豆腐……吴亚龙像见到了天外来物似的翻来覆去地找,竟找不出一张哪怕是手指宽的字条……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准确的两项是( )(

A.小说很善于设置悬念和伏笔,如“忽然狗叫”“喂猪的苕片少了一袋”“做了贼还敢亮着灯”等。

B小说运用了外貌、神态、动作、心理、对话、细节等描写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王老汉和吴亚龙的形象。

C.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感恩的故事,他把人物放在大饥饿的时代,用简洁的文字给人物设置了一个道德困境。

D.小说篇幅虽短,但作者围绕“借”字,将故事情节设置得曲折离奇,跌宕起伏。

E.小说以“借给你的温暖”为题,揭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淳朴的人性美。

2.小说中两处写到“雪”,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析。

3.小说的结尾在设置上有何妙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齐白石的吝啬与慷慨

潘建冰

齐白石是很会过日子的人,俭而近乎吝啬,并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趣味横生的话柄。

齐白石自己打造了一个大柜子,吃的用的全都锁在里面,钥匙随身带着。黄永玉在自述《比我老的老头》里,谈到自己经李可染引荐、第一次拜见齐白石的情景:

老人见到生客,照例亲自开了柜门的锁,取出两碟待客的点心,一碟月饼,一碟带壳的花生。路上,可染已关照过我,老人将有两碟这样的东西搬出来。月饼剩下四分之三,花生是浅浅的一碟,“都是坏了的,吃不得!”寒暄就座之后我远远注视这久已闻名的点心,发现剖开的月饼内有细微的小东西在活动,剥开的花生也隐约见到闪动着的蛛网。这是老人的规矩,礼数上的过程,倒并不希望冒失的客人真正动起手来。天晓得那四分之一块的月饼,是哪年哪月让馋嘴的冒失客人干掉的!不过,很多人未必像黄永玉这样了解老人的心思,他们初来乍到,或许觉得却之不恭,只好勉为其难尝一尝。张大千就说过包括自己在内不少人在齐家吃到过“发霉的点心”。

在穿的方面,齐白石一直“从一而终”,一件衣服除非不能再穿了,否则绝不将之抛弃。他晚年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大型宴会,每次都穿着一件蓝布袍子。这是他唯一的“礼服”,多少年未曾变过。后来在九十五岁寿辰时,学生们实在看不下去了,大家凑份子,给他买了一件新大褂。

画家用的画纸主要是宣纸,买回来的宣纸外边包着一张纸,叫做“纸皮”。一般的人撕开纸皮后都将其当垃圾处理掉,但老人绝不浪费,他在纸皮上勾了许多画样子,很多纸皮画都成了很珍贵的东西。除了纸皮外,老人甚至连买东西的包装纸,比如包鞋、包书、包糖食的纸都分大小留着,作为起画稿之用。

齐白石就连作画时的每一笔墨都要用到淋漓尽致,惜墨如金。白石老人非常注重墨色的运用。他用墨非常精细,总是把每一笔的墨全部用光,才会去洗笔。当画完一幅画的时候,他笔洗里的水还是清澈的。

如果你看了上面的故事,就武断地认为齐白石是一个抠门绝顶的人,那么下面的事实却又告诉我们一个截然相反的齐白石。

20世纪50年代初,黄苗子第一次跟着李可染去见齐白石,临分别时,白石老人颤颤巍巍地从口袋里掏出二元人民币,一人一元。黄苗子正要推辞,李可染悄悄地对他说:“这是老师的规矩,如果不要,他会生气的。”当年的一元人民币可不比当今,上世纪50年代国内一克黄金的收购价也不过三四元钱。

齐白石偶尔也会到学生的家中去走走。一次他到弟子许麟庐家,那天正好他的妻子生下了儿子小九,老人知道了很开心,马上拿出十块钱给刚出生的小孩子当见面礼,另外还拿出五块钱给保姆。还有一次,他看见许麟庐的大儿子,问:“你喜欢画吗?”许家老大说喜欢,老人又问他喜欢什么,答说青蛙,老人当场就用许麟庐的笔墨画了一张青蛙送给许家老大。

齐白石对于自己的学生和朋友从不吝惜自己的画,常常慨然相送。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齐白石所任教的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被迫停办,临别时齐白石让弟子们各自说出所喜爱的花鸟虫鱼,赠每人一幅画作纪念。

对于自己的朋友和学生,齐白石从来不遮掩自己的“看家本领”。张大千的老师曾熙平时写字都躲到楼上去,非得意门生不准随侍旁观,因此即使是他的学生也没有几个能够得其真传。而白石老人作画却从不避人,对于求学的后生更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如果说画技是齐白石最值钱的东西,那么他对于这最值钱的东西恰恰是最慷慨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白石老人从来不因为钱财而出卖自己的人格。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白石老人困居被敌伪统治的北平,此后敌伪的大小头子时不时来拉拢老人,送东西、请吃饭、拉交情,甚至要求老人跟他们一起照相,或是参加盛典,这些都遭到了齐白石的严词拒绝。为了不跟他们纠缠不清,也懒得跟他们多说废话,齐白石在家门口贴了一张纸条,上写十二个大字:“白石老人心病复发,停止见客。”迫于生计,齐白石还要继续卖画,但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他又在大门口贴出了这样一张告白:画不卖与官家,窃恐不祥。

黄苗子说:“在当时的北平,这张告白传遍了全城,大家把老人这份告白和程砚秋息影在西郊留须种田,坚决不给敌伪演戏的事,同样传为艺林的千秋佳话。”

(摘自《最艺术,最民国》,有删改)

相关链接:

齐白石出身贫寒,少年困顿,早年就是一个普通木工,直到27岁开始拜师学诗、学画,57岁时独闯北京,本以为能在北京画画谋生,但早期不顺,画作卖不出去是常有之事。60多岁后,作品方得到认可,终于卖出了好价钱。也正是由于早期的颠沛流离,加之晚年卖画是其主要谋生渠道,因此无论是卖画还是卖印,无论买家是谁,概不赊账,绝不还价。

(何暖之《大师另一面》:齐白石小气出名)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黄永玉第一次拜见齐白石,齐白石拿出“发霉的点心”招待他,黄苗子第一次见齐白石,齐白石却送他车钱,可见齐白石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待客的。

B.齐白石把吃的用的都锁在自己打造的大柜子里,钥匙随身带着,穿的衣服也是不能再穿了才丢弃,这一点与守财奴葛朗台有惊人的相似。

C.齐白石作画时的每一笔墨都要用到淋漓尽致,一幅画完成,他笔洗里的水依然清澈见底,能够把墨用得如此巧妙、节约,境界非常之高。

D.齐白石对自己的学生从不吝啬,他不但送画给学生,还偶尔去学生家走走,关照一下学生生活,对求学者更是毫无保留地传授他“最值钱”的画技。

E.本文围绕“吝啬与慷慨”来选材,介绍了绘画大师齐白石颇具天真童趣的事迹,展现了他非凡的人格魅力,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崇敬和赞扬之情。

2.文中为什么要写黄永玉、曾熙和程砚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简要概括齐白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报纸广告、印刷广告、户外广告、电视广告……如今,几乎在人类生存的任何一个角落里,都充斥着广告的身影,它也已经成为人们司空见惯的信息传播方式。但是,让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属于现代商业手段的广告已经相当发达。

“当日晌午时分,武松走得肚中饥渴,望见前面有一酒店,挑着一面招旗在门前上头,写着五个字道‘三碗不过冈’。”这是《水浒传》中“景阳冈武松打虎”一节中的情节。

也许主人公武松以及作者施耐庵对这个场景并不会认为有什么特别,但那面招旗其实是一张构思独特、创意高超的酒旗广告,“三碗不过冈”的广告语更是巧妙地道出了酒的质量。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随着商业的兴起,广告也随之产生。只不过由于战争的原因,再加上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在随后很长一个时期里,广告与商业经济都一同处于停滞状态。到了中国历史五个时期中鼎盛的唐宋时期,这种局面有了明显的改善。

唐朝国力强盛,相继出现历史上称道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商业规模扩大,两宋时期商品经济水平超越以往,城市、市镇繁荣,产生了世界最早的纸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齐头发展,为唐宋时期的广告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一时期的广告丰富多彩,竞争加剧,使得广告的形式、样式远远超过了先秦两汉。

在纷乱错杂的唐宋广告中,大概可以分为五种形式。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以及唐宋的诗词中,出现最多的当属“招幌”。这种东西又称望子,原指布幔,后被引申为扩展的各种行业标记的专称,是旧时商店的重要标志。如酒幌、理发幌、膏药幌等。

除了“招幌”之外,唐宋时期的商人对招牌字号非常重视。招牌是商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象征,是传家之宝,他们会倾全力来保护和珍惜招牌的信誉,因此在招牌形式与制作上也非常讲究。

除了上述两种之外,唐宋时期的广告形式还有欢门、灯箱、印刷广告等。其中欢门就如同与目前搞大型庆祝时使用的冲气拱门,而灯箱广告则是在灯笼上题字用作广告宣传。值得一提的是印刷广告,随着纸张与唐字印刷术的出现,宋朝时期就出现这种新的广告形式,在如今能够看到的宋代文物中,大都带有私人标记,既有工匠的籍贯、姓氏,又有生产作坊的记号、产品介绍等。

同样的瓷器,有铭文的总比没有的好。多一个铭文就会多传达出一份信息。现代社会的人们,可能对广告的狂轰滥炸产生了厌倦,但假如是在一千多年前的瓷器上作广告,那就能让人耳目一新了。唐代的长沙窑有“郑家小口天下有名”、“卞家小口天下第一”的铭文;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白釉花口瓶,腹上刻有“丁道刚作瓶大好”。这样的自吹自擂,一点也不比现代广告逊色。相对明清瓷器上的“玉堂佳器”、“美玉雅玩”、“奇珍如玉”等等,却没有唐人的直率,反而给人一种羞羞答答的感觉。

有人认为,瓷器上的广告说明了当时行业竞争的激烈。备受人们喜爱的诗词铭文瓷器的出现,也是行业竞争的结果。湖南望城县唐代铜官窑出土有几百件铭诗的瓷壶,诗的体裁主要有五言、六言两种,其中大部分是五言诗,有近50种字体以行楷为主,不见草书,更不见篆书,说明识读的对象主要是文化不高的广大群众。壶上已发现唐朝著名诗人的诗3首,而且,这些诗绝大部分未收入《全唐诗》。有人称这些诗为出土的唐诗,是陶瓷诗的鼻祖。

节选自《探索·发现 中国千年前的广告》)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今的广告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信息传播方式,其实作为现代商业手段的广告,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唐宋时期就已经相当发达。

B.《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在”景阳冈武松打虎”这一情节中,巧妙设计武松看到”三碗不过冈”的招旗来宣传酒的质量。

C.早在先秦时期,广告就产生了,由于战争和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在随后很长一个时期里广告曾经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D.唐宋时期广告的发展与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齐头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竞争的加剧,广告的形式、样式远远超过了先秦两汉。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时期的商人在招牌形式与制作上非常讲究,因为招牌是他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象征。

B.宋朝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广告形式——印刷广告,大都带有私人标记,对工匠和手工作坊的信息都有相关介绍。

C.瓷器上的铭文,让人耳目一新,明清瓷器上的铭文与唐代瓷器上的铭文相比,表意上显得委婉含蓄。

D.铜官窑出土有几百件铭诗的瓷壶,其中近50种字体既不是草书,更不是篆书,这主要是为了便于文化不高的广大群众来识读。

3.下列不含有唐宋时期主要广告形式的一项是(   )

A.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B.长安酒榜醉后书,此日骋君千里步。

C.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D.酒肆门首,排设杈子及栀子灯等,盖因五代时郭高祖游幸汴京,茶楼酒肆俱如此装饰,故至今店家仿效成俗也。

 

查看答案

观察并思考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个文段。

要求: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突出重点,中心明确,不少于3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张大千

李永翘

①张大千一行来到莫高窟的时候已经是深夜时分,他刚放下行李便迫不及待地打着手电进入洞窟内,他简直惊呆了。在依稀的灯光下,只见石窟内的所有墙壁都绘满了五彩缤纷、光耀夺目的各种壁画,宛如一座金碧辉煌的艺术宫殿!他看见这些壁画与彩绘激动至极,毫无倦意。他在敦煌停留的时间近三年之久,成了当时的中国画家中来敦煌最早、停留时间最长、钻研最深、临摹最多、影响最具、贡献最大的第一人。

②在张大千来敦煌之前,莫高窟已有两次编号,但因其很不科学,故其影响甚微。他细心比较了前两次编号的优劣后,决定对莫高窟进行一次重新编号。他经过实地仔细调查,每日领着张心智小心谨慎地从事这项十分重要却异常枯燥的工作。他们先在纸上初编后,然后在每个石窟洞外直接进行,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对莫高窟的编号工作,从而为莫高窟的每个洞窟都标上了清清楚楚的“门牌号码”。

③张大千率领众人对敦煌壁画的临摹工作全面展开了,他把众人分成了几个小组,严格按照“复原临摹法”来临摹,这种临摹方法难度更大,要求也更苛刻。他每天皆是“出没于洞窟之间,手忙于笔纸之上”,“一头风沙,满身颜料”。他在敦煌时不仅要克服物质和精神上的许多困难,而且要冒着生命危险,他没有退缩,他说:“为了祖国的艺术事业,我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拼、去搏!”张大千在编号、临摹等工作中,抽空写成了《敦煌石室记》的手稿,是我国敦煌艺术研究的首部学术专著。张大千及其所率的众人临摹敦煌壁画精品300余幅。张大千带着他的临摹敦煌壁画回来之后,不论走到哪里,那里便会刮起一场猛烈的“敦煌旋风”——人人交口说敦煌、称赞敦煌、向往敦煌,敦煌光辉伟大的艺术奇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广泛传扬。“张大千临抚敦煌壁画展览”在兰州引起轰动,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从此,对于敦煌的科学保护与研究被纳入了国家计划,并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张大千临摹的敦煌壁画相继在兰州、成都盛大展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使国人从此了解了敦煌艺术。敦煌学巨擘陈寅恪撰文《观大千临抚敦煌壁画之所感》,他说:“虽是临摹之本,兼有创造之功,实能于民族艺术上别辟一新境界;其为敦煌学领域中不朽之盛举,更无论矣!”

④《韩熙载夜宴图》为五代南唐时的著名画家所绘,张大千一见到这件国宝中的国宝就爱不释手,执意要买。可是卖主要500两黄金,而他也只有这么多钱,但却是用来买房子的。他素爱北平,抗战胜利后,他来到北平后就准备在此地买房定居了。不久前,他刚刚看重了一所房产,那是一所旧王府,深得大千的喜爱。其售价也是500两黄金,他已交了定金,不日即要交割。他最后还是决定买下了这幅画。

⑤张大千决定了要远赴南美,但他觉得行前首先要把他所珍藏的《韩熙载夜宴图》等一大批国宝捐献祖国。他通过徐伯郊之手全部捐赠给了祖国。

⑥张大千在巴西“八德园”中亲自搬动假山巨石时不慎用力过猛,突然觉得双眼发黑,金花乱冒,什么也看不到了,经医治,瞎了一只眼,成了“独具只眼”。现在,不要说画工笔画,就连写信,他也是模模糊糊的。不在困难面前低头的他向古人学习、向外国人学习、向大自然学习。他将中国古老的破墨、泼墨画技法与西方绘画中最新的抽象自动画表现技法相融合,创立出了一种独特的破墨、泼墨,再进而发展为泼彩和泼写兼施的新技法与画风。他说:“这样画可以得其天趣,能发前人之所未发。艺术无止境,我们作画的人就应当这样,时时进步,不断创新。”

⑦张大千的一生视绘画犹如生命,而且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曾多次说过:“我的画笔不会停,我会一直画到死的那一天。”他一生中用废了的各种毛笔不计其数。

⑧张大千逝世以后,根据他留下的遗嘱,他把绝大部分的财产捐献给了国家,而他留给亲人们的只有他的数量极少的自作书画,每人还分不到一幅。

(选自《张大千传》)

相关链接:

张大千,中国现代黄山画派始祖,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集大成者。82岁时,他勇敢接受了一次挑战:要画一幅巨画——《庐山图》。他在绘制画的上端部分时,叫家人将他抬到画桌上去,他趴在桌子上,颤巍巍地艰难绘画,画着画着,感到头昏眼花、心动过快、体力不支。家人赶紧拿救心丸让他服下,他稍微歇一歇,继续趴着再画。他感慨道:“我这哪里是在绘画啊,纯粹是在拼老命啊!”集三年之努力,巨著《庐山图》完工,引起轰动!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莫高窟重新编号的工作十分重要又异常枯燥,但是张大千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就独自完成了对莫高窟洞窟的编号工作。

B.张大千采用要求高、难度大的“复原临摹法”临摹敦煌壁画,有时甚至需要冒着生命危险,但张大千仍然没有退缩。

C.张大千一生以艺术为重,舍弃购置喜爱的旧王府,重金购买《韩熙载夜宴图》,表明他在物质享受与艺术事业冲突时,优先考虑后者。

D.张大千从不肯向困难低头,虽然“独具只眼”,还继续在艺术道路上奋进不息,大胆创新,走出了一条中西绘画技法相融合的新路。

E.因为张大千不吝钱财,所以他把所珍藏的《韩熙载夜宴图》等一大批国宝和绝大部分财产捐献给祖国,仅留数量极少的自作书画给亲人。

(2)张大千对敦煌艺术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文章前五段在刻画传主的形象上,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