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带一路”建设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因为铁路轨距标准不统一而导致运输不畅通,不能满足载客、物流货运。
B.记者跟随“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巡礼”采访团,走进藏乡羌寨进行实地走访发现: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正在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和增收致富做贡献。
C.记者从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获得2016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属于科学界“第一巨奖”,这也是我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奖项。
D.家长们需要注意的是,影响激素系统的有害物质主要是文具里的增塑剂,增塑剂里含有邻苯二甲酸酯,这种酸酯会增加人体雌性激素的分泌,导致儿童性早熟。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受强冷空气影响,东北地区气温大幅度下降,滴水成冰,人们在室内火炕上坐了半天,仍然感觉席不暇暖,冰凉透骨。
②没有强大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国家实力的提升就无从谈起,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③荧屏上,他沉着大方,点评时事亦庄亦谐,精辟的见解让人折服;镜头外,他开朗乐观、热心助人,是邻居、朋友心中的活雷锋。
④G20峰会文艺演出《最忆是杭州》在杭州西湖震撼上演,从梁祝到天鹅湖,从采茶舞曲到欢乐颂,从越剧到芭蕾,美轮美奂,惊艳世界。
⑤有些人瞧不起民间剪纸,认为这是下里巴人创造的玩意儿,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言,其实这是一种错误观念。
⑥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二者尽管归属不同,但在一个国家的文明框架中唇齿相依,缺一不可。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12年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一位年近半百的教授正在哈佛大学讲课,突然一只知更鸟飞落在教室的窗台上不停地欢叫。教授停下来出神地打量着小鸟,这是一只蓝色知更鸟,除了淡黄和纯白相间的胸毛外,身体的其余部分几乎全是蓝色,美丽的让人不敢直视......许久,教授才转向学生,轻轻地说:“对不起,同学们,失陪了,我与春天有个约会。”说完,他迈着轻盈的步子走出教室,跟在知更鸟的后面走出了校门......
这位教授就是被钱钟书先生归入“五位近代最有智慧的人”之列的西班牙著名哲学家、诗人、小说家及文学评论家乔治.桑塔亚那。
桑塔亚那1863年出生于西班牙,九岁时随父亲移居美国,1882年入哈佛大学读书,1889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长达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桑塔亚那一直笔耕不辍,出版了多部颇有影响的学术著作,在事业上可谓硕果累累;而哈佛的教职亦可保证他过上无忧无虑的中产阶级生活。可他为什么突然决定离开令人向往的美国,离开大名鼎鼎的哈佛呢?是一时心血来潮,还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当然是后者。
促使桑塔亚那离开哈佛和美国的主要原因有两点:首先,桑塔亚那对哈佛素无好感。在他看来,哈佛教学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这与他的教育宗旨极不吻合。其次,桑塔亚那对美国也一直心怀不满。1898年,美国通过与西班牙的战争吞并了菲律宾,将古巴划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对于在西班牙度过童年、至今仍保留着西班牙国籍的桑塔亚那来说,无疑是一个无法弥补的伤害。
就这样,桑塔亚那在1912年春天的那个并非偶然的日子,跟随着一只知更鸟,离开了哈佛,离开了美国。他的第一站是西班牙。可当他回到祖国后,却发现自己早年生活过的土地已变得非常陌生,而亲友们也早已将他当做了“外国人”。无奈,桑塔亚那只好前往浪漫之都巴黎。
1914年7月底,桑塔亚那结束了并不浪漫的巴黎生活来到伦敦。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桑塔亚那因战争带来的交通阻隔而滞留英伦,并一住就是5年。这期间,他拒绝了剑桥、牛津等大学的任教邀请,埋首于巨著《英伦独语》的写作。英伦那特有的茫茫雾霭曾让桑塔亚那沉醉,不过敏感的他却渐渐感受到了英国也在慢慢美国化,于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1925年,在漂泊了十几年后,桑塔亚那终于找到了理想的栖居地——意大利的罗马!在桑塔亚那看来,罗马是一座“永恒的城市”,在这里可以让他感到“离自己的过去更近了,离整个世界的过去和未来更近了”。在这里,他开始了安静、祥和的晚年生活,并写下了一部部传世之作。1952年,在罗马一所修道院的寓所,桑塔亚那离开了人世,享年89岁。
桑塔亚那终身未婚,他的一生是孤独的,但享受到了无限的自由。他用毕生的精力在自然主义与理想主义之间奔走,但他的理想——自然主义并不是一个摇摆于自然和理想之间的点,而是一条发于自然、指向理想的射线。“我们完全可以依靠本能过上理性的生活,我们也完全可以在大自然的引导下进入祥和之境。”这是桑塔亚那为我们指引的一条通向闲适享乐、同时又是富有智慧的高尚的人生之路。
春天就在窗外,每个人都可以走出去与迷人的自然女神相约。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钱钟书称桑塔雅那是“最有智慧的人”,是因为桑塔亚那是哈佛大学教授,并有丰硕的著作。
B.桑塔雅那选择了他认为是“永恒的城市”的罗马定居,在那里创作了《英伦独语》等传世之作。
C.文章讲述了一位纯粹的理想主义者终生致力于为实现理想而奔走的传奇故事。
D.文章末段照应了开头桑塔亚那与“春天的约会”,使这篇用散文笔法写就的人物传记更富有文学性。
2.本文第一段写的跟随和知更鸟出走这一细节,由什么作用?
3.文中认为桑塔亚那“一生是孤独的,但却享受到了无限的自由”,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步步惊心
田洪波
其实是他把事情弄复杂了,如果他没冲动,后面的故事就不会发生。
那是他最自卑的一天,母亲躺在病床上,药费无以为继。身高1.82的他,眼里没有半滴泪,却被“无用”两个字臊得低下了头。父亲多年前出轨重婚,他刚走出校门不久,家庭的日常开销全依赖于母亲。他感觉悬崖就在触手可及的地方。
纠结的结果是,铤而走险,把手伸向别人的口袋!读大学时,困于家庭开销拮据,他偷过同学几次钱,想着捱过困难就金盆洗手,事实上他做到了。现在,这是最快捷的办法。
他悲壮地开始付诸行动了,目标选择在人群聚集的公交车上。很快他就锁定了目标。一位看上去有眼疾的老年女人,神情恍惚地站在过道上。她手里拎着个黑色布纹袋,一只手紧紧抓着座椅靠背。靠背上的女孩正在用手机听音乐,对老人的艰难视而不见。他把眼睛准确瞄向老人的裤兜。
毕竟不是老手,毕竟面对的是陌生人。他犹豫了很长时间。在那段时间里,车过了一站又一站,眼看就要到终点站了,他把牙咬了咬,靠近了老人。车身颠簸的一瞬间,塑料包裹的一叠钱,已经捏在他的手上。他毫不迟疑,转身下车,怕自己稍有迟疑,事情就朝相反方向走了。
在辟静处,他小心清点,4000元整,另有一本病历。病历上记着一个女孩的名,他好奇地看了下,看到蛋白血球异常的字眼。他知道那是什么病。
眼泪溢出眼眶,他认定这是上天的旨意。他没有犹豫,转身到公交站点找老人。他样子焦虑、犹疑、懊悔,总之,脸上有着挥之不去的复杂。他不知道,他已经被两个便衣警察盯上了。寻摸半天,无果。他想到了附近的医院,抬头望去,军区附属医院果然就在左前方。他加快脚步朝医院跑。警察悄没声跟在身后。
医院里很嘈杂,几乎每个角落都有人,他一层层楼寻找,一张张脸辨认。在十四楼的一个拐角处,他蓦然看到了那个老人,她脸上全是泪水,几名亲属正在恨铁不成钢似的数落她。他看到她的眼里写满绝望,这让他想到自己的母亲。他没敢让自己莽撞,装作好奇的样子靠近老人,同时寻找还钱给老人的机会。机会似乎不是很佳,而且他敏感地注意到有两个人紧盯着他。他不敢造次了。
这边儿,急火攻心的亲属失去理智,说出几句难听的话,老人不堪忍受,嚎啕大哭,并且趁人不备意欲跳楼。他脑门上全是汗,脸涨得通红,突然把钱狠命往老人怀里一塞,撒开腿就往楼下跑。走廊里响起尖叫声,伴着更多躁动,警察迅疾跟了下去。警察已揣摩明白八九分,只需得到他的证实,可他不知道真相,他只知道有人要抓他。如果抓到就一切全完了。母亲还躺在医院里,他非但帮不上忙,恐怕还要添乱,后果不堪想象。
他身体素质还可以,迈着长腿,一路狂奔。躲过一辆辆车,闪过一拨拨人。他牵动了太多视线。大庭广众下,岂能容他轻易逃脱?他最终摔倒在一片绿地上,很重地摔倒。人们齐上阵,仿佛自己就是愤怒的失主,似要把他绳之以法,甚至就地正法,方能解恨一样,各显其能将他摁住。警察适时出现,将他往附近的一辆车上扭送。真正的失主,那位老人的亲属也赶到了,巴掌和拳头一起抡向他,连带着脚踹和声嘶力竭般的质问,被两个警察强行拉开了。他很沮丧,那一瞬间的泪水是不可扼制的。
谜底很快在审讯中揭晓。在和医院通过核实电话后,警察尴尬这样的结局,一直沉默地望着他,半天才想起给他倒了杯水。然后其中的一个默默把几张钱塞给他,他没反应过来时,另一人也将一些钱塞给他。
“回医院去!”他们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要求他。他坚持不要这样的安慰,想返还那些钱,其中的一个红了眼圈,大声呵斥他:“让你拿着就拿着!别关键时刻想旁门左道,要活出个男人样儿来!”
蔓延的温情中,他哽咽难语,正待转身离开,几个警察同事纷纷走上来,把一些钱塞给他。他深深鞠躬,逃也似的跑向医院。
安顿好母亲,他心绪难平,到走廊里透气。发现几个人莫名其妙地注视着他,他用手下意识捂住额角的伤口,眼里现出一丝惊悸。那些人似乎更注意他了。随着不明就里的议论,他惊讶地看到,有人在传阅手机微博,微博记录的正是他被抓的经历。照片上的他,满眼惊恐。
他傻傻地站了半刻钟,逃离的念头再次冲上大脑。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公交车上的老年女人神情恍惚,“手紧紧抓着座椅靠背”这为下文写老人的家人生病及老人在医院中的痛苦情状埋下了伏笔。
B.“他”虽然知道有两个警察已经盯上了自己,却依然一层层楼去寻找失主,“他”最终把钱还给了那个老人,自己也被警察抓住了。
C.“他”一路狂奔却没有逃脱,人们齐上阵各显其能将“他”摁住文中对人们的表现进行细致描写,主要表现了人们的正义感和良好的社会风气。
D.小说语言凝练,情节紧凑,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和大量的肖像、动作、心理描写,为我们讲述了自媒体时代以为遭遇不幸的小人物误入歧途的故事。
2.请简要分析小说中“他”的形象特点。
3.有人建议将小说的标题改为“逃离”,你认为“步步惊心”和“逃离”哪个更好?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居然用比兴的手法借助鲜花香草写自己要修养自己的品行的句子是“ , ”。
(2)杜牧在《泊秦淮》中讽喻晚唐统治者醉生梦死,荒淫误国的句子是。“ , ”。
(3)庄子《逍遥游》开篇用夸张的方式来描写“鹏”的翅膀的句子是。 “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蒲公英的歌唱
教育局来信了。
老周拿着那个印着火红大字的牛皮纸信封,如拿着一颗不知道该怎么拆卸的炸弹。作为一个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校长,他从来没有遭遇到如此隆重的事情。此前,教育局要找他,都是一个电话,内容大多是让他协助调查邻校的打架事件或卖花团伙招未成年人上街行骗等事情。或者,就是严斥他那只有半个篮球场的校园体育设施不达标……
他硬着头皮打开信封,以最坏的打算读完那份短短的信。信上说:六一儿童节将至,请贵校组织节目,参加区上的文艺调演。
犹如大牢里的死刑犯,原以为接到的执行判决居然是无罪释放,差点没跳起来。他把信反复读了几遍,确信不是自己眼花了,一颗兴奋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
光高兴没用,当务之急,是得去找老师,弄出个好的节目,才不辜负上级。
他赶紧进城到艺术馆,想去请那里的老师们帮忙。老师们都很忙,一听说连三百元一小时的课时费都交不起,而且还要坐两路公交再转火三轮才能到达他的学校,于是果断地拒绝了。整整一天,他得到的结果都一样,不同的只是有人听他说完而有人只听他说了一半或更少。
晚上,错过末班车的老周走在雨后的大街上,心情像他的影子一样绝望。就在他不知道该向谁说说委曲的时候,从远处桥洞下传来一阵凄凉的吉它声,那声音如泣如诉,令他忍不住走了过去,看见琴声起处,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蹲在桥墩旁,脚边乱七八糟地躺着一堆酒瓶。
他小心地走过去,那人也只当他是一阵风,没有理会,继续弹着吉它并唱起歌,那歌是老周从没听过的,讲的是一个失去女儿的父亲在大地上流浪却再也找不到那个可爱的小天使。老周也是一个女儿的爸爸,特别能引起共鸣,听着听着,不觉已是泪流满面。
因着这几滴泪,他们接上话来,并一直聊了起来,到天明时,老周已大体明白对方是个音乐家,因为女儿得了脑癌不治身亡而痛不欲生,四处漂泊地想挣脱痛苦,而且,老周还知道并坚信,这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他扛着老天送来的老师回到学校,等了一整天,老师才醒,虽然说话依旧有些颠三倒四,但大至能明白老周的请求,于是爽快地答应了。几天后,写出了一首歌曲,歌词大意是讲一个不知道父母是谁的蒲公英在星空下寻找人生的答案,并且发出为什么只有美丽的鲜花才有明天的感叹。但最终,蒲公英看到普照的阳光,并寻找到生命的意义,它落地生根,开枝散叶,长成一株美丽的生命。
老周很喜欢这首歌,曲调很美,歌词的意境与学校孩子们的心境相契合,当然,最令他喜欢的还是蒲公英的结局。
没有伴奏,音乐家为他们设计了无伴奏童声合唱。经过几天的排练,杂乱失控的声音,便被天籁般流畅和谐的演唱所代替。仓库改造的学校,有史以来第一次传出了悠扬的歌声。
为了配得起这歌声,老周花血本为孩子们订制了一套城里孩子们穿的校服,浅蓝的裙子白色的衬衣,把小家伙们包装得鲜亮整齐。为此,他推迟了给老师们发工资,但老师们并没像以往那样不高兴,纷纷说,这事,值得支持。
演出那天,一个跑野的家长开着他的金杯车把孩子们送到演出的剧场门口,音乐家也破天荒理了发,换了身干净的衣服,帅气地坐在副驾驶座上。看着二十几天的辛苦终于结出了果实,老周脸红红的,眼亮亮的,微笑着,一语不发。
当老周走进剧场去签到时,负责签到的张科长很困惑地问:你们怎么来了?
“我们收到通知来的。”老周既兴奋,又有些惴惴不安地递上通知。
科长把通知捻过来,像检验伪钞一般仔细看了一遍,然后一拍脑门说:“发错了,这是谁干的?明明是通知你们限期关闭学校,怎么装成文艺调演通知了?这不是乱弹琴吗?”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揿她飘了回去。他不知道该怎么向孩子们解释这次不知是自己还是别人犯的错误,他觉得这比让他结束办了多年但终于还是没修成正果的学校更让他难过。
远处飘来一阵蒲公英的吟唱,那是他的孩子们在做最后一次练习,周围路过的人们都感叹:这歌真好听啊!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以“教育局来信了”开篇,看似突兀,实则颇具匠心:不仅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还起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
B.借老周找老师碰壁的遭遇,作者批评了艺术馆老师的冷漠,也呼吁全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给弱势群体更多的支持。
C.“一拍脑门”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出科长在认真检查通知单发现自己工作的疏忽与失误后的尴尬与歉疚。
D.因为音乐家的歌声里有对孩子的“爱”,所以老周坚信音乐家是“天可怜他,给他送来了排练节目的老师”。
E.小说有多处精彩的比喻,如“老周像被太阳晒过的泡泡糖,软软地飘了回去”“一个犀利哥样的长发男人”等。
2.小说标题有哪些意蕴?请简要概括。
3.有人说小说的结局设计得很成功,你同意吗?请结合文本和现实,谈谈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