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错误的一组是( ) ①宝库热销风头无二,投资者周忻...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错误的一组是(    )

①宝库热销风头无二,投资者周忻看着销售额扶摇直上,内心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②能与久违的老友萍水相逢于异乡,确实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③在已经气息奄奄的暮年,他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沉思往事,突然发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不过是个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小人。

④张先生在这所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学问炉火纯青,性格外圆内方,所以既受尊重,又有很多朋友。

⑤雾霾危及人类生存环境,对付雾霾不能够乐天知命,民间要有积极行动,政府更应作出更多的担当。

⑥对于一个连两分钱都锱铢必较的人,你还指望他会做出什么慷慨大方的事来呢?

A.②③⑤⑥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①②④⑤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②萍水相逢,比喻素不相识之人偶然相遇。不能用于老友之间;对象不当。③气息奄奄,“奄奄”指气息微弱的样子,指人生命垂危,即将断气。句中是说“暮年”,与此处语境不合;⑤“乐天知命”,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多指安于现状,乐守本分。不合语境。这里应用听天由命,指听任事态自然发展变化,不做主观努力。⑥锱铢必较,“锱”“铢”,形容极其微小的数量。用来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锱铢”与“两分钱”重复。①④使用正确,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比喻仕途得意。外圆内方,指为人处事之道,表面随和,内心严正。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本题中,“萍水相逢”修饰对象不当;“气息奄奄”“乐天知命”不合语境;“锱铢必较”和句中词语重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雅   盗

孙方友

陈州城西有个小赵庄,庄里有个姓赵名仲字雅艺的人,文武双全,清末年间中过秀才。后来家道中落,日子越发窘迫,为养家糊口,逼入黑道,干起了偷窃的勾当。

赵仲是文人,偷盗也与众不同,每每行窃,必化装一番。穿着整齐,一副风雅。半夜拨开别家房门,先绑了男人和女人,然后彬彬有礼地道一声:“得罪!”依仗自己艺高胆不惧,竟点着蜡烛,欣赏墙上的书画,恭维主人家的艺术气氛和夫人的美丽端庄。接下来,摘下墙上的琵琶,弹上一曲《春江花月夜》,直听得被盗之人瞠目结舌了,才悠然起身,消失在夜色里。

赵仲说,这叫落道不落价,也叫雅癖。这一日,赵仲又去行窃。被窃之家是陈州大户周家。赵仲蒙面入室,照例先绑了主人夫妇,然后点燃蜡烛,开始欣赏主人家的诗画。当他举烛走近一帧古画面前时,一下瞪大了眼睛。那是一幅吴伟的《灞桥风雪图》。远处是深林回绕的古刹,近景是松枝槎桠,板桥风雪。中间一客,一副落魄之态,骑驴蹒跚而过,形态凄凉。中景一曲折清泉,下可连接灞桥溅溪以助回环之势,上可伸延向窗渺以续古刹微茫……整个画面处处给人以失意悲凉感!

赵仲看得呆了。他由画联想起自己的身世,仿佛身临其境,变成了那位骑驴过客,不由心境苍凉,心酸落泪。不料趁他哀伤之时,周家主人却偷偷让夫人用嘴啃开了绳索。周家主人夺门而出,唤来守夜的家丁。家丁一下把主人卧房围了个严实。

赵仲从艺术中惊醒,一见此状,急中生智抓过夫人,对周家主人说:“我只是个文盗,只求钱财,并不想闹人命!你若想保住夫人,万不可妄动!”

周家主人迟疑片刻,命家丁们后退了几步。

见形势略有缓和,赵仲松了一口气。他望了周家主人一眼,问:“知道我今日为甚吃亏吗?”

“为了这幅画!”周家主人回答。

“你认得这幅画吗?”赵仲又问。

周家主人见盗贼在这种时候竟问出了这种话,颇感好笑,缓了口气说:“这是明朝大家吴伟的真迹《灞桥风雪图》!”

“说说它好在哪里?”赵仲望了望周家主人,挑衅般地问。

周家主人只是个富豪,对名画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自然说不出个道道儿,禁不住面红耳赤。

那时候赵仲就觉得有某种“技痒”使自己浑身发热,开始居高临下,口若悬河地炫耀道:“吴伟为阳刚派,在他的勾斫斩折之中,看不出一般画家的清雅、幽淡和柔媚,而刚毅中透凄凉的心境处处在山川峰峦、树木阴翳之中溢出。不信你看,那线条是有力的勾斫和斩截,毫无犹豫之感。树枝也是钉头鼠尾,顿挫分明,山骨嶙峋,笔笔外露……”说着,他像忘了自己的处境,抓夫人的手自然松了,下意识地走近那画,开始指指点点,感慨阵阵……

周家主人和诸位家丁都听得呆了,个个木然,目光痴呆,被盗贼那临危不惧的执迷而叹服不已。赵仲说着取下那画,对周家主人说:“此画眼下已成稀世珍品,能顶你半个家产!你不该堂而皇之地挂它,应该珍藏,应该珍藏!”

周家主人恭敬地接过那画如接珍宝,爱抚地抱在了胸前。

赵仲拍了拍周家主人的肩头,安排说:“裱画最忌虫蚀,切记要放进樟木箱内!”说完,突然挽过周家主人的胳膊,笑道:“让人给我拿着银钱,你送我一程如何?”

周家主人这才醒悟,但已被赵仲做了人质。万般无奈,他只得让一家丁拿起赵仲开初包好的银钱,赵仲走出了大门。

三人走进一个背巷,赵仲止了脚步,对周家主人笑道:“多谢周兄相送,但有一言我不得不说,你老兄抱的这幅画是一幅赝品,是当初家父临摹的!那真品仍在我家!为保真品,我宁愿行窃落骂名而舍不得出手啊!”

那周家主人这才恍然大悟,一下把画轴摔得老远,忿忿地说:“你这贼,真是欺人太甚!”赵仲飞前一步,捡了那画,连银钱也不要了,双手抱拳,对着周家主人晃了几晃,然后便飞似地消失在夜色里……

从此,赵仲再不行窃,带着全家躲进偏僻的乡村,用平日盗得的银钱买了几亩好地,白日劳作,夜间读画——读那幅《灞桥风雪图》。

据说,赵仲常常读得泪流满面……

(选自《〈小小说选刊〉15年获奖作品精选》)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赵仲不仅是雅盗,而且是智盗。他先抓住夫人和周家主人当人质,以便自己脱身,后来又设计骗得《灞桥风雪图》,故事情节峰回路转。

B.作品对“雅盗”的形象刻画是成功的,作者紧紧抓住“盗”这个特征,把赵仲与众不同的“盗”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C.小说运用了许多细节描写,比如,“赵仲从艺术中惊醒,一见此状,急中生智抓过夫人”“周家主人迟疑片刻,命家丁们后退了几步”等都能突出雅盗的“智”“勇”。

D.赵仲智取名画真迹,赝品不赝。作者在结尾运用了出其不意的强烈对比,充满悖论效应,一波三折,悬念迭起,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E.小说的结尾很有韵味,既强调赵仲为盗实在是生活所迫;还照应了题目,突出他的“雅”是深入骨子中的;更激起人们对他有志难伸的不平境遇同情与慨叹。

(2)雅盗之“雅”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略作分析。

(3)画线的文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常言道:盗者不雅,雅者不盗。在“雅”与“盗”的认同上,有人认为赵仲虽然是盗但他的雅令人佩服;有人认为赵仲虽雅但毕竟是盗,有些低俗。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决心。

(2)《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舱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3)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大胆发挥创造,用                           ”让人联想到落叶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4)《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                           。”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5)李密《陈情表》中反复申述感念新朝皇恩浩荡,为地方官员荐举人才“                ”却“辞不赴命”说明原因。

(6)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人之口吟诵“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然后点明诗的出处: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注】①白狼河,即今辽宁境内的大凌河。②丹凤城,指京城长安。③流黄,古时女子居室的帏帐。

1.这是一首律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             

(选自《隋书·循吏》)

【注】①髫龀(tiáoChèn),儿童时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

B.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

C.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

D.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如王勃《滕王阁序》“宇文新州之懿范”句中宇文氏即为新州刺史。

B.樊叔略曾任都督一职,这一职位属武职官衔,其职能是负责监督统领前线军队的最高长官。而“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李密《陈情表》中说“辞不赴命”。

C.樊叔略拜营构监,关于官员任职授官的还有“任、授、除”等。如李密《陈情表》中“除臣冼马”句。

D.樊叔略死后皇上追赠他为亳州刺史,谥号为襄。谥号是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来定的,有专门的《谥法》为依据,所以,陶渊明死后被朝廷赐谥号为“靖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所治理的地方都很出名,他的政绩在当时第一。皇帝颁下诏书嘉奖他,赐给他绸缎三百匹,粟米五百担,并且告示天下。

D.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因而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

(2)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的大学者,他的《人间词话》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极有价值的著作。《人间词话》虽是词论,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逸出词的范围,而且有普遍性的诗歌美学意义。尤其是王氏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更是中国古典诗学中意境思想之集大成者。王国维吸收、学习了德国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尤其是深受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并把它与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结合起来,使之中国化,“境界”说便是这样的产物。

“境界”(也可称之为“意境”)是在内心和外物相契合的基础上,诗人以敏锐的艺术感觉捕捉,并用富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描绘出来的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自然、人生画面。它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理想和现实的统一。“境界”(意境)作为一个诗学范畴,并非从叔本华美学中来的,也并非王国维的首创,而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与批评中早已有之的。在诗学范围中,金圣叹批评杜诗,偶尔用过这个概念。叶燮和刘熙载也都在其诗学论著中使用过它,但都较为零散,且并未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王国维之所以堪称“境界”说的“集大成者”,在于他将“境界”从诗的功能论上升到诗的本体论,同时又予以系统的理论构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开篇即称:“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不惟是词,这也是王国维对诗的根本看法。他认为自己“拈出”的“境界”,比严羽的“兴趣”和王士祯的“神韵”更能说明诗的本体。

“境界”并非仅指景物画面,同时也指诗人的“真感情”。在“境界”说中,王国维反复论述了“心中之境界”,使诗歌创作鉴赏不只停留在状物写景。他说:“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特地指出了“境界”也包括“真感情”这个方面的内涵。

何者为“有境界”?何者为“无境界”?在王氏诗学中,“不隔”与“隔”是关键的分野。在他看来,诗词“不隔”,方可称为“有境界”。王国维说:“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称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两句,妙处唯在不隔。”在王氏看来,自然天成者“不隔”,而镂金错采者为“隔”。“不隔”的作品,还应是“语语都在目前”,意象鲜明生动。所谓“有境界”的诗词佳作,便应是“不隔”的。

王国维的诗学,当然还有很丰富的内容。但最突出的便是“境界”说,这里只阐释了其中最主要的内涵,大致可以看出其在中国诗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近代美学性质了。

(摘编自汪涌豪、骆玉明《中国诗学·第一卷》)

1.下列对“境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境界”是产生于诗人内心和外物相契合基础上的,带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自然、人生画面,它是诗人主观理想和客观现实的和谐统一。

B.“境界”这一概念,并不是王国维首创的,也不来源于西方哲学,而是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学鉴赏与批评中,只是历史上的论著使用得比较零散。

C.王国维提出的“境界”说,是其吸收借鉴了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使之与中国本土古典诗学传统结合后的产物。

D.“境界”不仅是词范畴的理论,也是诗范畴的理论。有无“境界”是王国维评判一首诗词品格高低的标准。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对意境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将历史上散见的“境界”理论加以系统的整理建构,并使之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

B.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尤其是他提出的“境界”说,可以称为中国古典诗学理论的集大成者。

C.王国维认为诗词创作与鉴赏不能仅仅停留在状物写景上,还应写出诗人“心中之境界”,要在自然景物中融入诗人的喜怒哀乐。

D.王国维认为诗词“不隔”不仅指诗人创作自然天成,不会刻意雕琢文词,还指创造的意象要鲜明生动、宛在眼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王国维的诗词理论中,倘若诗词“隔”便不会产生“有境界”的佳作,而只要做到“不隔”诗词便能自然天成,进而成为“有境界”的佳作。

B.之所以说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的大学者,是因为他在对中国古代诗学文化整理加工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了西方哲学和美学思想,提出了系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学理论。

C.在王国维心中,苏轼、陶渊明、谢灵运的诗词大多“不隔”,且“有境界”,所以其品格普遍要比颜延之、黄庭坚的来得高些。

D.除了系统地阐释了“境界”说,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诗学价值还有很多内容,由此可以看出王国维在中国诗学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其诗学理论的影响十分巨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