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列横线处仿写两个句子,要求贴近诗意,与画线的句子句式相似。 啊!诗从何处寻?...

在下列横线处仿写两个句子,要求贴近诗意,与画线的句子句式相似。

啊!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余辉里,唤来雁归声 在幽山中,啼出归鸟鸣(所写语句要有诗意,所写事物要符合意境特点)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在下列横线处仿写两个句子,要求贴近诗意,与画线的句子句式相似”,这是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首先审题,明确要求,然后确定仿写的对象,明确句式、修辞、句间关系等。“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这是仿照的对象,可以句式应为“在……(里、下、中……),动词+名词”。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仿句要做到三审 (1)审题型,明确答题方向 (2)审题干,明确显性要求(用笔 一一标出) (3)审例句,明确隐性要求(对象、 主题、修辞、褒贬、逻辑关系等) 仿句要求做到句式结构和修辞格与示例一致,不但形似, 还力求神似。比如本题中,要求“在下列横线处仿写两个句子,要求贴近诗意,与画线的句子句式相似”,这里要注意两个要求,一是“贴近诗意”二是“与划线句的句式要相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社会情绪能力”是继“情商”之后,目前国际上脑研究的前沿课题和热点。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是不一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去我们认为,这些问题通过说教就可以解决,但其实不然,这些都与脑的发展基础相关。

①你过得快不快乐,都取决于这五个方面

②而智商的高低,至多影响你的生活质量,而不至于毁灭你的生活

③只要你不断学习,知识就会长进,智商就会提高

④人的智商是可以完善、可以发展的

⑤但社会情绪能力是决定人一生幸福的关键

⑥社会情绪能力包括正确地评价自己、能了解别人的情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等五个方面

A.①②③⑤④⑥          B.①③②⑤⑥④

C.④③②⑤⑥①          D.⑥④⑤①③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近日,很多网友吐槽“中国校服丑到爆”。有教育工作者回应指出,统一校服能防止学生不再穿名牌来互相攀比。

B.民国语文老课本,尽管现在看来有些内容已经落伍,但它依然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容小觑。

C.北京市消协对商场出售的服装进行随机抽检。众多知名的外国品牌被检出甲醛含量超标、易褪色等问题,不合格率超四成以上

D.“低碳”——这个原本有些陌生与拗口的词开始走进公共生活,“我为全球减斤碳”的口号得到大众的积极响应,“低碳生活”有望成为新的时尚流行全球。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错误的一组是(    )

①宝库热销风头无二,投资者周忻看着销售额扶摇直上,内心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②能与久违的老友萍水相逢于异乡,确实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③在已经气息奄奄的暮年,他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沉思往事,突然发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不过是个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小人。

④张先生在这所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学问炉火纯青,性格外圆内方,所以既受尊重,又有很多朋友。

⑤雾霾危及人类生存环境,对付雾霾不能够乐天知命,民间要有积极行动,政府更应作出更多的担当。

⑥对于一个连两分钱都锱铢必较的人,你还指望他会做出什么慷慨大方的事来呢?

A.②③⑤⑥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①②④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雅   盗

孙方友

陈州城西有个小赵庄,庄里有个姓赵名仲字雅艺的人,文武双全,清末年间中过秀才。后来家道中落,日子越发窘迫,为养家糊口,逼入黑道,干起了偷窃的勾当。

赵仲是文人,偷盗也与众不同,每每行窃,必化装一番。穿着整齐,一副风雅。半夜拨开别家房门,先绑了男人和女人,然后彬彬有礼地道一声:“得罪!”依仗自己艺高胆不惧,竟点着蜡烛,欣赏墙上的书画,恭维主人家的艺术气氛和夫人的美丽端庄。接下来,摘下墙上的琵琶,弹上一曲《春江花月夜》,直听得被盗之人瞠目结舌了,才悠然起身,消失在夜色里。

赵仲说,这叫落道不落价,也叫雅癖。这一日,赵仲又去行窃。被窃之家是陈州大户周家。赵仲蒙面入室,照例先绑了主人夫妇,然后点燃蜡烛,开始欣赏主人家的诗画。当他举烛走近一帧古画面前时,一下瞪大了眼睛。那是一幅吴伟的《灞桥风雪图》。远处是深林回绕的古刹,近景是松枝槎桠,板桥风雪。中间一客,一副落魄之态,骑驴蹒跚而过,形态凄凉。中景一曲折清泉,下可连接灞桥溅溪以助回环之势,上可伸延向窗渺以续古刹微茫……整个画面处处给人以失意悲凉感!

赵仲看得呆了。他由画联想起自己的身世,仿佛身临其境,变成了那位骑驴过客,不由心境苍凉,心酸落泪。不料趁他哀伤之时,周家主人却偷偷让夫人用嘴啃开了绳索。周家主人夺门而出,唤来守夜的家丁。家丁一下把主人卧房围了个严实。

赵仲从艺术中惊醒,一见此状,急中生智抓过夫人,对周家主人说:“我只是个文盗,只求钱财,并不想闹人命!你若想保住夫人,万不可妄动!”

周家主人迟疑片刻,命家丁们后退了几步。

见形势略有缓和,赵仲松了一口气。他望了周家主人一眼,问:“知道我今日为甚吃亏吗?”

“为了这幅画!”周家主人回答。

“你认得这幅画吗?”赵仲又问。

周家主人见盗贼在这种时候竟问出了这种话,颇感好笑,缓了口气说:“这是明朝大家吴伟的真迹《灞桥风雪图》!”

“说说它好在哪里?”赵仲望了望周家主人,挑衅般地问。

周家主人只是个富豪,对名画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自然说不出个道道儿,禁不住面红耳赤。

那时候赵仲就觉得有某种“技痒”使自己浑身发热,开始居高临下,口若悬河地炫耀道:“吴伟为阳刚派,在他的勾斫斩折之中,看不出一般画家的清雅、幽淡和柔媚,而刚毅中透凄凉的心境处处在山川峰峦、树木阴翳之中溢出。不信你看,那线条是有力的勾斫和斩截,毫无犹豫之感。树枝也是钉头鼠尾,顿挫分明,山骨嶙峋,笔笔外露……”说着,他像忘了自己的处境,抓夫人的手自然松了,下意识地走近那画,开始指指点点,感慨阵阵……

周家主人和诸位家丁都听得呆了,个个木然,目光痴呆,被盗贼那临危不惧的执迷而叹服不已。赵仲说着取下那画,对周家主人说:“此画眼下已成稀世珍品,能顶你半个家产!你不该堂而皇之地挂它,应该珍藏,应该珍藏!”

周家主人恭敬地接过那画如接珍宝,爱抚地抱在了胸前。

赵仲拍了拍周家主人的肩头,安排说:“裱画最忌虫蚀,切记要放进樟木箱内!”说完,突然挽过周家主人的胳膊,笑道:“让人给我拿着银钱,你送我一程如何?”

周家主人这才醒悟,但已被赵仲做了人质。万般无奈,他只得让一家丁拿起赵仲开初包好的银钱,赵仲走出了大门。

三人走进一个背巷,赵仲止了脚步,对周家主人笑道:“多谢周兄相送,但有一言我不得不说,你老兄抱的这幅画是一幅赝品,是当初家父临摹的!那真品仍在我家!为保真品,我宁愿行窃落骂名而舍不得出手啊!”

那周家主人这才恍然大悟,一下把画轴摔得老远,忿忿地说:“你这贼,真是欺人太甚!”赵仲飞前一步,捡了那画,连银钱也不要了,双手抱拳,对着周家主人晃了几晃,然后便飞似地消失在夜色里……

从此,赵仲再不行窃,带着全家躲进偏僻的乡村,用平日盗得的银钱买了几亩好地,白日劳作,夜间读画——读那幅《灞桥风雪图》。

据说,赵仲常常读得泪流满面……

(选自《〈小小说选刊〉15年获奖作品精选》)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赵仲不仅是雅盗,而且是智盗。他先抓住夫人和周家主人当人质,以便自己脱身,后来又设计骗得《灞桥风雪图》,故事情节峰回路转。

B.作品对“雅盗”的形象刻画是成功的,作者紧紧抓住“盗”这个特征,把赵仲与众不同的“盗”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C.小说运用了许多细节描写,比如,“赵仲从艺术中惊醒,一见此状,急中生智抓过夫人”“周家主人迟疑片刻,命家丁们后退了几步”等都能突出雅盗的“智”“勇”。

D.赵仲智取名画真迹,赝品不赝。作者在结尾运用了出其不意的强烈对比,充满悖论效应,一波三折,悬念迭起,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E.小说的结尾很有韵味,既强调赵仲为盗实在是生活所迫;还照应了题目,突出他的“雅”是深入骨子中的;更激起人们对他有志难伸的不平境遇同情与慨叹。

(2)雅盗之“雅”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略作分析。

(3)画线的文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常言道:盗者不雅,雅者不盗。在“雅”与“盗”的认同上,有人认为赵仲虽然是盗但他的雅令人佩服;有人认为赵仲虽雅但毕竟是盗,有些低俗。你的看法呢?请结合文本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决心。

(2)《庄子,逍遥游》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倒在堂舱地的一杯水,无法浮起一个杯子一样。

(3)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大胆发挥创造,用                           ”让人联想到落叶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4)《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                           。”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5)李密《陈情表》中反复申述感念新朝皇恩浩荡,为地方官员荐举人才“                ”却“辞不赴命”说明原因。

(6)苏轼在《赤壁赋》中借客人之口吟诵“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然后点明诗的出处: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