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设想一个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拼百米冲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那跑五千米人的,看见那跑百米的人全身紧张、满面通红,心里会“颤抖”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那清晨散步遛狗的人,看见那跑五千米的人气喘吁吁地追过来了,他会因此而恐惧,觉得自己被“淘汰”了吗?不会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来散步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相传是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另外两句是“你是”和“毋过”。传统上对这句话的阐释,是劝人要有自知,明白人只是人,并非诸神。 有人问泰勒斯“何事最难为?”他应道:“认识你自己。”(见《哲人言行录》卷一)尼采在《道德的系谱》的前言中,也针对“认识你自己”来大做文章,他说:“我们无可避免跟自己保持陌生,我们不明白自己,我们搞不清楚自己,我们的永恒判词是:‘离每个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对于我们自己,我们不是‘知者”……” 那些有自知之明的人知道什么东西适合他们,而且知道他们能够做什么和不能够做什么。通过做他们擅长的事情,他们既达到了目的又取得了成功;通过不做他们不擅长的事情,他们避免了错误并且逃脱了不幸。 那些缺乏自知之明的人和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能力的人都会陷于这样的境地,不论他们是在与别人打交道还是在做其他事情。他叫人要“认识你自己”就是说要人认识“真正的我”。这个我是指我的灵魂(心灵)也就是“理智”。他认为一个人应当关心自己的灵魂,因为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一个把自己的灵魂或理智看做无上的人,自然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且能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认识你自己关键在于反思自己,认识自己的本质在于认识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主体意识觉醒,满足灵魂深处的需求,最终实现真正的知行合一。 认识你自己,就要懂得既要有所为,又要有所不为。对自己的行为要有自制能力,面对各种诱惑和欲望,更要有节制。其实,节制就是自我认识,认识到一味放纵自己迟早会招致祸患,认识到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智慧是最大的善,不能自制就会使智慧与你远离,乃至驱使你走向相反的方向。不能自制会使你对那些本来能分辨好坏的感觉变得迟钝,以致不去选择较好的事去做,反而选择较坏的事去行,这就阻碍了你对于有用事物的关注和学习。只有能自制的人才会对事物进行正确的甄别,并且通过言语和行为,重视实际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情,规避那些坏的事情。每一件光荣和善良的事情都是靠修炼达到的,自制力也不会例外。 认识你自己,就要懂得该“得”的得,该“舍”的舍。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只能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最重要的事情上才能获得成功。谁想取得某种伟大的成就,谁就要像歌德说的,知道限制自己。那种什么事情都想做的人,实际上是什么事情都不想真做,也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做不成。 人要有自知之明。这大约是箴言本来的意思,它传达了神对人的要求,就是人应该知道自己的限度。希腊人大抵也是这样理解的。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之事,回答是:“认识你自己。”接着的问题:什么是最容易之事?回答是:“给别人提建议。”这位最早的哲人显然是在讽刺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者寥寥无几,好为人师者比比皆是。看来苏格拉底领会了箴言的真谛,他认识自己的结果是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为此受到了德尔斐神谕的最高赞扬,被称作全希腊最智慧的人。 【解析】 试题分析:审读这则材料,应当抓住“他知道自己是跑五千米的”“他知道自己是来散步的”,从中可以引发的感悟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才不会因盲目攀比而使自己陷入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心境中。这段话还可给人以启迪:长跑、散步、百米冲刺,是不同的人生选择,对 于人的动作、体能等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大可不必妄自菲薄、自惭形秽。参考立意:①贵在自知之明;②活出真我风采;③找准道路(明确方向),从容前行;④拒绝盲目攀比,走好脚下之路;⑤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无须与别人比较;⑥给自己定好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⑦人要有自己的明确目标,不能这山望到那山高;⑧人生多彩;等等。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这则材料的关键语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如何确立本材料的中心论点?追问“是什么”,就可以得出中心论点。什么是“他知道自己”?就是对自己有准确的认识。认识你自己。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对自己有明确的定位;不断反思自己,有自知之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提取下面一组句子中的重要信息,整合成一个单句,为“重阳节”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0字)

(1)重阳节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节日,又称“老人节”。

(2)重阳节在农历九月九日,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节。

(3)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4)重阳节这天所有的亲人都要一起登高,插茱萸、赏菊花。

(5)关于重阳节的目的 ,多数人认为是避灾驱邪,表达思念、祝福之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薛氏瓜庐

赵师秀

不作封侯念,悠然远世纷。

惟应种瓜事,犹被读书分。

野水多于地,春山半是云。

吾生嫌已老,学圃未如君。

1.颈联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有人评论本诗“章法布置有序”,请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1)鹰击长空,                                        ,问苍茫大地……

(2)                  ,飞鸟相与还。

(3)此中有真意,                 

(4)          ,白露未晞……          ,道阻且跻。                        

(5)            ,大象无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甲】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节选自《武林旧事·观潮》)

【乙】

昔伍子胥谏吴王,忤旨,赐属镂剑而死。临终,其子曰:“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自是自海门山,潮头汹涌高数百尺,越钱塘,过渔浦,方渐低小,朝暮再来。其声震怒,雷奔电激,闻百余里。时有见子胥乘素车白马在潮头之中,因立庙以祠焉。

(节选自《录异记·异水》)

【注释】①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民间尊之为“潮神”。

1.解释文中的划线

(1)其远出海门(     

(2)昔伍子胥谏吴王(       

(3)其子曰(      )

2.下列句中的“为”与“海涌银为郭”中的“为”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何遽不福乎?       B.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活板

C.不足外人道也        D.自既望以至十八日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以鮧鱼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当朝暮乘潮以观吴之败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十六日。

B.“方其远出海门”和“戒其子日”中的“其”所指不同,前者指潮水,后者指吴王。

C.甲文作者描写大潮涌来时的壮观时,运用了比喻、夸张的手法,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表现出来。

D.乙文作者用“怒”形容浙江之潮,目的不仅在于表现浙江之潮的壮观,也借此隐含了伍子胥的愤怒。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悬吾首于南门,以观越兵来伐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人类要求装饰的动机,人类学家认为是最原始的。人类学家以这样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大多数原始民族中,有不穿衣服的民族,而没有不装饰的民族。我们人类在年幼的时候,喜欢在颈项上围着草珠,或野花环之类的东西,在帽子上插一片羽毛,在身上涂些泥土或色彩。人猿在行走的时候,带着一根绳子,一块破布,一片草皮,或一条枝杈。他们使用此种“挂布披荆”的办法,以增加自身的快乐。无疑的,他们这种举动,与人类具有同一目的——是对于装饰发生兴趣的表示。人类喜爱装饰的倾向,不但在增加自身的快感,还在扮演一个角色,如同做一种游戏般,激动一些群众,博得同情。这种美化自己,以引起别人的赞慕的行为,为装饰的主要目的。但是除了满足自己快乐之外,还含有供人欣赏,以激起人与人间之感情交流的作用。这种原始民族和年幼儿童,无意为了名誉金钱,而获得的愉快之情,是最初的艺术表现。

这个装饰的动机,渐渐普遍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时候,就产生艺术运动。

这种艺术运动,有静的和动的两类,腓赫纳说:“前一类的艺术,是经过静态去求快感的,另一类的艺术是经过动态或转变的形式去求快感的。所以在前者,是借着静物的变形或结合,来完成艺术家的目的,而后者,是用身体的运动和时间的变迁,来完成艺术家的目的。”我们现在就是从静的艺术——造型艺术中的装饰艺术,来做一番研讨。

人既直立了,两手就可以用来抓东西撕东西,同时也就感觉到了东西的质的坚柔,形的大小的区别,并且可以用手将东西堆、砌、聚、散。久而久之,就有人在坚柔、大小、堆砌、聚散之间,加以变形或结合。另外一方面,人的两手养成了拥抱、推拒、攀援、攻击的能力,这些举动一有节奏,就能唤起运动的快感。我们现在要研究的是前一种,用手在东西的坚柔、大小、堆砌、聚散之间,加以变形或结合的艺术。

我们晓得,虎和鹰,也能用爪抓东西撕东西,猿和熊,也能用足拥抱、推 拒、攀援、攻击,但是它们的动作,仅止于此。不能有意识地,按照美的法则,加以变形或结合,更不能自主地去产生一种有节奏的运动。人就不同了,除了生存之外,还要求自由自在快乐地生活下去。因为狩猎和日常操作的训练,从劳动中感到力的均衡,和肌肉的有节奏的运动,所以在工作停止之后,假使身体中蓄积的力量无处发散的时候,就想要摇动身体,手舞足蹈起来,以求满足均衡和节奏的快感。

单是手舞足蹈,还不够满足“自我扩张”的心理欲求,必须要有悦目的形色,悦耳的声音,伴衬起来,方可在自然界中显出人的伟大。于是在装饰方面,第一步先让自己的身体满足这个要求。最初以动物的皮毛之类,来补缀心灵上的缺陷。然而人的自尊心,使他发觉了这样的装饰,至多是与禽兽为伍,而不够表现主宰者气魄的时候,智慧的艺术家们,发明了裸体上涂绘色彩的手法,虽然还是模拟着禽兽的羽毛、斑纹、色彩,但已非完全模仿,而是将原形加以变化和结合。人类狂热的理想,超出自然之限止,用燧石贝壳等尖锐之物,在肌肤上割划,形成了点子和曲直线的浮像。这种惊人的装饰方法,表示出人类的克服自然的坚强意志和有意识的创作的力量。这种为了装饰而愿意忍受痛苦的欲求,可以说是人类向自然环境示威的一种自大心的透露。

人没有禽兽般美丽的皮和羽毛,是人类的缺点。也就是因为有了这个缺点,才会激起装饰的欲求,而发展为最高的理想。假使我们人类没有这种理想,那我们的生活方式,到现在依然在阴暗的壁洞中,茹毛饮血做万世的野人,所以说人类之有装饰,是人类进化的表象。

(选自雷圭元《图案与人生》,有删节)

1.下列和“装饰”相关的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类学家认为人类要求装饰的动机是最原始的,这一点可以从大多数原始民族中各民族都有装饰的行为上得到证明。

B.人类喜爱装饰的倾向,不仅可以增加自身的快感,还在于可以如同做一种游戏般扮演一个角色,激动一些群众,博得同情。

C.装饰具有供人欣赏,以激起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作用。它的目的就是为了美化自己,以引起别人的赞慕。

D.最初的艺术表现是一种原始民族和年幼儿童无意于名誉金钱的愉快之情。当装饰的动机,渐渐普遍为一种社会现象的时候,就产生了艺术运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虎和鹰,猿和熊等动物能完成人类的一些动作,但不能按照美的法则有意识地变形或结合,因此,也就不能自主地产生一种有节奏的运动。

B.艺术运动分成动和静两种形式,造型艺术中的装饰艺术属于后者,借着静物的变形或结合来完成艺术家的目的。

C.人猿会使用“挂布披荆”的办法,来增加自身的快乐,这种举动与人类具有同一目的,也就是表示对装饰发生兴趣。

D.为了满足均衡和节奏的快感,在工作停止之后,人们假如身体中蓄积的力量无法发散,就会想要手舞足蹈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艺术家们并不是完全模仿禽兽的羽毛、斑纹和色彩,而是将原形加以变化和结合,但是用这种裸体上涂绘色彩的手法,还不够表现主宰者的气魄。

B.单纯的手舞足蹈无法满足“自我扩张”的心理欲求,必须要有悦目的形色等来伴衬,在装饰方面,首先就是让身体满足这个要求。

C.为了向自然环境示威,人类甘愿忍受痛苦,用燧石贝壳等尖锐之物在肌肤上割划,形成了点子和曲直线的浮像。

D.人类拥有装饰是人类进化的表象,只有人类对装饰的最高理想,才能让人类完成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