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葬石记 韦名 老李头一生只打过一次仗,在一个遍布雨...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葬石记

韦名

老李头一生只打过一次仗,在一个遍布雨花石的山头上打了一次惨烈无比的仗。那一仗回来,老李头左裤袋里装了大小不一的20块雨花石,右裤袋也有16块。

几十块雨花石中,有扁圆、椭圆、鼓圆、鸭蛋圆,形状各异;有桃红、柳绿、杏黄、青紫,五彩斑斓。这些雨花石伴随着老李头走过辉煌的几十年。老李头带着这些雨花石,一次次去演讲,感动了无数的人。

“一个胖子兵,大大咧咧地攻上山头来。我斜靠着一颗松柏树,举枪瞄准他的大脑袋……”老李头从左裤袋里掏出一块圆圆鼓鼓紫罗兰色的雨花石,“枪响人倒,这个兵立马见阎王去了……”

“一个矮个子兵,往山上攻了几次,都被打回去后,想从侧面偷袭……”一块扁平的桃红雨花石被老李头拍到桌子上,“我掉转了枪口,屏住呼吸,看着他慢慢上来……近了,近了,近得不能再近了,我扣动了扳机……”

左裤袋里20块雨花石一一被老李头摆到了讲演的桌子上。一块雨花石代表一个被老李头击毙的敌人。台下,热血沸腾。

“这个是敌人的探子,贼眉贼眼的,趁我们歇息,偷偷出来打探情况。我发现时,探子正往山下跑……”老李头从右裤袋掏出一块三角形的黄褐色雨花石,“说时迟,那时快,我举起了枪。可惜了,那一枪只击中他的左肩。我再次举枪时,埋伏着的敌人向我反击了……让他捡回一条狗命!”

“总攻开始了,我们像猛虎下山,一个正在逃窜的敌人被赶上了,我二话没说,冲上去就是一枪托。”老李头从右裤袋里掏出一块色彩斑驳陆离的雨花石,“一枪托下去,敌人在地下打滚。顾不了结束他了,我们一路冲下山……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右裤袋里16块雨花石也一一被老李头讲演过后摆在桌子上。一块雨花石代表一个被老李头击伤的敌人。台下,掌声雷动。

那次战斗,老李头以击敌20.伤16.名噪全军。这次战斗,老李头也付出惨重代价,身中三弹……等老李头从医院出来,全国解放了,没仗可打了。

没仗打的战斗英雄老李头一次又一次被请去作演讲报告。老李头和他的雨花石名扬天下。

多年后,请老李头作演讲报告的越来越少了。但老李头每天仍然把雨花石分装在两个裤袋里,到处走。石头把草绿色的军装撑得鼓鼓的,老李头一有空就把雨花石掏出来,一遍又一遍地看,一遍又一遍地数。然后自言自语,这是战斗英雄老李头不作演讲报告的生活全部。

生活虽然单调,老李头却幸福无比。就是在中风最严重的日子里,老李头讲话异常艰难,也每天看雨花石,数雨花石,一脸满足。

老张头从台湾回来,专程到干休院找老李头。两个老头相见,抱头痛哭——老李头和老张头是光屁股长大的兄弟,老李头大老张头三岁,老李头参加革命后,两人就失去联系。解放后,老李头到处查找老张头的下落,无果。

“你参加革命走后,我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我那一批被抓壮丁的,有二十多人,都是穷苦人家。苦啊!一路上跑了两个,一个被抓回来打断了腿,其他糊里糊涂上了战场,最后只剩下两个活着到了台湾……”老张头老泪纵横。

老张头走后,老李头很长一段时间不看不数雨花石。后来,他把雨花石从裤袋里掏出来,堆在了房间的角落里。

大病了一场,老李头出院后,行动不利索了,每天靠着干休院的北墙晒太阳。秋风把院子里的落叶一片片吹落。黄叶随风四处飘,好像在寻找自己的归宿:有的飘进水沟,东流去;有的飘进花丛草丛,化作春泥……

看着落叶飘飞,老李头眼角潮湿。“回……回……房间。”老李头让护士推他回房间。在房间角落里,看着两小堆雨花石布满蜘蛛网,一只细小的蜘蛛还在辛勤地织网,“装……装……起……来!”

护士好不容易才弄明老李头要把房间里的这两小堆雨花石装回裤袋:“首长,您装这些石头干吗?”

“埋……埋了……”老李头示意护士推他出房间,“生……生命……”

在干休院南边的一杂草丛里,老李头让护士扶他坐到草地上,用手一丝不苟地刨开两个深深的土坑。老李头哆嗦着手先从左裤袋里一块块掏出雨花石,然后异常庄重地放进坑里,填土,压实……完了,又把右裤袋的雨花石掏出,放进另一个土坑……

两个裤袋的雨花石分别放进了土坑,埋成了两个小土堆。做完了这一切,老李头呆呆坐着一动不动,泪流满面:“生……生命……”

夜晚,下起了冬天的第一场雪。早上雪停,干休院银装素裹,阳光把两个雪白的土堆照得异常耀眼。

老李头随着冬天的第一场雪走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该篇作品情节曲折,故事复杂,却深刻地揭示了人物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文章开头描写雨花石,一是为了突出老李头战绩的辉煌,为后文做铺垫;二是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作品写老李头的精彩演讲及台下的热烈反应,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战争存在着大致相同的观点。

D.老李头之所以葬石,是因为他从老张头那里得知被他打死的所谓“敌人”都是被抓壮丁的穷人。

E.对比是小说的突出特色,作品对老李头人性复苏的赞美正是通过作品内容的前后对比表现出来的。

2)作品大量引用了老李头演讲的内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小说中老张头的突然出现起到怎样的作用?

4)“夜晚,下起了冬天的第一场雪。早上雪停,干休院银装素裹,阳光把两个雪白的土堆照得异常耀眼。”“老李头随着冬天的第一场雪走了。”赏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1)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DE不给分。 (2)①真实再现了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卓越战绩,凸显了人物性格 ②和后文他葬石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人物思想的巨大变化; ③大量的演讲内容表明他为自己的战场表现自豪,他对战争的认识正是当时大多数人对战争的认识,如此安排更加突出了后面他思想转变的难能可贵。 (3)①老张头的出现是老李头思想上的巨大变化的关键,老李头作为胜利的战斗英雄,心理上由自豪转为悲悯与敬畏战场上逝去的生命;②带来情节的逆转,从此那些石头再也不能给老李头带来幸福感了;③深化了小说的主旨,作品由对战斗英雄的的歌颂转为对战争的反思,突出敬畏生命、反思战争的主旨。 (4)①自然环境烘托了人物形象。以银装素裹的优美雪景为老李头画了一笔大大的赞字,有力衬托了老李头反思战争、敬畏生命的形象。②“雪停、阳光、耀眼”等字眼带有鲜明的寓意,暗示着人性的光辉。③“第一场雪”暗示人的观念和思想也该经受洗礼般的净化,生命因此得以提升。④“老李头随着冬天的第一场雪走了”,饱含作者的情感倾向,充满敬佩和缅怀,对读者亦有警世作用。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本文的故事情节算不上曲折复杂。D项,“都是被抓壮丁的穷人”以偏概全。E项,文中讲的是老李头对战争的认识的变化,并未涉及“人性复苏”这一内容。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1.审题:第一,明确题干,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第二,明确要求,选择“最恰当”的两项。2.具体步骤:①根据题肢锁定与之相关的区域;②认真核对原文,找出文中相对应的阐释;③与选项逐字逐句对照、比较,选出符合要求的答案。小说通过对待雨花石前后不同的态度表现出老李头对战争认识的变化,故事内容简单情节单一,故选项A“情节曲折,故事复杂”表述有误;文中老张头的出现是促使老李头发生变化的关键情节,它让老李头意识到了一直引以为傲的象征无上荣耀的雨花石原本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其中有的还是跟自己一样的穷人,选项D“都是被抓壮丁的穷人”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选项E“人性回归”含义的理解是难点,人性是人所独有的更高一个界别的特性,人性复苏是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回归,小说讲的是老李头对战争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并未涉及到“人性复苏”的内容。小说类文本阅读常涉及到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以及表现手法等诸多因素,答题时应作整体把握。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结构安排的作用。锁定题干指向文本的内容,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从结构上看,老李头演讲的内容主要出现在小说的靠前部分,与后文“葬石”的情节鲜明对比,凸显出人物思想的巨大变化;从情节推进上看,每一次演讲结束便引出一块雨花石,直到演讲全部结束,才引出全部的雨花石,即老李头的辉煌战果,反映出老李头对自己战场上的表现充满着自豪;从人物描写方面看,演讲中还穿插着大量的动作、神态描写,真实地再现了老李头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显示出了人物的鲜明性格;从表现手法上看,听众的“热血沸腾”“掌声雷动”属于侧面描写,说明了老李头对战争的认识和当时大多数人对战争的认识是相一致的。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小说中某内容的作用(好处)可以从结构上、情节推进上、人物描写上、表现手法上几个方面着手,再结合小说表现的主题综合考虑作答。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的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阅读时只有把握好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段内各句群之间的层次关系,才能真正理解文章、把握好文章的行文思路,进而对文章进行较深层次的分析。本篇小说主要从动作、语言、心理、细节等方面刻画人物的,结合题干要求,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老李头演讲内容在结构上(情节推进上)、人物描写上、表现手法上分别起到什么作用(好处)。 (3)试题分析:从内容、情节、主旨三个方面分析。张头的出现带来的首先是老李头思想上的巨大变化,老李头作为胜利的战斗英雄,心理上由自豪转为悲悯与敬畏战场上逝去的生命;其次是情节的逆转,从此那些石头再也不能给老李头带来幸福感了;最后是作品主旨的深化,作品由对战斗英雄的歌颂转为对战争的反思,突出敬畏生命、反思战争的主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小说的基本特征是通过人物形象表现现实生活。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人物的外貌、对话、行动和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表现人物或性格;二是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通过对社会生活的细致描写,表现复杂的矛盾冲突,叙述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在情节的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的变化;三是描写具体的社会环境,以表现人物和事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用来烘托人物,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分析小说中情节(人物)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开头,设置悬念,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中间,推进故事,引起下文;结尾,照应前文,补充解释,或巧设突转,出人意料,引人深思;配角,主次互动,深化主旨情感或以配角衬托主角。回答具体问题时,应联系前后文,从内容、情节、主旨等方面进行分析。 (4)试题分析:小说结尾一共三句话,可从三个角度赏析:一是自然环境描写有何作用;二是关于雪景描写有何寓意;三是整段描写作为结尾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结合小说全篇不难看出自然环境起到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银装素裹的优美雪景包含赞美之情;“雪停、阳光、耀眼”等字眼暗示着人性的光辉;“第一场雪”暗示人的观念和思想也该经受洗礼般的净化;“老李头……走了”充满敬佩和缅怀。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段落的作用(包括开头和结尾),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入手。如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过渡段承上启下(或启下);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3)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赏析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一般可从六个角度考虑: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渲染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作铺垫;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展开、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旨;象征和暗示。答题时,先准确表述所起的作用,再具体阐释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比如本题回答“自然环境烘托了人物形象”之后,接着阐释什么样的自然环境烘托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如本题的“银装素裹的优美雪景”烘托了“老李头反思战争、敬畏生命”的形象。答题时切不可脱离文本凭空臆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

句子是,         

(2)《虞美人》中与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子是,  

(3)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到要顺应天地万物的规律,达到“以游无穷者”的诗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牡丹

李山甫①

邀勒②春风不早开,众芳飘后上楼台。数苞仙艳火中出,一片异香天上来。

晓露精神妖②欲动,暮烟情态恨成堆。知君也解相轻薄,斜倚阑干首重回。

【注】①李山甫,晚唐诗人,累举不第,无人援引,曾入魏博节度使幕府为从事。

②邀勒:遮拦,阻留。③妖:艳丽,美好。

1.这首诗描写了牡丹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2.作为咏物诗,在情感表达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张镒,苏州人,朔方节度使齐丘之子也。以门荫授左卫兵曹参军。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以尝伏事齐丘,镒为判官。乾元初华原令卢枞以公事呵责邑人内侍齐令诜令诜衔之构诬外发镒按验枞当降官及下有司枞当杖死。镒其公服白其母曰:“上疏理枞,枞必免死,镒必坐贬。若以私则镒负于当官,贬则以太夫人为忧,敢问所安?”母曰:尔无累于道,吾所安也。”遂执奏正罪,枞获配流,镒贬抚州司户。大历五年,除濠州刺史,为政清净,州事大理。乃招经术之士,讲训生徒,比去郡,升明经者四十余人。李灵曜反于汴州,镒训练乡兵,严守御之备,诏书褒异,加侍御史、沿淮镇守使。建中三年正月,太仆卿赵纵为奴当千发其阴事,纵下御史台,贬循州司马,留当千于内侍省。上深纳之,纵于是左贬而已,当千杖杀之。镒乃令召子仪家僮数百人,以死奴示之。卢杞忌镒名重道直,无以陷之,以方用兵西边,杞乃伪请行,上固以不可,因荐镒以中书侍郎为凤翔陇右节度使代硃泚。德宗将幸奉天,镒窃知之,将迎銮驾,具财货服用献行在。李楚琳者,尝事硃泚,得其心。军司马齐映等密谋曰:“楚琳不去,必为乱。”乃遣楚琳屯于陇州。楚琳知其谋,乃托故不时发。镒始以迎驾心忧惑,以楚琳承命去矣,殊不促其行。是夜,楚琳遂与其党王汾、李卓、牛僧伽等作乱。镒夜缒而走,判官齐映自水窦出,齐抗为佣保负荷而逃,皆获免。镒出凤翔三十里,及二子皆为候骑所得,楚琳俱杀之。寻太子太傅,葬事官给。

(节选自《旧唐书·张镒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乾元初/华原令卢枞以公事呵责/邑人内侍齐令诜/令诜衔之构诬/外发镒按验/枞当降官/及下有司/枞当杖死

B.乾元初/华原令卢枞以公事呵责/邑人内侍齐令诜/令诜衔之/构诬/外发镒按验枞/当降官/及下有司/枞当杖死

C.乾元初/华原令卢枞以公事呵责/邑人内侍齐令诜/令诜衔之/构诬/外发镒按验/枞当降官/及下有司/枞当杖死

D.乾元初/华原令卢枞以公事呵责邑人内侍齐令诜/令诜衔之/构诬/外发镒按验/枞当降官/及下有司/枞当杖死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古代征召布衣出来做官,在汉代由官府聘请人来任职称作“辟”,由皇帝直接聘请人来做官称作“征”。

B.明经,为唐朝科举的基本科目,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主要考察考生诗赋的写作水平。

C.刺史,古代官名,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成为地方官职名称,隋唐时多以刺史为太守。

D.赠,又叫“追赠”,之古代皇帝为已经去世的官员或其亲属追封官爵或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镒不计得失,坚持公正,在处理卢枞案件时,得到母亲深明大义的支持,他坚持上奏,秉公论罪,最后自己被贬谪到外地任职。

B.张镒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在地方担任官职时,他召集经学人士,教授学生,等到他离开该地时,由四十多人通过了国家的有关考试。

C.张镒重视军备,受到褒奖。在李灵曜占据汴州反叛朝廷后,他训练当地士兵,严加防备,并且受到朝廷的赞扬,被晋升官职。

D.张镒处事不密,最终失败。在明知道李楚琳将要作乱的情况下,没有催促他上路,最终在晚上悄悄逃出城,终于免除被害的命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太仆卿赵纵为奴当千发其阴事,纵下御史台,贬循州司马,留当千于内侍省。

(2)德宗将幸奉天,镒窃知之,将迎銮驾,具财货服用献行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君子”一词早在西周时期已广为流传,其内涵主要是对贵族或执政者的专称,而较少涉及人格内容的道德意蕴。如《尚书》卷十三说:“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这里的“君子”,显然是执政者或贵族的代称。到了春秋末期,通过孔子从不同侧面的反复解说和阐发,“君子”一词被赋予许多优秀道德的内涵,成为一种理想人格模式的称谓。

翻开《论语》,有关“君子”的论述俯拾即是:“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尊贤而容众,喜善而矜不能”,等等。这表明,孔子常在君子与小人的对举和比较中,肯定和褒扬君子是他心目中的道德高尚之人。在《论语》里,孔子也数次提到“圣人”,但他明确对弟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这就是说,圣人难以看见,也难以企及,但君子能够见到,也可以并应该努力做到。

作为孔子精心勾勒和塑造的可望可及、可学可做的理想人格,君子形象在中华文化数千年演进的历史长河中,受到上至历代思想家及文人士大夫,下至社会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的广泛认同和推崇。《周易》中的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被张岱年等学者认为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涵的最佳概括。《孟子》中“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等论述,使君子人格的内蕴更加丰富,影响更加深远。值得注意的是,君子不仅是儒家着力打造和推举的理想人格形象,道家学派和法家学派对君子概念及其人格内涵也颇为认同。人们耳熟能详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就是《庄子·山水》中的名言。荀子在构建礼法体系时强调:“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在荀子看来,一个崇尚礼法的社会,如果没有君子这样品行高尚的人来参与和维护,那将会失去构建礼法社会的基本前提。

后来,思想家对“君子”概念的引述和阐发同样不胜枚举。从西汉的董仲舒到东汉的王符,从唐代的孔颖达到宋代的程颢、程颐和朱熹,从明代的王阳明到清代的王夫之等,都从不同角度和方面对君子概念及君子文化进行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挥。明清时期流行很广的人生格言类著作,多半也将君子人格奉为典范和楷模。如《菜根谭》云:“君子处患难而不忧,当宴游而惕虑,遇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便是对君子安贫乐道、处安虑危、遇强不屈、见弱怜悯等优秀品格的赞扬。《围炉夜话》云:“君子存心,但凭忠信,而妇孺皆敬之如神,所以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处世,尽设机关,而乡党皆避之若鬼,所以小人枉做了小人。”这就是在君子与小人不同处世方式的比较中,充分肯定君子以忠贞和诚信为立身之本的做法。君子概念及其文化,不仅在中华历代典籍中汗牛充栋,而且一直活在历代中华儿女的心中。今天人们口头还常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可以说,“君子”是数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的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儒家学说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其中很重要的内容是阐扬仁、义、礼、智、信及忠、孝、廉、耻等众多为人处世的伦理和规范,它们最终都集聚、沉淀、融入和升华到一个理想人格即“君子”身上。我们的先贤崇尚君子品格,甚至把象征高洁、清雅、虚心和气节的梅兰竹菊四种植物人格化,称为“四君子”。宋代以来,以梅兰竹菊表现四君子品格的书画数不胜数,其繁盛景象让人叹为观止。“君子”概念古老而鲜活,在当代社会也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在不同阶层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君子风范今天仍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奉为做人的圭臬。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成为一种理想人格模式的称谓,有一个发展过程,原来“君子”主要指某一类人,后来才被赋予许多优秀道德的内涵。

B.“君子勤道,不作无益害有益”中的“君子”,指的是处于执政者或贵族地位,道德高尚,不做危害社会和民众之事的那些人。

C.君子这一形象是孔子精心勾勒和塑造的,它不同于难以看见、也难以企及的圣人形象,君子有可望可及、可学可做的理想人格。

D.从西汉到清代,董仲舒、王夫之等人对“君子”这一概念内涵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说明君子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论语》一书中,孔子肯定和褒扬君子,君子是他心目中道德高尚的人,而小人则是与君子相对的另一类人。

B.《周易》中的名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被部分学者认为是对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内涵的最佳概括。

C.《庄子》中的名言“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以比喻的手法阐明了君子与小人在人际往上的差异。

D.《菜根谭》中说的“遇权豪而不惧,对茕独而惊心”,便是对君子安贫乐道、处安虑危,遇强不屈优秀品格的赞扬。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阐述了君子这一概念内涵的发展变化,表现了君子理想人格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人格的深远的影响。

B.作为理想人格的君子,其行为必然符合“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这些儒家为人处世的伦理和规范。

C.在君子理想人格形象的打造和推举过程中,不同学派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荀子还从社会治理上论证了君子的重要作用。

D.君子这一概念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不同阶层人群中都有相当的知晓度和认同度,绝大多数人也把君子风范奉为做人准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大学新生报到现场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画面:随同新生来到大学的,是大批的家长,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七大姑八大姨;校园里,时常看到家长们拿着行李,忙前忙后。更让人难过的是大家脸上的表情。孩子觉得理所当然,父母也觉得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大家喜笑颜开、其乐融融。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成记叙或议论文,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