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母亲 莫言 ①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母亲

莫言

①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

2.理解文中两处划横线句子的含义。

(1)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3.第③段中,画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4.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

 

1.从听觉、视觉、嗅觉方面描写母亲捶打野菜的情景,构成了一幅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劳动场面。 2.①母亲不逃避困难和不幸,乐观顽强的面对困难;②面对苦难要坚强的活下去,表现母亲的坚强和责任感;这种庄严的承诺,是为了消除儿子的担忧,体现了母爱的伟大。 3.照应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体现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反衬母亲的坚强。 4.(1)从内容上,为了更好的全面的揭示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丰富了文章内容;如果不写父亲、爷爷,内容就显得单薄。(2)从主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的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互为补充,文章有厚重感。(3)从人物形象上,母亲和父亲、爷爷相互映衬补充,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4)其他方面,可以使我体验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不光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也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 【解析】 1.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的要求是对“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进行赏析,“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这是视觉描写,“绿色的”是野菜的颜色,“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这是嗅觉描写,写野菜汁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是听觉描写,写听到的感受。联系下文作者写到“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赏析场面描写,可以选择作者描写时运用到的感官角度,鲜活的动词形容词等。还可以再写一写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有什么作用。赏析此类语句时,首先要把此句所在的段落或者附近的语段内容有大概的了解,然后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来简析句子的含义。文章第二段叙述母亲一生中所遭受的苦难,在这种情形下,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来刻画了母亲这一伟大的形象:乐观、顽强、富有责任感。所以答题时,要从上面几个角度组织答案。 2. 试题分析:(1)“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竟然”表示意外,“哼唱着一支小曲”说明母亲的乐观顽强。勇敢去面对苦难和不幸。(2)抓住画线句子前后的这几句话来理【解析】 “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母亲那样说是为了不让儿子担忧,从中可以看出母亲面对苦难活下去的顽强精神,还有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理解句子含义。所谓理解句子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意思。问题的主要形式有:上文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揣摩下列各句,说说你对句子的理解;揣摩文中画线句子,回答问题。对文章中具体句子含义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 3. 试题分析:前文说“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出现这么多女人自杀,正说明了那个岁月的艰难,这是照应前文,正因为有这么多人自杀,所以我更担心母亲。这么多人自杀,也说明了人性的脆弱。写其他人自杀,母亲坚强乐观的生活着,这也是一个反衬,以突出母亲的顽强。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指出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这类句子多是在文章结构中起着关键作用,比如过渡衔接、前后照应、揭示主旨、升华主题等。分析此题时,正如题干要求的,要从内容和结构上来分析这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要分析村子里几个女人的自杀所体现的生活的艰难、人性的脆弱,从这个角度来反衬母亲的坚强。在结构上,村里女人的自杀正好照应了前文“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时期”这个背景,自然而然的引出下文我对母亲的担忧。这种结构的照应,体现了情节的完整性。 4. 试题分析:结合文章最后一段“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来理解。无论是母亲、父亲,还是爷爷他们都是普通人,他们身上都有一些宝贵的品质,他们都给在做人方面,给我巨大的影响,这样写文章内容就丰富了许多。母亲给我的教育主要是面对苦难,要坚强乐观的生活着,而父亲和爷爷主要是教育我有骨气、有尊严的活着,这样文章内容就厚重了许多。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在写人的文章中,要抓住主要人物,作者是如何表现主要人物的,表现了主要人物的什么品质。除此之外,如果还写到了别的人物,要看看这些人物是起衬托作用、对比作用、有没有丰富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在文学作品中,对主人公的刻画,离不开其他次要人物的衬托,次要人物的活动能丰富内容,推动情节的发展,能全面的揭示出当时的社会现实。所以在分析此题时,要从以上几个角度来思考。如写父亲爷爷的活动,能丰富文章内容,衬托母亲的形象,可以使我体验和洞察人性的复杂和单纯,能反映当时的社会艰难的现状。如本题从主旨上看,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的活下去;我的父亲和爷爷又教育我,人要有尊严的活着,互为补充,文章有厚重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 长沙》中,诗人故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表现荆轲慷慨赴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徐志摩《再别康桥》一诗中作者思路急转由梦境到现实,用“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匠心独运地把无形的离别化为有形,有声,有实的实物。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回答问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这首词写于长征路上,作者指挥中央红军攻克娄山关之后。

(1)上阙从哪些角度来写景?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邓训,字平叔,南阳新野人,大司徒禹第六子也。少有大志,不好文学,禹常非之。显宗即位,初以为郎中。训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

永平中,理虖沱、石臼河,从都虑至羊肠仓,欲令通漕。太原吏人苦役,连年无成,转运所经三百八十九隘,前后没溺死者不可胜算。建初三年,拜训谒者,使监领其事。训考量隐括,知大功难立,具以上言。肃宗从之,遂罢其役,用驴辇,岁省费亿万计,全活徒士数千人。

章和二年,护羌校尉张纡诱诛烧当种羌迷吾等,由是诸羌大怒,谋欲报怨,朝廷忧之。公卿举训代纡为校尉。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强,每与羌战,常以少制多。时迷吾子迷唐,来至塞下,未敢攻训,先欲胁月氏胡。训拥卫稽故,令不得战。议者成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训曰:“不然。今张纡失信,众羌大动。诸胡所以难得意者,皆恩信不厚耳。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遂令开城及所居园门,悉驱群胡妻子之,严兵守卫。羌掠无所得,又不敢逼诸胡,因即解去。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训遂抚养其中少年勇者数百人,以为义从。

羌胡俗耻病死,每病临困,辄以刃自刺。训闻有困疾者,辄拘持缚束,不与兵刃,使医药疗之,愈者非一,小大莫不感悦。迷唐伯父号吾乃将其母及种人八百户,自塞外来降。

永元二年,大将军窦宪将兵镇武威,宪以训晓羌胡方略,上求俱行。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

四年冬,病卒官,时年五十三。吏人羌胡爱惜,旦夕临者日数千人。羌俗父母死,耻悲泣,皆骑马歌呼。至闻训卒,莫不吼号,或以刀自割,又刺杀其犬马牛羊,曰:“邓使君已死,我曹亦俱死耳。”遂家家为训立祠,每有疾病,辄此请祷求福。

(节选自《后汉书·邓训传》)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B.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C.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D.由是湟中诸胡皆言/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咸欢喜/叩头曰/唯使君所命/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大司徒,官名。周官有大司徒,掌国家之土地与人民。汉哀帝时罢丞相之职,置大司徒,与大司马,大司空,并称三公。东汉时称司徒。

B.通漕,指开通漕运河道。

C.妻子,指妻子和儿女,古今异义词。

D.“公卿举训代纡为校尉”中“代”是古代表官职变化的一个说法,是推举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训少有远志,礼贤下士。邓训是东汉官员邓禹的六儿子,他年轻时有远大志向,但他不喜欢文学,因此常常被父亲责怪;邓训喜欢施恩于人,士大夫大多归依他的门下。

B.邓训心系百姓,治理有方。肃宗任命邓训为谒者,派他监理漕运,邓训知道这件事难以成功,上报皇上,肃宗听从他的意见停止了漕运,因此保全和救活了服役的几千人。

C.邓训深明大义,以德立信。羌人迷吾的儿子迷唐为父报仇心切,欲胁迫小月氏胡人一起攻打邓训,在这关键时刻,邓训力排众议,下令打开城门并敞开家门,放胡人进城,派重兵保护。

D.邓训恩施异族,深受爱戴。羌胡人生病时,邓训找来医生为其治病,羌胡之人非常感动,前来归顺;邓训死后羌人以悼念父母的方式祭奠他并为之立祠。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因其迫急,以德怀之,庶能有用。

(2)训初厚于马氏,不为诸窦所亲,及宪诛,故不离其祸。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体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C.《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计策及有关的谋议或辞说。

D.新闻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最新的资讯。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记念刘和珍君》语言精辟、深刻,发人深思。并能将抽象事理形象化,如“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B.“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C.《小狗包弟》通过叙述小狗包弟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情感体验,反映出在文革那个动乱的年代,连狗都难以幸免,任何生灵都可能遭受不测。从而深刻地揭露了文革的罪恶,作者呼唤人性,同时具有可贵的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D.《再别康桥》这首诗体现了“新月派”提倡的“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