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文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节选自韩愈《师说》)
乙文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挈挈:急迫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耻:以……为羞耻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
C.人益不事师 事:伺候
D.又挈挈而东 东:往东去
2. 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圣人之所以为圣
C.今之世,不闻有师 D.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两组对比,论证不同的认识、做法和结果。
B.甲文对“愚人”的批判用了疑问语气,对“爱其子”者用了感叹语气,可见作者对两者的批判力度不同。
C.甲文说“师道之不传”已很久了,乙文则列举出具体朝代对其作了有力的印证。
D.乙文叙述韩愈“不顾流俗”、“抗颜而为师”,说明他是一位“好为人师”者,作者对其行为颇不以为然。
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B.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地位低的人会感到羞耻,地位高的人常会阿谀奉承。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理解断句停顿,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师不必贤于弟子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下饮黄泉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下列对文化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根据其体例,词的上阕为十三句,下阕为十二句。
B.《致橡树》的作者是舒婷,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
C.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存《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D.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意义上的联系:一种情况是名和字意义相近,如岳飞,字鹏举,“鹏举”既是大鹏展翅高飞的意思;另一种情况是名和字意义相反,如韩愈,字退之,“愈”与“退”意思正相反。
对下列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三句诗提出了民族盛衰由谁来主宰的追问,体现了词人豪迈的气概、博大的胸怀。
B.“摇曳着曙光那支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这两句表明诗人希望人们如同孩子一般懵懂而纯真,去相信未来的美好。
C.“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在一起”——这句诗说明了在诗人的爱情观中,独立自由的女性形象是爱情的必要条件。
D.“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中的“只愿”两字犹言幸福是你们的,“我”情愿独面大海,背对世俗。这表明诗人把幸福的祝福给了别人,自己却难于在尘世找到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