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根”的意义,对于理论来说,包括基础范围的广度、思想来源的深度和影响时间的长度。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蕴涵并彰显此“三度”,所以成为理论自信之根。
我国传统文人常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显示自信。从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的关系看,“腹有诗书”是基础,“气自华”或“‘论’自华”是自信的结果和表现。按文化大逻辑,理论属于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种类;先有文化、再有理论,如同先有根、再有树;文化体量大、资源足,理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文化朝气蓬勃、生机盎然,激发理论之树茁壮成长。理论是一种关乎价值观念、抽象的甚至是逻辑化的特殊文化,虽不像自然科学那么程式化符号化、历史学那么精细化系统化、艺术那么形象化、生活方式那么具体化,但离开它们,就“穷得只剩下逻辑了”;如果“唯理论而理论”,理论自信“只应天上有”。
理论不是“空心菜”,而是文化的结晶、文化海洋中耸立的灯塔。1973年,汤因比提出一个著名观点,认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和终结的文明,其世界主义精神、人文主义价值观等,将成为世界文明的希望和未来。如同“探骊得珠”或“冰山一角”,这一理论主张来自博大精深的世界历史文化,来自他对世界历史扎实而深入的研究,来自令众多文史学者叹为观止的《历史研究》。他的文化自信、学术自信促使他产生理论自信,能够作出这样的结论。存在决定意识。当历史的物质存在和意识产品转化为历史文化、成为“被意识”的历史存在,也就成为理论生成的一个源头、理论反思的一个对象、理论提炼的一个熔炉、理论链接的一个要素、理论自信的一种资源乃至资本。文化史告诉我们,文化不只是理论的“充电器”,也是理论的“发动机”,文化底蕴的厚薄、文化功率的大小、文化研究的深浅往往决定理论的深度和厚度、理论自信的强弱。
理论是思想精华,只有与文化合流才能源远流长、千古流芳。先秦“诸子百家”,源于此前的传统文化和当时的社会文化,演进为灿烂的中华文明,成为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文化自信包括对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肯定、领悟及超越;由此生发的理论自信,促使提出的理论与传统文化“接得上”,与当时人们文化心理需求“合得上”,在现实文化中“落得下”“叫得响”;面向未来,“传得开”“传得远”。
文化自信的要义在于精神自信,理论自信的要义在于价值自信,或“根”或“果”,都是为了塑造和提升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革命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当代中国人就能清晰呈现自己的人文精神和本质力量,明确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内涵,以更加充沛的精神状态、更加鲜明的价值追求,昂首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节选自2016年9月30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从文化大逻辑看,文化与理论的关系是,先有文化,后有理论,文化是基础,理论是结果。
B.理论是一种关乎价值观念、抽象的甚至是逻辑化的特殊文化,它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
C.汤因比认为中华文明将成为世界文明的希望和未来,他提出的这一著名观点来自于对世界历史文化的精深研究。
D.理论的深度与厚度决定于文化的深度与厚度,理论只有与文化合流才能永久流传。
2.下列符合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文化与理论自信能提升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B.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之根。
C.理论是文化的结晶。
D.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互为联系,彼此促进。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甲文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节选自韩愈《师说》)
乙文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挈挈:急迫的样子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耻:以……为羞耻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
C.人益不事师 事:伺候
D.又挈挈而东 东:往东去
2. 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圣人之所以为圣
C.今之世,不闻有师 D.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两组对比,论证不同的认识、做法和结果。
B.甲文对“愚人”的批判用了疑问语气,对“爱其子”者用了感叹语气,可见作者对两者的批判力度不同。
C.甲文说“师道之不传”已很久了,乙文则列举出具体朝代对其作了有力的印证。
D.乙文叙述韩愈“不顾流俗”、“抗颜而为师”,说明他是一位“好为人师”者,作者对其行为颇不以为然。
下列各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
B.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地位低的人会感到羞耻,地位高的人常会阿谀奉承。
C.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土成为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理解断句停顿,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B.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师不必贤于弟子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下饮黄泉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下列对文化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标题。根据其体例,词的上阕为十三句,下阕为十二句。
B.《致橡树》的作者是舒婷,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
C.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存《荀子》,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
D.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意义上的联系:一种情况是名和字意义相近,如岳飞,字鹏举,“鹏举”既是大鹏展翅高飞的意思;另一种情况是名和字意义相反,如韩愈,字退之,“愈”与“退”意思正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