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以“走在回家的路上”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选取你感触最...

请以“走在回家的路上”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选取你感触最深的人、事、景、物来写。②表达你最真挚的情感。 ③做到叙议结合。④文中别出现真实的地名。

 

走在回家的路上 当清爽的秋风将天空吹得高远,当枝头的绿叶换上橙黄,当我们举头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时,我背着沉重的书包走在回家的路上。 回家的路依旧是一样的,但我的心早已变了。以前,放学回家时还回忆着学校那快乐的情景,而现在,是策划着回家如何复习功课。路不变,但--心变了……。突然,一只肮脏的小手打断了我的遐想,原来,是一名小乞丐,他穿着一身破烂的衣服,伸出的小手似乎在颤抖。我摸了摸口袋,把口袋里仅剩下的一元钱递给了他。我看见他笑了,是那种发自肺腑的笑。他拿着钱向对面的小巷子奔去,一不小心摔了个踉跄,可他依然站了起来。可能这种场景在别人眼里不屑一顾,可我却深深地感到他的身影异常的坚强。他站了起来,继续向前跑,哪里有什么?我带着疑问看着他的身影,那坚强的身影似乎在诉说着什么?直到他的身影消失在我眼中,我才回过头,向家走去。 这时的我,走在那落满秋叶的小路上,脚下响起柔软而轻微的声响,心中不由升起一缕凄凉。这时,又想起那衣衫褴褛的小乞丐的背影,我不在认为乞丐是渺小的,至少他们能好好活下去,而那些一遇到挫折就自暴自弃的人,能比乞丐好得了多少呢?这时,一片树叶轻轻地落在了我的肩上,我看着它悄然落下。那是无助吗?不!那是执着!其实,每一片树叶都有着自己的愿望,那就是--飞翔!虽然它们飞翔的距离只不过是树与地的距离。然而,他们为了自己的梦想飞翔着。这难道不是执着吗?这时的我,似乎看到了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当秋天的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时,我有些不忍,伸手接住了它。他告诉我:“我要飞。”我有些不舍,到最后还是放开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它在笑!它在笑!它如同一只美丽的蝴蝶在风中,跳着凄美的舞蹈。 这时的我,不得不离开,当我踏上第一节楼梯时,一道红色的光芒照遍了我的全身,是夕阳,是新生命的召唤,这时的我,心又变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抓住“路”“家”的内涵,可以是本意也可以是比喻义。走在回家的路上,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回想一下自己在这过程中遇到了什么感动的事情,当你困苦时,开心时分别发生什么有意义写的事情,写出来就好,可以分开写嘛。开心时,痛苦时。描写生动些,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等。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命题作文的题目。 本作文内容上贴近时代生活,对于回家的路的现象,考生没有陌生感,熟悉并且有亲身体验,内容和考生的生活没有隔阂感,在阅读上也不存在障碍。抓住“家”“路”立意。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确,没有牵强的痕迹。注意记叙文文体的要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消失的故乡

谢冕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们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③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青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边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青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山坡道。我记得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以及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⑧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谢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怀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⑨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汇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造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⑩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1. 文章的标题是“消失的故乡”,那么作者写到哪些东西消失了?根据全文内容,用自己的话从三个角度概括回答。

2. 对第④段划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3.简要分析第⑩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 城乡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难免会产生矛盾冲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长句,根据要求填空。

9月28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表决均以超过三分之二的表决结果推翻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对允许“9·11”事件幸存者和遇难者亲属起诉沙特政府法案的否决。针对“‘9•11’事件受害者起诉沙特政府”,奥巴马和美国国会分别是怎样的态度?

(1)奥巴马:                。(只填两个字)

(2)美国国会:                。(只填两个字)

 

查看答案

文学常识填空。

(1)老舍,原名             ,中国现代作家。代表作品有描写人力车夫悲惨命运的优秀长篇小说《        》。

(2)六艺,即六经,指《        》《书》《礼》《乐》《易》《        》。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4句)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2)锲而不舍,                 。(荀子《劝学》)

(3)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韩愈《师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各题。

“根”的意义,对于理论来说,包括基础范围的广度、思想来源的深度和影响时间的长度。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蕴涵并彰显此“三度”,所以成为理论自信之根。

我国传统文人常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显示自信。从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的关系看,“腹有诗书”是基础,“气自华”或“‘论’自华”是自信的结果和表现。按文化大逻辑,理论属于文化,是文化的一个种类;先有文化、再有理论,如同先有根、再有树;文化体量大、资源足,理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文化朝气蓬勃、生机盎然,激发理论之树茁壮成长。理论是一种关乎价值观念、抽象的甚至是逻辑化的特殊文化,虽不像自然科学那么程式化符号化、历史学那么精细化系统化、艺术那么形象化、生活方式那么具体化,但离开它们,就“穷得只剩下逻辑了”;如果“唯理论而理论”,理论自信“只应天上有”。

理论不是“空心菜”,而是文化的结晶、文化海洋中耸立的灯塔。1973年,汤因比提出一个著名观点,认为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和终结的文明,其世界主义精神、人文主义价值观等,将成为世界文明的希望和未来。如同“探骊得珠”或“冰山一角”,这一理论主张来自博大精深的世界历史文化,来自他对世界历史扎实而深入的研究,来自令众多文史学者叹为观止的《历史研究》。他的文化自信、学术自信促使他产生理论自信,能够作出这样的结论。存在决定意识。当历史的物质存在和意识产品转化为历史文化、成为“被意识”的历史存在,也就成为理论生成的一个源头、理论反思的一个对象、理论提炼的一个熔炉、理论链接的一个要素、理论自信的一种资源乃至资本。文化史告诉我们,文化不只是理论的“充电器”,也是理论的“发动机”,文化底蕴的厚薄、文化功率的大小、文化研究的深浅往往决定理论的深度和厚度、理论自信的强弱。

理论是思想精华,只有与文化合流才能源远流长、千古流芳。先秦“诸子百家”,源于此前的传统文化和当时的社会文化,演进为灿烂的中华文明,成为我们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基因。文化自信包括对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肯定、领悟及超越;由此生发的理论自信,促使提出的理论与传统文化“接得上”,与当时人们文化心理需求“合得上”,在现实文化中“落得下”“叫得响”;面向未来,“传得开”“传得远”。

文化自信的要义在于精神自信,理论自信的要义在于价值自信,或“根”或“果”,都是为了塑造和提升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革命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当代中国人就能清晰呈现自己的人文精神和本质力量,明确表达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内涵,以更加充沛的精神状态、更加鲜明的价值追求,昂首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节选自2016930《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从文化大逻辑看,文化与理论的关系是,先有文化,后有理论,文化是基础,理论是结果。

B.理论是一种关乎价值观念、抽象的甚至是逻辑化的特殊文化,它离不开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

C.汤因比认为中华文明将成为世界文明的希望和未来,他提出的这一著名观点来自于对世界历史文化的精深研究。

D.理论的深度与厚度决定于文化的深度与厚度,理论只有与文化合流才能永久流传。

2.下列符合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文化与理论自信能提升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B.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之根。

C.理论是文化的结晶。

D.文化自信与理论自信互为联系,彼此促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