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谁能看见鹭鸶的腿 何晓 吃了早饭,老庚就准备去城西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谁能看见鹭鸶的腿

何晓

吃了早饭,老庚就准备去城西看鱼翅。

老庚在古城长大。他没事就在古城闲逛,城里的古迹,他都很熟悉。他每次走过江边,都要跟江边镇水几百年的石犀牛说几句话,拍拍牛背。这石犀牛曾被人拉到街上去充当雕塑,后来又被随意扔回江边,还被调了个个,背对着江面。

老庚站在天井里大声喊:“哥哥!哥哥!”嫂子推开门,把一个漆黑的脑壳伸出来,说:“早就去江边钓鱼了。”“咦,你的脑壳昨天还是花白的,今天咋就漆黑了?”老庚偏起脖子问。

“我这是染了发!你个疯子!”

嫂子“嘭”地一声把门关上了。

老庚把手背在身后出了门。高高瘦瘦的身影,像一根秋风里的老豇豆。老庚边往江边走,边想昨天晚上的电视节目。

昨晚看电视,他随手换到一个频道,看到一个专家正在讲“中国古代的水利建设”。专家指着一张图片说:“为了防止水直接冲击堤岸,人们在堤岸外面筑出一段形状类似鱼翅的分水堤,俗称鱼翅。这段鱼翅就在古城西边,修建于明朝,是目前四川唯一保存完好的鱼翅。”如果不是因为天黑,老庚真想当天晚上就去看看。

老庚出了古城,到了城南的江边,看见江上鹭鸶飞来飞去。他沿着滨江路一直往西走,路上冷冷清清的,只有临水的那一边,隔一段距离就插着一根鱼竿,像一只只贪婪的手,伸向江面。老庚远远地望见哥哥在最远的那根鱼竿附近坐着,白白胖胖的,很显眼。

一艘游船轰隆隆地从江心开过去,船尾拖着一条污水带,就像是犁头从枯了很久的水塘里划过,把下面的淤泥翻了上来。老庚被吓了一跳,朝着江面骂了一句。

一只鹭鸶惊恐地从老庚眼前飞过,眨眼间就在不远处展开一对大翅膀狠命地挣扎,而插在岸边的一根鱼竿也随之剧烈地摇晃起来。老庚飞快地跑到那根鱼竿旁边,发现鹭鸶的腿被鱼线缠上了,而且越挣扎,鱼线缠得越紧。老庚蹲下来,去帮鹭鸶解开鱼线,可鹭鸶显然不理解老庚的好心,拼命拍动翅膀,还来啄他。老庚呵呵笑着。鹭鸶拼命地挣扎,老庚的手被啄出血了。

鹭鸶终于飞走了,老庚直起腰来,发现哥哥跑了过来。“要你多事!我钓不到鱼,钓只鸟回去也可以给你嫂子交差呀。”哥哥拾起鱼竿抱怨着。老庚看到哥哥愤愤不平的样子,不敢再出声了。

老庚继续往城西走,他远远地看到一群人正在施工。近了,老庚发现他们正在拆鱼翅的石条!

老庚的脑袋“嗡”地一声,他冲上去拉住一个撬石条的人,大声问:“你们在干啥?”撬石条的人把老庚拨拉到一边,老庚又扑上去,趴在石条的上面,整个人写成一个“大”字。几个工人过来把老庚抬起扔到路边。老庚呜呜地哭了。

一个工头模样的人走过来说:“你哭什么哭?”老庚说:“这是明朝的东西啊!”“你懂什么?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你走远些,不要影响我们建娱乐城。”工头模样的人说,还小声骂着,“你这个疯子!”

老庚呆呆地坐在岸边,看那些人说说笑笑地拆着鱼翅。

太阳落山,撬石条的人终于收工了,江边安静下来,只有远处的江面上有几只鹭鸶在快乐地飞翔着。老庚站起来,回身去看古城,突然觉得,那片古城像一只被鱼线缠住了腿的鹭鸶。他急急忙忙地跑回古城,一边跑,一边找,一边叫“鹭鸶,鹭鸶……”一个行人想弄明白老庚在找什么,就问:“你在找什么?”

老庚突然说了一句:“你能看见鹭鸶的腿吗?”

(取材于何晓的同名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篇写老庚要去看“鱼翅”,但“鱼翅”究竟是什么,在后文才通过插叙解释,让读者由疑惑到豁然,增加了阅读趣味。

B.作者将背着手的老庚比喻成“一根秋风里的老豇豆”,形象地写出了他高高瘦瘦的外形特征,暗示他清高孤傲的性格特点。

C.文中老庚的哥哥这一形象,无论是在外形上还是在对待鹭鸶的态度上,都和老庚一致,起到了正面衬托老庚的作用。

D.无意中看到的一个介绍古代水利建设的电视节目,激发了老庚坚决保护文物的意识,他决定第二天马上去阻止人们拆除鱼翅。

E.小说写了鹭鸶被鱼线缠住和鱼翅被强行拆除两个主要情节,这两件看似无关的事,经过作者精心构思,被巧妙地联系在一起。

(2)老庚先后两次遭人骂为“疯子”,请结合文本说说其中表现了老庚怎样的性格特征。

(3)联系全文,请简析小说第2段写石犀牛有什么作用?

(4)小说的最后两个自然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1)(5分)EA(2分)B(1分) (2)(6分)第一次招骂,是因为老庚揭朋友之妻“染发”之短。(1分)老庚明知故问(“你的脑壳昨天还是花白的,今天咋就漆黑了?”),较真偏执,幽默,戏谑中透出邻里熟人的温情。(2分)第二次招骂,是因为老庚趴在石条上哭着保护明朝古物“鱼翅”。(1分)老庚的所作所为,古城贪欲的人们是无法理解的,显现对文物保护的执着。(2分) (3)(6分)答题要点:这是一段插叙(1分),将人们随意处置石犀牛和老庚对石犀牛慎重看待作对比(1分),说明古城人们缺乏文物保护意识(1分),表现出老庚对文物古迹的喜爱(1分),为下文写人们随意拆除鱼翅和老庚与他们产生冲突做铺垫(1分),批判了社会普遍存在的为了满足贪欲而肆意破化文物古迹的行为(1分)。 (4)(1)艺术结构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2分)结尾照应小说标题,并与前文对鹭鸶的描写形成照应,同时使读者心中对古城的未来充满想象。(2分)(2)艺术手法上,所描绘鹭鸶形象具有丰富象征意义。(2分)快乐地飞翔的鹭鸶和被鱼线缠住了腿的鹭鸶代表着古城不同的命运,引人遐想深思。(2分)(3)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2分)通过对鹭鸶生命状况的关切,表达了对古城命运的忧虑,周围人对老庚行为的不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小说的主题。(2分)(三点答出两点即得8分。其他角度,理据充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B“清高孤傲”不准确;C“都和老庚一致,起到了正面衬托老庚的作用”有误;D“激发了老庚坚决保护文物的意识,他决定第二天马上去阻止人们拆鱼翅”有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本文中哥哥是和老庚不同的形象,运用反衬手法;他觉定第二天去看看是因为专家说这段鱼翅就在古城西边,修建于明朝,是目前四川唯一保存完好的鱼翅,不是因为知道明天要拆除。 (2) 试题分析:第一次是嫂子骂他,因为他说嫂子“你的脑壳昨天还是花白的,今天咋就漆黑了?”他这是明知故问,口吻幽默戏谑。第二次是他扑倒在正在拆毁的石条上,试图阻止鱼翅被拆迁,被人说成“疯子”,他爱惜文物,却不被理解,被说成疯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方法。③从情节的发展来透视人物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来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通过老庚的语言、动作分析人物形象。 (3) 试题分析:通读全文,仔细研读文章第二段,从“他每次走过江边”可知后面关于石犀牛的内容属于插叙,作者看似随意的几笔却写出了两类人对待文物之间的态度,形成对比;并且以随意处置文物的人为多数来说明整个社会对待文物的态度,又为下文作铺垫。由此组织语言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插叙的作用: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文中插叙的部分,表现两种人对文物的不同态度,也为下文建娱乐城而拆除古代水利建设鱼翅伏笔。 (4)试题分析:从结构角度分析,照应标题,与前文的解救鹭鸶呼应;从手法角度分析,快乐地飞翔的鹭鸶和被鱼线缠住了腿的鹭鸶代表着古城不同的命运,引人遐想深思;从主题分析,表达了对古城命运的忧虑,明代的鱼翅被拆毁,古城命运让人担忧。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小说结尾分析答题角度,1.情节角度 :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基调一致。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3.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这个结尾耐人寻味,古城的未来让人担忧,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                          。”

(2)《师说》一文语言表达简洁生动,文中“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题。

禾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

【注】孔平仲:北宋诗人。曾屡遭贬谪,做过地方官吏。  窦:深潭。  粗了:大致了结。

1.诗人是如何表现“禾熟”的?请结合前两句简要赏析。

2.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人。咸通末擢进士,礼部侍郎王凝所奖待,俄而凝法贬商州,图感知己,往从之。凝起拜宣歙观察使,乃辟置幕府。召为殿中侍御史,不忍去凝府,台劾,左迁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卢携以故宰相居洛,嘉图节,常与游。携还朝,过陕虢,属于观察使卢渥曰:“司空御史,高士也。”渥即为僚佐。会携复执政,召拜礼部员外郎,寻迁郎中。

黄巢陷长安,将奔,不得前。图弟有奴段章者,陷贼,执图手曰:“我所主张将军喜下士,可往见之,无虚死沟中。”图不肯往,章泣下。遂奔咸阳,间关至河中。僖宗风翔,即行在拜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后狩宝鸡,不获从,又还河中。龙纪初,复拜旧官,以疾解。景福中,拜谏议大夫,不赴。后再以户部侍郎召,身谢阙下,数日即引去。昭宗在华,召拜兵部侍郎,以足疾固自乞。会迁洛阳,柳璨希贼臣意,诛天下才望,助丧王室。诏图入朝,固堕笏,趣意野耄。璨知无意于世,乃听还。

图本居中条山王官谷,有先人田,遂隐不出。作亭观素室,悉图唐兴节士文人。名亭曰休休,作文以见志曰:“休,美也,既休而美具。故量才,一宜休;揣分,二宜休;耄而聩,三宜休;又少也惰,长也率,老也迂,三者非济时用,则又宜休。”因自目为耐辱居士。其言诡激不常,以免当时祸灾云。豫为冢棺,遇胜日,引客坐墓中酌酒赋诗。客或难之,图曰:“君何不广邪?生死一致,吾宁暂游此中哉?”每岁时,祠祷鼓舞,图与闾里耆老相乐。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时寇盗所过残暴,独不入王官谷,士人依以避难。

朱全忠已篡,召为礼部尚书,不起。哀帝弑,图闻,不食而卒,年七十二。图无子,以甥为嗣,尝为御史所劾,昭宗不责也。

(选自《新唐书·列传一一九》,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而凝法贬商州   坐:因犯……罪

B渥即为僚佐      表:上表推荐

C僖宗凤翔        次:依次排列

D堕笏           阳:假装

2.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

B.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

C.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

D.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一日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司空图曾受到礼部侍郎王凝的赞许,当王凝被贬到商州时,司空图感激他的知遇之恩,跟随他一同前往。

B.卢携赞赏司空图的气节并向卢渥推荐他,在卢渥的帮助下,司空图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不久,升为郎中。

C.司空图隐居王官谷,并建造了一座亭子,唐代那些节士文人因其“三宜休”而为此亭命名为“休休”。

D.司空图原住中条山王官谷,有祖上的田产,于是隐居不出。他言语奇特古怪,是为了表达他超然世外的观点。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迁洛阳,柳璨希贼臣意,诛天下才望,助丧王室。

(2)豫为冢棺,遇胜日,引客坐墓中酌酒赋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散文的文体提纯要彻底

可以准入艺术殿堂的散文只有三种:抒情散文、随笔和小品文。这样的散文才有资格与小说、诗和戏剧举行圆桌会议,进行交流,因为它们是审美性文章,是文学作品,表达的都是人情、人性和人的欲望。其他文章,虽然有散文之元素,也用了艺术之技法,甚至还曾经冠以散文之名,但它们的形式却过于随便,思想上也过于窄浅急近,论艺术是不够的,那么就请止步,不登艺术殿堂了。不过仅仅作者自觉尚不成,学者和编辑也应该负责,当拒之门外就拒之,否则文体的提纯便难以彻底。在这个问题上,作者比学者自觉,学者比编辑敏感。

抒情散文是散文的主流。在现实中,它的作者颇众,在历史上,它的传统甚深,路正,容易繁荣。抒情散文并不是空洞的抒情,相反,它是以一定的叙述为基础的。抒情散文可以记人、记事、记行、记俗、记游,也可以记史,不过凡记皆出乎情,以动情而记,是感于哀乐的,否则不是抒情散文。刘鹗说:“感情生哭泣。”他还认为从屈原到司马迁,到曹雪芹,都是以作品而哭泣。他指出:“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宗教之感情。”然而不管什么感情,抒情散文之情必须是私情,自己之情,这才可能是真情。当然,真情还不够,优秀的抒情散文还当情高、情贵,不乏生命的体验。古代作家和现代作家中都有不少抒情散文的大家。

随笔也有叙述,但它的优势却是议论,或夹叙夹议更合适,不过论的成分更多。随笔靠的是识,非饱学之士不可为。当然仅仅掉书袋也不行,因为识属于哲思。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言如随笔,德如识,所以识也是人格境界的表现。它还应该个性鲜明,机智、幽默,不能总是一张严肃的脸。随笔在历史上相对发达的是西方,以法国的蒙田尤为突出,之后在英国昌盛至极,培根、兰姆,都是随笔的高手。在中国现代文学发生时,随笔也来到中国文学的园地,成为散文的一种,并十分流行。凡学者化并思想者化的作家,多作随笔,杰出的有胡适、丰子恺、梁遇春、钱钟书。当代文学在改革开放以后焕然一新,随笔作家应运而起,其中影响广泛的有张中行、金克木、王充闾、卞毓方、周国平、余秋雨。随笔固然源于西方,不过在中国,古文中的论和疏一类也有随笔的因子,甚至认为庄子、韩非子和贾谊的一些文章是随笔,王守仁的一些文章是随笔,也不无道理。写随笔需要怀疑品质、独立思想、自由精神,社会昌明才会兴旺,西方和中国概莫能外。一旦社会禁锢,随笔便枯萎。

小品文在散文里占据着至尊之位,艺术要求极高,非妙手不可作。博学,尤其是洞明了世事,方能辞足意深,游刃有余。凡叙述、抒情和议论的成分,小品文皆有,然而它们是糅合的,融化了的,要把它们一一拎出来,显然无迹可寻。平和而不夸张,冲淡而不强调。风神气韵充盈,讥讽抨击暗藏。作者内敛不扬,然而人格意向熠熠生辉。在中国,小品文一向甚蕃,古文中的序与说一类多是小品文。王羲之和陶渊明的文章,有的实为小品文。宋明两朝,小品文很是发达。现代文学又从英国FamiliarEssay(小品文)汲取营养,从而给了小品文以丰富和提升。照鲁迅的观点,在散文家族里,小品文的成就最高,几乎在小说、诗和戏剧之上。小品文的成就以周作人、林语堂和梁实秋尤为突出,周作人又高于林语堂和梁实秋。在当代文学中,很遗憾,以小品文而成了气候的作家似乎还没有。

1.下面关于随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笔靠的是识,学识贫乏的人是不可能作的。当然仅靠引经据典、卖弄学问也不行。

B.随笔源予西方,它应个性鲜明,机智、幽默,法国的蒙田,英国的培根、兰姆都是随笔的高手。

C.虽然说随笔在历史上相对发达的是西方,但在中国古代也出现了有随笔的因子的古文。

D.随笔作者必须拥有怀疑的品质,独立自由的思想,这样社会上便能出现优秀的随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和抒情散文、随笔和相比,其他有散文因素的文章在形式思想上远远不如它们,不能登艺术殿堂。

B.抒情散文是因为动情而记,抒情是以一定的叙述为基础的,否则就成了空洞的抒情。

C.随笔也有叙述,但叙述不是它的优势,其中议论的成分更多,从论中可见作者的“识”。

D.小品文叙述、抒情和议论的成分都有,但它们是糅合的,融为一体,不能截然分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品文艺术要求极高,如果对于人世间的各种事情没能看得透彻明白,很难写出辞足意深的小品文。

B.从“感情生哭泣”这句话可以看出,抒情散文都要抒真情,并且还应当情高、情贵。

C.小品文是散文品种之一,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往往有讥讽抨击的力量。

D.鲁迅先生对小品文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它的成就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查看答案

请以“走在回家的路上”为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选取你感触最深的人、事、景、物来写。②表达你最真挚的情感。 ③做到叙议结合。④文中别出现真实的地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