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明月寺 叶弥 “山上有一座明月寺,寺里头就只有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明月寺

叶弥

“山上有一座明月寺,寺里头就只有住持夫妇两人。两人本是城里人,七零年春天来的,  不知道为什么要来。来了快三十年了,从来不见有亲戚来看他们……男的叫罗师傅,女的叫薄师傅。两个人虽说是寺院住持,但从来就是俗家打扮,一直夫妇相称。你说奇怪不奇怪?”因了这话,我走进了竹林掩映里的明月寺。

这是一座小庙,进了门,眼前一黑,过了片刻才看清室内的陈设。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摆在屋子正中的木龛里。

薄师傅从木龛后面走出来。一看见她,我就知道这是薄师傅。她是个清瘦的老妇人,薄薄的身体,薄薄的头发,皮肤是暗白的,带着一点灰,与这幽暗的屋子很相配。她的眼神很特别,清而亮。她看人的时候,眼神专注,让人感到里面仿佛有许多要紧的内容,但仔细一看,里面什么都没有。

她看了我一眼,说道:“要不要求签?”又补充了一句:“我这寺里的签,和别处不一样,不分上中下签。只要签上说的话对你有些用处,那就是上签。”于是我在观音面前焚香,磕头,在竹筒里抽了一支签,上面说道:

海市蜃楼

过眼云烟

落花流水

浮生若梦

我突然无可抑制地感到悲戚。

薄师傅又注意地看我一眼,说:“求签就像读书,在信与不信之间,最好。”

我问她:  “那到底是信还是不信?”

她索白的脸上略略有些笑容了,她说:“这个我说不清楚。”又说,“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像你这样喜欢泾渭分明。”

我突然有个感觉,薄师傅以前可能是个教师,如果她是个教师的话,她一定是语文老师,我立刻把我的感觉对薄师傅说了。我看见她先惊后喜,喜悦之色在脸上一掠而过,代之以淡淡的悲戚。

当我陷入无言的时候,薄师傅却说话了:  “我领你看我种的花去。”

薄师傅对我说,大部分是她从山上移下来的。譬如这种花,叫“剪春罗”。

她特地用手指向我指示。

我对薄师傅说:“哦,我知道了。‘剪春罗’里面有个‘罗’字,  ‘罗’,就是罗师傅——这花是你为了罗师傅种的。”

她蹲在菜地里,不看我,脸冲着一地的菜笑了。她笑得十分真心,脸有些红了。看见她  的笑容,我知道她平时不大笑的,凭她窈窕的身影,我又可以断定,她年轻时就是一个人人  宠爱的大美人。

罗师傅在院子里扫地,薄师傅走过他的面前,也不看他,像自言自语地说:“小囡说,  ‘剪春罗’是我特地为你种的。”罗师傅也像是自己咳嗽一声似的说:“我说也是。”

他俩已经默契得用不着神色和眼光交流了。

我们三个人就在厨房里的小桌子上吃晚饭了。“小囡。”薄师傅叫我了,她那如水的眼波看着我,“吃菜。”她对我说。

罗师傅说:“你莫叫人家老是吃。你叫人家看看窗子外边的云。”

厨房的西墙上有一面窗子.窗子外面是满山的姹紫嫣红,姹紫嫣红的上面——天空上,  有更绚丽的颜色。只是一天的结束,天空却像再也不回来似的.拼足了力气灿烂地谢幕。于  是我们就看到了这些美丽的云霞.甜甜的.甜得怅惘。

我说:“罗师傅这么浪漫,怪不得薄师傅给你种‘剪春罗’呢。”

两个人都看着我微笑。

第二天早晨下山,罗师傅送我。温暖的纯金色的阳光照着满山的露珠,我走了老远,还  能看见簿师傅站在庙门口朝我们张目眺望的身影。

罗师傅送我到山脚下,郑重地问:“你什么时候再来?”

我说:“一个月,或者两个月吧。”

他又说:“我和薄师傅等你来。”

一个月、两个月弹指一挥。春天过去了,夏天过去了,秋天轰轰烈烈地开始,我这才突

然想起我的许诺。

在山路上就看见明月寺被脚手架包围着,许多匠人在脚手架下忙碌。

我预感不妙。我说:  “那罗师傅和薄师傅呢?”

匠人头领说:“薄师傅死了有两个月了,罗师傅走了也有一个月了。薄师傅是病死的,  一个劲地瘦,瘦得像掉在地上一个冬天没烂的树叶子。罗师傅到孤郎岛上的香花寺正式出家  了,法名慧尘。”

往事里的往事,我已无可猜测。他们到底是谁?有着什么样的秘密?没人知道。

明月寺不会说话。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第一段借他人的一番话,交代了两位主人公的离奇身世、故事发生的缘起及时代,开篇设置悬念,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对签上所说感到悲戚,薄师傅却说出“信与不信之间,最好”及年轻时喜欢泾渭分明的话,对比之下,表现出她经历世事变幻后的大彻大悟。

C.小说以“我”的所见所感为线索,描写明月寺中罗师傅和薄师傅的俗家生活,观察细致,语言平淡舒缓而又生机充盈,不动声色却又自然真实。

D.下山时,薄师傅和罗师傅盼望“我”再来的情节,暗示二人其实并不想隐遁在明月寺,渴望有人来发现他们,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

E.罗师傅和薄师傅的爱情是一种逃遁在外的爱情,看似世外桃源,其实却仍然承受着俗世的痛苦,而对他们痛苦的谜底,“我”也无法揭破。

(2)小说中的薄师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作品以“明月寺不会说话”为结尾有何用意?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1)选C得3分,选E得2分,选A得1分,选BD不得分。 (2)①薄师傅是一位性格温柔、有思想、情感丰富(追求浪漫爱情)、情感之路较为坎坷的老妇人。②性格温柔,本性纯真而不做作,待人亲切。从带我去看花及叫我吃菜等情节可看出。③一个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对于世事、人生有特别的认识。从对“我”求签的开导可看出。④追求浪漫的生活和爱情。从为爱人种“剪春罗”一事可看出。⑤有着难以言明的悲伤过去。从在特殊的时代逃遁远离城市可看出。 (3)①渲染了宁静和谐、温馨美好的氛围。②突出了罗师傅的浪漫情怀,烘托了罗、薄两位师傅的浪漫爱情。③“天空却像再也不回来似的,拼足了力气灿烂地谢幕。……甜得怅惘”的描写和后文形成照应,暗示了罗、薄二人的悲伤结局。 (4)①照应题目和开头,形成呼应。②深化主题,突出了二人的悲剧形象。无人能真正了解他们,也无人能言说他们的痛苦。③表达“我”的遗憾和怅惘和伤感。④引发读者联想和思考。罗、薄这对夫妻“七零年春天”来到明月寺,“以前可能是教师”等信息文字闪烁,一个逝去,一个离开,让一切成了无可言说的谜。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言已尽而意无穷。 【解析】 (1)试题分析:要分析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需要结合文本内容,逐项排查即可。A项“离奇身世”不够准确;B项“大彻大悟”不对;D项“暗示……”不对。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A.B就是文本内容表述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试题分析:本题是变相的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紧抓住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情节中的人物语言、动作等,来认识人物形象。如第四段中有“为了炫耀”“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等内容,可知玛兰“主动向对方提供帮助”,是出于虚荣心,可见玛兰爱慕虚荣。然后分条概括。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如本题薄师傅是一位性格温柔、有思想、情感丰富(追求浪漫爱情)、情感之路较为坎坷的老妇人。性格温柔,本性纯真而不做作,待人亲切。从带我去看花及叫我吃菜等情节可看出。一个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对于世事、人生有特别的认识。从对“我”求签的开导可看出。 (3)试题分析: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语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此题的语段在文章的环境描写,“天空却像再也不回来似的,拼足了力气灿烂地谢幕。……甜得怅惘”的描写和后文形成照应,暗示了罗、薄二人的悲伤结局。渲染了宁静和谐、温馨美好的氛围。②突出了罗师傅的浪漫情怀,烘托了罗、薄两位师傅的浪漫爱情。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注意把握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以下几点:(1)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或气氛;(2)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3)象征和暗示,交代任务身份,表现人物性格;(4)衬托人物心情;(5)交代任务活动环境;(6)深化文章主题。本文结尾的景物描写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的同时,也给人精神鼓舞。此题可以结合文本内容作一分析归纳概括即可。“天空却像再也不回来似的,拼足了力气灿烂地谢幕。……甜得怅惘”的描写和后文形成照应,暗示了罗、薄二人的悲伤结局。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一般来说,结尾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上考虑: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或兼而有之。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暗示主题,强化情感。本题结合文本分析时即可。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文章的结尾的作用的分析主要是结尾的类型,然后分析作用,形式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急转直下等,根据特征分析作用,作用主要从结构上分析,主要分析和上下文的作用,和标题的关系,内容主要是对人物性格塑造的作用的和情感主旨表达的作用。如照应题目和开头,形成呼应。深化主题,突出了二人的悲剧形象。无人能真正了解他们,也无人能言说他们的痛苦。表达“我”的遗憾和怅惘和伤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表现作者无限乡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注】①嘉佑八年(1061年),作者赴任陕两路过渑池。其弟苏辙送至郑州,然后返回京城开封,写了《怀渑池寄子瞻兄》寄赠。作者遂作此和诗。②据苏辙所注·兄弟二人昔日一同应举,过宿渑池县寺舍,曾在老僧奉闲的僧房壁上题诗。③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

1.诗歌最后两句回忆往昔路过渑池的情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宋诗富于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说理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徐坚,西台舍人齐聃子也。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长者。圣历中,车驾在三阳宫,  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坚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方庆善《三  礼》之学,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又赏其文章典  实,常称曰:“掌纶诰之选也。”再思亦曰:“此凤阁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同修《三教珠英》,诸人依竖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再迁给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时方盛夏,坚上表曰:“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月令》:  ‘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纳坚所奏,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坚以蛮夷生梗,采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睿宗不从,令知古发剑南兵往筑城,将以列置州县。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渍,姚、嶲路由是历年不通。

坚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坚以与羲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谓人曰:“非敢求高,  盖避难也。”及羲诛,坚竞免坐累。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民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赠太子少保,谥曰文。

(节选自《旧唐书·徐坚传》)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从明戮,有时令    乖:违背、不和谐。

B哀矜之惠,洽乎四海    哀矜:怜悯慎重。

C.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决杖:处以杖刑。

D.坚多识典故             典故:典制掌故。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B.陛下诞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C.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D.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坚博识多闻,富有才华。他年少时博览经史,担任判官时被委以起草表奏的重任;他参与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国史等,七次进入书府,受到时论赞美。

B.徐坚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当时韦月将因得罪武三思受其诬陷而被皇上下令处死,徐坚上表进谏,认为皇上在夏季行刑不合时令,皇上最终采纳了他的表奏。

C.徐坚思虑周全,很有远见。李知古出兵攻打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归降以后,又修筑城池,征收重税。徐坚认为不妥,后来果然李知古被杀,蛮众反叛。

D.徐坚洁身自好,主动避嫌。他的妻子是当时侍中岑羲的妹妹,但他没有因此而求取高位,而是坚决辞去机要职务;后来岑羲被杀,他也避免了大灾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

(2)坚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禁书与文字狱

王彬

禁书一词,最早见于宋人苏辙的《乞载损待高丽事件札子》,里面写道:“即不许买禁物、禁书及诸毒药。”什么样的书籍定性为禁书,苏辙没有解释。但禁书作为围剿文化的官方行为,却至晚可以上溯到始皇帝时代。书籍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禁止其刊印、流布、阅读,当然只有通过国家行政手段才能实现,

秦始皇推行禁书的全过程,后世概括为“焚书坑儒”。“焚书”即“禁书”,“坑儒”便是“笔祸”或回“文字狱”。李斯深谙秦王朝政治专制与思想专制之道,制定的禁毁六国史籍的细则,甚为刻毒。李斯将图书分为三类,《诗》、《书》、百家语之类虽不许民间收藏,但可允许博士之官保留;对医药卜筮种植之作,则不禁不毁。太子扶苏劝谏始皇:“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结果被遣至上郡蒙恬那儿监军戍边,后被秦二世赐令自杀。历史学家范文澜指出:“焚书坑儒的野蛮行经,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极端尖锐。李斯主张中央集权是合时宜的,他所代表的儒家荀子学派却是一种极端的镇压人民的政治思想……政治学派的斗争一直发展到大残杀,把孟子学派的儒生大体杀尽,李斯算是取得了胜利。但是,焚书坑儒,丝毫不能消灭学派的分歧,而且还促成了秦朝的灭亡。”始皇的教训,使后来者有所惊醒,终至元明,没有再出像焚书坑儒那样规模的禁书运动。

两汉四百余年,禁书次数寥寥,大都发生于乱世。王莽篡政后禁谶纬,董卓禁民谣,意在告诚百娃,当权者是不容触动的,即使诅咒也是犯法。晋武帝禁星气、谶纬之学,前秦禁老庄之书,北魏禁佛禁道,隋文帝禁民间撰集国史,皆出于治政需要。唐代,“诸造妖书妖言者”因危及当朝政权,是要被判绞刑的,但唐代禁书是以《唐律》的有关规定行事的,这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宋朝的禁书事件,大多发端于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闻的斗争,新党、旧党的头面人物都为此吃过官司,但宋朝的文字狱没有杀头之痛。元代禁书除学步赵宋,还大肆查禁民间宗教典籍和那些有“反叛”色彩的话本、戏剧。明太祖朱元璋推行文化专制,对言论犯忌者格杀勿论。据说,他在一寺院看到一首咏布袋和尚的诗,疑心是指斥自己,竟“尽诛寺僧”。有人认为,他这样做基于自卑与愚昧,其实,这位乞丐皇帝残忍的后面隐藏着一种“精明”。明成祖搞文字狱,其残暴程度逼似赢政“坑儒”。在明代的禁书单上,既有程朱理学之书,也有李贽的著作和《水浒传》等。

清初,为扫荡“反清复明”的思想与举动,统治者一方面施用武力镇压,一方面凶残地制造文字狱。此风一开便不可收,清以前历代统治者的种种手段都被继承和发扬。有个数据值得注意:较大的文字狱,顺治在位17年,发生7次:康熙在位61年,12次:雍正在位17年.17次:乾隆在位60年,130余。

读史可知:禁书以及由之引发的“文字狱”,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悉为统治者政治目的服务的一种重要手段。

(选自王彬《禁书·文字狱》,有删改)

1.下列对“禁书”相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国历史上的禁书,是指那些统治者担心会危及其统治而采用国家行政手段禁止刊印、流布、阅读的书籍。

B.禁书往往引发文字狱,从现有史料看,秦始皇是始作俑者,禁书和文字狱是统治者为巩固政治地位的手段。

C.禁书是由国家强制推行的一种文化专制统治,它产生于社会动荡不安的乱世,伴随而来的必是镇压与杀戮。

D.宋代的禁书事件,主要是针对那些参与党派之争的士大夫,元代不但步宋代后尘,而且查禁范围更为广泛。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李斯推行的“焚书坑儒”运动,也是一场政治学派的斗争,并最终以儒家荀子学派战胜儒家孟子学派而告终。

B.太子扶苏应是儒家学派的拥戴者,他反对法绳诵法孔子学说的儒生,因此被遣送到边塞戍边,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C.作者认为,朱元璋“尽诸寺憎”的举动,虽然残忍,但并非出于“自卑与愚昧”,而是一种出于巩固其统治的“精明”。

D.清王朝即使处于康熙、雍正、乾隆等盛世,禁书与文字狱之风并没有因此而式微,相反,却呈愈演愈烈之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朝之所以要焚毁《诗》、《书》、百家语之类书籍,是秦始皇担心此类书籍所传播的思想会危及其统治。

B.历朝禁书范围大都集中在思想论著、宗教典籍、史学文献等,而医药卜筮种植及文艺等书籍则不禁不毁。

C.纵观中国历朝历代,清朝是除秦朝之外,“焚书坑儒”最为严重的一个朝代,而且持续次数更甚于秦朝。

D.文化大革命时期焚禁“封资修”书籍的群众性运动,本质上也是统治者出于政治目的的一种政治运动。

 

查看答案

作文

题目:____________使我受益匪浅

要求:

(1)横线上要求填的是一本书的书名或是一篇文章的篇名,要写的是某一本书或某一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文中的“我”必须是考生自己;

(2)不仅要写出书名或文章名,还要写出作者的姓名或者笔名来;

(3)要具体写出书中或文章中的哪个或哪些地方使你受到什么教益,切不可只作空泛概括的介绍;

(4)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级、地名;

(5)不少于600字,字要写得规范、工整、美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