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谈谈“循序渐进”与“为而不争” 中华传统美德蕴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谈谈“循序渐进”与“为而不争”

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当前,认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深入挖掘和阐发其中的思想道德资源,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是我们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应当努力做好的一件大事。这里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循序渐进”与“为而不争”的思想。

中华传统美德之中,有一种可贵的思想,叫做循序渐进。这一思想发端于《老子》,《老子》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段话是说,世间万事万物皆有一个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我们无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始终如一地保持兢兢业业的态度,而不是虎头蛇尾,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孔子主张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荀子集诸家之说而加以改造,乃化为己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发展到南宋,再经朱熹的创造性总结,遂成“循序而渐进”的至理名言。

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又一可贵思想。若究其渊源,这一思想同样可以追溯至《老子》。《老子》最后一章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作前提。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所谓的“为”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是该书二十二章所言四个“不自”,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也就是说,人生在世,既要做有利于他人的事,也要做好自己,不要因“争”损害了自己的人格、品性等,这才叫做“为而不争”。孔子也主张“君子无所争”,只是讲法略异于老子,说的是“矜而不争”。也就是说,不争的前提是“矜”。同一个“矜”字,老子作夸饰、尊大用,主张“不自矜”,孔子则作庄敬持己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唯其如此,也就有了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弘扬先贤思想,孟子才会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古往今来,循序渐进、为而不争的思想有若春雨润物,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先人。然而近些年来,这样的思想被一些人渐渐淡忘了,急功近利、追逐金钱的坏习气蔓延滋长、无孔不入。结果,许多人对无序竞争、损人利己之事,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更有甚者,为了谋求一己私利,竟然践踏道德底线,损害国家、民族利益,弄虚作假,伤天害理。长此以往,势必导致民族道德素质下降。

凝聚人心、扶正风气,这是中国学人数千年一以贯之的社会责任意识。北宋范仲淹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执著追求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早成旷世箴言,不胫而走。清代学者顾炎武著《日知录》,用整整一卷篇幅集中探讨历代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发出了“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晚近学人据以归纳,遂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而融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之中。见贤思齐,亡羊补牢。从当前社会风气的实际出发,学人似有必要多讲讲循序渐进、为而不争的道理,多谈谈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可贵思想。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经过较长一段时期努力,定然能使中华传统美德深入人心、蔚成新风。

(陈祖武2014.8.8《人民日报》有改动)

1.下列对“循序渐进”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间万物皆有一个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循序渐进历经发生、发展、改造、总结,最终成为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

B.中华传统美德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循序渐进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可贵思想,这一思想发端于《老子》。

C.我们做任何事情往往都需要循序渐进,只有始终如一地保持兢兢业业的态度,积少成多,锲而不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D.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努力做到循序渐进,它和“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严格律己、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是统一的。

2.下列不能全面反应“为而不争”内涵的一项是(   )

A.水利万物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道德经》

B.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 车万育《增广贤文》

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 张载

D.你永远不该怀着赚钱的目的去创办一家公司,你的目标应该是做出让别人深信不疑的产品。                                            ——马库拉对乔布斯如是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要求我们无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始终如一地保持兢兢业业的态度,而不是虎头蛇尾。

B.《老子》最后一章提及的“为而不争”, 孔子主张的“君子无所争”,这里说的不争,以“为” 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为前提。

C.社会的人心风俗问题为历代中国学人所关注,数千年来以范仲淹、顾炎武等为代表的中国学人以“凝聚人心,扶正风气”为己任,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D.晚近学人根据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呐喊加以归纳,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强音融入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之中。

 

1.D 2.C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循序渐进”的表述不正确的,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结合文本内容“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又一可贵思想。若究其渊源,这一思想同样可以追溯至《老子》”“孔子则作庄敬持己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可知,严格律己体现了为而不争的思想,不属于循序渐进思想。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选项D结合文本内容“为而不争,是蕴含于中华传统美德之中的又一可贵思想。若究其渊源,这一思想同样可以追溯至《老子》”“孔子则作庄敬持己用,虽讲法各异,但皆从严格律己出发”可知,严格律己体现了为而不争的思想,不属于循序渐进思想。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能全面反应“为而不争”内涵的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选项C结合文本内容: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所谓的“为”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是该书二十二章所言四个“不自”,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可知,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不自我夸耀,不争名,不争利。C项只有第一层意思。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结合文本内容: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所谓的“为”是“为人”“与人”,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则是该书二十二章所言四个“不自”,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可知,为而不争,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有利他人、给予他人,第二层不自我夸耀,不争名,不争利。C项只有第一层意思。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B项《老子》“为而不争”, 以“为”作前提,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孔子主张“君子无所争”,不争的前提是“矜”。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老子》“为而不争”, 以“为”作前提,即有利他人、给予他人。孔子主张“君子无所争”, 不争的前提是“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

1.《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2.《醉翁亭记》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                                                                      

3.《醉翁亭记》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                                                                        

4.《爱莲说》中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的句子                         

5.《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                                                        

6.《送东阳马生序》写出从师求教道路之辛苦的句子:                                                    至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两题。

   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难独笑,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第三联中“逆”“私”二字的妙处。

2.怎样理解第一联中的“幽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小说,回答文后各题。

     汤学春

徒儿功成,拜别师父下山。师父送至山门。风雨凄迷,山色空蒙。

山风拂动师傅银髯,撩起师父衣带。师傅走了,就如山间一片飘零的黄叶。

这是师父最后一个徒儿,师父再也不会收徒了。师父潜心武功绝技“天罡刀法”的修炼,终生不娶,因而没有子嗣,以后就只有师父一个人孤守寒山了。这也是师父一生中最疼爱的一个徒儿,聪明好学,伶俐精明,平日饮食起居待师父如同亲父。师父于是把毕生心血全都传给了他。此时此刻,师父望着徒儿踽踽而行的背影,心想以后他立足江湖,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因而孤寒凄苦的同时,心中也就有了欣慰。

可是,就在这时候,徒儿回首了。

师父一怔。

徒儿不该回首,这是武林中的规矩。徒儿回首意味着他对师父还有所求。可是,这位风烛残年的师父已经一无所有了。

是师徒情份实在难分难舍么?师父想到这层,心中不快;似这等儿女情长,今后怎生成得大器?却又一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何况自己待他如同亲生,这孩子怎能丢舍得下也是人之常情。这么想着,又见那凄迷冷雨,徒儿可还是光着个脑袋呢!于是一阵心痛,慌忙回身找了把雨伞,给徒儿送去。

徒儿在前面断崖边的青石板小道上跪下了。师父热泪盈眶,慌忙上前伸出双手,欲将徒儿扶起。却是扶不起。

师父愕然。一会儿心里明白了,师傅好容易冷静下来,说:“天罡刀法乃我平生绝技,于今你已经得到了,可以无敌于天下了,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徒儿拜磕在地,说:“师傅曾教我,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相生,徒儿想这天罡刀法总有解法,望师父教我。”

师父说:“刀法乃精、气、神所致,实在五行之外。” “谢师父。”徒儿起来,拱手。然后背转身去,却是不走。横在小道上,如一截树桩。“师父,天罡刀法就算无敌于天下,若是师父另传他人,徒儿与他也只是个平手。”师父长叹,说:“为师已是风烛残年,你是我最后一个徒弟,这话可不是今天说的呵!” “别怨徒儿放心不下。”徒儿说着,别过脸拿眼睛向小道一边的断崖斜斜,“师父从这儿跳下去,就算说了真话。”

断崖万丈,但见崖边烟缭雾绕。

师父心中打个寒噤,随即哈哈大笑。师父说:“只是担心爱徒的刀法未必学到了家。”徒儿想,他的刀法已经炉火纯青,这一点他自己心里绝对有把握;师父笑,说明这刀法果然有解。

“求师父指点。”徒儿又跪下了。师傅把撑着的伞收拢,一边说:“何必如此多礼,起来吧。”待徒儿起来,师父将那伞伸到他面前说:“你未必一刀能断得了它。”

徒儿知道江湖上有以伞为兵器的,并且巧藏机关,暗器伤人煞是厉害。但是师父所用兵器虽多,唯独没用过伞;况且,这把普通的竹骨纸伞,还是他自己给师父买的,就在附近小镇上一家伞铺里买的。难道师父有什么神功一下子将它变成了铜针铁骨?即使是铜针铁骨,他的天罡刀法只要斜削下去也能将它挥为两段。

徒儿于是想:好吧,就削了这伞,看你老东西还有什么说的!想罢,抽出刀来,运足平生功力,斜着照准那伞,一刀挥去。

这自然是一把极普通的伞,哪里需要许多功力。一刀下去,纸伞顿时骨散筋飞,老师父手里握着的只是一把竹匕。然而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徒儿用力躬身的一瞬,师父的竹匕也就从他的后脑直穿咽喉,把他钉在青石板上。

山雨凄迷,山风如诉。

师父老泪纵横,一声长啸,扑下山崖。

1.下列关于小说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语出自《庄子》。“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表现了庄子当时对“小说”的赞美。

B小说是一种由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构成的叙事性文学体裁,它以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为中心任务

C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描写的角度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包括以他人言行来反映人物等。其刻画人物方法包括心理、动作、语言、外貌、神态。

D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2.本文写景简洁,关于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作描写。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

B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

C.本文的环境描写为作品定下了悲剧的基调,预示了作品情节的扑朔迷离,也为师傅雨中送伞埋下了伏笔。

D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还有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的作用。

3.本文中关于“伞”的含义和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伞,凝结了师徒之情;伞,又终结了师徒之义。

B.一把普通的伞,在师傅手中,能轻易化作一招毙命的利器,虽然徒弟死有余辜,但也含蓄的点出师傅确实有所保留。

C.结尾处的这场较量,其实已是人格武品的较量,通过师徒对伞的处理,高下已分。

D.小说散文在叙事时往往都会设置线索,本文就是以伞为线索,以小见大,深化主题。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扈蒙,字日用,幽州安次人。曾祖洋,涿州别驾。祖智周,卢龙军节度推官。父曾,内园使。蒙少能文,晋天福中,举进士,入汉为鄠县主簿。赵思绾叛,遣郭从义讨之。郡县吏供给皆戎服趋事,蒙冠服褒博,举止舒缓,从义颇讶之。转运使李谷谓曰:“蒙文学名流,不习吏事。”遂不之问。

周广顺中,扈蒙知制诰。蒙从弟载时为翰林学士,兄弟并掌内外制,时号“二扈”。

宋初,由中书舍人迁翰林学士,坐请托于同年仇华,黜为太子左赞善大夫,稍迁左补阙,掌大名市征。开宝五年,连知贡举。六年,复知制诰,充史馆修撰。七年,蒙上书言:“昔唐文宗每召大臣论事,必命人执笔立于殿侧,以纪时政,故《文宗实录》稍为详备。至后唐明宗,亦命端明殿学士以及枢密直学士轮修日历,送史官。近来此事都废,帝王言动,莫得而书。缘宰相以漏泄为虞,昧于宣播,史官疏远,何得与闻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从之,即以参知政事卢多逊典其事。

九年正月,蒙上《圣功颂》,以述太祖受禅、平一天下之功,其词夸丽,有诏褒之。其后为卢多逊所恶,出知江陵府。

太宗即位,召拜中书舍人,旋复翰林学士。太平兴国四年,从征太原还,转户部侍郎,加承旨。雍熙三年,被疾,以工部尚书致仕。未几,卒,年七十二。赠右仆射。

自张昭、窦仪卒,典章仪注,多蒙所刊定。初,太祖受周禅,追尊四庙,亲郊,以宣祖配天。及太宗即位,礼官以为舜郊喾,商郊冥,周郊后稷,王业所因兴也。若汉高之太公,光武之南顿君,虽有帝父之尊,而无预配天之祭。故自太平兴国三年、六年再郊,并以太祖配,于礼为允。太宗将东封,蒙定议曰:“严父莫大于配天,请以宣祖配天。”自雍熙元年罢封禅为郊祀,遂行其礼,识者非之。蒙性沉厚,不言人是非,好释典,不喜杀,缙绅称善人。多著述,有《鳌山集》行于世。

(《宋史  列传第二十八》 )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B.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C.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D.望自今凡有裁制之/官优恤之/言发自宸衷可书/简策者/并委宰臣及参知/政事每月轮知/抄录以备史官撰集

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从”称谓在典籍中使用非常多,如“从父”、“从舅”、“从子”等,指的是同一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人,意为“与父类从”,文中的“从弟”即此类,相当今天的堂弟。

B.贡举是我国科举制度的种类之一,是由特命大臣主持、定期举行的科考,文中的“知贡举”,指的是扈蒙参加贡举科考。

C.翰林院始设于唐,初为供职具有艺能人士的机构。自唐玄宗后翰林学士担当起草诏书职责,宋朝后翰林学士成为正式官职。

D.郊祀,也叫“郊祭”,即祭祀天地日月,是古代至高至重的国家祭典。汉董仲舒有言“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

3.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扈蒙出身官宦世家,自小文才显露,后晋时中进士,并担任鄠县主簿;但此时的他还只是一介文学名流,对官场吏事不够练达,以至于怠慢了平叛主将郭从义。

B.扈蒙官位几起几落。宋太祖时由中书舍人升为翰林学士,却因曾请托同年进士仇华而被贬,然后又逐渐一路升迁成为重臣;不过后来还是遭人憎恶而出京都。

C.太宗即位后,贬为江陵府知府的扈蒙被召回朝复任中书舍人和翰林学士。出征太原后更官至户部侍郎,最后以工部尚书退休,去世后还被追赠,可谓一路加官,荣禄身后。

D.宋太宗时有礼官援引历代以开国始祖配享祭天之礼的惯例,主张太宗以太祖配享祭祀上天。后扈蒙却以“尊敬父亲”之辞说动了太宗,改行以其父宣祖配享祭天的礼仪,此举遭有识之士非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郡县吏供给皆戎服趋事,蒙冠服褒博,举止舒缓,从义颇讶之。

2)缘宰相以漏泄为虞,昧于宣播,史官疏远,何得与闻。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饯,古代饯行的一种隆重仪式,祭祀路神之后,在路上设宴为人送行,“祖帐”是指在道旁设帐饯行。

B.丁忧是指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必须辞官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忧”又有“内外忧”,其中“内忧”指的是母亲去世。

C.奉朝请,给予闲散大官的优惠待遇。古代诸侯春季朝见天子叫请﹐秋季朝见为朝。因称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请。冠盖,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车盖,借指官吏。

D.吏部是中国古代官署,隋唐列为六部之首。长官为吏部尚书,副长官称侍郎,历代相沿,吏部掌管全国管理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