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纯粹 淬火 翠绿 鞠躬尽...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纯   绿  鞠躬尽  出类拔

B.      含英  减息

C.      心沥血  并驾齐

D.      年累月  渭分明

 

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字音,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A项,都读作“cuì”;鞠躬尽瘁,尽所能,贡献出全部力量。尽瘁:竭尽劳苦。出类拔萃,拔:超出;类:同类;萃:原为草丛生的样子,引伸为聚集。超出同类。B项,读音分别为“jǔ、zǔ、chuò、jǔ、zū”;含英咀华,咀:细嚼,引申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C项,读音分别为“kōu、ōu、òu、ǒu、qū”;呕心沥血,呕:吐;沥:一滴一滴。比喻用尽心思。多形容为事业、工作、文艺创作费尽心思。D项,读音分别为“jīng、jìng、jìng、jīng、jīng”。经年累月,经历;累月:连月。形容经历很长的时间。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字音题的答题技巧:(1)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形声字标“不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大,标“同声旁读音”的正确可能性小。常见字标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2)广东人区分舌尖前音和舌尖后音,塞擦音的送气音与不送气音,后响复韵母的“ie”与“uè”难度很大,必须矫正。(3)善用排除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缠绵  短流长

B.应    义愤填  而出

C.馈    减员  分明

D.寂    厉兵  相濡以

 

查看答案

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制胜

B.讥      悬崖

C.      百战不

D.隐      运筹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划线词语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 

A.      不及防  而就

B.      绿树成  万马齐

C.闪      见不鲜  赋诗

D.      穷兵  还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荀子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如果“人”被“物”所役,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情调”。

材料二物质时代,“皈依田园”似乎成了一种时尚。河南夏邑、湖北钟祥等中国长寿之乡每年都会迎来数以万计、五湖四海的都市人定居,他们尊奉着当地人的“生活情调”——摒弃杂念,融入自然,生活规律。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台湾)张晓风

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然而,我真的知道父亲吗?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父亲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的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听说小学时代,他每天上学都不从市内走路,嫌人车杂沓。他宁可绕着古城周围的城墙走,他一面走,一面大声背书。那意气飞扬的男孩,天下好像没有可以难倒他的事。然而,我真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

“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我有点反感,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 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而且台湾是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

我吃过韩国进口的盐腌香椿芽,从它的形貌看来,揣想它未腌之前一定也极肥厚,故乡的香椿芽想来也是如此。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敬佩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的心悦诚服。“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体会。

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暖的肉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难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慈柔之心,誓言从此不射猎。父亲的性格如铁如砧,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里,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解读吧?

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能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蒲公英的散蓬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就一切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草原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骨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1.作者开头说“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这句话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2.结合原文,赏析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

(1)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

(2)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3.从全文来看,简要概括作者所写的父亲性格特点。

4.作者以“不识”为题,如果把题目改给“回忆父亲”好不好?试加以比较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