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草婴:一生只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赵兰英 草婴本姓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草婴:一生只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赵兰英

草婴本姓盛,名峻峰。草婴是他1942年发表第一部文学译作《老人》的笔名。“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婴非常喜欢白居易的这首诗,这个笔名伴随他一生。草婴就像一颗生命力顽强的草,一生数次遭遇厄运,但他一次次闯过来了,支撑他闯过难关的是什么?是他品格中造就的坚韧和执着,是他内心充溢的从容和淡定。 

14岁那年,草婴考上上海的雷士德工学院附中。这是英国人办的一所学校,主修英语。可是草婴不满足,还想再学一门外语。那个年代的中国,苏联是进步、光明的象征。草婴看到一些关于苏联的通讯报道和文学作品,非常兴奋,由此产生强烈愿望:学好俄语,把它们翻译过来,让更多的人对这个新兴的国家有更多的了解。

在一次社会活动中,草婴认识了中共地下党员姜椿芳。姜椿芳是一个俄文通,知道草婴在学俄文,便热情地给予辅导。1941年8月,上海地下党和苏联塔斯社主办的《时代》周刊出版,主要登载有关苏德战争的电讯、特写、通讯、述评及战争题材的文艺作品。姜椿芳是这份刊物的实际负责人。那时,上海没有几个人懂俄文,姜椿芳就让草婴为《时代》翻译一些稿子。草婴有点不自信,姜椿芳鼓励他:“翻翻就会了,你翻好后,我来校阅。”在姜椿芳这位大翻译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的指引下,草婴走上翻译之路。

在群星璀璨的俄罗斯文学中,草婴最喜欢、翻译最多的是托尔斯泰和肖洛霍夫的作品。他说“我为什么特别看重肖洛霍夫和托尔斯泰呢?因为我感到,从他们的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人道主义思想和人性的光辉是最强烈的。我感受到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特别需要培养和唤醒人性。”

然而,“文革”一开始,对肖洛霍夫的批判,各级报纸铺天盖地,说他是苏修文艺的鼻祖、人民的死敌等等。被批判为吹鼓手的草婴,丝毫不惊慌:你批你的,我信我的。有朋友劝他,把肖洛霍夫和托尔斯泰的原著和一些外文书籍统统销毁,或者送到废品回收站去,争取主动。他却这样回答人家:“他们要来销毁,我没办法。但是,我自己绝不会销毁的。”免不了,他被批斗、被隔离。

草婴内心非常坚韧,而且逻辑思维能力很强。什么事,到了他这里,谁是、谁非,谁对、谁错,谁高、谁低,谁轻、谁重,谁先、谁后,他都看得清清楚楚,想得明明白白。翻译家傅雷,被扣上“右派”帽子,有关部门让草婴写材料揭发,他一个字没写。草婴后来说:“我当时就这样想,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是坏人呢?他是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一个人,尤其是知识分子,要有良心。我不能昧良心,人家是好人,就不能说人家是坏人。”在草婴的人生信条上,有这样几个字:心、脑、骨。具体说,心,就是良心。没有良心,什么卑鄙无耻的事都做得出。脑,就是对事物有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判断。骨,就是脊梁,任何时候要挺得直。

1975年,又一场灾难降临。在奉贤农村被强制劳动,瘦得体重只有90来斤的草婴,被叫去扛水泥包,一包水泥100来斤。扛了一包又一包,一次,他人还没站稳,车上的人就把水泥包压在他的肩上。他只听到腰背部“喀嚓”一声,人就昏倒在地。第十二节胸椎压缩性骨折。他是“牛鬼蛇神”,没有资格住院,只得回家。躺在木板床上,一动就痛入骨髓。结果,在木板床上吃喝拉撒一年之久,被折断了的胸椎骨,才愈合起来。这种非人的生活,有几人能挺过来?

支撑他的,就是内心那份坚韧、那份淡定。他认为,人这一生注定有许多磨难,重要的是要有韧性,挺过去。躺在木板床上,他每天给自己“打气”:坚持、坚持,一定要渡过难关!

因为不拿工资,没有级别,这位大翻译家看病也成问题。

很多人知道,巴金是中国作家中唯一不拿工资的专职作家。其实,在翻译界,还有草婴、罗稷南、傅雷、满涛、萝海,不拿工资,不定级别,不进国家编制,靠翻译稿费生活。因此,在很长时间,草婴不享受任何医疗待遇,生病后只能在街道小医院诊治。

其实,草婴也有机会成为国家编制人员,并且当官。那是1977年,文学春天来临之际,上海筹办上海译文出版社。那天,市委宣传部领导来到草婴家里,请他出任总编辑。他也有机会从事外交工作。但是,他放弃了,对入国家编制和当官,他看得很淡,他选择的路子不会改变。

草婴说:“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并不很长,所谓人生苦短,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能集中你所有精力,在你的一生中做好一件有意义的工作,那就算不错了。”就是这份淡定、从容,使他内心安静,不目迷五色心分四处,更不会怀疑和后悔自己的选择与执着、坚定。

放着总编辑位子不坐,草婴有“私心”:集中时间和精力,系统翻译托尔斯泰的作品。他说:“我认为是正确的,就把全部精力、时间都放到这上面去,其他事情一律都推掉。从18岁开始,我首先考虑的就是有限的精力、时间,怎么能够用到对社会、对人民最有益的工作上面。因此,我对时间的吝啬,也可以说节约,像犹太人节约金钱一样。” 

整整20年,他埋首于托尔斯泰所描绘的世界里。他每天早晨6点半起床,早饭后,进入书房,开始工作。亲朋好友来访,他也是坐一会儿,就说:“对不起,我要上班了。”不待人家反应,就自顾自地走进书房。他的长女不幸患上癌症,卧室与草婴的书房仅一步之遥。一边是女儿痛苦的呻吟声,一边是父亲笔头的沙沙声。草婴没有停笔,老年丧女,草婴该忍受多大的煎熬?他挺住了!他认为生老病死谁也躲不过,只是早晚不同罢了,不能因为女儿,影响工作。否则,就是“双重损失”!正在进行中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翻译,是他生命中的另一个孩子!

草婴严谨认真的翻译态度在翻译界有口皆碑。一般翻译一本书,他先把原作看过几遍甚至十几遍,弄懂弄清所有人物关系,所有情节起源,甚至做卡片。比如,《战争与和平》中的人物就有559个。草婴给每个人做一张卡片,姓名、身份、性格特点,与其他人的关系等,一一写在上面。同时,他还要熟读有关俄罗斯历史、哲学、宗教、政治、军事、风俗等方面的书籍。直到把整部原作理解透了,烂熟于心了,他才动笔翻译。即便如此,对一个词、一句话的推敲,他还要反复多遍,直到满意为止。也许人们不相信,一年365天,草婴没有一天不翻译。12卷本的《托尔斯泰小说全集》,他花了20年的时间!他每天的翻译速度是:1000字!他翻译的每个字,是用心血“呕”出来的。

草婴认为,一个文学翻译家是原著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桥梁,他必须时时刻刻想到他们,对他们负责。他说:“我做了一辈子的翻译,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成功的经验。我平生只追求一点,那就是: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摘编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因为自己非常喜欢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所以盛峻峰便以“草婴”作为自己一生的笔名,而草婴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确实与草相似。

B.草婴走上翻译之路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他不满足自己已学的知识,二是当时苏联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印象,三是姜椿芳的鼓励和指引。

C.草婴并不纯粹把翻译当做赚钱谋生的手段,他特别重视翻译托尔斯泰和肖洛霍夫的作品,其重要目的就是以他们的作品来培养和唤醒中国人的人性。

D.草婴宁可被批斗、被隔离,也不听朋友劝告,把肖洛霍夫和托尔斯泰的作品等外文书销毁或送废品回收站,说明他不懂权宜之计,也表现了他执拗的性格。

E.草婴把自己的翻译工作看得比女儿的健康和生命都重要,听着隔壁女儿痛苦的呻吟,他竟然能安心翻译,似乎有点不近人情,让人难以理解。

(2)草婴的翻译工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草婴的人生信条“心、脑、骨”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分别简要说明。

(4)草婴的“坚韧和执着”与“从容和淡定”是什么关系?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1)(5分)选C得3分,选A得2分,选D得1分,选BE不得分。 (2)(6分)①执着一念,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他认为,人生苦短,故能集中全部精力和时间,做好一件有意义的工作,其他事情一律推掉。②持之以恒,勤奋努力。他每天早晨6点半起床,20年如一日,埋头翻译工作,时间抓得很紧,用心翻译。③严谨认真的翻译态度。翻译前反复阅读原著,吃透原著,做卡片,熟读有关俄罗斯的其它书籍,翻译中仔细推敲词句。④强烈的责任心。重点翻译俄罗斯优秀作家的作品来培养和唤醒中国人的人性;时刻想到作者和读者,对他们负责。(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6分)①当翻译家傅雷被扣上“右派”帽子时,有关部门让他写材料揭发,他一个字没写;他认为傅雷是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是好人,这说明他明辨是非,对事物有自己的分析判断,有知识分子的良心。②“文革”时,大肆批判肖洛霍夫,朋友劝他,把肖洛霍夫和托尔斯泰的原著等外文书籍销毁,以保护自己,但他冒着被批斗、被隔离的危险,决不销毁,表现了他的铮铮铁骨;劳动改造,遭非人待遇,造成胸椎骨折,没处医治,他硬是挺了过来,其坚强、硬骨令人敬佩。(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4)(8分)第一问(4分):草婴的“坚韧和执著”与“从容和淡定”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关系。有了“坚韧和执著”的精神,面对困难和问题才能够“从容和淡定”;有了 “从容和淡定”的生活态度,才能够使他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也可给分) 第二问(4分):①“文革”中遭遇磨难,造成骨折,无法就医,是内心那种坚韧和淡定支撑他挺了过来;②没有国家编制,但他处之淡然、从容,放弃入编和当官的机会,内心的安静使他不怀疑和后悔自己的选择,执著于自己的事业;③女儿重病在身,他仍坚持工作,老年丧女,他忍受巨大煎熬,坚强地挺了过来,因为他能够从容地看待人的生老病死。(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B项主要因素只有一个,即第三方面;D项“执拗”的性格说法不当;E项“把……重要”说法错。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借助人物的经历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别抓身份的变化。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比较其异同。B项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有误,DE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有误。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草婴的翻译工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考生应到文中找到草婴做翻译工作时的具体表现,然后进行概括,可以从他的目标、方法、态度、决心、毅力、勤奋刻苦等方面进行概括。比如“一个人的一生其实并不很长,所谓人生苦短,讲的就是这个意思。能集中你所有精力,在你的一生中做好一件有意义的工作,那就算不错”“整整20年,他埋首于托尔斯泰所描绘的世界里。他每天早晨6点半起床,早饭后,进入书房,开始工作”等。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传记类文本中人物成功或者失败(更多先限定了某一领域)的原因,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筛选概括:目标、志向、兴趣;计划与落实;方法与途径;决心与毅力;勤奋与刻苦;团队、社会与家庭的支持。(这一点是外部环境因素);有心人,善于抓住机会。本文中,考生只要找到草婴在翻译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即可概括出答案。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草婴的人生信条’心、脑、骨‘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分别简要说明”,首先结合文本理解这三者的意思,“心,就是良心。没有良心,什么卑鄙无耻的事都做得出。脑,就是对事物有自己的思考、分析和判断。骨,就是脊梁,任何时候要挺得直”,然后再找出具体的表现,答案主要在第五、第六段、第七段,一是对待傅雷的态度,二是对待肖洛霍夫和托尔斯泰等外文书籍的态度,三是对待非人待遇的态度。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之前,考生应认真审题,“草婴的人生信条‘心、脑、骨’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分别简要说明”,然后理解“心、脑、骨”的意思,主要在第六段草婴人生信条的后面,再依据这些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信息,主要在文章的第五段、第六段和第七段。 (4)试题分析:题干中问的是“草婴的‘坚韧和执着’与‘从容和淡定’是什么关系?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解答本题,先明确“坚韧执着”与“从容淡定”的关系,然后再到文中找到草婴的具体表现。坚韧的表现主要在第七段文革遭遇磨难时,他的表现,第八段说“支撑他的,就是内心那份坚韧、那份淡定。他认为,人这一生注定有许多磨难,重要的是要有韧性,挺过去。躺在木板床上,他每天给自己‘打气’:坚持、坚持,一定要渡过难关”;从容的表现主要在第十一段,“其实,草婴也有机会成为国家编制人员,并且当官。那是1977年,文学春天来临之际,上海筹办上海译文出版社。那天,市委宣传部领导来到草婴家里,请他出任总编辑。他也有机会从事外交工作。但是,他放弃了,对入国家编制和当官,他看得很淡,他选择的路子不会改变”,第十二段“就是这份淡定、从容,使他内心安静,不目迷五色心分四处,更不会怀疑和后悔自己的选择与执着、坚定”,第十四段“一边是女儿痛苦的呻吟声,一边是父亲笔头的沙沙声。草婴没有停笔,老年丧女,草婴该忍受多大的煎熬?他挺住了!他认为生老病死谁也躲不过,只是早晚不同罢了,不能因为女儿,影响工作”。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之前,考生应认真审题,“草婴的‘坚韧和执着’与‘从容和淡定’是什么关系?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辨明二者的相辅相成关系之后,考生就需要到文中找到具体的表现,要特别关注作者或者传主关于‘坚韧和执着’与‘从容和淡定’做出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七、八、十一、十二、十四等几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蚕儿 陈忠实

从粗布棉袄里撕下一疙瘩棉花,摊开,把一块缀满蚕籽儿的黑麻纸铺上,包裹起来,装到贴着胸膛的内衣口袋里,暖着。在老师吹响的哨声里,我慌忙跑进教室,坐在课桌旁,把书打开。

老师驼着背走进来,侧过头把小小的教室扫视一周,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二年级上课,其他年级写字。老师把一张《乘法口诀表》挂在黑板上,领我们读起来:一六得六……”

我念着,偷偷摸一下胸口,那软软的棉团儿,已被身体暖热了。我想把那棉团掏出来,但瞧瞧老师,那一双眼睛正盯着我,我立即挺直了身子。

一节课后,我跑出教室,躲在房檐下,展开棉团儿,啊呀!出壳了!在那块黑麻纸上,趴着两条蚂蚁一样的小蚕儿,一动也不动。我用一根鸡毛把小蚕儿沾起来,轻轻放到早已备好的小铁盒里。再一细看,有两条蚕儿刚刚咬开外壳,伸出黑黑的头来,那多半截身子还卡在壳儿里,吃力地蠕动着。

上课的哨声响了。

二年级写字。老师给四年级讲课了。我揭开墨盒。那两条小蚕儿出壳了吧?出壳了,千万可别压死了。

我终于忍不住,掏出棉团儿来。那两条蚕儿果然出壳了。我取出鸡毛,揭开小铁盒。

哐,头顶挨了重重的一击,眼里直冒金星,我几乎从木凳上翻跌下去。老师背着双手,握着教鞭,站在我的身后。慌乱中,铁盒和棉团儿都掉在地上了。老师的一只大脚伸过来,一下,踩扁了那个小铁盒;又一脚,踩烂了包着蚕子儿的棉团儿。我立时闭上眼睛,那刚刚出壳的蚕儿啊……教室里静得像空寂的山谷。

过了几天,学校里来了一位新老师,把一、二年级分给他教了。

他很年轻,站在讲台上,笑着介绍自己:我姓蒋……”捏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他的名字,我叫蒋玉生。

多新鲜啊!四十来个学生的小学,以前的老师,从来不在学生面前说自己的姓名。新老师自报姓名,无论如何算是一件新奇事。

那天,我爬上村后那棵老桑树摘桑叶,慌忙中松了手,摔到地上,脸上擦出了血。

你干什么去了?脸上怎么弄破了?蒋老师吃惊地说。我站在教室门口,低下头,不敢吭声。

他牵着我的胳膊走进他住的小房子,从桌斗里翻出一团棉花,又在一只小瓶里蘸上红墨水一样的东西,往我的脸上涂抹。我感到伤口很疼,心里却有一种异样的温暖。

怎么弄破的?他问。上树……摘桑叶。我怯生生地回答。

摘桑叶做啥用?他似乎很感兴趣。喂蚕儿。我也不怕了。

噢!他高兴了,喂蚕儿的同学多吗?”“小明,拴牛……”我举出几个人来,多哩!他高兴了,喜眯眯的眼睛里,闪出活泼而好奇的光彩,说:你们养蚕干什么?

给墨盒儿做垫子。我话又多了,把蚕儿放在一个空盒里,它就网出一片薄丝来了。

多有意思!他高兴了,把大家的蚕养在一起,搁到我这里,课后咱们去摘桑叶,给同学们每人网一张丝片儿,铺墨盒,你愿意吗?

好哇!我高兴地从椅子上跳下来。

于是,他领着我们满山沟跑,摘桑叶。有时,他在坡上滑倒了,青草的绿色液汁粘到裤子上,也不在乎。

三天后,有两三条蚕儿爬到竹箩沿儿上来,浑身金黄透亮,扬着头,摇来摆去,斯斯文文地像吟诗。它要网茧儿哩!

老师把一个大纸盒拆开,我们帮着剪成小片,又用针线串缀成一个个小方格,把已经停食的蚕儿提到方格里。

我们把它吐出的丝儿压平;它再网,我们再压,强迫它在纸格里网出一张薄薄的丝片来。老师和我们,沉浸在喜悦的期待中。

我的墨盒里,就要铺一张丝片儿了!老师高兴得像个小孩子,是我教的头一班学生养蚕网下的丝片儿,多有意义!我日后不管到什么地方,一揭墨盒,就看见你们了。可没过多久,老师被调走了。他说:有人把这儿的情况反映到上级那儿,说我把娃娃惯坏了!

于是我想到村子里许多议论来。乡村人看不惯这个新式先生——整天和娃娃耍闹,没得一点儿先生的架式嘛!失了体统嘛!他们居然不能容忍孩子喜欢的一位老师!

三十多年后的一个春天,我在县教育系统奖励优秀教师的大会上意外地碰到了蒋老师。他的胸前挂着三十年教龄的纪念章,金光给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增添了光彩。

我从日记本里给他取出一张丝片儿来。

你真的给我保存了三十年?他吃惊了。

哪能呢?我告诉他,我中学毕业后,回到乡间,也在那所小学里教书。当老师的第一个春天,我就和我的学生一起养蚕儿,网一张丝片儿,铺到墨盒里,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我都带着踏上社会的第一个春天的情丝

蒋老师把丝片接到手里,看着那一根一缕有条不紊的金黄的丝片儿,两滴眼泪滴在上面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6年第16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第二段写到,老师侧过头把小小的教师扫视一周,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短短两句话表现出老师的威严,并为下文写他惩罚学生的粗暴行为埋下了伏笔。

B是个喜欢养蚕、爱贪玩的孩子,把蚕带到教室,还不时地偷看,课堂上不能专心学习,受到老师的严厉惩罚理所当然。

C.原先那位老师因体罚学生而被上级部门调走,因而这才有了名叫蒋玉生的年轻教师来校教一二年级,这位新老师与原先的老师有很大的不同。

D.小说对蒋老师与学生们一起采桑养蚕的情节描写得细腻而生动,传达出师生共同劳动的喜悦,然而,蒋老师却遭非议,不久就被调走,这便构成了行文的波澜。

 

E.年轻的蒋老师顺应学生天性,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学生打成一片,深受学生喜爱,但村民们对他并不认可。

2)小说以蚕儿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作品中的蒋老师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在人物塑造和主旨表达方面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全文分别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             ”两句明确指出,女子没有什么过错,可是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

(2)荀子在《劝学》中说明一天到晚冥思苦想不如片刻时间的学习有益的名句是“             ”。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小虫、米粒作比喻感叹人生短促、个人渺小的两句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南征

杜甫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乘船前往长沙,此诗为途中所作。这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1.赏析首联的景物描写,并联系全诗说明其作用。

2.这首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金幼孜,名善,新淦人。建文二年进士。成祖即位,改翰林检讨,与解缙等同直文渊阁,迁侍讲。永乐五年,迁右谕德兼侍讲,因谕吏部,直内阁诸臣胡广、金幼孜等考满,勿改他任。七年,从幸北京。明年北征,幼孜与广、荣扈行,驾驻清水源,有泉涌出。幼孜献铭,荣献诗,皆劳以上尊。帝重幼孜文学,所过山川要害,辄命记之,幼孜据鞍起草立就。使自瓦剌来,帝召幼孜等傍舆行,言敌中事,亲倚甚。尝与广、荣及侍郎金纯失道陷谷中。是夜,帝遣使十余辈迹之,不获,比至,帝喜动颜色。自后北征皆从,所撰有《北征前录》和《北征后录》。二十二年从北征,中道兵疲。帝以问群臣,莫敢对,惟幼孜言不宜深入,不听。次开平,帝谓荣、幼孜曰:“朕梦神人语上帝好生者再,是何祥也?”荣、幼孜对曰:“陛下此举,固在除暴安民。然火炎昆冈,玉石俱毁,惟陛下留意。”帝然之即命草诏招谕诸部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寻加太子少保兼武英殿大学士。是年十月,命幼孜、荣、士奇会录罪囚于承天门外。诏法司,录重囚必会三学士,委寄益隆。帝御西角门阅廷臣制诰,顾三学士曰:“汝三人及蹇、夏二尚书,皆先帝旧臣,朕方倚以自辅。尝见前代人主恶闻直言,虽素所亲信,亦畏威顺旨,缄默取容。贤良之臣,言不见听,退而杜口。朕与卿等当深用为戒。”幼孜等顿首称谢。洪熙元年,进礼部尚书兼大学士、学士如故,并给三俸。寻乞归省母。幼孜简易静默,宽裕有容。眷遇虽隆,而自处益谦。名其宴居之室曰“退庵”。疾革时,家人嘱请身后恩,不听,曰:“此君子所耻也。”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五》)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然之/即命草诏/招谕诸部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

B.帝然之/即命草诏/招谕诸部/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

C.帝然之/即命草诏/招谕诸部/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

D.帝然之/即命草诏/招谕诸部/还军至榆木川/帝崩/秘不发丧/荣讣京师/幼孜护梓宫归/仁宗即位/拜户部右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职务、调动等事物,长官为礼部尚书。

B.先帝是古代朝代更替之后,后代人对前代帝王的一种尊称,既包括已经去世的,也包括健在的。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跪拜礼,双腿跪下,叩头至地,后多用于书信署名的后面,表示敬意。

D.大学士是古代官名,不同朝代设置情况不同,权限也不同。明代中叶以大学士为内阁长官,负责起草诏令、批复奏章等事务,官品虽低,权力很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幼孜很有文才,受到皇上敬重,北征途中,他写了有关泉水的铭文,受到皇上高级别的慰劳;经过山川要害,皇上就让他记载下来,他骑在马上很快就写好了。

B.金幼孜直言进谏,未被皇上采纳。北征半路上,士兵疲惫,皇上向群臣问对策,没有人敢应答,只有他建议不宜深入,但皇上没有听取。

C.金幼孜深受器重,升官加俸。仁宗下诏给法司,审查重案犯时,一定要会见金幼孜等三人;洪熙元年,又让他晋升为礼部尚书,并兼原职,享受三份俸禄。

D.金幼孜为人平易,淡泊谦虚。他平易少言,心胸宽阔,虽然很受皇上恩宠,但仍非常谦虚,病重时,家人嘱咐他向皇上请求身后的恩荣,被他拒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夜,帝遣使十余辈迹之,不获,比至,帝喜动颜色。

(2)贤良之臣,言不见听,退而杜口。朕与卿等当深用为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工具生产到器皿制作,实用与鉴赏、物质与精神,其间的融通与升华往往妙不可言。《诗经》中把对骨器、象牙、玉石的加工形象地描述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工匠那种精雕细琢、醉心忘我的情态跃然于诗句之间。

器物制造崇尚“工匠精神”,艺术创作亦然。曾侯乙编钟高超绝伦的铸造技术和近乎完美的演奏性能,记载于世界音乐史;北宋徽宗时的汝瓷,其釉如“雨过天青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那种至高至上的追求将中国瓷艺推向一个历史巅峰。这些都是中国“工匠精神”的艺术呈现。

要明白什么是艺术创作的“工匠精神”,得先弄明白什么是“工匠”。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匠,木工也;工,巧饰也。”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则曰:“为巧必遵规矩、法度,然后为工。”以上阐释可以有三层理【解析】
首先工匠来自生活实践,工匠做出来的物品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其次是这物品要“巧”,要可“饰”,要既满足实用需求,还具备赏鉴品性,这就需要工匠用心、用脑、用情;另外工匠的劳动有规矩,有法度,要追求精巧而非花巧,这体现了工匠职业的质量和专业要求。

言及中国现代艺术的“工匠精神”,齐白石先生是一个生动的典型。美国《纽约时报》一篇艺术评论曾这样描述:“他(齐白石)出身于农民家庭,曾是一个乡村木匠,因为痴迷而爱上艺术。在他的画笔之下,花、鸟、鱼、虾都有了生命。”艺术家徐冰指出,白石先生善于观察各种动物、植物,勤于实践,潜心钻研,他的画作融会了不少生物学知识。做工匠易,做有精神的工匠,需要不断求索的心性,长期践行不辍。齐白石先生堪称有“工匠精神”的艺术巨匠。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一个典型的“文化工匠”群体。太行山区的王俊川14岁拜师学唱襄垣鼓书,一唱就是60多年。平遥推光漆艺有2000多年历史,以手掌推出光泽及描金彩绘而出名,为了不让这项工艺失传、变味儿,传承人薛生金六十多年来一直坚持传统,用天然大漆制作工艺品,还手把手培养出200多名学生和十多名徒弟。王星记扇厂创建于清光绪元年,是“中华老字号”企业,檀香扇的核心技术是“拉花”技艺,传承人孙亚青当年进厂一学就是13年。他说,学这门手艺很辛苦,每天就像拉锯一样反复用钢丝锯着木片,但这是掌握技艺的必由之路。这些传承人经历各异,但对文化技艺的理解却惊人的类似:首先是热爱,再就是苦练,还有就是责任,因为他们肩负着让已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统技艺继续流传的使命。

在当前的艺术环境下,“工匠精神”的倡议之所以引发强烈反响,也在于这一精神诉求承受着现实的压抑和冲击。“不在美术馆,就在去美术馆的路上”这句话此前在艺术圈刷屏,从某个侧面反映出一些艺术创作者忙于艺术社交,疏于潜心创作的现象。对照“工匠精神”的本质要求,追逐功利、无法静心、潜心,就难言创作,更谈不上追求那种物我相融的艺术境界,其作品即便冠以艺术之名,也难副其实。

“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包括精益求精、认真严谨、专注坚持等等,艺术精品的打造不能舍弃这些要求。

“工匠精神”的树立,还需要全社会对工匠的敬重,只有那些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艺术创作者得到社会和公众的赞赏和敬佩,“艺术工匠”才会人才辈出。

“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风,需要传统,要有文化习俗,另外还需要机制和政策。在艺术领域,对创作者和作品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朝向真才与精品,艺术工作者就会潜心于艺术的精进。

自古而今,中国文化艺术创作从来不乏“工匠精神”。所谓“工匠”是为生存而求精,所谓“精神”,即为质量而执着。中国艺术繁荣需要涌现大批踏踏实实的“艺术工匠”。当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者专于道、精于技,才会造就出一批批真正的艺术家,诞生真正的时代艺术精品。

(摘编自定舟《艺术创作的工匠之思》,有删改)

1.下列各项中,内容上不属于表现艺术创作的“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

A.唐朝诗人贾岛骑驴赋诗,吟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句,其中“敲”字初拟用“推”字,不能确定,便在驴上用手做推敲之状,不觉冲撞了韩愈的马队,韩愈见状问其故,劝他用“敲”字。

B.郭沫若先生的剧本《屈原》里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排演时郭先生在台下听,嫌这话不够味。一位演员建议把句中的“是”改为“这”,郭先生认为这样改很恰当,一字之差,表达就够味了。

C.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高级技师胡双钱技艺非凡,工作精益求精,中国第一代大飞机上有很多零部件是他亲手打磨出来的,他打磨的飞机零部件百分之百合格,好比精美的艺术品。

D.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说过:“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突出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可。”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经》中对工匠们加工骨器、象牙、玉石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工作情景的形象描述,生动地表现出工匠们精雕细琢、醉心忘我的情态。

B.曾侯乙编钟之所以能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原因在于它的铸造技术高超绝伦,其演奏性能十分完美。

C.许慎《说文解字》从字面上解释了“工匠”的含义,徐锴讲的是对“工匠”工作的要求,本文作者则对许慎和徐锴的阐释作了细致、深入的解读。

D.美国《纽约时报》曾对齐白石的画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艺术家徐冰则道出了齐白石能成为艺术大师的原因——具备艺术创作的“工匠精神”。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创作与器物制造一样,都需要“工匠精神”,不论是作为乐器的曾侯乙编钟,还是作为瓷器的汝瓷,抑或是齐白石的画作,都是“工匠精神”的艺术呈现。

B.唱襄垣鼓书的王俊川,推光漆艺传承人薛生金和檀香扇“拉花”技术传承人孙亚青,三人职业不同,但体现在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却是相同的。

C.当前,在艺术创作领域倡导“工匠精神”有不小的困难,问题的根源在于艺术创作者心气浮躁、追名逐利,不能潜心创作,其结果是作品名不副实。

D.艺术精品的打造需要“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的树立和发扬光大需要有多方面的因素,诸如全社会敬重工匠的良好风气、传统、文化习俗、评价机制和政策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