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大印象 刘建超 老街把给人画像的营生称作印象。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大印象

刘建超

老街把给人画像的营生称作印象。

老街,能把画像这门手艺做得精绝的是八角楼下的大印象。遇到个急事,有人会拿着照片,找到大印象的店里,说给印象一张。大印象便按照顾客的要求,把照片上的人像放大绘画到纸板上,装裱好,保证和照片上的人物表情一模一样。

去老街找大印象,老街人都会告诉你,大印象啊,好找。去八角楼,宽脸,短眉,眼睛不大,特有精神。

大印象不只是活儿做得好,为人也正直实诚。大石桥段家老爷子意外去世,家人没有找到老人留下的生前遗照,便找到犬印象,央求去家里给老爷子画像。做印象这门生意的,极少上门给人画像的,用照片印象,是要借一些技术工具帮助的。而登门画像却全凭手上功夫,况且是给故去的人画像,也是不吉利,晦气生意。但大印象二话没说,收拾起家什就到了段家。大印象对躺在棺木中的段老爷子鞠了三个躬,支起画板开始下笔。正是三伏天,屋里闷热,出于对死者的尊重,大印象连续八个小时不吃不喝,在灵棚搭建起前,画完了肖像。大印象谢绝了段家人的优厚酬金,说我能给老爷子画像也是有缘啊,算我送了老爷子一程。

老街有个清扫街道的环卫工,大家都称他韦老头。每天推着架子车,沿街清理垃圾。韦老头闲的时候,就爱坐在大印象的店前,吸着烟,看大印象画像,拉扯些家长里短。韦老头吧嗒吧嗒有滋有味地吐着烟雾,也不管埋头做着活计的大印象听没听,自己只管说。说他和老婆的恩恩怨怨,说他老婆因为他没有照顾好妮子,十二岁的妮子溺水死了,老婆子也离家走了。我那妮子啊,长得可带劲了,瓜子脸,大眼睛,双眼皮,长睫毛,笑起来,俩酒窝,学习好着哩。都怨我,都怨我啊。韦老头过足了烟瘾,也叨叨够了,拿起扫把仔细地将店铺前清理干净,推着车子走了。韦老头退休那一天早晨,去找大印象道别,大印象的庙铺没有开门,门上挂着一幅画像,是个女孩的画像,瓜子脸,大眼睛,双眼皮,长睫毛,天啊,这是我妮子,是我妮予啊。韦老头把画像搂在怀里,老泪如珠,对着大印象的店铺拜了又拜。

大印象生意清闲的时候,端着一杯茶,眯缝着一双小眼看来来往往的行人。有人说大印象的本事是过目不忘。曾经有人打赌,带着四个男女在大印象眼前过了一趟,让大印象把这四个男女画下来。大印象眯缝着眼,一杯茶的工夫,四张画像就出来了,四个男女瞪着惊讶的眼睛,各自拿着画像离去。

老街有不少大印象的传说,是真是假没人去考证。不过,大印象协助警察抓窃贼的事情却是老街人亲眼所见。

那年冬天,流窜作案的盗窃团伙到了老街一带,派出所警察通知商家注意防范。没过几天,老街的一家珠宝店失窃。警察在走访时,大印象拿出了几张画像,说这几个人在老街转悠几天了。警察按图索骥,果然抓获了三名案犯嫌疑人,只是让团伙的头子逃脱了,老街人把大印象画像擒贼的事都传神乎了。原想这件事情就算过去了,没承想事件还有后续。春节前夕,逃跑的盗窃头子不甘心,竟然又潜回了老街。节前商家生意旺,店铺关门也晚。天擦黑,大印象起身要去关门,一个黑衣人裹着寒气闯入店里,反手扣上门。大印象正疑惑,一把冰冷的匕首抵住大印象的咽喉。大印象即刻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平静地坐到椅子上。黑衣人匕首向上一划,大印象两眼模糊血如泉涌。

翌日,正在饭馆里喝酒的黑衣人,被警察逮个正着。黑衣人挣扎着又哭又嚷,说警察冤枉人。黑衣人被带到派出所,吵闹着的黑衣人忽然安静了,他看到案桌上放着一张画像,那画像是用血绘出来的,画像上的人分明就是自己啊。黑衣人瘫倒在案桌前。

大印象眼睛致伤,不能再给人画像了。有人惋惜地说,大印象画了一辈子像,却没能给自己印象一张啊。

老街人提起大印象还是那句话:大印象啊,宽脸,短眉,眼睛不大,特有精神。

(选自《小小说月刊》2015年06期)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大印象画像手艺精绝,服务态度好。他总是按顾客的要求去精心完成画像,甚至冒犯画像规矩,不避晦气替死人画像,表明他行为做事原则性不够。

B.小说刻画人物手法多样,既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通过别人的评价等来烘托大印象的形象,描写细腻而传神。

C.小说句式运用自如,运用长短句,以短句为主,简介有力,如肖像描写就使用短句,“宽脸,短眉,眼睛不大,特有精神”,并且前后两次重复,强化印象。

D.文中描述大印象在生意清淡的时候端茶眯缝着小眼睛看行人,说明这与他的职业特点有关,绘像需要细心观察;也说明他善于相人,为后面抓坏人做铺垫。

E.小说以第三人称叙述故事,纯客观叙事。用回忆的形式,用几个故事来刻画人物,情节张弛有度,如歹徒用匕首划伤大印象,使平淡叙述中现出波澜起伏。

(2)作者刻画画匠大印象主要用了哪些示例?请简要概括。

(3)小说小说中的大印象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分析。

(4)这篇小说的结尾两段给人印象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它的看法。

 

(1)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E得1分;答A.D不给分。 (2)①不顾世俗给死人画像,且分文不取;②给韦聊天的妮子默默画像,替人解难;③人们关于他给四个人画像的传说;④协助警察抓窃贼。(一点2分,答出任三点均可) (3)是一个特别擅长绘像的画匠。①外形特别,有精神。宽脸,短眉,眼睛不大,特有精神;②技艺精湛,服务态度好;③记性好,过目不忘,看人一次就能画像;④正直实诚,善良热情。(一点2分,答出任三点均可) (4)①结构上,用大印象的受伤做结局,用重复的句子收束全文,既照应了上文的肖像描写,又交代了情节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唏嘘感叹及联想。首位圆合,浑然一体。②情感上,悲剧性的结尾。大印象的眼睛受伤,不能给人画像,令人惋惜,好人易受伤,与千万他的正直诚实形成强烈的对比,发人深省,震撼人心。③内容上,与前文的内容相照应。前文写他的过目不忘,善于绘像,为结尾写他抓贼、眼睛受伤埋下了伏笔,文章水到渠成,情节更加连贯。④主题上,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用重复的句子写人们对他的怀念,表达了好人终将被人记住,坏人终受惩罚的主题,宣扬了惩恶扬善的主题。(8分,答出两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小说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读后可知,选项主要涉及表现手法的知识点,分析时,应根据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差别,A项,曲解文意,“表明他行为做事原则不够”错,说明他善良。D项,无中生有,“也说明他善于相人”于文无据。E项“纯客观叙事”错。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AE考核内容,选项BCD考核手法。其中ADE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作者刻画画匠大印象主要用了哪些示例?请简要概括”。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内容一般先找出或划分事件段落,再提炼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语言表达上一般以主人公作为陈述对象)。注意概括事件:不顾世俗给死人画像,且分文不取;给韦聊天的妮子默默画像,替人解难;人们关于他给四个人画像的传说;协助警察抓窃贼。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情节概括的题目是小说常见的题目,注意有直接要求概括情节,通过哪些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心理或情感的变化过程怎样等提问方式,答题时注意分清题干的要求概括的什么情节,是关于哪个人物的情节。注意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段落的划分,重点注意文中表现情感变化的重点词语。概括的模式应为“何人何事”,比如本题中,应为“大印象”为对象入手概括,即概括的模式应为“大印象做了何事”。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小说中的大印象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分析”。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的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从“外形特别,有精神”“技艺精湛,服务态度好”“记性好,过目不忘”和“善良热情”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比如本题中,考生可以圈出文中直接或间接写大印象的内容,然后从外到内概括其特点,同时要注意答题的模式,从本题的提问可以知道,应采取“大印象是……的……”。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篇小说的结尾两段给人印象深刻。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它的看法”。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本题是考查结尾段的作用,一般有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照应标题和深化主题等。从结构上既照应了上文的肖像描写,又交代了情节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情感上,与千万他的正直诚实形成强烈的对比,发人深省,震撼人心;内容上,与前文的内容相照应情节更加连贯;主题上,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分析文中的某情节的作用题目,首先要简单的概括该情节,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内容上主要是在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上体现,结构上注意前后的照应、情节的推进,还要注意一些手法,比如对比、衬托、抑扬等,此题主要从人物塑造、主旨的表达和情节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阐明“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看,但是比不上登上高处时见得广远的两句是“                              ”。

(2)诸葛亮《出师表》中的“                        ”两句阐明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为环境和人物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判决。

(3)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写清风缓缓地吹来,水面不曾泛起一丝波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西陵峡

孙原湘

一滩声过一滩催,一日舟行几百回。

郢树①碧从帆底尽,楚台②青向橹前来。

奔雷峡断风常怒,障日峰多雾不开。

险绝正当奇绝处,壮游毋使客心哀。

【注】①郢:古代楚国的地名,郢树指江岸上的树木。②楚台:古代楚国地名。在今湖北姊归县东。

1.“郢树碧从帆底尽,楚台青向橹前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2.末句中的“壮游”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试结合后两联加以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张公谨,字弘慎,魏州繁水人也。初为王世充洧州长史。武德元年,与王世充所署洧州刺史崔枢以州城归国,授邹州别驾,累除右武候长史。初未知名,李勣尉迟敬德亦言之,乃引入幕府。时太宗为隐太子建成、巢王元吉所忌,因召公谨,问以自安之策,对甚合旨,渐见亲遇。及太宗将讨建成、元吉,遣卜者灼龟占之,公谨自外来见,遽投于地而进曰:“凡卜筮者,将以决嫌疑,定犹豫,今既事在不疑,何卜之有?纵卜之不吉,势不可已。愿大王思之。”太宗深然其言。

六月四日,公谨与长孙无忌等九人伏于玄武门以俟变。及斩建成、元吉,其党来攻玄武门,兵锋甚盛。公谨有勇力,独闭门以拒之。以功累授左武候将军,封定远郡公,赐实封一千户。

贞观元年,拜代州都督,上请置屯田以省转运,又前后言时政得失十余事,并见纳用。后遣李靖经略突厥,以公谨为副,公谨因言突厥可取之状曰:“颉利纵欲肆情,穷凶极暴,诛害良善,昵近小人,此主昏于上,其可取一也。又其别部同罗、仆骨、回纥、延陀之类,并自立君长,将图反噬,此则众叛于下,其可取二也。突厥被疑,轻骑自免;拓设出讨,匹马不归;欲谷丧师,立足无地,此则兵挫将败,其可取三也。塞北霜早,粮糇乏绝,其可取四也。颉利疏其突厥,亲委诸胡,胡人翻覆,是其常性,大军一临,内必生变,其可取五也。华人入北,其类实多,比闻自相啸聚,保据山险,师出塞垣,自然有应,其可取六也。”太宗深纳之。破定襄,败颉利,玺书慰劳,进封邹国公。

转襄州都督,甚有惠政。卒官,年三十九。太宗闻而嗟悼,出次发哀,有司奏言:“准《阴阳书》,日子在辰,不可哭泣,又为流俗所忌。”太宗曰:“君臣之义,同于父子,情发于衷,安避辰日?”遂哭之。赠左骁卫大将军,谥曰襄。十三年,追思旧功,改封郯国公。十七年,图形于凌烟阁。

(节选自《旧唐书·卷六十八》)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突厥被疑轻骑/自免拓设/出讨匹马不归/欲谷丧师/立足无地/此则兵挫将败/其可取三也/塞北霜/早粮糇乏绝/其可取四也

B.突厥被疑/轻骑自免/拓设出讨/匹马不归欲谷/丧师立足无地/此则兵挫将败其可/取三也/塞北霜早/粮糇乏绝/其可取四也

C.突厥被疑/轻骑自免/拓设出讨/匹马不归/欲谷丧师/立足无地/此则兵挫将败/其可取三也/塞北霜早/粮糇乏绝/其可取四也

D.突厥被疑轻骑/自免拓/设出讨匹马不归欲谷/丧师立足无地/此则兵挫将败/其可取三也/塞北霜早/粮糇乏绝/其可取四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幕府指出征时将军的府署,“幕”指帐幕,“府”指王室等存放财宝和文件的地方。

B.表是封建时代臣子呈给君主的奏章,一般是用表格的形式列举所述内容,故称“表”。

C.出次指为悼念死者而避开正寝,出郊外暂住。封建时代,帝王为大臣出次是极大荣誉。

D.谥号是古代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生平与品德而给予的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项是(       )

A.张公瑾谋事严密,做事果断。他在玄武门之变前劝止唐太宗占卜,坚定了唐太宗的信心,玄武门之变时又凭借勇力建立赫赫战功。

B.张公瑾眼光长远,思维缜密。他预见到突厥内部上下不和,外部有诸多不利因素,因此进攻突厥一定会取得胜利,事实也正是如此。

C.张公瑾屡次进言,都被采纳。他谈论时政得失的十多件事情,都被采纳,特别上书劝谏太宗反击突厥的六个原因,深得太宗认可。

D.张公瑾多次受封,深受器重。因玄武门之变中有功,进封定远郡公;平定颉利有功,进封邹国公;去世多年后,又被追封为郯国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卜筮者,将以决嫌疑,定犹豫,今既事在不疑,何卜之有?

(2) “君臣之义,同于父子,情发于衷,安避辰日?”遂哭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现代实验艺术,一方面被西方媒体热炒而名播世界,另一方面现代实验艺术,一方面因被西方媒体热炒而名播世界,另一方面却在它的原产地备受冷落。那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促成了现代实验艺术的诞生呢?

从历史上看,先锋艺术在现代的出现,一个根深蒂固的动因是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社会信仰的变化。这种信仰在艺术领域表现得更为极端,意大利未来主义者马里内蒂曾开宗明义地讲,“未来主义就是仇恨过去”。新型艺术家之所以事事采取与传统对抗的立场,是有被信仰裹挟的背景。1973年,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曾在其《影响的焦虑》中讲,千百年来,一切艺术的主题和技巧已被艺术家用尽,后来者要想对艺术史有所推动,唯一的手段就是否定或推翻传统。

在现代社会,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改变了艺术的价值取向。现代以来,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的实践能力。人不仅可以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而且可以再造现实。也就是说,传统上仅对艺术有效的审美原则,现在已彻底被放大为对日常生活全面有效的原则。在这种背景下,艺术创造如果仍然遵循美的规律,那么它在现代的命运就必然是被淹没的。相反,它表现丑或震惊,则极易拉开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就此而言,西方现代艺术表现丑,就不仅是以另一种方式与“美的艺术”对抗的问题,而且也是在已经审美化的现实中重建自身价值的问题。

无论现代艺术在审美标准问题上如何让人无所适从,它秉持的信仰和拓展艺术边界的努力本身并没有错。比如,关于现代艺术中的丑陋和怪诞,这与其说是艺术本身出了问题,倒不如说是人们业已固化的审美经验模式阻滞了对新艺术的接纳。因此,对一些艺术创造保持耐心是必要的,它有助于拓展人的审美经验,让人的心灵更加开放。

同时,新艺术由于放弃了常规意义上的审美标准而饱受责难,不过真正严肃的现代艺术实验却往往有更高的思想目标。像杜尚的《自行车轮》,虽然造型粗陋,但却包含着为静态雕塑植入运动的新艺术理想,并因此成为20世纪运动雕塑的开启者。由此来看,现代艺术对美的放弃以及与日常生活的混同,并不意味着它变得越来越浅薄,而是越来越深刻。今天,我们已习惯于将现代艺术称为“走向费解的艺术”,可能也说明了一种深度的哲学认知,而不仅是审美,已成为这类艺术为自身规划的目标。

总之,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艺术和审美多元化的时代。正是这种多元,使艺术表现出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充沛的活力;但也正是这种多元,对人珍视的传统构成了冲击,并因此使美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我们也不能就此高估了现代艺术对固有审美传统的颠覆力量。虽然每年都有实验艺术家制造出一些“骇人听闻”的艺术事件,但正规的国画或油画展览,仍然主导着人们的艺术生活。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促成“现代实验艺术诞生”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社会信仰的变化和艺术价值取向的转变,使得现代人否定或推翻传统。

B.生活中的现成品开始直接成为艺术,这也直接导致了传统艺术体制的崩解。

C.现代艺术家的大胆创新与不懈努力,为现代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艺术理想。

D.现代艺术最终表现的仍是美,虽然艺术和审美多元,但求美向善仍是主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意大利未来主义者马里内蒂说“未来主义就是仇恨过去”,说明启蒙运动后出现的先锋艺术对传统持否定态度。

B.现代工业技术不仅可以让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而且可以再造现实,打破艺术与生活对立的传统格局。

C.艺术的创新值得肯定,它有助于拓展人的审美经验,让人的心灵更加开放,对它的接纳需要保持一定的耐心。

D.艺术和审美的多元化,颠覆了固有的审美传统,使艺术表现出更充沛的活力,也使美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艺术在审美标准上让人觉得无所适从,除人们的审美经验模式固化外,艺术本身出了问题是根本原因。

B.不管现代艺术价值取向如何改变,美都不会因为艺术的变局而消失,只会变换新的表现形式重建自身价值。

C.新艺术放弃了常规意义上的审美标准,与日常生活混同,这不能说明它变得越来越浅薄。相反,越来越深刻。

D.每年都有实验艺术家制造出一些“骇人听闻”的艺术事件引人注目,这反向证明了它对传统的高度依附性。

 

查看答案

《核按钮》P146.17.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

太湖碎锦

范烟桥

①太湖, 用文人的套语来形容, “三万六千顷、 七十二峰” 民间则说 “八百里太湖跨三州” 不经过实测,这样笼统地画出一个轮廓,只能给人们一种山明水秀、浩瀚无际的想象。至于它有什么诗情画意,要费一点时间实地去观察、探索,才能领会。

②我从不同的角度,看太湖的部分画面,就感到有不同的胜概。洞庭东山、西山是太湖里两个主峰。东山周围五十余里,山势并不陡峭,土壤又滋润,经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苦经营,已成了丰产地区。山下坡田,种植各种水稻,是秋熟的主要农作物。夏熟是三麦和油菜,还有豆类和蔬菜瓜果。他们更有园艺的丰富经验,梅、杏、桃、李……多得数说不尽。枇杷、杨梅和洞庭红(橘名) 名闻远近。随着春夏秋冬,它们先后开花结果,春天果然是“姹紫嫣红开遍” ,夏天、秋天、冬天, 也是各有烂漫绚丽的景色。说是“美尽东南” ,并不夸张。从观赏说,四时皆宜;从生产说,那就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天然资源。 江南的许多淡水鱼, 这里样样都有。 朝出暮归的千百艘大小渔船, 点缀湖光水色中,渔民们勤劳、勇敢,征服自然,利用自然。

③西山和东山隔着东太湖,东山最高峰——莫釐,和西山最高蜂——缥缈遥遥相对,同为七十二峰的领袖。西山也是丰产地区,同是“花果山” ,东山所有的名花嘉果,西山都繁生着。从东山坐独具风格的小艇——龙飞快,驶入东太湖,莫釐峰头,云气滃然如蒸。别的不知名的远近诸山,时隐时现, 好似给烟波吞吐着, 山色因明暗而浓淡不一。 船家果然有眼明手快的本领, 坐在船里的我, 到湖心时常为颠簸震荡而惊心动魄。正因为如此,而愈觉山水奇丽得来不易的乐趣。兀立在东山、 西山之间的石公山,则是以玲珑秀逸的姿态吸引着人们。小艇乘风破浪而去,到了山下,显然可见四围的山石,经过千万年的冲刷,有了“皱、瘦、透”的美姿,早给鉴赏者陆续凿去了,苏州园林里的太湖石,都是取于石公一带的石山。因此,石公山像斧削过,没有了山脚,正如一块翡翠放在一个玻璃盘里。

④假使从苏州直接到西山,出蠡口,就展开了图画,山更多,湖更大,变幻就更多。王鏊“山与人相见,天将水共浮” ,冯善“震泽春浮涨碧漪,净涵天影漾玻璃” ,能把湖山之胜,描绘得恰到好处。道书上所说的第九洞天——林屋,就在西山。到了里面,石壁嶙峋如雕塑,是洞庭一奇。这里有许多神话,和山农们闲谈,妄言妄听,也增添了些兴趣。而西边的消夏湾,更附会着西施的种种传说。山湾柔顺的湖水,浅而澄清,可以游泳。有着荷花、菱叶,清风徐来,颇有凉意,确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到了包山寺,才窥见缥缈峰突起在丛林杂树之上。近观不如远眺之美,大凡山水之胜,都有这个境界。有了山,有了水,才见得山的灵秀,水的空明。太湖就以此特饶奇胜。

⑤太湖还有四个画面,和洞庭东山、西山合起来,差不多得见其全貌。一是从湖州到无锡的一段水程,在群山断续中经过,前后左右可以看到云峦起伏,似乎它们都有动态,与人游戏。一是从无锡到宜兴,数十分钟的汽车行程,在湖边掠过,太湖平铺在车外,远山几抹,可望而不可即。一是无锡的鼋头渚,割取了太湖的一角,经过人力的整理,有着怪石突兀、惊涛汹涌的奇趣。不仅有色,而且有声。夕阳将下,余晖照映湖面,金光璀璨,不可名状。一是苏州光福的石壁,也是太湖的一角,更见得静止处,已不是空阔浩渺的光景。而即小见大,可以使人有更多的推想。

⑥阴、晴、风、雨、云、雾,固然使山水多变,适逢其会,逸趣横生。便是朝曦、夜月下特有的湖光山色,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古今诗人画师,尽管灵思妙想,摄取片断到诗画里,有着他们的杰作,还是概括提炼。我更无能,凭我接触到的,写了些体味,或许有三言两语,能引起到过太湖者的同情,作会心的微笑。毕竟是“尝鼎一脔” ,太湖实在是描写不尽,描写难工的。 

问题:结合全文,分析标题“太湖碎锦”的内涵和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