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
(2)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
(3)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人也。故南阳太守黄子廉之后也,枝叶分离,自祖迁于零陵,遂家焉。盖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然有壮志,虽处贫贱,不自同于凡庸,常以负薪余间,学书疏,讲兵事。初为郡吏,察孝廉,辟公府。孙坚举义兵,盖从之,坚南破山贼,北走董卓,拜盖别部司马。坚薨,盖随策及权,擐甲周旋,蹈刃屠城。
诸山越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为守长。石城县吏,特难检御,盖乃署两掾,分主诸曹。教曰:“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今贼寇未平,有军旅之务,一以文书委付两掾,当检摄诸曹,纠擿①谬误。两掾所署,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初皆怖威,夙夜恭职;久之,吏以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盖亦嫌外懈怠,时有所省,各得两掾不奉法数事。乃悉请诸掾吏,赐酒食,因出事诘问。两掾辞屈,皆叩头谢罪。
盖曰:“前已相敕,终不以鞭杖相加,非相欺也。”遂杀之。县中震栗。后转春谷长,寻阳令。凡守九县,所在平定。迁丹杨都尉,抑强扶弱,山越怀附。
盖姿貌严毅,善于养众,每所征讨,士卒皆争为先。建安中,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建策火攻,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不知其盖也,置厕②床中。盖自强以一声呼韩当,当闻之,曰:“此公覆声也。”向之垂涕,解易其在,遂以得生。拜武锋中郎将。武陵蛮夷反乱,攻守城邑,乃以盖领太守。时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敌,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斩首数百,余皆奔走,尽归邑落。诛讨魁帅,附从者赦之。自春讫夏,寇乱尽平,诸幽邃巴、醴、由、诞邑侯君长,皆改操易节,奉礼请见,郡境遂清。后长沙益阳县为山贼所攻,盖又平讨。加偏将军,病卒于官。
盖当官决断,事无留滞,国人思之。又图画盖形,四时祠祭。及权践阼,追论其功,赐子柄爵关内侯。
(选自《三国志·吴书十》)
【注】①擿(tì):揭发。②厕:侧,旁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北走董卓 走:投奔
B.诸山越不宾 宾:礼貌
C.渐容人事 容:包容
D.山越怀附 怀附:心怀不轨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自祖迁于零陵,遂家焉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B.乃悉请诸掾吏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
C.随周瑜拒曹公于赤壁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自以不敌,因开城门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3.以下各组句子中,总体上均能表现出黄盖“文治武功”的一项是( )
①学书疏,讲兵事
②南破山贼,北走董卓
③事入诺出,若有奸欺,终不加以鞭杖,宜各尽心,无为众先
④盖不视文书,渐容人事
⑤建策火攻
⑥因开城门,贼半入,乃击之
A.①④⑤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黄盖年轻之际非常关心用兵打仗之事,在日后为东吴孙氏政权效力之时常常披甲上阵,深入惨烈的战场,可谓勇猛之符。
B.在山越之地常有叛乱之时,黄盖主动请缨治理山越之地,并最终以严格的治理之举实现了该地的稳定。
C.黄盖在赤壁之战中中箭落水之时,被吴军韩当救起,才得以生还。后因战功显赫,被封为武锋中郎将。
D.黄盖在任丹杨都尉时,武陵郡的蛮夷之族造反叛乱,攻打东吴城池,黄盖被任命为武陵太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
周飞亚
《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更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是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因而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宗旨,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确,如果我们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能穿“国服”,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这就要求“国服”具有对普通民众的亲和力,便于普及。它不仅仅是在设计上加入中国元素那么简单,更应体现中华民族对于衣着的文化理念。
服饰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魏晋风流.士人爱穿敞襟宽袍,以显自由不羁;大唐盛世,开放自信,服饰因之雍容华贵;在国家崛起之今日,如何穿出中国范儿,看来真不是一件小事。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11月13日笫24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武灵王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遇到巨大阻力,因为王公大臣认为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是一种罪过。
B.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因此作为礼仪之邦的我们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C.在当代中国,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好像逐渐衰弱了。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中式礼服。
D.民族服饰,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尤其是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与赵武灵王“革衣服之制”的内容相反,魏孝文帝“禁胡服,改汉服”,但他们都由此达到了融入汉族的目的。
B.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历经流变可谓博大精深。汉服,唐装、旗袍、中山装,都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C.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比起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尤其是阿拉伯国家,我们的重视程度好像还不够。
D.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展示大会”,是“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的一种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外交官用穿西服取代不太符合当下审美观的中山装,但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这种穿着可能会被视为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B.“探讨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现象可以证明,当下有不少人正在试图弥补我们没有“国服”的缺憾。
C.我们只有在重大集会、节日庆典与外交场合穿具有中国范儿的“国服”,才能有利于在世界上树立充满文化自信的中国形象。
D.大唐盛世雍容华贵之服,彰显开放自信。服饰反映社会,因此在国家崛起之今日,我们都应该把“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当成一件大事。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学校的名称有“校”“庠”“序”等。办学的形式先秦有“国学”和“乡学”之分,后代还有“太学”“国子监”“书院”“私塾”等。
B.“冠礼”是指古代男子成年时(十六岁)加冠的礼节;再拜指先后拜两次,表示礼节之隆重。旧时书信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C.古诗文中常说的“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指的是梅、兰、竹、菊。
D.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汉代命名的夜半、鸡鸣、平明、日入、黄昏、人定等时辰名称表示了时间从早到晚的推进。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由于建造车间的彩钢板没有加用阻燃材料,该公司火灾突发时,不但厂房没有起到阻火作用,反而成为火灾中的燃料库。
B.日前,极地考察船“雪龙”号在江南造船厂完成了为期5个多月的维修改造任务,并顺利通过了各种调试,各项指标均达到远航要求。
C.国际社会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走出当前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困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途径。
D.一项要求美国国防部采购国旗必须是百分百“美国造”的法案近日正式成为法律,是“中国制造”屡屡被政治化的持续发酵,最具政治意味的国旗成了美国议员拉选票的新的发力点。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李步云认为,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是建设 中国的第二个突破口。
②中共山西省委近日召开通报会,就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的人事安排问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进行 。
③城市雕塑盲目地求新求大,不但不能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 会让公众产生反感。
④外交部发言人秦刚23日表示,日本领导人如果 ,将使日本朝着危害亚洲、危害世界,甚至危害日本自身的危险方向越走越远。
A.法冶 协商 反而 一意孤行
B.法制 磋商 反而 飞扬跋扈
C.法治 磋商 而且 飞扬跋扈
D.法制 协商 而且 一意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