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如何达到第三种境界。要求条理清晰,语言顺畅,不少于80字。

 

①确立学习目标 ②持之以恒,执着追求 ③达成学习目标。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谈谈如何达到第三种境界。首先要理解第三句话所表达的意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它表达了人生的一种境界,或者是一种哲理,这种哲理或境界是人生中超越时间、空间的理解,具有永恒性和宇宙性。不会因岁月、际遇、环境的不同而磨灭或忘却。 它是爱情的境界,是治学的境界,是成事的境界,是做人的境界,是人生的境界。智慧的顿悟。诗人在艰苦的寻求中,豁然开朗,灵感顿生,这是极不容易获得的一种境界。在第三种境界,诗人也从自己创作的诗作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达到了精神上的愉悦。结合学习谈论的是如何达到这种境,也就是把这种境界当成目标。 作答时,不要脱离前两种境界的铺垫,没有前两种境界是难以达到第三种境界的。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说的 “众里寻他千百度”表达了“慧”的寻求的艰辛,“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表达了智慧的顿悟。诗人在艰苦的寻求中,豁然开朗,灵感顿生,这是极不容易获得的一种境界。在第三种境界,诗人也从自己创作的诗作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慰藉,达到了精神上的愉悦。据此,我们结合我们的学习生活,来谈一下如何才能达到这第三种境界。作答时,不要脱离前两种境界的铺垫,没有前两种境界是难以达到第三种境界的。因此,再谈感受时,要先分析出三种境界分别对应着学习生活上的什么,然后再阐述自己的观点。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鲜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请你在微信朋友圈中发一个帖子,表达自己的生活感悟和对朋友们的中秋祝福。要求描写生动,语言有感染力,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不少于1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鼻子底下就是路

张晓风

(1)走下地下铁,只见中环车站人潮汹涌,是名副其实的“潮”,一波复一波,一涛叠一涛。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铁里香港因为开始得晚,反而后来居上,做得非常壮观利落,但车站也的确大,搞不好明明要走出去的却偏偏会走回来。

(2)我站住,盘算一番,要去找个人来问话。虽然满车站都是人,但我问路自有精挑细进的原则:

(3)第一、此人必须慈眉善目,犯不上问路问上凶煞恶神。

(4)第二、此人走路速度。必须不徐不急,走得太快的人你一句话没说完,他己窜到十公尺外去了,问了等于白问。

(5)第三、如果能碰到一对夫妇或情侣最好,一方面“一箭双雕”,两个人里面至少总有一个会知道你要问的路,另方面大城市里的孤身女子甚至孤身男子都相当自危,陌生人上来搭话,难免让人害怕,一对人就自然而然地胆子大多了。

(6)第四、偶然能向慧黠自信的女孩问上话也不错,她们偶或一时兴起,也会陪我走上一段路的。

(7)第五、站在路边作等人状的年轻人千万别去问,他们的一颗心早因为对方的迟到急得沸腾起来,哪里有情绪理你,他和你说话之际,一分神说不定就和对方错过了,那怎么可以!

(8)今天运气不错,那两个边说边笑的、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看起来就很理想,我于是赶上前去,问:

(9)“母该垒,(不该你,即对不起之意)‘德铺道中’顶航(顶是“怎”的意思,航是“行走”的意思)?”我用的是新学的广东话。

(10)“啊,果边航(这边行)就得了(就可以了)!”

(11)两人还把我送到正确的出口处,指了方向,甚至还问我是不是台湾来的,才道了再见。

(12)其实,我皮包里是有一份地图的,但我喜欢问路,地图太现代感了我不习惯,我仍然喜欢旧小说里的行路人,跨马走到三岔路口,跳下马唱声喏,对路边下棋的老者问道:

(13)“老伯,此去柳家庄悦来客栈打哪里走?约莫还有多远脚程?”

(14)老者抬头,骑者一脸英气逼人,老者为他指了路,无限可能的情节在读者面前展开……我爱的是这种问路,问路几乎是我的碰到机会就要发作的怪癖,原因很简单,我喜欢问路。

(15)至于我为什么喜欢问路,则和外婆有很大的关系。外婆不识字,且又早逝,我对她的记忆多半是片段的,例如她喜欢自己捻棉成线,工具是一只筷子和一枚制钱,但她令我最心折的一点却是从母亲听来的:

(16)“小时候,你外婆常支使我们去跑腿,叫我们到××路去办事,我从小胆小,就说:‘妈妈,那条路在哪里?我不会走啊!’你外婆脾气坏,立刻骂起来,‘不认路,不认路,你真没用,路一一鼻子底下就是路。’我听不懂,说:‘妈妈,鼻子底下哪有路呀?’后来才明白,原来你外婆是说鼻子底下就是嘴,有嘴就能问路!”

(17)我从那一刹立刻迷上我的外婆,包括她的漂亮,她的不识字的智慧,她把长工短工田产地产管得井井有条的精力以及她蛮横的坏脾气。

(18)由于外婆的一句话,我总是告诉自己,何必去走冤枉路呢?宁可一路走一路问,宁可在别人的恩惠和善意中立身,宁可像赖皮的小幺儿去仰仗哥哥姐姐的威风。渐渐的才发现能去问路也是一种权利,是立志不做圣贤不做先知的人的最幸福的权利。

(19)每次,我所问到的,岂只是一条路的方向,难道不也是冷漠的都市人的一颗犹温的心吗?而另一方面,我不自量力,叩前贤以求大音,所要问的,不也是可渡的津口可行的阡陌吗?

(20)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谁也不是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天涯的道路也无非边走边问,一路问出来的啊!

1.请赏析第(18)段中的划线句。

2.作者为什么喜欢问路?文中交代了三条理由,请逐条概述。

3.“问路”的过程其实也是个体触碰陌生人心灵的过程,作者对这一点有哪些体会和思考呢?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在作者的叙述中,她是向两个边说边关、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子问路的,她们不仅告诉了作者该怎么走,还将作者送到了正确的出口,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B.第(14)段4怪癖”一词,本来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但在文中作者借用这个词,突出了她对“问路”这种做法与众不同的态度和极度的喜欢。

C.学会“问路”,其实是“圣贤”、“先知”在人群中以谦卑的姿态学会求助他人,摆脱自恃甚高的盲目,认识到得到善意的帮助也是幸福。

D.“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因为问路是直接从外婆那学来。

E.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指的是无所不知的人。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月亮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关于描写它的佳句有很多。曹操在《短歌行》中写其是“①      ,乌鹊南飞”。而在白居易《琵琶行》则用“②醉不成欢惨将别,      ”的茫茫月色抒写离别凄清;用环境的寂静,月色的皎洁来村托琵琶曲的精彩动听,以及强大的魅力“③东船西舫悄无言,      ”。杜甫在《咏怀古迹》中想象归来的明妃是“画图省识春风面,④      ”。古文中也不乏其例,苏轼《赤壁赋》就有“⑤      ,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关于月出情景的描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作寿阳曲·潇湘夜雨

【元】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1)两首诗歌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高诗“客心何事转凄然”一句中,“转”字用得极妙,请简要分析。

(3)从抒情方式角度赏析马致远的“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一句。

 

查看答案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少孤,婴丁凶难,辛苦备尝。

(2)令长不德,徒以武功为官,不以文吏为称。

(3)赤壁之役,盖为流矢所中,时寒堕水,为吴军人所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