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品味句子,按要求答题。 我的昼间之花,落下它那被遗忘的花瓣。在黄昏中,这花成熟为...

品味句子,按要求答题。

我的昼间之花,落下它那被遗忘的花瓣。在黄昏中,这花成熟为一颗记忆的金果。

(选自泰戈尔诗集(《飞鸟集》)

(1)用平实的语言表述这句诗的含意。不超过20个字。

(2)泰戈尔的诗句使我们想起鲁迅的散文集是《    

 

(1)人生美好的往事,都会成为珍贵的记忆。(或记忆是人生宝贵的财富)意思准确、语言平实即可得2分。(2)《朝花夕拾》(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题目要求将诗的语言转换成平实的语言。材料提供的是泰戈尔诗集(《飞鸟集》中的诗句,诗的特点是含蓄凝练,多用意象传情达意、说明道理,也会用修辞手法。因此做该种题型,要先理解诗中的意象,所用的修辞,把握诗句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再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诗句借用花和果实的意象,花喻指美好的东西,金果比记忆珍贵。对应的时间是昼间、黄昏,用一天的白天和黄昏比喻人的生命中,经历的岁月和之后的沉淀。表达的是人生美好的往事,都会成为珍贵的记忆。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该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生动语言一般指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类似于比喻,拟人)使句子更加形象,通俗易懂。平实说明则正好相反,它运用十分科学,准确的语言概述所要表达的内容。如何将生动形象、含蓄凝练的语言转换成平实的语言,首先要做的是理解把握准提供材料的意思。因为诗句中多用意象及个修辞手法,所以要抓住意象来理解它所要传达的意思, (2)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因为有第一题铺垫,理解了诗句的意思是,人生美好的往事,都会成为珍贵的记忆。所以再联系鲁迅的散文集就特点容易,《朝花夕拾》。鲁迅另有散文诗集《野草》。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学常识记忆可以采用点面结合记忆法,复习既要注意全方位复习,又要注意突出重点。有的文学常识关键就在某一要点,抓住了要点,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鲁迅先生的作品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其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然,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各种记忆方法的综合使用,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学类文本阅读

汪大娘

张中行

①汪大娘,旗人,是我城内故居主人李家只管做饭的佣人。我三十年代末租居李家,开始认识汪大娘。

②那时她四十多岁,中等身材,偏于瘦;朴实,没有一点聪明精干气;很少嘻笑,但持重中隐藏着不少温和。目力不好,听说曾经把抹布煮在粥锅里。像有些妇女一样,过日子有舍身精神,永远不闲着。不记得她有请假回家的事,大概男人早已作古了吧。有个女儿住在永定门外,像是也少来往。李家人不少,夫妇之外,子二女三,逐渐都成婚传代,三顿饭,活儿不轻。

③汪大娘的行事,勤勉,不稀奇,稀奇的是身份为外人却丝毫不见外。她主一家衣食住行的食政,食要怎样安排,仿佛指导原则不是主人夫妇的意愿,而是她心中的常理。她觉得她同样是家中的一员,食,她管,别人可以发表意见,可以共同商讨,但最后要由她做主。具体说,是离开常轨不成,浪费不成。她刚来时,推想家里人可能感到不习惯,但汪大娘是只注意常理不管别人习惯的,日久天长,杂七杂八的习惯终于被她的正气憨气压服,只好都依她。

④两三年前,我们夫妇往天津,见到李家的长媳张玉婷,汪大娘呼为大少奶奶的,闲谈,说到汪大娘,她说:“我们都怕她,到厨房去拿个碗,不问她也不敢拿。孩子们更不成,如果淘气,她看不过,还打呢。所以孩子们都不敢到厨房去闹。她人真好,一辈子没见过比她更直的。”

⑤李家房子多,自己住正院,其余的房子大部分出租。门户多,住时间长的,跟汪大娘熟了,家里

⑥汪大娘也有使人费心的时候。是一年夏天,卫生的要求紧起来,街道主其事的人挨门挨户传达,要防四种病。如何防,第一,也许是唯一的要求,是记牢那四种病名,而且过两三天一定来查问。李家上上下下着了慌,是唯恐汪大娘记不住。小姐,少奶奶,以及上了学的孩子们,车轮战法,帮助汪大娘背。费了很大力量,都认为可以了。不想查问的人晚来一两天,偏偏先到厨房去问她。她以为这必是关系重大,一急,忘了。由严重的病入手想,好容易想起一种,说:“大头嗡。”查问的人化严厉为大笑,一个难关总算渡过去。

⑦还有更大的难关,是她因为年高辞谢到女儿家养老、文革的暴风刮起来的时候。李家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当然要深入调查罪状。汪大娘曾经是佣人,依常情,会有仇恨,知道得多,自然是最理想的询问对象。不幸这位汪大娘没学过阶级斗争的理论,又不识时务,所以总是答非所求。比如人家带启发性地问她:“你伺候他们,总吃了不少苦吧?”她答:“一点不苦,我们老爷太太待我很好。他们都是好人。连孩子们也不坏,他们不敢到厨房淘气。”不但启发没收效,连早已教她不要再称呼的“老爷太太”也冒出来了。煞费苦心启发的人哭笑不得,只好不再来,又一个难关平安渡过去。

⑧汪大娘的年高辞谢是被动的,她舍不得走,全院的人也都舍不得她走。为了表示欢送,李家除了给她一些钱外,还让孩子们带她到附近的名胜逛逛。一问,才知道她年及古稀,还没到过故宫。我吃了比她多读几本书的亏,听到这件事,反而有些轻微的黍离、麦秀之思,秀才人情,心里叨念一句:“汪大娘不识字,有福了!”那几天,汪大娘将要离去成为全院的大事,太太们和老太太们都找她去闲谈,问她女儿的住址,说有机会一定去看她。

⑨我们也抄来住址。但不凑巧,还未成行时,文革的大风暴来了。其后是自顾不暇,几乎连去看看的念头也消灭了。一晃十几年过去,风停雨霁,人人有了明天还可以喝清茶看明月的安全感,我们不由得又想起这位可敬的汪大娘,她还健在吗?还住在她女儿那里吗?因为已经有了几次叩门“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伤痛经验,我们没有敢去。

⑩但她正直、质朴、宽厚,只顾别人、不顾自己的少见的形象,总在我们心中徘徊;还常常使我想到一个问题,是:常说的所谓读书明理,它的可信程度究竟有多大呢?

(选自陕西大学出版社张中行著《柴门清话》,有删改)

16.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汪大娘的“正直”?

17.简析⑨自然段对人物刻画和表现主旨的作用。

18.作者为什么在文章结尾提出一个读书明理可信程度的问题?

 

查看答案

根据课文填空。

(1)携来百侣曾游。             

(2)满载一船星辉,             

(3)她静静地远了,远了,             ,走尽这雨巷。

(4)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5)                 ,发尽上指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作:纵使。

(1)这首词表达了哪些情感?

(2)词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是从李煜的什么诗句化用而来?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严长明,字道甫,江宁人。幼奇慧。年十一,为李绂所赏,告方苞曰:“国器也!”遂从苞受业。寻假馆扬州马氏,尽读其藏书。高宗二十七年南巡,以诸生献赋,赐举人,用内阁中书,入军机。

长明通古今,多智数,工于奏牍,大学士刘统勋最奇其才。户部奏天下钱粮杂项名目繁多,请并入地丁征收,长明曰:“今之杂项折征银,皆古正供也。若去其名,他日吏忘之,谓其物官所需,必再征,是使民重困也。”统勋曰善,乃奏已之。大学士温福征大金川,欲长明从行,长明固辞。退,有咎之者,答曰:“是将败没,吾奈何从之!”既而温福果军溃以死,随往皆尽。

长明在军机七年,干敏异众,然亦以是嫉。其救罗浩源事,人尤喜称之。浩源,云南粮道也。分偿属吏汪应缴所亏帑金,有诏逾期即诛。浩源缴不如数,逾期十日,牒请弛限。上其议,时统勋主试礼部,秋曹无敢任其事者。长明因挝鼓入闱,见统勋,为言汪已捐复,将曳组绶出都,独坐浩源,义未协,宜仍责汪自缴。统勋曰:“疏稿乎?”曰:“具。”即振袖出之,辞义明晰。疏入报可,狱遂解。其他事多类此。人有其像祀之者。

三十六年,擢侍读。尝扈跸木兰,大雪中失橐扆并所装物,越日,故吏以扆至。问“何以知为吾物?”曰:“军机官披羊裘者独君耳。”长明劳遣之。

忧归,遂不复出。客毕沅所,为定奏词。又主讲庐阳书院。博学强记,所读书,或举问,无不能对。为诗文用思周密,和易而当于情。著毛诗地理疏证、五经算术补正、三经三史答问、石经考异、汉金石例、献徵馀录等书。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七二·文苑二》)

【注释】秋曹:刑部的别称。扈跸():随侍皇帝出行至某处。橐扆(tuóyǐ):一种较为少见的牲畜。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假馆扬州马氏   假馆,借住

B.然亦以是嫉     见:表现

C.上其议         下:下属

D.疏稿乎         具:完备,详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

A.再征                            臣死不避

B.随往皆尽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

C.长明劳遣之                        因人之力敝之

D.后忧归,遂不复出                 其无礼于晋

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够分别表现严长明学术才能和政治才能的一组是(   )

A.寻假馆扬州马氏,尽读其藏书          必且再征,是使民重困也

B.以诸生献赋,赐举人                  军机官披羊裘者独君耳

C.又主讲庐阳书院                      人有图其像祀之者

D.著毛诗地理疏证、五经算术补正        长明在军机七年,干敏异众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严长明的求学过程中,他就得到了如李绂、方苞、扬州马氏和刘统勋等人的赏识或帮助,最终功成名就。

B.正是由于严长明的长远之见和刘统勋的奏请,户部要求把田赋并入土地税和劳役税中征收的奏请被及时阻止了。

C.严长明办事干练,极具正义之心,多有助人的义举;同时生活简朴,所有军机处官员中只有他穿羊皮衣服。

D.严长明博学强记,如果有人就他所读书中的内容提出问题,他都能回答。他晚年在庐阳书院担任过主讲,著作颇丰。

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年十一,为李绂所赏,告方苞曰:国器也!

2)人有图其像祀之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人也是如此。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②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③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

④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⑤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关于通识教育,l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

⑥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1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前者说:“我们不需要荷马的称赞,我们已经开发了广阔的土地和海洋。”这象征着人们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后者说:“我们能草率地允许青少年听一些随意编造的故事,以致让他们接受那些成年后不应拥有的思想吗?”这象征着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与分歧。通识教育正是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它既要帮助年轻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拥有独特思想和个性化生活,又要使他们适应公共生活,成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⑦实际上,通识教育已部分包含了第三种大学精神,那就是培育人的德性。但在高速前行又变动不居的现代多元社会,德性很难被界定,也很少被珍视。

⑧真正的德性在于培育,而非教育;在于自省,而非灌输。钱穆说,中国的学问传统有三个系统:人统、事统、学统。置于首位的“人统”,就是尊德性。他解释说:“人统,其中心是人。中国人说:‘学者,所以学做人也。’一切学问,主要用意在学如何做人,如何做有理想有价值的人。”遗憾的是,钱穆这种话,如今大多数人不喜欢听,他们更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而不喜欢去照看什么德性。

⑨中国的大学,自有其悠久的历史。但就现状而言,却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相去甚远。而何时大学能成为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从教师到学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在其间,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才能够说大学精神的建立与养成。而大学也因之焕发永久的生命力,站在批评的最前沿,站在创新的最前沿,成为国家社会当之无愧的“轴心组织”。

6.与“大学精神"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大学的独立自由相当脆弱,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咄咄逼人的权力、巧言令色的功利和匍匐在地的庸俗。

B.通识教育既要解决人对自由社会的自豪感,也要解决教育可能带来的混乱和分歧。要是在教育中不重视通识,就会摧毁自由独立的生命。

C.在现代多元社会里,大多数人喜欢去学如何做一个“成功人士”,这冲击着大学精神之德性培育和自省。

D.大学精神的建立和养成是指人们酝酿自由思想并自由表达,创造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并以之推动社会进步。

7.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一至三自然段,从青年来到大学的目的入手,论述大学的要义是让青年掌握一定的思维方式,并概括了大学的三种精神。

B.文章四至八自然段,从大学精神的自由、通识及德性三个方面,通过引证具体论述了它们的内涵,及对于大学的重要作用。

C.文章第九自然段,指出中国的大学现状距离真正的大学精神甚远,并呼吁早日建立和养成大学精神,让大学成为国家社会的“轴心组织”。

D.全文首先阐述了大学的历史,再旁征博引论证了大学的三种精神,最后针对现实呼吁建成真正的大学。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读大学,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在适合的大学环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

B.大学的要义是让学生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C.金耀基曾强调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就是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

D.大学里的师生都尽情追求智力、真理和美,所以大学成为了孕育创新者、批判者的大本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