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登高》

___________________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_。《咏怀古迹(其三)》

______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并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2)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赤壁赋》

 

(1)不尽长江滚滚来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呼万唤始出来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 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羽化而登仙. 【解析】 试题分析:默写不但考查考生记忆的准确性,也考查其书写的准确性。因此要特别注意那些易错字,如:“虚诞”等。名句默写答题技巧:(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四)要留意具体环境(五)要留心语句顺序(六)要注意语句出处。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一要领悟含义,圈点强记,边诵边写。对每一条名言名句,都要领悟其大致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对名言名句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防止“口是手非”。二要要突破生僻难写字,规范书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句名篇,很多同学都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不能得分。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生僻难写字的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三要要注重同音异义词。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地存在着,这也是命题人“设伏”的热点。这就要求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通过有意识地分析比较,既知其音,更知其义。四要关注同义异形词。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五要留心语句顺序。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也正是这个原因,一部分学生往往就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而导致把语句的顺序写颠倒,白白地丢掉了分数。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1.上阙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请简要分析下阙作者在营造意境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葬之              最终

B.则其好游者不能     穷尽,走尽

C则或其欲出者         责怪

D.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2.选出对划线词语解说有误的一项(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浮图,梵语(古印度语)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B.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庐冢,也叫做“庐墓”,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C.以其乃华山之名之也。阳:古时称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学者:此文“学者”与《师说》中古之“学者”的意义相同,同现代汉语中的“学者”也相同。

3.下列对课文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A本文是一篇游记,但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之美的描写和景物的叙述,或者寄托某种情致怀抱,而重在借景生论,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

B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C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D用“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比喻人生的最高境界,但这种境界“人之所罕至”,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达到的。怎样才能达到?有力(不断的艰苦努力)、有物(一定的物质条件)的人才能到达。

4.将短文中相关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2)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人的觉醒

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和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

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日常时事、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也就是说,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可信或无价值。只有人必然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珍重自己生命呢?

魏晋诗篇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极力追求。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永恒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也是与这种思绪感情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荣华富贵顷刻丧落,曹丕曹植也都只活了四十岁……既然如此,而传统、事物、功业、学问、信仰又并不怎么可信可靠,大都是从外面强加给人们的,那么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突现出来了,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使之更为丰富满足,便突现出来了。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即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一种新的态度和观点。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内容也仍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而流传下来的大部分优秀诗篇,却正是在这种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它们承受着不同的具体时期而各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学术深度。《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的恰好是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原因就在这里。

节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和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B人的觉醒通由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这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的。

C人的觉醒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与其他领域相比较,这种觉醒在文艺和审美心理方面,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D《古诗十九首》以及苏李诗,突出性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是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魏晋诗篇深藏在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的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正表现出魏晋诗人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著追求。

B正是在对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即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的基础上才产生了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形成魏晋诗人的核心人生观。

C在魏晋诗人看来,以前所宣传和相信的那套伦理道德、鬼神迷信、谶纬宿命、烦琐经术等等规范、标准、价值,都是虚假的或值得怀疑的,它们并不完全可信或无价值。

D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而魏晋诗篇之所以对这一命题的咏叹具有感人的审美魅力而千古传诵,是与魏晋诗篇中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不可分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的觉醒,是指在怀疑和否定旧有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的条件下,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这是魏晋时期产生的新的态度和观点。

B魏晋时流传下来的诗篇不同于后世腐败之作,在人生感叹中抒发着蕴藏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唐消沉。

C汉末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生灵涂炭,知识分子重新思考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产生了人的觉醒。

D《十九首》、建安风骨、正始之间直到陶渊明的自挽歌,对人生、生死的悲伤并不使人心衰气丧,相反,获得了一种具有一定浓度的积极感情,正是因为有人的觉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上帝召开了一次会议,了解他自从赐给鸟儿翅膀后,鸟儿是怎么使用的。

鹰说:“ 我用我的翅膀在天空中飞翔,一切猎物都逃不过我的眼睛,我因此生活无忧。”

鸵鸟说:“我用腿在地上奔跑,翅膀对我毫无用处,它成为我沉重的负担。”

企鹅说:“我已把翅膀变作了鳍,它让我能像鱼一样在海洋自由来往。”

这时,上帝发现会场里还坐着一 个人,便奇怪地问:“你没有翅膀,来这儿干什么?”

人说:“你虽然没有赐于我翅膀,我却可以作灵魂的飞翔,可以达到脚步所不能达到的地方。”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以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仿照下列诗句的内容与修辞方法,再写一组句子。

请不要对我施朱抹粉

施朱则显得太红

抹粉则显得太白

因为我的名字叫——

历史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