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荒漠一夜 付浩勇 天蒙蒙亮的时候,他已在大漠的荒滩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荒漠一夜

付浩勇

天蒙蒙亮的时候,他已在大漠的荒滩里跋涉了整整一夜。

他蠕动着苦涩僵硬的舌头,舔了舔嘴唇上叠透的干血泡,面对一望无际的沙梁,不由回望一眼身后伴随的追敌——晨雾里闪着两点绿光的饥饿的野狼,心里又掠过一阵恐惧和绝望。

他是昨天下晌为了拍摄到沙漠上的绿洲,他离开了驼队,深入到荒滩深处。当黄昏降临的时候,沙梁上传来一声凄凉血性的狼嚎声,他回首寻望,蓦然发现了暮色里浮动着两点闪亮的寒光,倏地,疲惫夹带饥饿一同向他袭来……

整整一夜,他别无选择,慌惶地在大漠里奋力向前进。途中,他为补充体力,备带的干粮吃完了,水壶里面水喝干了,肩上压着沉沉的摄影机和行囊背包。但他不忍心将拍到的海市蜃楼般的别致风景一掷了之,那可是他艺术生命的价值所在。然而,野狼显然盯上他了,将他视成大漠里惟一的补充营养的佳肴,他只好拼力地在沙漠里走着。他心里明白,在荒漠里,缺水是最大的灾难,野狼同他较量的是毅力和意志,自己若是稍有松懈,在沙梁上倒下,野狼就会冲上前,挥舞双爪,将他撕成碎条,充饥解渴,而他拍摄的荒漠上的别致风景将化为乌有。

他回望野狼时,明显发现野狼的浑身抽搐,脊梁的骨节更加突起,干瘪的肚皮贴在沙土上。喘气声越来越粗重,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拉越长……渐渐地,野狼举步维艰,停下来了。他心里不由掠过一阵狂喜,野狼终于撵不上自己了。少顷,又见到野狼嚎叫一声,转头调向,灰溜溜地往回逃窜,他不由挺直身躯,英雄般地傲立在沙梁上,似乎嘲笑野狼意志的崩溃瓦解。

当野狼的背影逃遁远去,他又一下子瘫倒在沙梁上,他该往哪里走?何方才能寻到驼铃队?哪里才有水源?严重的缺水,他已鼻孔出血,七窍冒烟,四肢乏力。忽而,他转念回想,猝然想到,野狼的转向莫非预告着前方是一条通向大漠腹地的死亡之路,于是,他意识到只有重新振作,尾随野狼,或许才有可能离开大漠,找到驼队,使别致风景焕发艺术之光。

他复而挺起疲惫的身躯,沿着野狼逃遁的方向赶去。为了避免同野狼的孤注一掷,他既不能尾随太近,那样会惊扰它;当然又不能太远,如果稍有松懈,就会迷失跋涉的方向。

芨芨草是大漠里跋涉者的救命圣草,沙梁坎下,野狼过处,芨芨草已被啃尽;他随踪而来,只好刨出草茎,细嚼取湿。野狼困乏了,停下来回头对峙地盯着他;他也停靠下身,机警地准备应付对野狼的反扑。有多少回,狼跑他奔,狼歇他停。有几阵子,狼的双腿摇摆踉跄,迷迷茫茫地迈步,他就象虚脱一般神情恍惚,晕晕蒙蒙地跟着……

狼撵人整整一夜,人追狼足足一天,又是日头西斜的时分,终于,沙梁坎下出现了一片罕见的沙洲——那是内陆河被沙漠侵袭仅有的一汪清水。

野狼仿佛忘却了疲惫,奋着四蹄奔过去。

他喜出望外,狠狠地咬了一下血唇,忽而,一阵熟悉的驼铃声响过,昨天同行的地质勘探队出现在前方。他顿感泪水漾出眼眶,朦胧中,他看见两名地质队员正端枪向着吸水的野狼瞄准,他声嘶力竭的喊:别打它,没有它,我走不出荒漠,是它救了我的命……

声落枪响,野狼猝然倒在甘泉一般的水边,枯瘦的四肢也懒得一动。

他一个踉跄,向前一个滚翻,昏了过去。

(选自《微型小说鉴赏辞典》)

1.小说中反复强调“拍摄”“别致风景”的事情,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2.这篇小说心理描写非常细腻。请简述作品中“他”的心理变化过程。

3.小说中的“他”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4.小说结尾中,声落枪响,狼猝然倒下,“他”“昏了过去”。试探究这样结尾的用意。

 

1. (1)拍摄别致的风景是“他”独自行动的契机,为遇狼情节做铺垫。(2)“他”不忍抛下摄影机和行囊背包,是“他”被狼逼近的重要原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3)“使别致风景焕发艺术之光”是“他”在野狼逃遁时及时醒悟的内在动力,从而促使小说情节转折点(人追狼)的形成。(每1点2分) 2. (1)(昨天黄昏,“他”见到狼,内心非常)慌惶。(2)(天亮时,“他”仍感到)恐惧和绝望。(3)(野狼停下时,“他”心里一阵)狂喜。(4)(野狼往回逃窜时,“他”心中充满了)骄傲和自豪。(5)(追随狼踪发现水源时,“他”)喜出望外。(6)(最终获救时,内心对狼充满了)感激之情。 (注意次序,答出4点即可) 3. (1)坚毅顽强。面对外在的磨难和内心的恐怖,能够勇敢地去战胜和克服。 (2)机智敏捷。能够敏锐的发现狼调向回窜的原因,机警地追随狼的踪迹。 (3)热爱艺术。面对困境,却自始至终不肯放弃所拍到的“别致风景”。 (4)沉着冷静,善于思考。能意识到狼既是困境的制造者,也是摆脱困境的拯救者。(这一点也可以理解为对狼有感恩之情。)(每点1分) 4. (1)情感表现上:表现了“我”对狼被杀痛心之情。(2)人物刻画上:突出主人公对狼的感激(感恩),意识到狼也是其摆脱困境的拯救者,丰富了主人公人物形象;(3)主旨表达上:由表达人的毅力与意志的主题深化为有关人类生存问题,即启发人们思考人类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4)艺术效果上:小说结尾狼死我“昏”,戛然而止,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启发读者思考。(每点2分,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二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三从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①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在具体的文章中,概括性的语句与具体的叙述描写或阐述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②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这是为了防止内容要点的遗漏。③提取精要,独立归纳,这是要求考生根据要求,认定范围、提取精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往往要从这样一些方面来把握:①从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②从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③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④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⑤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从具体解法上来看,首先从文本中画出与这个人物言行相关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既然是探究,其探究结论也应该是富有个性色彩的。我们说一切要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要从社会存在的事实出发,但这绝对不是要我们 做材料或社会存在的奴隶,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审视问题,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问题。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 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的模式。这类题相当于小型作文,观点一定要明确,分析时要有理有据,并且一定要联系文本内容。另外,语言表述要简洁。考场是有时间 限制的,写的太少,分析不透彻;写得太多,势必要侵占做其题的时间。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2)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

(5)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周敦颐《爱莲说》)

(6)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旧书不厌百回读,                。(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

(8)               ,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词,然后回答问题。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

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1)请简要概括诗人的生活处境

(2)请赏析“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一联的表达效果。

(3)请结简要分析这首诗蕴含的思想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贻华亭诸亲友诗序

(明)何良俊

余旅寓留都,故乡诸亲友每有来讯,即讽余南归。尝闻昔人以轩冕为桎梏。夫轩冕者本荣身之具也,然不免于牵曳,由达情任性者视之,其于桎梏等耳。若吴中士,竞营厚产,多者以万计,其次不减数千。故皆受有司绦笼,每一接见病若夏畦,其为桎梏,孰甚于是?

余羁旅贫困,有时绝粮,岂不知故乡尚有旧业可赖,或庶几不至乏绝?然士可杀不可辱,纵令饿死,不犹愈于低头就之乎?且良俊譬若笼中之鸟,今幸已解决,宁可自求更处笼中哉?脱去一笼,复入一笼,此自贻伊戚。他日谁复怜之?谁复念之?又谁复肯解放之耶?

夫建康旧都,其留守大臣暨诸僚,皆与内庭埒,但事简乏权,颇称闲局。士大夫避炎畏逼者辄来就之,并是一时胜流,亦皆怜才下士。见良俊颇工笔札,兼善名理,说剑谈兵,考文辨制,下至词曲亦能知其音调,故常下榻待之。又以良俊失意无聊,不欲责以苛礼。良俊性复疏宕,每至,即抵掌谈笔于其坐。诸公亦无牾也。假令亲友强之南归,不知教何此着此?其能免穷愁勃窣窘死哉?故聊寄傲以毕余年。古人常寄傲泉石,余乃今寄傲于公卿间,此亦一大奇事也。

吾家子晳,史称其明目秀眉,真素通美,博通群书,善于谈论,率到好狎,遨游人间,大言箕踞,公卿皆下之。时驾柴车,恣心所适,致醉而归,时人号为通隐。此即秣陵故事。今日良俊适在秣陵,熟知子晳千年之后,复有一云孙似之耶?辄用韵寄怀,以贻同好。(选自《何翰林集》)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讽余南归           讽:指责 

B.见良俊颇工笔札       工:擅长

C.今日良俊适在秣陵     适:恰逢

D.以贻同好             贻:赠送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尝闻昔人轩冕为桎梏          良俊失意无聊

B.然不免牵曳                  即抵掌谈笔其坐

C留守大臣暨诸僚              能免穷愁勃窣窘死哉 

D.他日谁复怜                  复有一云孙似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岂不知故乡尚有旧业可赖,或庶几不至乏绝?

2)士大夫避炎畏逼者辄来就之,并是一时胜流,亦皆怜才下士。

4.请根据文意概括作者的品格特点。

 

查看答案

对下面这段材料的寓意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农民问教授:“一个聋哑人到五金行买钉子,他先把左手的两个指头放在桌上,然后用右手做锤钉的样子。店员拿出锤子,他摇摇头,用右手指了指左手的两个指头;店员拿出钉子,他点点头。这时,一个盲人走进来。先生,请您想一下,他会如何买到一把剪刀?”教授从容答道:“简单。他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刀的样子就可以了。”农民笑起来:“先生,他不需要这样,盲人是会说话的。”改写自郭亚维《哈佛校训给大学生的24个启示》

A.勿受既有认知限制       B.莫因专业蒙蔽真相

C.审慎辨析言语歧义       D.勇于质疑权威观点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所引名句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春天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季节,诗人们总是喜欢用春天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面对皇帝的退缩、士大夫的排挤和世人的辱骂,心灰意冷的王安石选择了隐居。

C.“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梅葆玖是梅兰芳的第九子,他不仅继承了“梅派”的精湛技艺,而且形成了新风格。

D.“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中秋佳节,夫子庙游人如织,怎奈天公不作美,突降的大雨让游客们扫兴而归。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