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如何微信
姜 赟
微信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如何微信则是一种生活态度。
不经意间,有人问起,你生活中跟谁打交道最频繁?思来想去,答案竟有些不可思议:生活基本被“微信化”了。这不仅仅是个人感受,也有数据为证:55.2%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10次,25%的用户每天打开超过30次。对于越来越多的人而言,微信成为一天的开始、一天的陪伴和一天的结束。
微信掀起了一股潮流,日均卷入5.7亿登陆用户,一线城市渗透率高达93%。可以说,目之所及,身之所处,皆有微信包围。收获衣食住行的便利,分享喜怒哀乐的奔涌,拥有随时随地的交互,舒张无聊时刻的排遣……“微信是个生活方式”,已清晰地呈现在无数用户的生活世界。对此,有些人心甘情愿地“醉”在其中,有些人无可抗拒地“裹”在里面,大有一种“不在微信中进化、就在微信外落伍”的趋势。
然而,我们享受微信带来的千般好,就不得不承受其衍生的万般恼。既然舍不得错过朋友之间的新鲜事、热议话题,就有可能面对想退又不易退的微信群,接受垃圾信息轰炸的烦扰,忍耐朋友圈里“鸡汤”养生的腻歪。也不止一次听见抱怨“生活被微信殖民了”“我的注意力被微信撕碎了”“晚上十点领导还布置任务”……在微信无时无刻“假定在场”的推动下,世俗的牵绊将许多人的生活缠绕得无法喘息。恐怕,这也算是“技术改变生活”的另一种表达。
进一步说,用户对微信的依赖有多重,异化的程度就有多深。最典型的场景莫过于“明明面对面,心思却飘到微信群”,一如微信开屏动画折射的隐喻:一个人站在地球面前,连接了全世界,却感到无可抑制的孤独。如果借用美国摄影师埃里克·皮克斯吉尔的作品《远离》来演绎这种异化,更具震撼力。他去掉了照片里人们手中的手机,那个瞬间里的人们虽然都在一起,但都孤单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无表情地仿佛丢掉了灵魂。可以说,微信方便了社交,却让我们稀释了面对面的交往,沉迷于无数陌生人举办的假面舞会。这就不只是生活层面的问题,更是精神层面的课题。
于是,有人想到了逃离,或卸载微信,或停用朋友圈。豆瓣上有篇日记这样写道:停用朋友圈半年,看过电影43部,看过书14本,这些电影和书在我的身上留下了很多痕迹,但我还真的很难回忆起刷朋友圈在我身上留下的痕迹。确实,人们更看重的,是这种“痕迹”。
选择逃离终究是消极的抵御,而非主动的驾驭,不然有些人就不会卸而复装了。只是因为朋友一句“你不用,会让我很不方便”,足以让他再次臣服。要知道,摔跟头主要跟地没关系,跟人有关系。矫正微信使用造成的错位与扭曲,限制其在生活世界的位置,才能将自己从焦虑纠结、寂寞疏离中释放出来,使生命更为丰富、生活更加精彩。
微信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如何微信则是一种生活态度。实际上,微信上发生的事,依然遵循着生活本来的规律;微信上发生的交往,仍然符合现实做人的基本原则。毋宁将其看作第二生活,是第一位生活的延伸和补充。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1月02日05 版,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文章提及埃里克·皮克斯吉尔的作品《远离》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作者认为对微信应持有怎样的态度,请联系全文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空 村
王太生
去山区旅行,在半山腰遇见一座空村。
这是一座有上百年历史的古村落,粉墙黛瓦,在山间清晨的草木深处,显得空寂而荒芜。我们一行人,顺着一条蒿草没膝的小道,从坡上而下,探访空村。
房舍斑驳的老墙上,有两条歪歪扭扭的标语,用朱红油漆与白石灰水,在同一个地方,不同的时间里,分别由不同的人书写——显示出一座山村,前世的人丁兴旺与今生的空无人烟。
老祠堂里祖宗的牌位都搬走了,村子里见不到一头耕地的水牛,也不见有谁“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人走屋空的村子,像一只被丢弃的巨大鸟窠,会遗落下一两片轻盈的羽毛。空村,是一群人不曾走远的梦,似乎还残留一座村庄昨日温热的体温。
站在空村里,看别人并不遥远的生活,那些曾经的老故事:鸡飞狗跳、屋顶炊烟、铧犁耕田、低头数钱……以及一场暴雨后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滚滚而来。
村舍里有厢屋、坪院、石墙、台阶、猪圈、茅坑与柴禾堆……顺着高高低低的石板路往里走,人恍若是一条鱼,潜入一座淹没在时间水底的村庄。惊有人声,一只翘着大尾巴的松鼠,“呼”,从屋脊一侧,蹿到另一侧。花叶摇动,消失得无影无踪,无声无息。
有些墙体开始坍塌,没有人居住的房屋,也就缺少了热气和力量的支撑。
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早在几年前就搬走了(包括最后一头牲畜),门环泛着铜绿,但他们不约而同,一律把门锁上。
当他们回过头来,再看一眼,被情感和灾害缠扰了几辈子的村庄,还是把门轻轻合上,那老式木门的“吱嘎”声,在空山幽谷显得十分清晰。村民们是担心搬走后,那些山间的明月会住到自己以前的老房子里么?灌满一屋的清风,会吹散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曾经的梦呓?以及土灶台上有过的袅袅螺旋上升的水汽——还是把旧梦保存在一个地方吧。
当然,在空村里依然留有生活的痕迹,有些痕迹是搬不走的。
一截旧木槛,被磨得圆润发亮。不止一双鞋和脚,才把它磨砺成这样,大概会有一个老实巴交的山里农妇,捧着一只大碗,坐在这旧木槛上,一边扒拉着碗中的饭食,一边向远处山野一道弧形的天际线东张西望。
鸡笼猪圈里,铺着一层厚厚的穰草,有猪仔和鸡仔浅浅的匍匐凹陷状。在半爿猪圈里,一只黯旧的木桶,孤伶伶地斜倚一角,落满灰尘。起初这只木桶也许并不是干燥成这样,而是装着明晃晃的半桶山泉水,有一星小砂眼,像时间里的漏斗,一滴一滴往外跌落,直至风干。
半桶水就这样漏了,一只木桶,被凝固在旧烟火生活里,还是从前的姿势,一座村庄还是从前的姿势。
一只大黄狗在村庄里寂寂走着。谁家的大黄狗?主人搬走后,将狗遗弃?山里人重情重义,估计不会做出这样小心眼儿的事。是大黄狗顾念旧窝,趁主人不注意,从新家偷偷溜出,跑进山里,嗅嗅停停,停停嗅嗅,寻找从前那只被它撵得满村跑的芦花大公鸡。
有一户人家,屋前坡上是一片青青桑树林。叶片大而碧,在这山间早晨红晕的霞光中,对着天空,透映着清晰的筋络。
还有一袭藤蔓,挂在线条粗犷的石墙上,不知寂寞,已然结出毛茸茸的瓜纽。
1.文章有多处细节描写,请举出两例并分析其作用。
2.简要分析“当然,在空村里依然留有生活的痕迹,有些痕迹是搬不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作者笔下的空村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章在结尾写到了一片青青的桑树林和一袭藤蔓,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 。(《长亭送别》)
②《诗》三百篇, 。(《报任安书》)
③ ,桑榆非晚。(《滕王阁序》)
④ ,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⑤群贤毕至, 。(《兰亭集序》)
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逍遥游》)
⑦是日也,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 。(《兰亭集序》)
⑧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访 秋
李商隐
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
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
【注】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所作。
1.颈联与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访秋”之“访”的?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上运使孙司谏①书
王安石
伏见阁下令吏民出钱购人捕盐,窃以为过矣。海旁之盐,虽日杀人而禁之,势不止也。今重诱之使相捕告,则州县之狱必蕃,而民之陷刑者将众,无赖奸人将乘此势,于海旁渔业之地搔动艚户,使不得成其业。艚户失业,则必有合而为盗,贼杀以相仇者,此不可不以为虑也。
为县于此两年,见所谓大户者,其田多不过百亩。百亩之直,为钱百千,其尤良田,乃直二百千而已。大抵数口之家,养生送死,皆自田出,州县百须,又出于其家。方今田桑之家,尤不可时得者,钱也。今责购而不可得,则其间必有鬻田以应责者。夫使良民鬻田以赏无赖告讦之人,非所以为政也。又其间必有扞州县之令而不时出钱者,州县不得不鞭械以督之。鞭械吏民,使之出钱,以应捕盐之购,又非所以为政也。
且吏治宜何所师法也?必曰古之君子。重告讦之利以败俗,广诛求之害,以失百姓之心,因国家不得已之禁而又重之,古之君子盖未有然者也。购将安出哉?出于吏之家而已,吏固多贫而无有也;出于大户之家而已,大家将有由此而破产失职者。安有仁人在上,而令下有失职之民乎?在上之仁人有所为,则世辄指以为师,故不可不慎也。使世之在上者,指阁下之为此而师之,独不害阁下之义乎?
公家日以窘,而民日以穷而怨。常恐天下之势,积而不已,以至于此,虽力排之,已若无奈何,又从而为之辞,其与抱薪救火何异?窃独为阁下惜此也。循今之法而无所变,有何不可,而必欲重之乎?今阁下为之,盖迫于公家用调之不足,其势不得不权事势而为此,以纾一切之急也。虽然,阁下亦过矣,非所以得财利而救一切之道。今之时,士之在下者,浸渍成俗,苟以顺从为得,而上之人亦往往憎人之言,言有忤己者,辄怒而不听之。故下情不得自言于上,而上不得闻其过,恣所欲为。伏惟留思而幸听之。
(选自《王安石文集》,有删改)
【注】①孙司谏:指两浙转运使孙甫,当时他正担任右司谏一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重诱之使相辅告,则州县之狱必蕃 蕃:繁多,众多。
B.则必有合而为盗,贼杀以相仇者 贼:伤害,杀害。
C.又其间必有扞州县之令而不时出钱者 扞:触犯,抵触。
D.其势不得不权事势而为此 权:权变,变通。
2.下列“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则其间必有鬻田以应责者
B.州县不得不鞭械以督之
C.而民日以穷而怨
D.以纾一切之急也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大抵数口之家,养生送死,皆自田出,州县百须,又出于其家。
(2)夫使良民鬻田以赏无赖告讦之人,非所以为政也。
(3) 使世之在上者,指阁下之为此而师之,独不害阁下之义乎?
4.请简要概括作者在文中指出的“购人捕盐”的弊端。
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D.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