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论述类文本阅读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

论述类文本阅读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 、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大多数人已经不易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南北朝时期在中原大范围推广后,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将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被世界各国认可。

 

1.C 2.D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在原文第二段的第一行和第二行。这是饮食方面的“和”的思想在民族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体现。这是不同民族的融合。B项原文中第二段第二行末尾“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中亚和东南亚”就是“亚洲其他地区”,“增补了中华饮食的品种”就是“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这是不同国家和地域的融合。C项在原文第三段末尾“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这强调的是中华饮食的本土性特征,不能体现“和”的文化思想,答非所问。况且用“任何一个”这种说法本身就是很绝对的,在论述类文本中,特别绝对的说法通常是不够准确的。D项第四项由“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被广泛用为调味品”,经过消融改造被赋予新的含义。这是在引进外来食物中体现的“和”。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选项D由“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被广泛用为调味品”,经过消融改造被赋予新的含义。这是在引进外来食物中体现的“和”。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A项在第二段第上行,“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表意与A项无异。B项第三段“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这就是中华饮食本土性的一个例证。C项在第三段末尾“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文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表意相同。D项原文是这两种器物“在南北朝时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并不是南北朝在中原大范围推广。“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大范围推广并改造创新后才推动了进餐形式的发展。犯了“以偏概全”和的错误。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原文是这两种器物“在南北朝时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并不是南北朝在中原大范围推广。“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大范围推广并改造创新后才推动了进餐形式的发展。犯了“以偏概全”和的错误。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文章最后两行“并不会失去自我,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D项的原因概括得片面了。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D原因概括得片面了。文章最后两行“并不会失去自我,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接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生活中的闲置品越来越多。这些闲置品甚至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烦恼,比如汽车的闲置导致交通拥堵和费用负担。有人则利用网络平台创造了资源分享模式,比如各种打车软件。面对这种创新的资源分享模式,有的人赞成,说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方便,且绿色环保;有的人反时,说不便于管理,且消费不安全;有的人观望,说新东西总要经历时间的检验,不要忙着跟风。

对此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不得抄袭和套作。

 

查看答案

某孔子学院对国外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其中“对儒家文化价值观的认同度”这一项的统计结果如下图。请仔细阅读,按要求回答问题。

 

【说明】孝:孝顺父母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俭:过日子能省则省;礼:对别人要以礼相待;勤:辛勤的劳动是取得成功的前提;谦:遇到别人的夸奖要表现得谦虚;面子观:孩子的成功就是给父母挣面子。

1请根据图表的所有统计信息,概括出结论,不超过60字(含标点符号)。

(2)针对孔子学院老师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内容,请依据相关信息,给出两条合理建议。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821日,我们的微博和朋友圈被中国女排夺冠的消息刷屏了。在中国人的心中,有一种拼搏叫中国女排,有一种情怀叫中国女排,有一种冠军叫中国女排,                  821日,在这种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女排精神”指引下,中国女排时隔12年后再夺奥运金牌。这是女排梦,也是中国梦!梦想是引导前进的目标。                ,战胜困难需要精神的力量,而中国女排之所以能成功地站在冠军的领奖台,                !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历史本身在变,史学提出的问题和需求的答案也在变。不同时代的人可能提出同样的问题,    可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当问题不变时,也许特定的题目真可以获得众皆认可的“解决”,    往往不是一次性的。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史学就是问题和答案不断演变的进程。如傅斯年所说,既存的题目可能被解决,也可能被解散。      新认知的事实证明了原来的问题不成为问题,也会进而逼出新的问题。学术的进步,    体现在问题的解决,    体现在既存问题的解散,    并致力于解决新的问题。

 

A

如果

不仅

B

当然

如果

不仅

而且

C

因为

不仅

D

而且

因为

不仅

当然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男足奇迹般地获得了2018 年世界杯亚洲区12强赛资格,这是他们时隔14年,继2002年之后再度进入世预赛亚洲区最后阶段的比赛。

B.郭先生常戴一副黑框眼镜.穿一件质朴的外套,他除了对理论有精深研究,他的课堂也是趣味横生的。

C.果壳网拥有“谣言粉碎机”等15 个主题站,通过粉碎社会上流传的谣言,让科学和大众需求产生联系,目前日均浏览量已超过375 万。

D.丛书的作者大都是长期从事新闻研究的学者,他们以言简意深之笔。勾画出这些搏击风云的新闻名家的人生历程,使那些一生为他人作传的明星光彩照人,读后深受启迪。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