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文后各题。 蓦山溪 汪莘① 金风玉露,洗出乾坤体。乘兴到前村,...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文后各题。

蓦山溪

汪莘①

金风玉露,洗出乾坤体。乘兴到前村,见一片、清溪无底。竹篱茅舍,鸡犬两三家,寻渔父②,问湘灵③,拄杖斜阳里。

青春误我,白发今如此。幸自识方壶,有个人、神通游戏。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倾浊酒,对黄花,又似东篱子。

【注】①汪莘:南宋人。布衣,隐居黄山。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时弊,没有得到答复。徐谊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成。②渔父:屈原《渔父》中的形象。③湘灵:湘水之神。

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风玉露”指秋天的景象,常用来比喻人世间可贵且短暂的事物。

B.“渔父”作为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常出现在古诗中,成为隐逸情感的载体。

C.“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将个人情感融入对鹤的描写之中,突出了鹤的沉稳和意气风发。

D.词的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上片用了屈原《渔父》中的典故,下片用了陶渊明诗歌中的典故。

2.有人认为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矛盾的心理,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

 

1.C。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既向往自由自在无为的田园生活,又感叹自己的青春已去,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矛盾心理。词人在金秋时节乘兴徜徉于蓦山溪水边,陶醉于竹篱茅舍、鸡犬相鸣的乡野之间,满足于清静无为、远离世俗的高洁之中,然而,在这大好秋光之中,词人却又感到了自己美好年华的逝去,徒生白发,感叹自己的一事无成,突生孤独愁绪。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综合理解,C项“沉稳和意气风发”错,“沉稳”与“岩上忽孤云”不符,“意气风发”与词的整体格调不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类题目主要考查的内容有表达技巧、情感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分析选项的时候要注意结合题目、作者、注释等内容分析。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C项“沉稳”与“岩上忽孤云”不符,“意气风发”与词的整体格调不符。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矛盾心理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本题表达了词人既向往自由自在无为的田园生活,又感叹自己的青春已去,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矛盾心理。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心理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心理而放弃诗句。“青春误我,白发今如此”,在金秋时节乘兴徜徉于蓦山溪水边,陶醉于竹篱茅舍、鸡犬相鸣的乡野之间,满足于清静无为、远离世俗的高洁之中,然而,在这大好秋光之中,词人却又感到了自己美好年华的逝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粱鼎,字凝正,益州华阳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甲科,解褐大理评事、知秭归县,再著作佐郎。知吉州,民有萧甲者,豪猾为民患,鼎暴其凶状,杖脊黥面徙远郡。太宗尤赏其强干,代还,赐绯鱼,旧例当给银宝瓶带,太宗特以犀带赐之,记其名于御屏。

至道初,鼎建议兴三白渠,及陈、许、邓等数州用水利垦田,事具《食货志》。陕西。二年五将分道击李继迁,李继隆擅出赤柽路无功,还奏军储失期,鼎坐削三任。复为殿中丞,领职如故。以母老求郡,历知徐、密二州。真宗践位,复旧官。时三司督逋负严急,有久被留系者,命鼎按籍详定,多所蠲免。逾月,右谏议大夫。

时西鄙未宁,建议陕西禁解池盐,所在官鬻,诏从之。议者多言:“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今若禁解池盐,与内地同价,则民必冒禁复市青盐,乃资盗粮也。”时刘综为陕西转运使,鼎奏罢之。综归朝,亦密陈其非便。鼎既行,即移文禁止盐商,所在约束乖当,延州刘廷伟、庆州郑惟吉皆不从规画。

鼎奏运咸阳仓粟以实边,粟已陈腐,鼎即与民,俟秋收易新粟,朝廷闻而止之,上封章密陈其烦扰者甚众,鼎始谋多沮,遂令林特乘传与鼎等同议可否,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卒,年五十二。

鼎伟姿貌,磊落尚气,有介节,居官峻厉,名称甚茂。好学,工。尝著《隐书》三卷,《史论》二十篇,《学古诗》五十篇。

(选自《宋史·梁鼎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人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B.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C.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D.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指做官。文中加点的词语“迁”“徙”“拜”分别表示升职、职位调动和授予官职。

B.食货志:古代纪传体史书中专述经济史的篇名。纪传体史书一般分为本纪、列传、书志、箴铭、辞赋几种体例。

C.“丁内艰”文中指遭遇母丧。古代父母去世要为其守丧,守丧是一种孝顺的礼仪,有一定的时间规定。

D.篆、籀:文中指书体。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主要形体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八大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粱鼎为民除害,得到赏识。他在吉州任职时,奸民萧甲为非作歹,他流放了萧甲;皇帝赏识他,他得到皇帝不一样的赏赐。

B.梁鼎关心民生,体恤百姓。他建议兴修水利,利用水利开垦荒地;他被朝廷派去核查拖欠赋税的情况,免除了很多赋税。、

C.梁鼎力除弊政,遭遇挫折。他建议禁止私人买卖解池盐,舆论也认同他的意见,朝廷下令照办,后来朝廷通盐商,他遭到处罚。

D.梁鼎文才突出,为政有声誉。他考中进士甲科,擅长书法,写有三卷《隐书》等大量文章;他光明磊落,为官严厉,声名很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鼎既行,即移文禁止盐商,所在约束乖当,延州刘廷伟不从规画

(2)鼎奏运成阳仓粟以实边,粟已陈腐,鼎即与民,俟秋收易新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需要秋天的人

尹向东

长命的家门前有棵苹果树,结的苹果味道酸,没人喜欢吃,没人采摘。长命括起头来,看树上又结出不少苹果,这些被人遗忘的苹果半青半红地坠在枝上,被虫叮,被乌啄,似长了雀斑一样布满斑点,要多丑有多丑。它们的模样和此刻的长命很像,想到这个,长命的心就灰暗了。

长命的家在农村。他把自己这样的人叫城市的农民。这些年,他们都去城里打工。收入与在城里工作的亲戚相比高出不少,也比单位里的人更自由。不过长命仍然不喜欢农村人的身份,像这名字,村里边许多人叫得富、来富、富贵。

这些奇怪的想法是长命在工地上闪了腰后才出现的,腰给伤了,长命只能在家干些轻松的事。而养猪种莱却不为支撑家里的生活,干这些杂事儿,只为家人吃上安全食物,但长命总觉得自己没被派上用场,像城市的农民这个群体,生存和土地失去关系,丢掉主业后与千百年来农民的定义相隔甚远。但城里人不管这些,一样坚定地认为他们就是农民,长命常常为此觉得尴尬,虽然生活好了起来,他们却被城市和土地同时忽视。

养了猪,每日里就得去城里大小餐馆收泔水,这是长命最讨厌的活,得穿上油腻肮脏的衣服,骑上三轮摩托,拖两只大油桶改装的泔水桶穿越城市,这形象活脱就是在头顶项上“我是农民”四个大字,让他特别难受。

正值放学的时候,孩子们自校门蜂拥而出,散到街上,散到陡峭的坡边。长命的儿子也在这所小学读书。这时候有可能会碰上儿子,这不是好事,十二岁的儿子不喜欢在大庭广众中碰见拉泔水的他。他将头低下来,只看前面的路,快到街口,听见儿子叫他的声音,他有点惊喜,忙刹住车,看见儿子跑上前来,儿子不看他,也不看油腻的摩托车,只望着身边的人流,细声细气地说:“老师让买升学考试的模拟试题,记住了,数学和语文都要,就在新华书店里。”

长命把三轮摩托车停在一家面馆外。面馆里已经有两三桌客人,长命进面馆的时候他们都回过头来看他。长命熟悉他们的眼神,也就是嫌弃而已,没啥大不了。他直接去了厨房,长命提着桶出来,他看见临门的一个女人独坐一张桌,他走过时女人尽力挤向墙边,女人的眼神中不仅仅是嫌恶,明明白白地表达着讨厌。

长命骑着摩托车离开时心情槽透了,他不想再去拉泔水,长命忘不了女人隔着玻璃窗瞪他的那一眼,岂止是一个恶毒所能囊括的。

长命后来耙车停好,准备给儿子买模拟题。他看见一个微胖的女人领着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女人蹲在书架边,翻着一本画册给小女孩讲,她的神态安详而恬静。长命觉得她用身都散发着一种气息,一种让人温暖的气息。长命有了一种强烈的渴望,他想听听女人在给孩子讲些什么,他把车推到边上,进了书店。

长命踱到儿童书柜的另一侧,他听见小女孩指着画册问:“这是秋天?”

她母亲说:“是啊,秋天,多漂亮的秋天。”

小女孩说;“秋天有什么用,秋天一来,气候就一天天冷,我们不需要秋天。”

她母亲短暂地停顿了一下,小声说:“不是这样的,我们不需要秋天,别人还需要。”

小女孩说:“谁会需要秋天?”

她母亲说:“你看,你对面的人,他就需要秋天。”

他看出小女孩的微笑中包含着对一个需要秋天的人的崇敬。他的心莫名地跳动起来,鼻子深处微微发酸、努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买了模拟题,跨出书店时,严谨而和蔼地对那对母女笑了笑。他跨上摩托车,像背负一道使命,向远处驰去。一路上他想他是需要秋天的人,全世界的人都不需要秋天了,而他们需要。这是个沉甸甸的嘱托,这样的使命让他全身都暖洋洋的。他努力在脑子里搜索,要干点秋天的事,收获点什么东西,几亩地支撑不了他这个愿望,他继续想,总算从记忆的角落里将门前那棵被遗忘的苹果树想起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长命认为“村里边许多人叫得富、来富、富贵”,包括自己的名字,这些名字太俗了,这是被城里人瞧不起的原因。

B.小说准确地描写了长命的矛盾心理、行为,他生怕穿上油腻肮脏的衣服去餐馆收泔水而被人看不起,但又每天走街串巷去收泔水。

C.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如长命路遇儿子,但儿子是势利眼,怕有个不体面的父亲而被人瞧不起,不看也不喊“爸爸”。

D.小说将面馆里那两三桌客人的眼神与那个独坐一张桌的女人的眼神进行对比描写,突出了那女人眼神对长命的沉重打击。

E小说中的那个徽胖的女人有一定的修养,她的神态感染了长命;她与女儿的对话,不仅教育了自己的女儿,也给长命以启发与激励。

2.小说在刻画长命这个人物时,突出了他的哪些形象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需要秋天的人”作标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主持人:祝希娟老师,您好!当年《红色娘子军》选择吴琼花这个角色的演员的时候,谢晋老师是怎样挑上您的?

祝希娟:以前我从不接受这样的专访。现在我觉得在这个时候我愿意说说以前没说过的一些心里话。让大家了解我们中国的电影艺术和中圆文化有一个继承发扬的过程.当时,我在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三年级学习,那天谢晋看见我和一个男同学争论,就被吸引了。

谢导问能不能找我谈一下。他把剧本拿给我看。我连夜看完,非常喜欢这个角色。谢导说,把那些让你激动的戏勾出来,我做到了。后来证明,我勾出来的是我拍得最让人感动的。比方说,枪打南霸天、洪常青就义等。后来我去剧组报到,到食堂吃饭时所有人都回头看,想看一看谢导花了两年时问找到的演员。结果看后摄影师说也不咋的,穿着旧棉袄,两根大辨子傻呼呼的,吃饭呼呼的没个样子。后来谢导让我们全部下到海南岛体验生活。我脱胎换骨成一个海南岛姑娘,而且是海南岛底层的丫头。

主持人:现在有很多影片,基本上四五十天就拍完了。所以,我觉得跟今天的演员比较起耒,那个年代是在做艺术,现在是在做娱乐。

祝希娟:因为现在是市场经济。当时我们没有片酬。我是学生,就只有每个月补助18元钱。18元对我来说已经很多了。

主持人:那时不像现在,那时的明星就是一份工作,一份职业,不像现在的明星要高片酬,住着大房,开着豪车。

祝希娟:那时不叫明星,叫文艺工作者。我们的演员、导演、编剧千万千万别忘了,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主持人:您看现在很多抗战片,是不是很好笑。一个女游击队员拍成女学生似的,有时候还烫了头发。

祝希娟:我觉得很好笑,抗日战争片中开的汽车是解放牌的,怎么可能呢?这是最起码的知识.主持人:祝老师,我们现在有些追星族,像很多少男少女们会去酒店、宾馆,一守就是一天一夜,等待着他们追的明星。您那个年代有这样的情况吗?

祝希娟:我们那个年代没有明星。那个时候娘子军播完以后,差不多每天都有这么一探信,全都是观众来信。那些观众绝大部分谈看了娘子军后对自己的教育,对自己的启发,里面没什么“我爱你”这类的东西。

主持人:希娟老师,你们那个年代的明星很少化特别浓的妆。那个时候的审美是什么样的标准呢?

祝希娟:一个内在美,一个外在美。不管角色的大小,你都要演好。不在乎演员漂亮不漂亮,但要有魅力,就是说要有人格的魅力。

主持人:根本不考虑装饰。

祝希娟:现在的抗战剧,历史感都没有了,你说八路军能粘眼睫毛吗?怎么让人信服这段历史。

主持人:最近媒体报道一些明星吸毒和嫖娼的现象。像你这样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

祝希娟:我觉得现在一些演员中有个别是这样子的。不是说演员不允许,就是一般普通老百姓也不允许。你去吸毒、嫖娼,你对得起观众吗?你对得起国家对你的培养吗?这些败类不清除,我们这个队伍不会很纯洁。

谢晋导演、陈强老师都在天堂。我每次到上海,一定跟着师母一块到福寿因,给那些老师们送一束花。

(选自《陕西新闻网》,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主持人从祝希娟在其成名作《红色娘子军》所担任的角色谈起,一下子就将观众的思绪拉到了过往的岁月中,引起了观众的兴趣。

B.当年的祝希娟“穿着旧棉袄,两根大辫子傻呼呼的,吃饭呼呼的没个样子”的形象其实是不符合角色要求的,能被选上关键在于她十分努力。

C.祝希娟多次强调那个年代没有明星,自己也不是明星,而是一名文艺工作者,其目的是想让观众朋友们离现在的明星远点。

D.现在的影祝剧中出现了一些不好的现象,有的人不尊重历史,甚至对于一些常识性的东西也弄不清楚,主持人和祝希娟对此都特别痛恨

2.主持人和祝希娟认为,目前的演员存在哪些不好的地方?请依据材料,简要概括。

3.从材料看,祝希娟有哪些优秀的精神品质?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文学经典的重构指的是通过对现有的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在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现存的经典书目进行修订使之变得更加完善和实用。因此,文学经典的重构不是把现有的经典推倒重来,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增添与删除,从而接纳被历史确认了的新的经典,剔除被历史证明为不是经典的作品。通过重构,文学经典才能与历史同步,文学经典的书目才会变得完备和可靠,文学经典的质量才会得到保障。事实上,重构最大的作用在于增补和删除,增补主要针对现在而言,即把现在被视为经典的作品补充进去。删除主要针对过去而言,即把过去误认为是经典的作品从经典书目中清除出去。因此,这一重构的过程也是文学经典化的过程。经典的确认受到文学传统、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的影响,文学经典书目实际上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着。

文学作品能够变为经典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布鲁姆认为,作家及其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在于“陌生性”。他说:“一切强有力的原创性文学都具有经典性。”原创性对于文学经典是重要的,但是我们无法据此解释那些大量被排除在经典之外的同样具有原创性的作品。例如西方的骑士小说和我国的武侠小说,它们的陌生化特点往往让阅读它们的人爱不释手,但是它们却不能成为经典。这就是说,布鲁姆提出的原创性标志的陌生性,难以成为文学作品经典化的标准。布鲁姆接着又提出另一个标准:“神性与人性的爱恨纠葛”是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又一标志。但是,无论是陌生性还是神性和人性的爱恨纠葛,都难以成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文学经典化的标准。

当我们从起源上对文学加以研究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文学作品的产生,从本质上说,完全是出于伦理道德的需要。古今中外发现的最早文本,都与记载宗教祭祀仪式的活动有关。在那些古老的极其简略的文字记载中,如我国殷商时代刘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就包含内容丰富的故事文本。这些记录宗教祭祀活动的古老文献,就是文学的最早的源头。这些文献的基本功用,就是教诲,并为其他人或后来者提供范倒,建立规范,让后来者有倒可援,有法可依,形成体制。一直到后来,文学始终保持着这一基本功用,如荷马的史诗,希腊的戏剧,莎士比亚的作品,弥尔顿的诗歌,18至19世纪的英国小说等,都显示出文学教诲的本质特点。文学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学产生的目的就在于伦理表达的需要,文学的功能就是教诲,而文学的审美功能则只是文学教诲功能的衍生物,是为教诲功能服务的。文学缺失了教诲动能,即伦理价值,文学的审美价值则无法存在。文学价值的大小在于其所发挥的教诲功能的大小。作为文学经典,其教诲的功能都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反之,文学就难以成为经典。这就是说,文学经典的价值在于其伦理价值,其艺术审美只是伦理价值的一种延伸,或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形式或途径。因此,文学能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决定的。

摘编自聂珍钊《史学经典的阅读、阐释和价值发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对现有的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在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现存的经典书目进行修订,使其更完善和实用,就是文学经典的重构。

B.文学经典的重构不是推翻经典,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增添与删除,接纳被历史确认的新的经典,剔除被历史证明为不是经典的作品。

C.针对现在或过去,对经典书目进行增删,文学经典就可以与历史同步,其书目就可以变得完备和可靠,其质量就可以得到保障。

D.文学经典书目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着,因为文学经典的确认受到文学传统、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布鲁姆认为一切强有力的原创性的文学作品都是经典。但是对于文学作品能够变为经典的原因,人们各有看法,没有定论。

B.西方的骑士小说和我国的武侠小说,这些具有原创性的作品却不能成为经典,因此,文学经典作品不必具有原创性。

C.布鲁姆认为,神性与人性的爱恨纠葛是文学成为经典的标志,但是作者认为,对此文学经典化的标准,大家难以共同接受。

D.文学作品的产生,从本质上说,完全是出于伦理道德的需要,这是从文学起源上对文学进行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的最早的源头是记录宗教祭祀活动的古老文献,这些文献的基本功用是教诲,这是从文学的源头上探寻文学经典的特性。

B.荷马的史诗,希腊的戏剧,弥尔顿的诗歌,18至19世纪的英国小说等,这些作品形式、内容各异,但都具有教诲的本质特点。

C.文学的审美功能只是文学教诲功能的衍生物,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形式或途径。作品教诲功能越大,其审美价值也越大。

D.文学能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决定的:发挥教诲的功能越大,其价值就越大,无法体现教诲功能的作品难以成为经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1月,一位记者问钢琴大师格拉芙曼,在教了许多中国学生、造访中国将近四十次后,对中国琴童及其家长,有没有特别想说的话。格拉芙曼说,“我觉得中国人太强调竞争,尤其要争第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自觉地强调这种观念。”竞争,难道不是必要的吗?争做第一,难道还有什么不好吗?

你对上述问题有何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与权衡。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