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王阆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别之作 杜甫 万壑树声满,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王阆州筵奉酬十一舅惜别之作

杜甫

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

浮舟出郡郭,别酒寄江涛。

良会不复久,此生何太劳。

穷愁但有骨,群盗尚如毛。

吾舅惜分手,使君寒赠袍。

沙头暮黄鹄,失侣自哀号。

万壑树声满,千崖秋气高。

(1)此诗前四句写了怎样的景象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末尾两句了诗怎样的情怀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1)①此诗写了万壑风急、树声满野,千山秋景,凉气深深的寥廓背景。描绘了主客江边饮酒作别,以及客人乘舟欲行、江水滔滔的情景;②渲染了凄清的惜别氛围,奠定了诗歌低沉、悲凉的情感基调。 (2)①末尾两句表现了诗人不忍分别的留恋之情和对分别后孤独凄凉境况的想念之情;②诗人触景生情,景中寄情,读来令人玩味不已。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前四句的景象及表达效果,万壑风急、树声满野,千山秋景,凉气深深的寥廓背景。写景的作用,渲染气氛等。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诗词中写景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本题渲染了凄清的惜别氛围,奠定了诗歌低沉、悲凉的情感基调。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情感和手法。山间的沟沟壑壑里到处是树木笼罩,秋风吹来,飒飒作响;山上崖空明净,秋高气爽,是一派秋日的气象。两句以写秋景,秋风萧瑟,秋气高爽,状送别之凄清气氛。触景生情。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如本题末尾两句表现了诗人不忍分别的留恋之情和对分别后孤独凄凉境况的想念之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翰林别集序

【宋】乐史

李(白)翰林歌诗,李阳冰纂为《草堂集》十卷,史又别歌诗十卷,与《草堂集》互有得失,因校勘排为二十卷,号曰《李翰林集》。今于三馆中得李白赋序表赞书颂等亦排为十卷,号曰《李翰林别集》。

翰林在唐天宝中,贺秘监闻于明皇帝,召见金銮殿。隆步辇迎,如见绮、皓。草和蕃书,思若悬河。帝嘉之,七宝方丈,赐食于前,御手调羹。于是置之金銮殿,出入翰林中。其诸事迹《草堂集序》,范传正撰《新墓碑》,亦略而详矣。

史又撰《李白传》一卷,事又稍周,然有三事近方得之。开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药,即今牡丹也(《开元天宝花木记》)云:禁中呼木芍药为牡丹)。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上乘照夜车,太真妃以步辇从。诏选梨园弟子中尤者,得乐一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手捧檀板,押众乐前,将欲歌之。上曰:赏名花,对妃子,焉用旧乐辞焉?遽命龟年持金花笺宣赐翰林供奉李白,立进《清平调词》三章,白欣然承诏旨。由若宿酲未解,因授笔赋之。其一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适。其二曰: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其三曰: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龟年以歌辞进,上命梨园弟子略约调抚丝竹,遂促龟年以歌之。太真妃持颇梨七宝杯,酌西凉州蒲萄酒,笑领歌辞,意甚厚。上因调玉笛以倚曲,每曲遍将换,则迟其声以媚之。太真妃饮罢,敛绣巾重拜。上自是顾李翰林尤异于诸学士。

会高力士终以脱靴为深耻。异日太真妃重吟前辞,力士曰:始为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翻拳拳如是耶?太真妃因惊曰:何翰林学士能欲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飞燕指妃子,贱之甚矣。太真妃颇深然之。上尝三欲命李白官,卒为宫中所捍而止。

白尝有鉴。客并州,识汾阳王郭子仪于行伍间,为脱其刑责而奖重之。及翰林坐永王之事,汾阳功成,请以官爵赎翰林。上许之,因而免诛。翰林之知人如此,汾阳之报德如彼。白之从弟令问,尝目白曰兄心肝五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耳

传中漏此三事,今书于序中。

(选自《李白诗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

A因校勘为二十卷                  排:编排

B于是之金銮殿,出入翰林中        置:安置

C开元中,禁中初木芍药            重:以……为珍贵

D上自是李翰林尤异于诸学士        顾:顾忌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赐食前,御手调羹           陵与卫律之罪上通

B调玉笛以倚曲             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C则迟其声媚之               攻取之外

D翰林知人如此               臣以为布衣交尚不相欺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尝目白/曰兄心肝五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耳

B尝目白/曰兄心肝五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耳

C尝目白曰/兄心肝五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耳

D尝目白曰/兄心肝五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耳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史编纂过《李翰林集》中的十卷、《李翰林别集》十卷和《李白传》一卷。

B乐史在《李白传》序里记录了三件事:李白醉中赋词、李白被诋毁、李白知人。

C李白现场赋词,所赋三首《清平调》从不同方面写了杨贵妃的美貌及被宠之幸。

D李白曾因永王的事情受到牵连,但他以前帮扶过的郭子仪这时帮助他免于被杀。

5.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四本,红紫浅红通白者。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

(2)龟年以歌辞进,上命梨园弟子略约调抚丝竹,遂促龟年以歌之。

(3)客并州,识汾阳王郭子仪于行伍间,为脱其刑责而奖重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小说的三重结构

马笑泉

语言、细节、人物乃至小说氛围,是小说作为一门艺术得以成立的基本元素。小说语言是否准确且有韵味?细节之选取是否必要、描写是否精到?人物无论写实还是变形都是否生动可感?或者人物虚化,但由某种心理状态而生发的氛围是否具有透骨的感染力?这些都是衡量小说成败的硬指标,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的表层结构。一位名副其实的小说家,必然在上述某一方面表现优异,而在其他方面也达到了专业水准。如果所有方面均能独具一格,则可称名家而无愧。以这样的标准来考量,当今华语文坛,小说名家虽不算太多,但也绝不少。但如果止步于此,则每年的文学期刊虽不缺乏可看的小说,却很难出现杰作。欲成就杰作,须往小说的深层用力。

在小说的表层结构之下,有文化结构存焉。无论是千姿百态的行业文化,难以精确定性但又确实存在的地域性文化,还是国族性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亦或是更大范围内的宗教文化如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均可以内化为文本的深层结构。小说虽不负有阐释此种文化的责任,但小说的语言、细节、氛围,乃至人物的性格、心理,都是从这一文化传统中生发出来,不但洋溢着该种文化的浓郁气息,而且小说的逻辑也符合这一文化的逻辑。以《白鹿原》为例,无论是朱先生、白嘉轩还是冷先生,他们的性格、行为都受到儒家文化中“关学”一脉的影响。人物的命运背后隐含着文化的命运。《白鹿原》的成功在于,小说并不是为某种文化做注脚,而是在文化内部自然展开。作者没有让人物意识到自己是受某种文化支配,只是循着各自的性情活动,而人物的性情、行为、命运莫不透出文化的影响,小说也因此具有了深沉的意蕴和广阔的气象。

文化结构的建立并不足以确保小说的成功,因为一切文化都包含有集体性的感受和理念。这些感受和理念有可能使作品变得僵化。只有当小说家将文化处理成空气、水和土壤时,文本才有可能健康成长,长成其来有自而又鲜活独特的自家面目。如果能够做到这点,则拥有文化结构的小说比只在表层结构上显功夫的小说要优胜,起码拥有更悠长的气息和更开阔的气象。如果还能够再推进一层,进入精神结构,那么,产生杰作的可能性又会成倍增长。

精神结构产生于小说家的主体精神和思维方式。主体精神决定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思维方式则决定了小说的切入角度和运行方式。主体精神是由小说家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对自身信念的践行程度所共同决定的。思维方式则由小说家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观察、思考的深入程度决定的。当代汉语文坛不乏在第一个层面上表现精彩的小说家,也有在第二个层面上取得了大成就的小说家,但鲜见主体精神强大、思维方式独特的小说家,具备坚实完整的精神结构的小说更是凤毛麟角。这当是这一代有抱负的小说家应该努力突破的方向。

(《文艺报》2016年8月5日,有删节)

1.关于小说的基本元素,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小说的语言、细节、人物乃至小说氛围,这些都是衡量小说成功的硬指标,它们共同构成了小说的表层结构。

B.一位名副其实的小说家,必然在语言、细节、人物、小说氛围中某一方面表现优异,而其他方面也达到了专业水准。

C.当今华语文坛,有不少人做到了在语言、细节、人物、小说氛围四方面均能独具一格,那就可称名家而无愧。

D.小说家如果止步于语言、细节、人物、小说氛围这一表层结构,则很难创造出杰作,因为他们还缺乏深层东西,须往小说的深层用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须往小说的深层用力”,即指往小说的文化结构用力,使小说中的基本元素都能从这一文化传统中生发出来

B.小说的文化结构应包含千姿百态的行业文化、地域性文化、国族性文化,甚至也包括更大范围内的佛教文化等。

C.小说人物只是循着各自的性情活动,而人物的性情、行为、命运莫不透出文化的影响,这是《白鹿原》的成功点。

D.小说的文化结构一旦建立,就比只在表层结构上显功夫的小说更优胜,起码拥有更悠长的气息和更开阔的气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三重结构依次是浅层结构、文化结构、精神结构,而其中的精神结构是最为重要、最需要小说家努力突破的一层。

B.在小说的三个层次结构中,如果作家止步于浅层结构上努力,是很难创出杰作的,必须在后两个层次上努力才可能出杰作。

C.在精神结构中,主体精神决定了作品的深度和广度,思维方式决定了小说的切入角度和运行方式,因而前者等决定后者。

D.当代汉语文坛不乏在主体精神上表现精彩的小说家,也有在思维方式上取得大成就的小说家,但鲜见两者兼具的小说家。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该区各高校党委陆续采取了动员部署会或专题培训会,累计培训基层党总支书记和支部书记5274人次,学习教育工作开局良好,正稳步推进。

B.本轮中美人文高层磋商以“系牢人文纽带,共塑美好未来”为主题,并就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深入交换了意见。

C.在中国走向国际社会、赢得国际社会理解认同的过程中,海外侨胞发挥了重要作用,帮助中国融入了世界,助推中国打开了国门。

D.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法治国依宪治国,这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要论断,也为我国宪法学研究提供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无论生态环保问题,还是健康问题,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而病去如抽丝剥茧,要彻底治愈需付出长时间的艰苦努力。

B.清代袁枚说,书非不能读也。对我来说则是“书非卧不能读也”,这几年成本大套的书竟也卧读了很多,虽只是浮光掠影地翻阅一遍,但也获益良多。

C.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将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干预向积存多年的顽瘫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把改革进行到底。

D.关于液态金属在柔性机器眼睛方面取得的突破,也带给芯片冷却、新能源 、生物医疗等领域以研究启示,未来还将有多种在液态金属上匪夷所思的发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枯萎之之所以让人迷恋,就在于它们扼要的构架,甚至,它们被时间掠夺肉体后的惨烈迹象。时间真是最好的外科医生①(娴熟/谙熟如何离繁复,尽水分,去掉柔软,只保留最有力的走势——对人对物,对事,莫不如此。

荷的枯,是在时间里风干,世态人情隐约在它的身体里枝凌空不乱。在所有的萎中,寒风冷水里的枯荷最孤冷。但(凋敝/凋谢)后的伫立,都显得不卑不亢,虚实有度,比新艳能更持久地站立于风景里,用灵魂的骨感造型(轻视/蔑)流动的岁月。吹毛求疵的完美主义者是欣赏不了枯萎的。他们有的是懦弱与畏琐,枯萎中隐含的那种“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文化他们是理解不了的。能坦然地面对枯萎,我们会更沉着坚强④能欣赏地阅读枯萎,我们会更有更有高度。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lǜ)    畏琐

B.(wéi)  世态人情

C.(bō)    函养

D(màn)  吹毛求疵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娴熟   凋敝   轻视

B.谙熟   凋敝   蔑视

C.谙熟   凋谢   轻视

D娴熟   凋谢   蔑视

3.文中画线处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B  C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