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书画鉴赏大家张伯驹的女儿在《忆父亲二三事》中写道...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书画鉴赏大家张伯驹的女儿在《忆父亲二三事》中写道:“父亲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看的书很多:少年时就熟读《古文观止》;三千多卷的《二十四史》,二十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资治通鉴》也如数家珍;唐诗宋词读记得就更多了。”这就是底子吧。从前的人,不管是写文章的、作书画的、唱戏的,都非常重视打好底子,所以他们的文章、书画、戏,才都样样到家,味道十足,很有面子。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明确观点,自拟题目。不少于800 字。不得抄袭、套作。

 

要面子,更要底子 对于中国人而言,有没有面子似乎是鉴别一个人社会地位高低、造诣成就多少的不二标准。然而殊不知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是坚实厚重的底子在支撑的。所以,我们行于世,不仅要面子,更需好底子,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然而今日有些人所谓的面子却变了味,就文化艺术界来说,不再以清遒的文字抑或绝伦的表演受人敬重,反而由金钱堆砌而成或通过其他的歪门邪道投机钻营。在金钱至上,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引领下,人们重面子轻底子,好做表面文章,务虚不务实,然而这样的追求却往往以惨淡结局或自食其果收场。 这样的例子当然绝非偶然。面子和底子,本身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底子是面子的内涵和底蕴,有时底子也需要靠面子来表达;面子是底子的外在表现形式,靠底子来支撑。没有不断夯实的底子的量变,是不可能达到有面子的质变。古人常道:“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正是我们年复一年在学习中不断累积的底子,厚积薄发,以其特有的印记贯穿于我们的思维、行动与表达之上,这种学习既决定了修养与品性,也框定了成就和未来。唯有拥有厚实的底子,我们才能在生活与工作中拥有信手拈来、妙笔生花的自信,才会拥有更为绚烂的面子与成绩。 而为了达到真正的“有面子”,我们必须不断夯实底子。这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唯一途径在于我们拥有厚实的传统文化的积淀。钻研五千年的精华,将其与时代的潮流加以有机结合,充实人生的同时,也丰富阅历,于万卷书中静心沉思,脚踏实地地努力积累,内化的能力和素养会使你成为一个有味道的人,又何愁没有面子? 在当今社会来说,难能可贵的是:在喧嚣的时代环境中去聆听寂静,做一个潜心打底的“隐者”。当我们专注于一件事时,方能得到最大的回报。以贾岛“十年磨一剑”的耐心,效仿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韧劲,如此坚持,哪怕未来再喧嚣,拥有厚实底子的人也必能脱颖而出。 打好底子,不仅是坚持,更是一种态度。是对事业的热爱,个人价值的肯定,更是对时代的忠诚。敷衍潦草的准备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的。徒有面子者只是借助时代的东风,讨得一些便宜。而真有底子的人,他的面子是无法被时代的洪流所抹去的。我们这一代,生于嘈杂,更应静心打底,成为真正有底子有面子的人。 我们追求金玉其外,更注重镶玉其中。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本题材料是一段生活类材料,借书画鉴赏大家张伯驹以及写文章、作书画、唱戏的名人,广阅博览而成名家之事,说明一个道理:名望、名声、成就(面子)来自广阅博览的积累(底子),成就是建筑在积累的基础上的,面子是依靠底子撑起来的,没有底子就没有面子,没有底子的面子不是面子而是面具。一句话,本段材料的中心是讲面子(成就)与底子(积累)的关系。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很简单。立意导引:本题命题者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这个要求的意思是:立意要从材料的整体含义出发,而不能从材料的局部或某个侧面、某个角度、某个意义点甚至某个关键词出发。本材料的中心是:底子(积累)与面子(成就)的关系,所以,这是本题写作立意的基点,也是最佳的切入角度,也就是说本题写作立意要讲面子(成就)与底子(积累)的关系,或从两者关系类比引申开来的社会之事、人生之理。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上述立意角度都是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在行文中注意结构的清晰,观点的明确,没有牵强的痕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宁赴湘流,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楚辞·渔父》)

(2)草创未就,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司马迁《报任安书》)

(3)罗幕轻寒,                   ,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4)子曰:“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诲人不倦》)

(5)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昭君出塞图

王思廉①

黄沙堆雪暗龙庭,马上琵琶掩泪听。

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②。

注:①王思廉:元初诗人,历经宋、金灭亡等历史事件。②《西京杂记》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指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在描写人物上,王诗主要运用       手法,突出王昭君出塞时内心的悲苦,杜诗主要运用    手法,突出王昭君出塞后命运的悲惨。

2.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主张好的诗歌要在在叙事之外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请结合两首诗歌中的“怨”,分析作者是如何借昭君之怨来“出己意”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洪天锡,字君畴,宝庆二年进士。授广州司法。丁内艰,免丧,潮州司理。

帅方大琮辟真州判官,留置幕府。秩知古田县,行乡饮酒礼。邑剧,牒诉猥多,天锡剖决无留难。有倚王邸势杀人者,诛之不少贷。擢诸司粮料院,拜监察御史。累疏言:“天下之患三:宦官也,外戚也,小人也。”劾董宋臣、谢堂、厉文翁,理宗力护文翁,天锡又言:“不斥文翁,必为王府累。”上令吴燧宣谕再三,天锡力争,上又出御札,俾天锡易疏,欲自戒饬之。天锡又言:“自古奸人虽凭怙,其心未尝不畏人主之知,苟知之而止于戒饬,则凭怙愈张,反不若未知之为愈也。”章五上,出关待罪。诏二人已改命,宋臣续处之。

会吴民仲大论等列诉宋臣夺其田,天锡下其事有司,而御前提举所移文谓田属御庄,不当白台,仪鸾司亦牒常平。天锡谓:“御史所以雪冤,常平所以均役,若中贵人得以控之,则内外台可废,犹为国有纪纲乎?”乃申劾宋臣并卢允升而枚数其恶。疏上至六七,最后请还御史印,谓:“明君当为后人除害,不当留患以遗后人。今朝廷轻给舍台谏,轻百司庶府,而北司独重,仓卒之际,臣实惧焉。”言虽不果行,然终宋世阉人不能窃弄主威者,皆天锡之力,而天锡亦自是去朝廷矣。

改广东提点刑狱,五辞。明年,起知潭州,久之,始至官,戢盗贼,尊先贤,逾年大治。直宝谟阁,迁广东转运判官,决疑狱,劾贪吏,治财赋,皆有法。升秘阁修撰、福建转运副使,又辞。度宗即位,以侍御史兼侍读召,累辞,不许。

改福建安抚使力辞不许亭户买盐至破家陨身者天锡首罢之民作佛事以报罢荔枝贡召为刑部尚书诏宪守之臣趣行无虚日不起久之,进显文阁直学士,三降御札趣之,又力辞。逾年,进华文阁直学士,寻致仕。疾革,草遗表以规君相。上震悼,特赠正议大夫,谥文毅。

(节选自《宋史·洪天锡传》)

1.请用“给以下句子断句”

改福建安抚使力辞不许亭户买盐至破家陨身者天锡首罢之民作佛事以报罢荔枝贡召为刑部尚书诏宪守之臣趣行无虚日不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艰,即丁忧,亦称“守孝“。“丁内艰”丧制名,指儿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丁外艰”指儿子遭父丧或承重孙遭祖父丧。

B.乡饮酒礼是从周代开始流行的宴饮风俗,目的是向国家推荐贤者;后演化为地方官设宴招待应举之士,故又称“乡饮酒”。

C.侍读,官名。唐置集贤院侍讲学士与侍读直学士,讨论文史,整理经籍,备皇帝顾问。宋置翰林侍读学士与侍讲学士,明、清延续此职。

D.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常用词语有“调”“徙”“改”“转”“行”“出”“迁”“放”等,其中“出”与“放”均有京官外调做地方官之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天锡居官正直,秉公执法。担任古田县令时,面对诸多诉讼,他剖析决断没有留下疑难积案。而对依靠王府势力杀人者,他依法严惩不贷。

B.洪天锡忠心为国,不畏权贵。他多次弹劾董宋臣、厉文翁等宦官贵戚,虽然理宗极力庇护,但他坚持己见,据理抗争,最终使他们受到处罚。

C.洪天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任潭州知州时,他缉拿盗贼,尊敬先贤,潭州不久大治。迁任广东转运判官后,他弹劾贪官,治理财赋,利于民生。

D.洪天锡淡泊名利,屡召不就。理宗和度宗都曾多次征召他为官,他极力推辞,但没有获得允许。晋升为华文阁直学士后,不久他就告老退休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言虽不果行,然终宋世阉人不能窃弄主威者,皆天锡之力,而天锡亦自是去朝廷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国虽小,其足以食天下之贤者,其车足以乘天下之贤者,其财足以礼天下之贤者。与天下之贤者为徒,此文王所以王也。今虽未能王,其以为安也,不亦易乎!此赵宣盂之所以免也,孟尝君之所以却荆兵也。古之大立功名与安国免身者,其道无他,其必此之由也。堪士不可以骄恣屈也。

昔赵宣孟之绛,见骫①桑之下有饿人卧不能起者,宣孟止车,为之下食,再咽而后能视。宣孟问之曰:“女何为而饿若是?”对曰:“臣宦于绛,归而粮绝,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宣孟与脯二,拜受而弗敢食也。问其故,对曰:“臣有老母,将以遗之。”宣孟曰:“斯食之,吾更与女。”乃复赐之脯二束,与钱百,而遂去之。处二年,晋灵公欲杀宣盂,伏士于房中以待之。因致酒于宣孟。宣盂知之。中饮而出。灵公今房中之士疾追而杀之。一人追疾,先及宣孟之面,曰:“嘻!君舆!吾请为君反死。”宣孟曰:“名为谁?”反走对曰:“何以名为?臣骫桑下之饿人也。”还斗而死。宣盂遂活。此《书》之所谓“德几无小”者也。宣孟德一士,犹活其身,而况德万人乎?故诗曰:‘赳赳武夫,公侯干城。”“济济多士,文王以。”人主胡可以不务哀士?士其难知,唯博之为可。博则无所遁矣。

孟尝君于薛,荆人攻之。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盂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谓淳于髡曰:“荆人攻薛,夫子弗为忧,吾无以复侍矣。”淳于髡曰:“敬闻命矣。”至于齐,毕报,王曰:“何见于荆?”对曰:“荆甚固,而薛亦不量其力。”王曰:“何谓也?”对曰:“薛不量其力,而为齐先王立清庙。荆固而攻薛,薛清庙必危,故曰薛不量其力,而荆亦甚固。”齐王知颜色,曰:“嘻!先君之庙在。”疾举兵救之,由是薛遂全。故善说者,其势,言其方,见人之急也,自在危厄之中,岂用强力哉?强力则鄙矣。说之不听也,任不独在所说,亦在说者

(选自《吕氏春秋·报更》,有删减)

【注】①髋wěi:弯曲。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食足以天下之贤者         食:供养

B.行乞而憎自取               羞:使……羞

C.济济多士,文王以           宁:安宁

D.故善说者,其势,言其方     陈:陈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此文王所以王也          不知将军宽至此也

B.宣孟曰:“名为谁?”    君子博学参省乎己

C.先君之庙在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D.自在危厄之中            王曰:“是其甚与?”

3.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B.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C.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D.淳于髡为齐使于荆/还反过于薛/孟尝君令人礼/貌而亲郊送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即使小,只要用钱财对待天下的贤士,国家就会安定,百姓也会免除灾祸。

B.在去绛的路上,赵宣孟遇到一个饿倒的人,赵宣孟不仅给了他食物充饥,还又给他肉干和钱财。

C.孟尝君对淳于髡以礼相待,后来在淳于髡的劝说下,齐国出兵保全了薛。

D.齐国出兵的原因,不仅是为了救薛国,更是为了保护在薛国的齐先王宗庙。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反走对曰:“何以名为?臣骫桑下之饿人也。”还斗而死。宣孟遂活。

2说之不听也,任不独在所说,亦在说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时间堆积在常山

黄咏梅

去过一次浙江常山。我总是向身边的朋友建议,一定要去那里看看。如果他们继续问我,去常山看什么?我就会回答他们:“去看看时间。”这话听起来过于文艺,也有点装腔作势故弄玄虚的嫌疑。但是,在常山,时间的确是看得见的。时间堆积在常山,以山的形态,以化石的形态,以精神的形态。

如果说,那部红极一时的电影《星际穿越》里用五维空间向大家展示的时间形态是虚拟的,那么常山黄泥塘的“金钉子”所展示的时间,则是真实的,不仅真实,还精确,因为它是一把尺子,丈量出距今4.6亿年左右那段时间的地层剖面。在地球的时间史中,这枚“金钉子”准确无误地标识出了奥陶纪中部的那一段时间。如今,地质专家要判断全世界所有那个年代的地层,都必须把常山黄泥塘“金钉子”剖面当作尺子去比较,来推断分析其他各地的地质年代。

我不是地质学家,也不是考古学家,作为一名写作者,对时间的敏感让我不断去碰触快和慢、过去与未来、生与死这样的命题。“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仅仅是宇宙时间中的那一颗朝露。时间,是历代文人写作的母题,写不尽,写不透,就如它的形态——看不见。然而,走在常山国家地质公园,我没法像过去游览风景区那样,怀着到此一游的轻快步伐和心情,徜徉、呼吸清新的空气,观赏青山绿水的自然景致,虽然这些元素在这里并不缺少,但是它远远不止这些。在金钉子景区那条著名的黄金色长廊上,每走一步,我都觉得踩在了时间上,以化石的形态展示的时间标本,又以年轮般的剖面呈现沧桑。这些时间堆积起来的风景,让我看得触目惊心。如果说,长廊下那条流淌不歇的河水,就是以我们对时间一贯的理解——分、秒、时的速度在运动,那么这些化石就是时间和空间的压缩、变形和凝结。同时,这些化石在我眼前也形成了一个五维空间,在凝固不变的时间里,我们是变的,时间是恒常的,在恒常与变化中构成了人生的精彩。那感觉如此奇妙,又令人感触良多。

除了丈量时间的“金钉子”之外,在常山国家地质公园的三衢景区,裸露在丛林中的那些岩溶石林,是距今约4.4亿年的古生物礁,它们不是石头,而是生命,曾有着血肉和呼吸,也许,还有思维。

也许就是因为这些看得见的时间,常山人对时间的态度也很敏感。他们珍惜时间,深知时间的魅力。在常山,我被带去看过一个古老的茶油制作坊。当地人说,他们这里的茶油之所以有名气,都是时间“榨”出来的。传统的制作方法,以“木栊榨”最正宗。榨油工序繁琐,都是人工与时间的共同出品,每年,从霜降过后开始,采果、堆沤、晒果、脱壳、晒籽、碾粉、过筛、烘炒、蒸粉、包饼、榨油、过滤,直到最终完成。我目睹那些打油的老师傅,用一根沉重的撞杆使劲撞击木栊榨的扦头,不断挤压里边的茶饼,在一条凹槽里,茶油慢悠悠、滋润润地淌出来。从茶籽坚硬的种子形态最终变为液体,是一种物理上的质变,需要时间和人来成就。

在观看榨油的过程中,我对一位老师傅产生了兴趣,他一下一下地用撞杆撞击着木栊榨,看上去,就像一只耐心的钟摆。当地人告诉我,这位老师傅做这个已经快半个世纪了,这个榨油坊是他们祖传的,他从穿开裆裤就开始学榨油。别看他相貌平平,却是村里的大户呢,挣钱不少。趁老师傅歇息的空隙,我问他:“为什么不改良一下这个作坊?”事实上,常山的茶油出名,已经成为支柱产业,我一路上经过几个茶油厂,规模比这个大,里边不断传来机器的轰鸣声。师傅分明很清楚我的意思,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我,只是点了根烟,坐在油腻腻的小板凳上,一口烟喷出来,他的眼睛也眯了起来。“他们做的油没我的香,他们舍不得花时间,一分钟就能滴出来的油,像水一样。”看他脸上一副轻蔑对手的神情,我顿生敬意。也许,在他“家传”的观念里,油是从茶籽里榨出来的,也是从时间里榨出来的。榨油要珍惜时间,而珍惜时间不在于节省时间,而是在于舍得花时间。

这听起来,就像是一种悖论。何尝不是?时间时常令现代人处于一种悖论当中我们不断地提速,以至于一日行万里,一秒知天下,我们不断地用高科技手段珍惜时间,同时又把时间浪费在各种虚度上,以至于我们不得不给自己叫停——等等灵魂。何时快,如何慢,这是时间与人永恒的战争。而在常山,我看到的那些时间堆积起来的化石,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像一个古罗马斗兽场,让人产生肃穆、敬畏和无尽的联想。

载自《人民日报》2016年2月24日24版

1.简要说明文章标题的作用。

2.第一自然段中有句话,“在常山,时间的确是看得见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到时间。

3.赏析文中划线句“一分钟就能滴出来的油,像水一样”。

4.概括文中榨油老师傅的形象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