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1.这首诗的颈联与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相比,在写景角度上有何相同点?在意境上有何区别?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1.①在写景角度上,二者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刘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钟声”。王诗颔联从视觉角度描写“明月”,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清泉”。②在意境上,刘诗颈联描写了山影投映溪水,随波暗涌,古寺钟声悠长,又随远烟逝去,意境幽暗空寂。而王诗颔联描写了一场秋雨后,只见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枝星星点点洒落下来,又闻泉水淙淙流泻于山石之间,意境幽清明净。(意思相近即可) 2.①孤独惆怅之情。天空冷寂、树叶稀疏,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诗人“独寻”荒径归来,心情孤寂惆怅。②思念故乡之情。深秋时节,诗人独行郊外,“频忆”故乡往事,一个“频”字流露出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③喜爱山居之情。诗人虽独处郊野,却见美好的山月,不吝惜清辉,洒向独居的竹扉。“娟娟”“不惜”表现出了诗人对山居恬淡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 【解析】 1. 试题分析: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 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 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提问方式: 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 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本题,诗歌注释交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即安史之乱后万事皆非,家破人亡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在此种环境下,诗人对战争的愤恨,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更是难以抑制。以此类推,再结合着关键词从其它角度分析即可。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梁冀字伯卓。为人鸢肩豺目,口吟舌言,裁能书计。少为贵戚,逸游自恣。永和元年,拜河南尹。冀居职暴恣多非法父商所亲客洛阳令吕放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商以让冀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而恐商知之,乃推疑于放之怨仇,请以放弟禹为洛阳令,使捕之,尽灭其宗亲、宾客百余人。

商薨未及葬,顺帝乃拜冀为大将军,弟侍中不疑为河南尹。及帝崩,冲帝始在襁褓,太后临朝,诏冀与太傅赵峻、太尉李固参录尚书事。冲帝又崩,冀立质帝。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冀闻,深恶之,遂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复立桓帝,而枉害李固及前太尉杜乔,海内嗟惧,语在《李固传》。

冀用寿①言,多斥夺诸梁在位者,外以谦让,而实崇孙氏宗亲。冒名而为侍中、卿、校尉、郡守、长吏者十余人,皆贪叨凶淫,各遣私客籍属县富人,被以它罪,闭狱掠拷,使出钱自赎,资物少者至于死徙。扶风人士孙奋居富而性吝,冀因以马乘遗之,从贷钱五千万,奋以三千万与之,冀大怒,乃告郡县,认奋母为其守臧婢,云盗白珠十斛、紫金千斤以叛,遂收考奋兄弟,死于狱中,悉没资财亿七千余万。

元嘉元年,帝以冀有援立之功,欲崇殊典,乃大会公卿,共议其礼。于是有司奏冀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礼仪比萧何……冀犹以所奏礼薄,意不悦。专擅威柄,凶恣日积,机事大小,莫不咨决之。

不疑好经书,善待士。冀阴疾之,因中常侍白帝,转为光禄勋。又讽众人共荐其子胤为河南尹。不疑自耻兄弟有隙,遂让位归第,与弟蒙闭门自守。冀不欲令与宾客交通,阴使人变服至门,记往来者。南郡太守马融、江夏太守田明,初除,过谒不疑,冀讽州郡以它事陷之,皆髡笞徙朔方。融自刺不殊,明遂死于路。

延熹元年,太史令陈授因小黄门徐璜,陈灾异日食之变,咎在大将军,冀闻之,讽洛阳令收考授,死于狱。帝由此发怒。收冀财货,合三十余万万,以充王府,用减天下税祖之半。散其苑囿,以业穷民。录诛冀功者,封尚书令尹勋以下数十人。

【注】①寿:人名。全名为孙寿,是梁冀的妻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冀居职/暴恣多非法/父商所亲客/洛阳令吕放/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商以让冀/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

B冀居职暴恣/多非法/父商所亲客洛阳令吕放/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商以让冀/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

C冀居职暴恣/多非法/父商所亲客/洛阳令吕放/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商以让冀/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

D冀居职/暴恣多非法/父商所亲客/洛阳令吕放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商以让冀/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为薨,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B“殊典”一是指“不同的规章”,二是指“帝王对臣下的特别的恩典”。本文指后者。

C“经书”或指儒经,即儒家经典著作。如《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论语》《孝经》等儒家经传,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儒家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或指佛经,如《佛说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等。本文指儒家经典。

D“髡笞”亦作“髠笞”。 古代刑罚,指割头,鞭打身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梁冀杀了吕放之后,又杀了吕放的弟弟洛阳令吕禹和他们家的宗亲、宾客百余人。

B扶风人士孙奋家境富裕却很吝啬,梁冀就赠送给他四匹马,然后向他借钱五千万。

C桓帝因为梁冀对自己有援立之功,就想用特别的礼遇来显示他的崇高地位,可梁冀还觉得礼遇不够优厚,很不高兴。

D朝廷没收梁冀的全部财产,共获三十多亿,用来充实国家府库,因此减免了天下百姓一半的租税。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各遣私客籍属县富人,被以它罪,闭狱掠拷,使出钱自赎,资物少者至于死徙。

(2)不疑好经书,善待士。冀阴疾之,因中常侍白帝,转为光禄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书画鉴赏大家张伯驹的女儿在《忆父亲二三事》中写道:“父亲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看的书很多:少年时就熟读《古文观止》;三千多卷的《二十四史》,二十多岁时便已读完了两遍;《资治通鉴》也如数家珍;唐诗宋词读记得就更多了。”这就是底子吧。从前的人,不管是写文章的、作书画的、唱戏的,都非常重视打好底子,所以他们的文章、书画、戏,才都样样到家,味道十足,很有面子。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明确观点,自拟题目。不少于800 字。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宁赴湘流,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楚辞·渔父》)

(2)草创未就,                    ,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司马迁《报任安书》)

(3)罗幕轻寒,                   ,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4)子曰:“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诲人不倦》)

(5)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昭君出塞图

王思廉①

黄沙堆雪暗龙庭,马上琵琶掩泪听。

汉室御戎无上策,错教红粉怨丹青②。

注:①王思廉:元初诗人,历经宋、金灭亡等历史事件。②《西京杂记》记载:“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指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在描写人物上,王诗主要运用       手法,突出王昭君出塞时内心的悲苦,杜诗主要运用    手法,突出王昭君出塞后命运的悲惨。

2.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古人咏史,但叙事而不出己意,则史也,非诗也。”主张好的诗歌要在在叙事之外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请结合两首诗歌中的“怨”,分析作者是如何借昭君之怨来“出己意”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