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雪夜 (日本)星新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雪夜

(日本)星新一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

“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打倒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

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打倒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 “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项是   

A陌生人“从楼梯上滚落下来”与前文“三步两步蹿上楼梯”,“ 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相呼应,揭示了主题。

B真相大白后陌生人没有再说话。表明灵魂受到了震撼,人性中的某些因子在他内心深处被激活了,这是他洗心革面的开端。

C小说结尾再一次写冬夜的静谧和像白色的小精灵一般悠然飘落的雪花。与开头完美照应,使小说首尾圆合结构严谨

D结局部分由警长解开悬念。由此推知警长对辖区内居民的家庭情况较为熟悉,有较强的说服力这样结尾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2.结尾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包含内容符合生活的本质,也含着小说在结构上潜伏者这种发展趋势的可能性。老人的儿子早就不在,这在小说的前文已经埋下了伏笔。请找出文中的两处伏笔。

3.“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分析这篇小说可能有的多种主题。

 

1.D 2.①日本的冬天,下大雪,两位老人在烤火,并不时往火盆里加炭,可他们的儿子,竟一个人“夜以继日”地在楼上“苦读”,老人最应关心的不是“给他送茶”,而是关心他冷不冷。那种发出吱吱呀呀声音的“陈旧的楼梯”上面,是不大可能烧火取暖的。②两个老人年龄那么大,“干枯的手”,“蹒跚”地走路,在强盗面前坦承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在正常情况下,他们的孩子不应当仍然处在读书(看样子是中小学)的年龄,而应当参加工作了。③在警察揭晓真相之前,强盗的惊讶更是道出了蹊跷“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 3.从老人的对白、行为表现看,小说凸显出对至死不渝的真挚亲情的歌颂的深沉的亲情主题。其他参考主题:①从陌生男子的闯入及其行为看,小说表现的是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与安全感匮乏,属于社会批判主题;②从老人异乎寻常的举动中,从小说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中,似乎潜藏着老人深深的内疚愧悔之意,他们似乎对儿子之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似乎蕴涵着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批判。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艺术特色。A项, “揭示了主题。”表述不当,只能说是为结局埋下了伏笔;B项, “这是他洗心革面的开端”推断无据,只能说陌生人对此有所触动。;C项,“冬夜的静谧”和“强化了……温馨意境”不妥,结尾的“静”主要是谁都不说话的“静”,以此反衬人们内心不平静的情感波澜;结尾的意境也不是温馨的,而是沉重凄伤的。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题中错误的选项主要是对小说情节、主题的考查。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老人的儿子早就不在,这在小说的前文已经埋下了伏笔。请找出文中的两处伏笔”。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此题考查伏笔,考生依据结尾“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在文章中找出暗示老人儿子已经不在的情节,表述出来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对于考查小说结尾,出题格式: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2.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 小说结尾分析答题角度,1.情节角度 :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基调一致。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3.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3. 试题分析:题干 “分析这篇小说可能有的多种主题。”这是一道综合探究题,探究的题目有两类,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本题要求“分析这篇小说可能有的多种主题”应该是向内挖掘,考生要抓住人物、情节角度,首先明确观点,然后向内挖掘课文,联系文章。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1)要点须全面;(2)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论技术规律的人工生成

罗天强 鼓正坤

规律是生成的。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生成论规律观认为规律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物质世界的演化而生成的。所谓生成是“产生”“形成”我的意思,是从“无”中生出来“有”来。

技术规律是人工生成的。如果说自然规律是自然生成的。那么技术规律则是人工生成的。技术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技术活动是以自然规律为基础的,但也存在自身特有的规律。

陈昌曙先生认为:“人工自然领域遵循天然自然的规律。并不意味着人工自然没有它自身的特殊规律。”张华夏先生也说到,技术“促使自然界所没有的人工客观新规律的出现”。他们所说的“特殊规律”或“新规律”既是本文所说的人工生成的技术规律。

技术规律人工生成的过程。是自然规律在特定的自然条件下,特定的自然事物在相互作用中生成的。因此,技术规律的生成相应的,涉及到特殊的人工条件、人工物制基础,以及人为建立的关系。技术规律在严格特殊的人工条件下生成。规律的生成,存在与特定条件有关。人们借助于技术手段提供的人工控制的严格特殊的条件便成为技术规律生成的重要途径。

人工条件下人工物质生成过程中技术规律的生成。在人工合成的化学反应中,人工创造的特殊条件具有特殊的意义。这是因为特殊的人工条件不仅使参与作用的反应物的内部的相互作用发生改变或以别的方式发生作用,同时还使参与作用的反应物之间发生特殊的相互作用。从而能够实现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转化过程。

人工条件下物质加工过程中技术规律的生成。由于许多物质材料(包括天然和人工的物质材料)并不能直接地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因而还需要对材料进行加工,给予特定的“造型”。物质材料加工成特殊造型,创造了自然界不存在的转化和过程。并因此生成了在研的技术活动中才存在的物质加工制作规律。

在人工物质研究和赋予技术产品使用条件中技术规律的生成。人工生成的新物质具有什么性质或功能,需要在特定的条件下加以考察。这个实验研究过程,实际上是赋予人工物质特殊人工条件的过程,因而也是提供特殊相互作用的过程。从而也是生成技术规律的过程。具有特殊性质的人工物志是在相应的条件下才会呈现出特定的功能和变化规律。人们制作特定产品,总是依据特定的物质材料在特定的条件下的功能或尊循的规律以及特定的技术目的。赋予产品或零部件特定的结构,这些结构中包含了特定的物质载体和预设的条件,当技术产品在使用时,预设的条件在人为的操作下变为现实。运用于其中的自然规律和技术规律使以现实的形式表现出来和发生作用。

技术规律人工生成,改变了传统的关于人与规律关系的认识,人们能够发现和利用已存在的规律。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生成和应用原来不存在的规律,彰显了人对规律得更为积极的能动关系?

技术规律人工生成的无限性,使技术发展也具有无限性的特点,使人们在更深的程度上和更高的水平上创造人工自然,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合理性需求,不断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成为可能。

技术规律的生成和应用,将技术发展与人的发展统一起来,讲技术发展与生态和环境保护同一起来。将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天然自然的保护统一起来,保持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速度的张力。更好地了解地球生态环境及人工技术和人工自然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促进技术生态化和人性化发展,促使人类有意识的,科学地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选自《自然辩证法研究》,有删改)

1.下列关于“技术规律的人工生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技术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技术活动是以自然规律为基础的。技术规律是人工生成的,它和自然规律的生成截然不同。

B人工生成的技术规律,是遵循天然自然的规律的人工自然自身的特殊规律,是新出现的,自然界原先有的人工客体现新规律。

C技术规律是严格特殊的人工条件下生成,在特定条件下存在的。技术规律生成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借助于技术手段提供的人工控制的严格特殊的条件。

D技术规律的人工生成途径,是自然规律在自然条件下,自然事物在相互作用中生成的,涉及到特殊的人工条件、人工物质基础,以及人为建立的联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因为特殊的人工条件使参与作用的反应物内部,反应物之间发生改变成以新的方式发生特殊的相互作用,从而实现自然界本来没有的转化过程。

B只有生成了在人们的技术活动中存在的物质加工制作规律,才能对材料进行加工,给予特定的“造型”,来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

C在特定条件下考察人工生成的新物质具有什么性质或功能使赋予人工物质特殊人工条件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提供特殊相互作用的过程、生成技术规律的过程。

D人们依据特定的物质材料在特定条件下的功能或遵循的规律以及特定的技术目的制作特定产品。赋予产品或零部件包含特定的物质载体和预设条件的特定结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保持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适度的张力,技术发展与人的发展、技术发展与生态和环城保护、人工自然的创造与天然自然的保护要统一。

B技术规律人工生成的无限性,使技术发展具有无限性的特定,使在更高水平上满足人们日益发展的合理性需求,不断提升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成为可能。

C本文认为,人们不禁能够发现和利用已存在的规律,更能够通过自己的时间活动和应用原来不存在的规律,强调了技术规律的生成和应用智能依赖实践活动。

D技术规律的生成与应用应该关注对地球生态环境及人类技术和人工自然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只有这样,人类才能科学地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实践社会可持续发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胡双钱是中国大型商用飞机制造首席钳工,他在35年里亲手加工过数十万个精密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他用手工打磨出来的零件,精密程度堪比现代化数控车床加工出来的零件。王津是故宫文物钟表修复师,他修了大半辈子钟表,数百件文物在他手中起死回生。有时,修好一座钟表要花上他好几年时间,每个零件都要经过反复调校,不能有一丝一毫误差。孟剑锋是传统工艺美术錾刻师,他錾刻的“纯银丝巾果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为了制作出完美的作品,他不断改进錾刻工具,反复实验,不允许有一丁点瑕疵。

这些人身上,都体现出了可贵的“工匠精神”。对于“工匠精神”,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宾馆住客控制流程图,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总结实践经验以便于传授,是谚语的一个主要性能, ______。谚语还有一个性能,就是传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某种认识。这种认识,可以是一种判断,如“众人是圣人”“同行是冤家”;②______,如“巧言不如直道,能说不如能行”“宁可人负我,不可我负人”;③_____,如“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七十二行,种田为王”;有的是嘲讽或揭露,如“财主门前孝子多”“玉皇拜财神,有钱大三级”,等等。

 

查看答案

填入下列一段文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随着智能设备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移动端使用人数将大幅上升,会成为新互联网用户的主力,    ,在带宽速度和硬件设备的不断革新之下,利用移动设备就    完成几乎所有今日在电脑上才可以完成的任务。    ,腾讯已将集团的发展重点从QQ转移到微信,这    标志着移动端将会是未来用户的主要活跃点,    在更多传感器和物联网的支持下,移动端的优势也会更加明显。

 

A

所以

当前

然而

B

因此

现在

当然

C

同时

可以

目前

D

能够

日前

于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